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水禽养殖是宁波市镇海区畜牧业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随着水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禽养殖环节中的废弃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养殖污染不仅可引起水质恶化,而且还可传播人畜共患等多种疾病。镇海区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十分欠缺,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较低,急需加强循环农业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对于具备粪污消纳能力的畜禽养殖区域,按照生态农业理念统一筹划,以综合利用为主,推广种养  相似文献   

2.
畜禽粪污利用好了是资源,利用不当是公害。正确有效地利用好畜禽粪污是改变生态环境,创建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本文就畜禽粪污在种养循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所属区域地应统筹引导养殖主体的生态环保责任意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配套完善养殖场粪污消纳设施设备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择优总结推广适合区域种养循环技术模式、促进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发展,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种养循环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畜禽规模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畜禽产生了大量的粪污,处理利用不当易造成面源污染。本文通过对国家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实施利用现状深入调研发现,生产中采用农业生态循环养殖发展模式,可实现环境控制化、免疫程序化、消毒经常化、养殖现代化、粪污资源化,将产出的粪污输送到沼气池发酵,产出沼气可作为清洁能源发电自用,沼液可作为肥料还田,种养一体化生态循环利用,是一条畜牧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之路,可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2021年中央财政支持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打通种养循环堵点,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奶牛养殖是高污染行业,发展种养循环生态农业,实现资源的循环发展,是奶牛规模养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平顶山市某规模化奶牛场的种养循环模式进行分析,提出种养结合养殖技术指导意见,为奶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畜禽粪污放错了是污染,用对了是资源,加强畜禽粪污治理是当前养殖业发展的重中之中,根据龙山县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现状,针对性提出科学规划养殖区域、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鼓励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议粪污治理长效机制等措施,最终实现人类与养殖和谐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安徽颖上县作为沿淮农业区域的畜禽养殖大县,畜禽粪污治理问题一直是制约其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颍上县围绕国家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项目,积极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农业功能区养殖业粪污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企业主导的粪污处理模式,政府主导的粪污处理模式,有机肥企业主导的粪污处理模式,养殖场户主导的粪污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第一畜禽养殖业大国,现在由于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产生了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大、种养脱节、资源化利用水平低、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养殖业升级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也给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而合理进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构建种养循环农业体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提出要按照“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理念,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构建集约化、标准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种养加协调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荐农业现代化建设。本文通过探究种养循环模式的实施意义以及目前国内种养循环模式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然后对种养循环农业模式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作为水禽养殖大国,传统的临水养殖模式已经严重威胁到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因此,推进水禽业旱养模式势必是未来发展模式之一。然而,传统的水禽旱养仅达到了节约资源、保障卫生安全的要求,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笔者通过考察卓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认为该公司的水禽旱养结合农牧循环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分析其生态循环过程及实现这一模式的要点,并对该模式进行SWOT分析,以期为完善水禽旱养模式及水禽旱养结合农牧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推广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绿色生态发展已经成为养殖业的重要挑战。如何理顺、做好畜禽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与畜禽粪污处理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昌吉州粪污资源化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可行建议,为进一步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不断深入推进昌吉州生态养殖、发展可持续循环畜牧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当前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破解粪污综合利用难题迫在眉睫、必须正视.围绕如何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泗县根据自身实际,遵循畜禽粪污处理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利用现有条件,寻求种养结合的绿色低碳循环模式攻关,积极在全县推广相关技术,主要有实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示范创建活动、沼气工程项目、推广微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和畜禽粪便转化有机肥等形式,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和污染物达标排放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推动过程中,还存在着主体认识不够、技术模式不成熟、污染减排手段少等问题,本文着重就我县种养结合绿色低碳循环模式攻关提出对策与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甘肃畜牧兽医》2014,(2):44-46
为推动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促进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循环利用,提高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促进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全国畜牧总站体系建设与推广处介绍了畜禽粪污处理主推技术,本期首先刊登猪场、牛场的粪污处理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浙江省把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作为开展农业水环境治理、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工作,按照"控量节水省料减排、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综合治理达标排放"的要求,大力推进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和循环利用技术创新。在各地实践的基础上,浙江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梳理编写了《畜禽粪污治理新技术汇编》和《科学生态养猪8大主推技术》,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发酵床生态养殖等技术模式,力促畜牧业绿色发展,得到了省委、省政  相似文献   

13.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事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和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做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加快成熟技术模式示范推广是当前畜牧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广"规模猪场发酵床养殖垫料肥料化利用模式"不仅能破解养猪业粪污治理和环境保护问题,而且能提高猪肉质量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真正实现绿色无污染养殖。  相似文献   

14.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的根本途径,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近两年来,在实施《天水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之时,针对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开展了摸底调查,为进一步全面掌握我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产生、处理方式和消纳情况,总结适合畜禽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的有效推广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江苏宇航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江苏省首批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配备了精准化饲喂、机械化挤奶、智能化养殖设施,实现了粪污机械化收集并资源化利用,推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粪污资源化利用是实现畜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安定区实际,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配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推广实用技术模式、完善循环产业链条为抓手,全面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农村三大面源污染之一,是各地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个难题。博白县响应中央提出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主题,推行“粪肥还田,种草养猪”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模式,有效解决了之前畜禽粪污直排入河、污染水质的难题,实现了民生和生态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正>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总结归纳畜禽粪污处理与利用技术模式,突破畜禽养殖业等产业发展瓶颈,促进现代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015年11月26日,全国畜牧总站在北京召开了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与利用技术模式研讨会。会议主要内容是研讨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与利用技术模式,以及修改审定《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模式》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书稿内容。全国畜牧总站体系建设与推广处处长刘长春讲话,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以来,随着国家对草畜产业扶持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区肉牛养殖量大幅增加,肉牛粪污的大量产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凸显。近年来,区委政府虽然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高度重视,逐步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肉牛养殖量大,肉牛粪污处理利用的任务依然繁重。因此,加大肉牛养殖粪污源化利用力度,为科学制定我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改善养殖场及周边的环境质量,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梳理了当前庄浪县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畜+沼+田”生态循环模式、粪污处理流程、适用范围、效益分析、典型案例的介绍,推广庄浪县畜禽粪污通过制取沼气进行能源化利用,沼渣、沼液通过无害化和资源化还田利用的经验,不仅解决了“环保”问题,也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进一步推进了畜牧产业发展,增加了养殖场户的收益,取得了“环保”和“发展”双赢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