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在鱼苗、鱼种培育阶段,常遇到因池塘中施放过多未经发酵肥料或池水中含氮、氧量过饱和引起气泡病,引起苗种大批死亡。但在饲养成鱼中,极少遇到因气泡病而引起死亡。1979年2月中旬,湖北省江陵县城关镇荆城鱼场有一口成鱼塘发生严重气泡病,造成成鱼大量死亡。现将调查情况和治疗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钦东 《齐鲁渔业》2007,24(2):18-19
气泡病多发生在池塘养殖的鱼苗、鱼种阶段,但随着池塘精养高产面积的不断扩大,成鱼养殖阶段也经常发生。另外,工厂化温流水养殖的罗非鱼和小面积金鱼的养殖中也易患此病。特别是水花下塘不久,气泡病危害最严重,鱼苗越小越敏感,如抢救不及时,可引起鱼苗大批死亡甚至全部死亡,成鱼有时也可造成大的死亡损失。笔者在多年从事鱼类病害防治工作中对气泡病的防治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作如下介绍,以降低该病的发生。1气泡病的产生原因气泡病是由水中某种气体过饱和所引起,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3.
鱼类气泡病是一种非寄生性鱼病,七十年代前发现主要危害鱼苗鱼种。七十年代以来,我国陆续有过金鱼尾鳍皮下气泡病、冰下亲鱼气泡病和池塘成鱼气泡病的报道。作者之一曾观察到火力发电厂温流水养鱼水域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成鱼、亲鱼气泡病。日本也有过鲑、鳟鱼气泡病的报道。至于大型水域越冬鱼类气泡病的报道,在国内外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4.
夏花培育阶段鱼苗的气泡病发病率高、危害大已经被大家充分认识到,易在夏季池塘大规格鱼种和成鱼养殖过程中发生的气泡病往往不被大家注意和重视。实际上通过生产实践观察这一时期的气泡病发病率非常高,只是造成急性大量死亡的情况不多见,更多的情况是加重患病鱼的死亡和继发感染其它疾病,危害不小。  相似文献   

5.
正细鳞斜颌鲴俗称"清道夫",又称环保鱼。2014年以来,竹山堵河潘口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每年都向堵河增殖放流细鳞斜颌鲴鱼种20余万尾,在鱼苗培育中连续两年都发生气泡病,成活率只有50%左右。现根据这两年的发病情况、培育操作经验及防治方法,将气泡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供参考。一、培育池条件与技术操作培育池面积1200米2左右,池埂为水泥护坡,池底平坦,淤泥少,水深1.2米左右,培育池呈长方形,水源为潘口水库水,水质优良。鱼苗在下  相似文献   

6.
也谈鱼类气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辉成  周国海 《内陆水产》1998,23(10):28-28
鱼类气泡病是鱼苗培育阶段常见的、危害性较大的鱼病之一。特别是鱼苗下塘后数天内,阴雨转晴的天常有发生。此病一旦发生,可见鱼池下风处的水面上飘浮着鱼苗尸体和病苗。由于鱼类气泡病发病突然,病期短,井难于发现。因此对其深入研究甚少,并有多种说法。如有人认为“鱼苗气泡病是鱼苗误香水中小气泡而引起的”。史为良先生认为鱼类气泡病是鱼鳃吸取水中溶解的气泡,堵塞其血管造成鱼类死亡。笔者在实地与治疗观察中发现,其情况又别于上述两种说法。1鱼苗气泡病致病途径笔者于1968年5月上旬久雨转晴的一个早晨巡塘,发现下塘2天…  相似文献   

7.
我场在孵化鱼苗的生产中,每年因鱼苗患气泡病而造成不少损失。这几年我们采用食盐等方法防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鱼苗气泡病的起因是:孵化鱼苗过程中连续使用环道池中的循环水,或者在育苗池施放过多未经发酵的肥料。未经发酵的肥料和循环水中有卵膜腐变,发酵分解,产生小气泡(即甲烷和硫化氢)。被鱼苗吞食肠内,积累多了就成一个大气泡,使鱼苗漂浮水面,即使鱼苗头部奋力下钻,却无法下沉,终于体衰力竭而死。4—5月份,久雨初晴,水温急增,  相似文献   

8.
书讯     
鱼苗气泡病是发生在鱼苗饲养防的一种非生物性引起的疾病,是由于水中溶解气体过饱和或者鱼苗误食水中气泡而引起,常在初夏久雨或久阴突然转晴,水温突增的情况下发生。这种病分布很广,在江苏、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养殖场中均有发生。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因鱼苗气泡病而造成鲤鱼苗死亡,经济损失达15000元。  相似文献   

9.
水利部汉江水利水电 (集团 )有限公司后勤服务中心渔业场座落在湖北省丹江口水库 ,以网箱养鲤为主 ,苗种繁育基地以养殖鲤寸片为主 ,满足网箱养殖需要。 1 998年鲤鱼人工孵化过程中鱼苗患气泡病 ,造成鱼苗大量死亡。 1 999年鲤鱼人工孵化 ,采取有效措施 ,制止了鱼苗气泡病的再次发生。现就两年繁殖情况对气泡病病因进行分析。1 基本情况1 1 孵化设施条件鱼种池、亲鱼池及孵化设施建在邻近丹江口水库羊山山头上 ,池与池之间呈阶梯式 ,水源用水泵从丹江口水库提取水。产卵池为圆形、直径 1 0m。孵化环道为椭圆形底冲式 ,共二环 ,内环体积…  相似文献   

