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建立奶牛附红细胞体和伊氏锥虫两种病原诊断方法并探索二者之间在奶牛感染中的关系,本研究针对两病原分别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奶牛附红细胞体和伊氏锥虫感染的二重PCR诊断方法,其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415bp和237bp。敏感性试验和特异性试验表明,附红细胞体和伊氏锥虫的DNA的最低检测量为0.154pg和0.105pg;与猪肺炎支原体、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鸡艾美耳球虫、牛双芽巴贝斯虫无交叉反应。35份临床血样检测结果为:奶牛附红细胞体阳性率22.89%,伊氏锥虫阳性率8.89%,其中共感染率为2.89%。临床试验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奶牛附红细胞体和伊氏锥虫的诊断,特别适用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伊氏锥虫病又叫苏拉病.是锥虫属的伊氏锥虫寄生于家畜体内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通过吸血昆虫机械传播。目前关于该病的报道几乎都是马、驴、骡和牛等动物,而山羊的伊氏锥虫病却很少有报道。近几年来,山羊的伊氏锥虫病时有发生.且发病早期难以准确诊断,治疗效果不明显,给山羊养殖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以抗广西株伊氏锥虫和抗南京株伊氏锥虫免疫血清分别与广西株伊氏锥虫和南京株伊氏锥虫进行体外中和作用,然后接种小鼠。结果经株特异性免疫血清作用的锥虫大部分失去了对小鼠的感染力,而经非株特异性免疫血清作用的锥虫仍然可使小鼠发病死亡。说明两株伊氏锥虫间具有完全不同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4.
2-C-7杂交瘤细胞株对伊氏锥虫有着专一反应性。为了探讨该杂交瘤细胞株所分泌的抗伊氏锥虫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活性,我们观察了用单抗处理过的伊氏锥虫对小白鼠的感染力。一、材料与方法 1.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液的收集及其抗体滴度的测定复苏2-C-7细胞株并培养、收集其上清液。用ELISA法测定其抗体阳性滴度,OD值为0.87,阴性对照OD值为0.04。  相似文献   

5.
以人工感染伊氏锥虫的小鼠血液涂片为抗原,建立了IFA试验检测马骡伊氏锥虫抗体的方法,并对伊氏锥虫病马、同群马、健康马、非伊氏锥虫病马血清作了检测。伊氏锥虫病马和无症状同群马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33/34)和12%(18/150);25匹健康马血清伊氏锥虫抗体均为阴性;84份非伊氏锥虫病马血清的IFA试验均为阴性,未出现交叉反应。多数病马发病一周内的血清IFA试验即为阳性。3匹病马血清抗体消长动态观察结果表明,病马于治疗后110天,血清IFA试验仍为阳性。本试验表明,IFA试验检测马骡伊氏锥虫抗体,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对无症状的感染马也能检出,可用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6.
牛的伊氏锥虫病是发病季节明显,靠蚊、蝇传播的寄生性疫病,在蚊、蝇活动频繁的季节,伊氏锥虫通过传播媒介寄生于牛体中,依靠健牛与病牛之间直接触或间接接触引起.是以病牛发生间歇热和慢性经过,并出现贫血、消瘦和四肢下部浮肿及耳朵、尾巴坏死为特征的血液原虫病.顾名思义主要是以血液接触而进行牛的伊氏锥虫病。通常会出现慢性经过或者急性死亡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用DEAE—纤维素柱分离伊氏锥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用国产DEAE—纤维素从人工感染伊氏锥虫的小鼠、大鼠和犬的血液分离伊氏锥虫的具体方法,测定了压积DEAE—纤维素对小鼠、大鼠和犬的血液吸附值分别为0.25~0.41、0.23~0.39、0.33;伊氏锥虫的回收率,小鼠为83.19~98.19%,大鼠为84.87~93.85%。分离的锥虫形态正常,运动活泼,离心浓集后呈炼乳状,镜检无任何血细胞。此外,对用DEAE—纤维素分离伊氏锥虫的有关技术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锥虫病,又称苏拉病,是由伊氏锥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动物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伊氏锥虫中间宿主很多,它广泛地寄生于牛、马、骆驼、象等等草食动物及部分肉食动物体内。耕牛现在仍然为我国农村很多地方提供畜力,是现代农业生产重要因素之一。耕牛一旦被伊氏锥虫侵入,并罹患锥虫病后,就无法为广大农民提供畜力,从而影响农业生产。了解耕牛锥虫病的发病原因和症状,掌握耕牛锥虫病的临床诊断及预防措施.对保护耕牛健康、促进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伊氏锥虫同工酶、蛋白质和抗原组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生化技术对八个中国伊氏锥虫株及一个布氏锥虫株的同工酶、蛋白质和抗原组分进行比较研究。根据同工酶电泳结果,可将伊氏锥虫和与其形态上不能区分的布氏锥虫区别开来,亦可将伊氏锥虫分为两个酶株群(Z1、Z2)。根据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电聚焦电泳和免疫印迹试验的结果,可将酶株群Z1分成五个不同多肽群(株)。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伊氏锥虫遗传变异程度较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种群。  相似文献   

10.
应用质粒PTK探针鉴定锥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2P标记质粒探针PTK1、PTK1.1和PTK1.2,对12株中国伊氏锥虫的斑点杂交试验显示,3个探针均能与8株具有正常动基体的伊氏锥虫杂交,而不与其余4株异常动基体伊氏锥虫杂交,对正常动基体株的敏感度为10^2虫体。探针PTK1亦能与马媾疫锥虫杂交,敏感度为10^2个虫体。但PTK1与布氏锥虫仅发生微弱的杂交反应.敏感度为10^5个虫体。试验表明伊氏锥虫株之间的kDNA微环是同源的,伊氏锥虫与马媾疫锥虫和布氏锥虫的kDNA微环存在着共同序列。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伊氏锥虫病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详瑞 《畜牧与兽医》1994,26(4):183-185
我国伊氏锥虫病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李详瑞(北京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伊氏锥虫Trypanosomaevansi是地理分布最广的锥虫,可以引起骆驼、马、驴、骡、牛、水牛、山羊和猪等多种动物的伊氏锥虫病,从解放初到现在不断在我国南方各省和西北地区流行,...  相似文献   

