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45岁的河北农民企业家丛建国来说,他对中国“神舟”飞船系列有一种独特的情结。从神五、神六到嫦娥一号再到如今的神七发射,丛建国总会坐在电视机前全程观看。除了一个普通公民的爱国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在宇宙飞船上,安装着由他的企业生产的零件——大功率底盘。  相似文献   

2.
我的农民情结(一)●肖根我是一个农民,常对有些城里人那种对农民颐指气使的态度嗤之以鼻。改革开放之初,我不务农了,却留下了一个农民情结。农民情结始终萦绕着我,看到谁在大街上欺负农民,我会挺身而出;家里人不小心对刚走的农民客人有讥言讽语,我会历数农民的...  相似文献   

3.
邵志鹏系湖北省浠水县人,生前是浙江林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负责人。2003年4月作为浙江省首批科技特派员到泰顺县黄桥乡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同年12月31日,他在前往景宁考察竹笋加工技术时,返回途中发生车祸不幸遇难,时年33岁。中共浙江省委追授他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委组织部,省农办、省科技厅等单位联合追授他为“浙江省模范科技特派员”。 在泰顺期间,邵志鹏始终以科技服务农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刚到黄桥乡开展工作,他就跑遍了全乡17个自然村,了解农民的需求。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农民博士”。县领导和乡干部都说,邵博士到乡下不是来镀金的,他把扶贫目标定得长远,把科技扶贫扶到产业上来。 黄桥乡17个自然村有很多闲置土地,在进行土质分析后,邵志鹏决定带领乡亲们种甜玉米,当玉米还在长苗的时候,他就开始一边四处联系销路,一边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开展甜玉米保鲜技术研究。 黄桥乡有1.8万亩竹林,办一家竹笋加工厂是当地老百姓多年的夙愿。为此,邵志鹏四处奔波:买设备、找资金、问专家、搞实验……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合作人、厂房、资金都已到位。就在他牺牲的那天一大早,他来到已经选好的厂址,仔仔细细用皮尺再次丈量了一遍。 在黄桥乡的8个月里,他从来没有报销过一分钱的车途费和一张发票,就连联系工作的电话,也是用自己的手机打的:他到县城办事,住几十元一夜的旅馆,吃路边的小店;黄桥乡的农民说。邵博士比我们还简朴。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来这里的使命就是帮助农民早日脱贫.” 他对农民的真情,对事业的挚爱永远地留在了泰顺县黄桥乡…… 在黄桥、邵志鹏的努力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中止,乡里以他的思路为基点,继续着毛竹、竹笋、甜玉米等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乡干部们说。“他的终点,就是我们的新起点。”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邵志鹏对农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理解农民,关心农民、尊重农民,真心实意为农民服务,作为一个科技特派员,邵志鹏恪尽职守,认真履行作为科技特派员的职责,他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帮助农民致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邵志鹏中践行宗旨、忘我工作,他心系农民,为工作献身,忠实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 邵志鹏是科技特派员在建设新农民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需要千千万万个像邵志鹏这样有专业特长,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吃苦耐劳,具有奉献精神的科技特派员。正是广大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生产一线,扎根农村广阔天地,同农民一起深刻地改变了农村生产方式,推动了现代农村的发展, 本期,我们隆重推出纪念科技特派员邵志鹏博士的通讯——《我永远是农民的儿子》,表达我们对这位优秀的科技特派员的缅怀和敬意,激励广大科技特派员学习邵志鹏博士在平凡的岗位上崇高的奉献精神。[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笔者下乡时,常听到一些基层干部抱怨:现在的农村工作嗦烦琐,十分不好做,农民不是太刁就是太蛮。起初一听,似有些道理。可往深处一想,却非如此。我国农民大都勤劳善良、老实忠厚。何至于成为“刁”和“蛮”呢?主要原因还在于一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把农民放在自己的“对立面”,没有站在农民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没有带着感情去做农村工作。试想,一个对农民没有感情的人,他能做好农村工作吗?农民能喜欢这样的干部吗?笔者认为基层干部应带着感情去做农村工作。这就是说,干部要深入农村,多和农民交朋友,无…  相似文献   

5.
乡镇干部工作在农村第一线,既是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又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其言行举动直接影响着党的形象和政府的威信。当前,要组织带领广大农民加快农村“两个文明”建设进程,乡镇干部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牢记党的宗旨,心系衣食父母,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农民的利益,做农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相似文献   

