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省甜玉米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回顾了甜玉米育种的历史及发展概况,分析了广东省甜玉米育种及生产现状。针对广东省甜玉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超甜玉米新品种绿色先锋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直以来我国缺乏超甜玉米品种,从国外引进的超甜玉米品种在我国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种植,表现产量低、抗病性抗倒性差,加上无法自主开发等商业原因,因此选育我国自己的超甜玉米品种已成为玉米育种研究的重要课题.绿色先锋系北华玉米研究所于2000年育成的超甜玉米单交种.  相似文献   

3.
甜玉米胚乳突变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中应用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玉米受一个或多个隐性基因控制的胚乳突变体.到目前为止,已发现至少有14个甜玉米胚乳隐性突变基因,其中有8个胚乳突变基因(su1,sh2,bt1,bt2,ae1,du1,wx1,se1)已应用于商业化育种.目前,已定出了与甜玉米有关的主要胚乳突变基因在玉米染色体上的确切位置,这些胚乳突变基因大多数已经被克隆和测序,而且对这些基因在胚乳碳水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作用也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本文综述了8个已应用于商业化育种的甜玉米胚乳突变基因的染色体位点、编码的产物及其表现型,介绍这8个甜玉米胚乳突变基因的分类、遗传效应及其互作效应,并提出其在我国甜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策略,旨在为甜玉米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甜玉米种子活力及其种子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甜玉米种子活力低下是制约其在我国广泛种植推广的主要原因。本文从遗传、生理生化和环境等方面分析了甜玉米种子活力低下的原因,并从种子引发、化学药剂处理、种子包衣等种子处理方面综述了提高甜玉米种子活力和田间出苗率的技术,展望了通过育种技术提高甜玉米种子活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甜玉米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骏 《保鲜与加工》2013,13(4):60-64
甜玉米作为新型果蔬食品,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本文对甜玉米的品质特性、适宜采收期、贮藏、加工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可为甜玉米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京科甜系列水果型优质玉米品种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甜玉米育种起步较晚,与国外水平相比,我国甜玉米产业发展还存在品种类型单一、品质差、加工专用型品种缺乏等问题。针对甜玉米尤其是水果型甜玉米生产及市场发展中的问题,近十年通过引进200多份国外和国内优良种质资源,并进行种质创新和优化杂优模式,按照“高、大、严”选系原则,选育出20余个骨干自交系;组配选育出京科甜115、京科甜116、京科甜183、京科甜158、京科甜2000、京科甜168、京科甜189等京科甜系列水果型玉米品种,口感甜脆、商品性明显提高,同时具有杭性强、产量高的特点。京科甜系列品种已分别通过国家和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从1998年以来,广东新优甜玉米品种以平均每年近10个的速度增长。到目前止,全省已成功培育和引进了70多个优质甜玉米品种,广东甜玉米育种与种植水平均走在全国前列。在2004年12月召开的“广东省甜玉米新优品种展示现场会”上,参展的70多个国内外甜玉米新优品种,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100多名甜玉米育种专家和种子经销商。  相似文献   

8.
甜玉米子粒果皮厚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目前甜玉米育种的问题—果皮厚、柔嫩度差,本试验以超甜玉米、普甜玉米和普通玉米等3种不同基因型的7个玉米自交系、4个杂交种作研究材料,在摸索甜玉米果皮厚度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甜玉米果皮厚度的变化规律作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甜玉米子粒发育过程中,果皮厚度呈抛物线状动态变化。即授粉后随着子粒发育果皮逐渐变厚,到乳熟后期或蜡熟期达最大值,然后随子粒脱水,果皮细胞排列紧密而变薄。  相似文献   