12.
为了建立梨形虫(Piroplasmida)和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的双重PCR检测方法,试验根据梨形虫的18S rRNA基因和伊氏锥虫的kDNA基因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以吕氏泰勒虫和伊氏锥虫阳性样品DNA为模板进行单重PCR和双重PCR,并对双重PCR的退火温度进行优化,对本研究建立并优化的双重PCR方法进行特异性试验、敏感性试验及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双重PCR方法能够扩增出350 bp和600 bp的特异性目的条带,而无浆体、肝簇虫、弓形虫和埃立克体样品均呈阴性,梨形虫和伊氏锥虫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54.70 fg/μL和14.30 fg/μL,用本试验建立的方法对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与对照方法(巢式PCR)检测结果一致。说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灵敏、快速、简便、特异性高的双重PCR检测方法,能够用于梨形虫和伊氏锥虫的临床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3.
应用SDS—PAGE和IEF电泳对伊氏锥虫和媾疫锥虫的蛋白组分进行了分析.在SDS—PAGE中,伊氏锥虫有21条带.媾疫锥虫有19条带,两种虫体的蛋白质区带在分子量40000~90000之间存在差异,尤其表现在表面糖蛋白上,伊氏锥虫为43000,媾疫锥虫为60000.在IEF电泳中,伊氏锥虫出现26条带,媾疫锥虫出现33条带,两种虫体的蛋白质区带在等电点4.8~5.6之间相同,而在5.6~7.0之间存在差异.本实验还对马媾疫锥虫的蛋白质进行了双相电泳分析,显示出86个多肽斑点.  相似文献   

14.
牛锥虫病由伊氏锥虫引起,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消瘦、黄疸、高热、伴发体表水肿等症状的血缘性寄生虫病,对牛的危害很大.2007年8月以来,河口县老范寨乡桂良村委会茶坪村二组的87头黄牛陆续出现以发热、消瘦、四肢无力为主要症状的病例,经笔者调查诊断,确诊为伊氏锥虫病,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最后,我们在实验室孽生的吸血蝇体内意外地发现了伊氏锥虫前鞭毛期虫体,通过人工感染小鼠试验,从小鼠血液中查见大量伊氏锥虫。说明伊氏锥虫若遇到合适媒介,还存在生物学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验感染,研究伊氏锥虫在水牛体内抗体及虫体消长的规律.ELISA检测结果表明,水牛感染伊氏锥虫后第6 d检出抗体,而且在2个多月的监测时间里,抗体都维持在较高水平(OD450nm>0.3),因此可利用ELISA方法对水牛感染伊氏锥虫进行早期诊断和监测;水牛感染伊氏锥虫后,即出现一个2~3周左右的虫血症峰期,然后虫血症峰期迅速下降,在虫血症峰期下降后1个多月的监测时间里,虫血症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1条虫体/视野),水牛感染伊氏锥虫后这种峰期短无明显症状、虫血症水平低的现象,给临床诊断和血液镜检虫体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对广西部分地区79份血清样品水牛检测的结果表明,伊氏锥虫抗体阳性率达到29.1%,说明广西各地水牛感染伊氏锥虫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感染率比较高,为了保证本地区水牛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水牛伊氏锥虫感染进行有效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牛伊氏锥虫病是由伊氏锥虫引起的血液寄生虫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消瘦,黄疸,高热,伴发体表水肿等症状,对牛的危害很大.2007年8月以来,河口县老范寨乡桂良村委会茶坪村二组于某饲养的87头黄牛中陆续出现以发热、消瘦、四肢无力为主要症状的病例,经笔者调查诊断为伊氏锥虫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伊氏锥虫病在我县发生范围广,感染头数多。临床表现,主要以消瘦、贫血、腰硬、四肢水肿(起卧和行走不自如),部分间歇性的体温升高(体温升高者有轻重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为特征,血片镜检有伊氏锥虫。从20头病牛的观察中,发现有6头体温  相似文献   

19.
伊氏锥虫不同地理株对小鼠致病性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氏锥虫是地理分布广泛的锥虫,可以引起骆驼、马、黄水牛、犬和大小鼠等动物的伊氏锥虫病,宿主中以马、犬和大小鼠等为高度易感动物,感染后往往发病急,死亡快,由于其因地理和宿主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感染力和毒力的差异[1],我们进行了不同地理株对小鼠的感染力及其毒力的比较观察。材料和方法材料1、伊氏锥虫:伊氏锥虫云南株于1987年在宜良分离自云南水牛体内,广东株于1981年在阳江分离自广东水牛体内,安徽株分离自安徽水牛体内,江苏株分离自江苏高邮水牛体内,新疆株分离自新疆骆驼体内,以上伊氏锥虫都经小鼠繁殖后保存于液氮中…  相似文献   

20.
应用免疫酶标记电镜技术,从亚细胞水平定位并分析了伊氏锥虫(Trypanosomaevansi)排泄分泌抗原(ESA)的特性。结果表明,伊氏锥虫ESA有部分成分为虫体分泌的表面糖蛋白,而大部分成分来自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合成的非表面糖蛋白成分和其他尚未确定的虫体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