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品种选择根据宁南山区自然条件,旱作区应选择外销型马铃薯品种及加工型的高淀粉品种,如内薯7号、陇薯3号、宁薯4号、宁薯8号、新大坪、青薯168等;阴湿区应选菜用型及高淀粉马铃薯品种,如青薯168、陇薯3号、内薯7号、宁薯4号等;川水区应选早上市及薯条、薯片、全粉加工型品种。如克新1号、夏波蒂、费乌瑞它、台湾红皮、大西洋、虎头等。确立了适宜种植的品种后,应选择具有本品种特征的薯块完整、无病虫害、无伤冻、薯皮洁净、色泽鲜艳的幼嫩薯作种薯。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优质超级稻品种吉粳88号的产量表现、生物学特性、品质及耐冷性、抗稻瘟病、抗倒伏等抗逆性;从适时播种与插秧、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阐述了该品种主要栽培要点;适宜吉林大部、辽宁北部及内蒙古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3.
对云南咖啡种植规模、使用品种种类、育种背景及栽培特点进行了调研分析。证实了主栽品种卡蒂姆7963与P4是同一品种;对各品种的杯品质量进行了评价,多次杯品鉴定表明,生产上种植卡蒂姆类咖啡虽然内在品质赶不上波邦和铁比卡,但可通过加强水肥管理、遮荫栽培、高海拔种植和提高初加工水平等来提升咖啡杯品质量;对今后发展咖啡使用品种及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花生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产区分布及主要栽培技术等方面阐述了印度花生生产现状;提出了存在品种老化、连作严重、土壤未改良和管理粗放等方面的问题;目前正在探索地膜覆盖、节水灌溉、品种更新等新的花生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从483个参加示范和展示的品种中筛选出10个适应桂林市稻作区推广的品种;根据对每个品种的特征特性、生育期及产量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0个品种综合性状较佳,为桂林市品种更新提供科学依据和配套了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广西香稻育种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1世纪以来广西香稻品种的审定情况及广西自育香稻品种的产量、品质以及抗性等进行统计分析,探明了广西香稻的育种现状及存在问题,如广西通过审定的香稻品种中自育品种较少,且多为常规稻品种;自育香稻品种的优质达标率较低,主要原因是直链淀粉含量偏低;自育香稻品种株高适中,多为大粒型品种,后期育成品种产量有所提高,主要通过育成大穗型品种来实现;自育香稻品种稻瘟病抗性整体较差,白叶枯病前期抗性表现较好、后期出现退步等。今后应加强香稻品种的选育力度,特别是杂交香稻品种的选育力度;加快香稻品种鉴定技术的研究和利用,为香稻品种的审定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中等偏低直链淀粉含量香稻品种的选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广西优质稻米相关地方标准,特别注重直链淀粉含量标准的调整;把提高稻瘟病抗性作为香稻品种选育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内容等。  相似文献   

7.
不同熟性马铃薯品种主要生理性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研究了早熟、中早熟、中熟品种在块茎鲜重、干重、商品薯重及根系、茎叶、叶面积等生理性状上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 :除个别品种在少数性状上表现特殊外 ,一般都表现为 :中熟品种发生速度快 ,鲜、干重出现最大值的时间迟 ,变化幅度大 ;早熟品种发生速度慢 ,鲜、干重出现最大值的时间早 ,变化幅度小 ;中早熟品种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8.
东宁县绿色稻米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东宁县发展绿色稻米的优势,指出了东宁县水稻生产存在生产成本增加,种稻效益下降;优质品种和栽培技术与时代生产不配套;水稻产业化开发程度较低等问题,提出了优化品种和提高品质、优化布局、强化加工转化延长水稻产业链条、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制、强化信息服务等发展对策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2015,(1):74-78
选用部分形态、产量和生理指标,应用隶属函数法对26个主栽水稻品种进行了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各品种的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结实率、穗长及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根据这些指标的平均隶属函数值,鉴定出了Y两优1号等7个抗旱性较强的品种和两优培九等3个对干旱敏感的品种。  相似文献   

10.
油菜的品种改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傅廷栋 《作物研究》2007,21(3):159-162
目前我国油菜面积、总产比20世纪50-60年代分别增了三倍多和十倍多.油菜品种面临重大改革:“双高“品种改革为“双低“品种;常规品种改革为杂交种;低油份品种改革为高油分品种;高杆品种改革为半矮杆、适宜机械化耕作的品种.目前双低品种及杂交种的面积分别占我国油菜总面积的70%和60%.本文着重论述了油菜品质改良的目标、进展及成果,并预测了我国油菜生产与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