9.
利用温室大棚进行北方超甜玉米加代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温室、春秋大棚等设施,对8个甜玉米自交系进行春、夏两季的加代研究.结果表明:北方地区利用光温室、春秋大棚,实现了对超甜玉米春夏播加代,缩短了育种年限,加快了育种进程,提高了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0.
甜玉米果皮厚度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果皮厚度是影响现有国产甜玉米品种品质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在介绍国内外甜玉米育种概况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甜玉米果皮厚度的研究方法和遗传规律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11.
生物新技术在甜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玉米是新兴的保健型农作物,生物新技术育种发展很快。转基因抗虫甜玉米品种于1998年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商品化生产,商品化率提高10%。利用分子标记方法,将花丝抗虫基因、耐寒基因、抗矮花叶病基因、幼苗长势基因和甜玉米食用品质相关基因等定位到相应染色体上。利用甜玉米作物生物反应器研究和分子标记应用资源特征鉴定研究也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玉米育种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玉米育种工作,在诸如高赖氨酸玉米育种、高油育种、甜玉米育种、饲用玉米育种、糯玉米育种、高淀粉玉米育种、爆裂玉米育种、玉米雄性不育化育种、玉米辐射育种、玉米常规育种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87年笔者在《种子世界》第8期上已做过介绍,现补充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甜玉米作为新型食品,已经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发展,通过简要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甜玉米食品加工技术、相关加工设备及新产品研发的发展概况,探讨了发展我国特种玉米产业的前景,为进一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甜玉米籽粒主要营养品质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州飞  胡晋 《种子》2004,23(11):48-50
本文就甜玉米乳熟期籽粒营养品质性状的测定评价、不同基因型甜玉米籽粒营养品质遗传特点及其育种实践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剖析了甜玉米品质育种与品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即甜玉米品质育种资源匮乏、品种类型单一、品质较差,对甜玉米品质形成过程中关键酶的动态变化与甜玉米食味研究较少.为此提出了甜玉米籽粒营养品质形成过程中急需开展的研究内容及与其配套的研究新方法和新手段.  相似文献   

15.
1 品种选育过程 为了选育适合在北京及附近地区种植的超甜玉米新品种,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采用两个超甜玉米自交系组配的超甜玉米杂交种-甜单66.该品种2006~2007年通过北京市鲜食甜玉米区域试验,2008年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广东省甜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及原因的分析,认为广东省主推甜玉米品种容易受气候条件变化、人为因素和耕作方式的变化、主推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病害。结合现代人健康饮食的理念,初步探讨了甜玉米抗病育种对策:扩大甜玉米种质,加大野生近缘种抗病基因的研究与利用,加大种质资源的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17.
李竞雄先生是我国近现代玉米育种的“一代宗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带领育种家团队开创性地在中国培育和推广双杂交种和单交种,成功指导玉米抗病育种,倡导优质蛋白、高油和甜玉米育种及种质的群体改良技术,启动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研究等。由于品种改良和先进生产技术综合投入的增加,20世纪60~80年代,我国玉米产量增益速度令世界瞩目;但进入90年代,育种技术徘徊不前,而水肥投入的增产效率已近饱和,我国玉米单产的年均增益率跌入低谷,这同样引起世界关注。  相似文献   

18.
超甜玉米新品种金银99的主要特性和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 90年代初以来 ,为了适宜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华中农业大学玉米研究室的科技人员加强了特用玉米育种的研究 ,于1999年育成超甜玉米新品种华甜玉 1号 ,商品种名金银 99。该品种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是由sh2基因控制的超甜玉米单交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甜玉米产业发展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保民 《种业导刊》2006,(12):11-14
甜玉米是一种特殊玉米,特点是籽粒含有较高的糖分,既好吃又含有丰富的营养。现代甜玉米起源于美国,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目前美国仍是世界甜玉米生产、消费和出口的第一大国。近15年来,甜玉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较快,成为许多国家间贸易的大宗蔬菜商品。我国近年来甜玉米发展的势头也非常迅猛,尤其是以广东为代表的南方地区,近六七年的播种面积、加工生产和市场消费均成倍增加。我国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和玉米生产经验,有巨大的消费市场,甜玉米在我国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分析我国甜玉米产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前景,并采取有…  相似文献   

20.
甜玉米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仲  许文娟 《种子》2004,23(7):46-49
对甜玉米种子活力的研究是目前甜玉米种子生理研究的焦点.本文综合了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了有关甜玉米种子活力低下的遗传、生理和环境等因素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其活力低下原因分别从育种、田间管理和种子处理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提高种子活力的方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