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褐变是影响竹荪食用品质的主要原因,为探究竹荪在贮藏期间发生褐变的机制,以干制竹荪为原材料,研究竹荪褐变前后的还原糖、总酚、氨基酸态氮、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和在常温及4℃冷藏2种贮藏条件下竹荪每隔7d的褐变度。结果表明,竹荪在发生褐变后还原糖、总酚、氨基酸态氮、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发生显著性下降,竹荪褐变的主要类型有美拉德褐变、酚类氧化褐变,可能还有抗坏血酸褐变和酶促褐变,但不会出现焦糖化反应褐变;4℃低温贮藏有助于减缓竹荪褐变速度。  相似文献   

2.
蛋鸡品种海兰褐与罗曼褐的生产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震  尹志平 《甘肃农业》2008,(10):90-92
海兰褐和罗曼褐是著名的两个褐壳蛋鸡品种,在集约化鸡场里被广泛饲养。试验分析比较了不同周龄海兰褐和罗曼褐的产蛋率、成活率、蛋重、耗料等生产性能。结果表明:26周龄各生产指标两品种间均无显著差异;40周龄蛋重罗曼褐显著高于海兰褐(P〈0.05),成活率海兰褐极显著高于罗曼褐(P〈0.01);57周龄海兰褐产蛋率、蛋重、耗料分别比罗曼褐鸡高7.65%、1.10%、8.62%,差异极显著(p〈0.01);成活率海兰褐比罗曼褐高1.11%,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董翠 《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5):118-120
板栗在加工过程中易发生褐变,板栗褐变可分为酶促褐变和非酶促褐变。该文系统地总结了2种褐变的产生原因和应对方法,对板栗产品的加工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牡丹组织培养中褐化的发生原因与防止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牡丹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现象普遍发生,并影响着牡丹培养物的正常生长与增殖。因此通过改变培养条件、培养方式以及在培养基中添加抑褐剂的方法,对品种为青龙卧墨池的牡丹组培物褐化的防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生长素会加剧启动培养中外植体的褐化程度,暗培养对愈伤组织抑制褐化很有效,悬浮培养未能减缓褐化却能使愈伤快速增殖。吸附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结冷胶(Phytagel)能够有效地缓解褐化。抑褐剂硫代硫酸钠(Na2S2O3)、抗坏血酸(VC)和铜试剂(DDTC)在牡丹的组培中加剧了组织培养物的褐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香蕉愈伤组织诱导培养过程中的外植体的褐化现象,分别用AgNO3(10,20 mg·L-1),AC(1,2,3 g·L-1),PVP(1,2 g·L-1),VitC(100,200 mg·L-1)等防褐化剂,对香蕉的愈伤组织诱导进行防褐化研究。结果表明:外植体培养10 d后,所有防褐化处理实验组的褐化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在愈伤组织诱导的早期,不同的防褐化剂均有一定的防褐化效果;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不同的防褐化处理逐渐出现差异,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40 d后,活性炭的防褐化效果最好,其中1 g·L-1活性炭的褐化率仅为20%,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对河北省主要饲养品种海兰褐、京红、伊莎褐、罗曼褐、海赛克斯褐5个褐壳蛋鸡品种蛋重、蛋鸡体重与产蛋性能、成活率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5个品种蛋鸡在产蛋期的蛋重、蛋鸡体重与产蛋性能存在差异,海兰褐蛋重、成活率高于其他品种蛋鸡。  相似文献   

7.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莉莉  胡亮  杜波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3):2593-2597
综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进展。褐飞虱是对水稻为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它栖息于稻丛基部,吸食韧皮部汁液。褐飞虱具有不同的生物型。在抗性品种的选择压力下,将产生一种新的生物型褐飞虱群体克服该抗性品种。因此,寻找新的抗性基因是培育新的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关键。合适的水稻抗褐飞虱的鉴定方法是克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基础。常用的方法有苗期集团鉴定、蜜露量测定、电子取食监测系统等。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在栽培稻和野生稻中定位了21个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并且Bph14基因已经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克隆。该结果为克隆其他水稻抗褐飞虱基因以及研究水稻抗褐飞虱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褐变.葡萄果肉褐变在不同品种上的表现不同,红色品种褐变表现为果实色泽发暗,一些白色品种如牛奶、无核白、意大利、白马拉加等在贮藏后期也易出现果肉内部褐变.在这类品种的贮藏期,应注意观察褐变的初始迹象,并及时出库销售.葡萄的衰老也是褐变的一种表现.此外,冻害、损伤、灰霉病病菌的侵染、果实贮藏过程中气体不适等因素也会引起果肉褐变.  相似文献   

9.
鲜切茄子作为一种新型食品工业产品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茄子切片处理很快就会褐变,这会对其口感、营养和商业价值产生负面影响。酶促褐变是茄子果实在收获、运输、储存和加工过程中褐变发生的主要形式,这一过程主要是由多酚氧化酶引起的。综述了鲜切茄子褐变的影响因素、褐变分子机制以及褐变控制措施,以期为解决茄子果实褐变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就油菜转基因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现象发生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转导的农杆菌菌株、菌液浓度、预培养和共培养时间对外植体发生褐化无直接影响,虽存在差异,但不显著。在培养基中加入抗氧化试剂PVP(聚乙烯吡咯啉酮)和Vc(抗坏血酸),PVP比Vc对褐化的抑制作用更大。培养温度对褐化的影响是显著的,当培养温度高于30℃时,外植体的褐化程度非常严重,褐化发生率(褐化外植体数/总外植体数)为100%;而当培养温度为25~26℃时,褐化率大大降低(17.6%),褐化程度也较轻。此外,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对褐化也有影响,光照时间过长、光照强度过大都使褐化现象变得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