6.
《农家顾问》2009,(1):18-19
“村官”——中国近年才出现的一个对广大最基层农村干部的新称谓。大多数的时候,它的涵义有双重的意义:一是“村”,这个与亿万农民相联系的字,隐谕着它的平凡;二是“官”,是不占编制、靠每位乡亲的选票决定的“官”,却代表着党和政府在农村社会最基层的形象,行使着一部分“官”的职能。人数众多的村官,带领着农民或曾经的农民,夯实着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科技》2009,(3):80-80
李昌平出身农民,有浓重的农民情结,从事过17年基层干部以及多年的记者编辑,在国际著名的农村发展组织(香港乐施会)有六年扶贫实践,现在是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自《我向总理说实话》一书出版后,李昌平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研究更拓宽了宏观视野,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从一名基层工作者逐渐转型到研究者、社会活动家。尽管曾一度漂泊不定,  相似文献   

8.
李苏 《农业考古》2006,(3):192-194
哈代是一位被中国读者熟悉、喜爱的英国作家,也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过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印烙着他农村的生活经历,贯穿着他浓浓的乡村情结.本文对哈代作品中的农村背景做了一个简单概述,并列举哈代的几部代表作中的农村背景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赣西北老区,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他就是江西省铜鼓县大镇大村青年农民黄长生 (邮码: 336202)。他凭着智慧和勤奋,在大镇创办了“江西省德盛特种养殖场”,拥有资产近百万元。他先后被省政府、团中央分别授予“优秀农民企业家”、“农村星火科技带头人”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前途。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决定农民创造力的是农民的文化素质。本文根据对有关资料的分析认为,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虽然比过去的20多年有所提高,但与城市相比,还差距甚远。决定人口文化素质的关链是教育。因此,落后的农村文化素质水平也根源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教育的改革又一次提到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1.
提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牛博士”咎林森教授,许多人并不陌生。用他的话说,新时期国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畜牧业挑起了农民增收的大梁,而养牛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首选产业,作为一个养牛科技工作者怎么能无动于衷呢?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昝林森“牛”劲十足。抓科研,他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抓示范推广,他奋勇争先,只讲奉献,不求索取,  相似文献   

12.
他是一个企业家,将“蒙清”牌小香米打造成为小杂粮市场的名牌产品;他是一位村书记,带领着清水河县高茂泉村的农民一起致富奔小康;他是一名合作社理事长,带领着蒙清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共同闯市场。可是,他却告诉记者:“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就必须要代表农民说话。”  相似文献   

13.
每一段泽被百姓的历史,都会有一些刻骨铭心的温暖记忆—— “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小岗村里,矗立着“大包干”纪念馆,记录着“包产到户”带给农民的温饱。  相似文献   

14.
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有其自身的弱点,难以抵御“两个风险”,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抗御“两个风险”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农村合作组织中仍然存在着资产不清、产权不明、管理混乱、管理队伍素质较低等一系列问题。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合作组织发展需要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最近,记者在阳信县农村采访,发现这里很多农民都建起了“种田科技档案。” 记者在水落坡乡大赵村村北的棉田里见一青年农民手拿小本在记着什么,便好奇地走上前去问个明白。原来, 他叫赵玉春,记的是今年棉花的播种日期,用的什么品种,施  相似文献   

16.
<正>在湖北省武穴广袤的田野上,经常可以看见一位身形清瘦、皮肤黝黑的中年人,或挽起裤脚在田间调查农情,或蹲坐于大棚为农户指导技术,或行走于村组间为农民答疑解惑。农民见到他,都会亲切地叫一声“小陶”,称他是农民贴心的“娘家人”,为农民带来农业好“丰”景,致富好“钱”程。农民口中的“小陶”,是2022年9月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一等功”的武穴市农业农村局总工程师陶玉池。在农业奋战27年的他,用“老黄牛”的韧劲、“孺子牛”的干劲、“拓荒牛”的闯劲成为当地农业的“丰收守望者”,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防御能力差,经济损失严重,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切身利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农村风险保障机制,是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需的一件大事,是为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安定农民生活,搭起一个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破坏的“安全屏障”。 一、农民企盼保险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农业分散经  相似文献   

18.
师智敏是个农民,他是一片千亩有机果园的主人,但他也是湖北省的大学生创业明星。这种有些奇怪的身份组合让他有了一个新称呼:新农民。他有个看似矛盾的观点:农村很需要大学生,但大学生不要盲目到农村创业。这个观点来源于他曾经走过的创业“弯路”。  相似文献   

19.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与难点问题,也是一个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三农”问题涵盖内容很多,其核心和关键的突破点是农民问题,即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姜斌 《当代农业》2010,(5):15-15
江苏省启东市王鲍镇庙桥村45岁的倪忠辉是一个用“脑”种地的农民。别看他只是个庄稼把式,却有着助理农艺师职称,还是获得过启东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田秀才。前年,他种植40亩土地,15亩双胞山药平均单产突破3000公斤,亩收益2500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