10.
1986年江苏省养鱼面积558.7万亩,养殖产量占总产量55%,是养殖速度发展较快的一年。养鱼的发展是与鱼苗鱼种生产的发展分不开的。本文对江苏省淡水鱼苗种生产情况和发展作一概述。一鱼苗鱼种生产的现状 1.苗种数量增多。1986年全省生产鱼苗164.20亿尾。仔口鱼种34.13亿尾,斤两鱼种6万吨。比1985年增加鱼苗18亿尾,增加仔口鱼种近5亿尾,增加斤两鱼种1.75万  相似文献   

11.
鱼类气泡病的成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北方地区,气泡病是池塘养殖鱼类的常见病,鱼苗养殖期、鱼种养殖期、成鱼养殖前期及鱼类越冬后期常有发生,发病后可造成鱼类大批死亡,甚至全军覆没。一、病因由于养殖水体过肥,水体溶解氧过饱和引起。当养殖水体溶解氧过饱和时,过饱和的氧气通过鳃经血液循环进入鱼体,血液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越冬期冰下鱼种气泡病的发病情况、症状、防治方法以及池塘条件及管理措施对气泡病发生的影响做了初步探讨,并认为气泡病是越冬后期鱼种的常见病、多发病,是越冬后期鱼种大量滋生水霉和目前鲤鱼种越冬成活率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高飞 《水产养殖》2009,30(8):38-38
1病症 气泡病多发生在鱼苗、鱼种阶段,成鱼发生较少,夏秋季为发病季节。通常发病类型有两种:一是鱼苗肠道,体表,鳍,鳃丝上显现许多小气泡,鱼体上浮,游动失常。另一种是血液循环中出现气泡。病鱼浮于水面,失去平衡,打转,挣扎游动,不能下沉而死亡。成鱼发病尾部向上,头撞岸边,挣扎而死。内部体腔壁、肠系膜、鳃血管等部位都附着小气泡,病死鱼一般口都张开。  相似文献   

14.
<正> 1985年和1986年在本所试验场鲤鱼繁殖期间,发生程度不同的鲤鱼苗气泡病。我们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避免了鲤鱼苗的大量死亡。具体作法是:当发现在流水孵化桶中已出膜的鱼苗,由于吞噬水泡而仰浮于水面堆集时,及时围网下塘,调换鱼苗水域环境。但由于鱼苗体质还很弱,过早下塘也引起一定数量的鱼苗死亡。所以我们同时采用食盐溶液泼洒治疗,浓度从0.3~0.9%的溶液在2~3小时内,可使鱼苗体内气泡变小直至消失。气泡病的先兆址鱼苗出膜  相似文献   

15.
气泡病是因鱼体皮下聚集小气泡而使鱼体失去平衡,或使皮肤破裂、溃烂发炎的病症。从鱼苗、鱼种到成鱼均可患此病。病因:池水中的溶解氧、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太多,达到或超过饱和状态,就会经渗透压进入鱼体皮下组织,再聚集成气泡,而使鱼体失去平衡。如果气泡聚集过大,甚至会  相似文献   

16.
鱼苗、鱼种是养鱼生产的物质基础.鱼苗和鱼种的生产是养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提供数量足、贸量好、品种优良和齐全的鱼苗和鱼种,是不断提高养鱼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生产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妥善解决鱼苗、鱼种问题,对养鱼生产的持继发展有着甚为重要的意义.下面介绍的是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17.
应用袋装食盐,对感染气泡病的152尾高白鲑鱼苗进行治疗效果试验,并设阳性对照组。食盐治疗组鱼苗在用药后5~8 h鱼头向下、尾向上,水面上打转症状明显减轻,用药后8 d,未查到有气泡病的鱼苗。试验表明,按照500 g/m3的食盐剂量对感染气泡病的鱼苗病样一次给药浸浴即可治愈;对严重感染者间隔2 d再次给药,连用2个疗程具有良好的治疗高白鲑鱼苗气泡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鱼苗培养池中气泡病时有发生,如不及时抢救,可引起鱼苗大批死亡,甚至会全池死光,危害较大。1 我所见的几个病例1.1 1965—1976年间,在原驻马店水产试验场家鱼人工繁殖中,孵化环道内常出现鱼苗气泡病。鱼苗体表及体内出现气泡,初期鱼苗失去平衡,尾部向上,头向下,时游时停。随着气泡增大,鱼苗失去自由游动能力而浮在水面打转,不久即死亡。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鱼苗出  相似文献   

19.
鱼苗气泡病多发生在"水花"下塘一周以内,可造成鱼苗大量死亡,严重时若处理不当可导致全部死亡。主要原因是由于水质过肥,日照充足,水中藻类光合作用过于旺盛,产生过量溶解氧,鱼苗误食或渗透进入体  相似文献   

20.
一、病因气泡病通常多发生在鱼苗、鱼种阶段。在有些情况下,也能在成鱼中发生。其发病类型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在鱼苗的肠道内出现气泡,使鱼体比重减轻,以致法下沉;或在鱼体表、鳍组织内以及鳃丝上附着许多小气,使鱼体上浮,游泳失常。另一种情况是在血循环系统中现气泡,直接影响血液循环和呼吸。这种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水中溶解气体的总量过饱和某种气体过饱和,因而出现游离状态的气体,引起此病。些过饱和的气体来源有下面几种情况:1.由于鱼苗塘投施过多未经发酵的肥料,这些肥料沉池底,在缺氧的情况下分解,而释放出甲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