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5·12”汶川大地震的破坏性强,84个灾区的土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毁。2008年5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作出重要决策部署。提出一定要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评估、分步实施”的原则”,认真做好灾后重建前期工作。灾区土地整理作为灾后重建的前期工作势在必行。土地整理是一项多目标体系的系统工程,其涉及面广、牵扯环节多,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罗源县气象站1986-2015 年逐日气温数据,结合罗源县以乡镇为单位的农业经济 资料,对罗源县主要农业经济作物茶叶低温冻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 灾抗灾能力等指标分析,得出罗源低温冻害风险评估及区划,为防灾减灾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各种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及统计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空间Kriging插值等方法,对秦汉时期(221BC~220AD)共441年疫灾的等级、发生频率、时空分布、成因等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秦汉时期,共记载疫灾66次,平均6.68年发生1次。其中,疫灾以中度疫灾为主,占疫灾总数的40.9%;其次是特大疫灾和轻度疫灾,分别占疫灾总数的27.3%和22.7%;大疫灾发生的频率较低,占疫灾总数的9.1%。疫灾在8年时间尺度上显示出较强的周期性。在空间分布上,北方地区疫灾次数明显多于南方地区。疫灾发生的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东汉后期是秦汉时期疫灾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秦汉时期发生疫灾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其他灾害相伴而生,战争、社会动乱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各种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及统计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空间Kriging插值等方法,对秦汉时期(221BC220AD)共441年疫灾的等级、发生频率、时空分布、成因等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秦汉时期,共记载疫灾66次,平均6.68年发生1次。其中,疫灾以中度疫灾为主,占疫灾总数的40.9%;其次是特大疫灾和轻度疫灾,分别占疫灾总数的27.3%和22.7%;大疫灾发生的频率较低,占疫灾总数的9.1%。疫灾在8年时间尺度上显示出较强的周期性。在空间分布上,北方地区疫灾次数明显多于南方地区。疫灾发生的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东汉后期是秦汉时期疫灾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秦汉时期发生疫灾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其他灾害相伴而生,战争、社会动乱等。  相似文献   

5.
从自然致灾因子、人类致灾因子、承灾体3方面分析了梅州城区洪涝发生的成因,指出梅州的地质地貌、气候条件是引发洪涝灾害的自然致灾因子;人为的植被破坏和不完善的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及管理是其发生的人类致灾因子;城市快速发展下所带来的如人口密度增大、建筑设施增多等情况是洪涝危害程度加重的承灾体因素,并指出了新时期应从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两大方面进行防洪减灾。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灾毁耕地复垦潜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重庆市北碚区灾毁农用地为例,野外调查灾毁农用地的数量、分布和类型,总结研究其现状特点,并构建灾毁耕地复垦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灾毁耕地进行复垦潜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Ⅰ级潜力类型的灾毁耕地经过相应的复垦措施,能够恢复成优质农田;Ⅱ级潜力类型的灾毁耕地有较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可因地制宜发展本地蔬菜种植;Ⅲ级潜力类型的灾毁耕地大多数地表破坏程度较严重,灌溉条件难以保证并且排水设施不健全,可适度发展牧草业;Ⅳ级潜力类型的灾毁耕地改造难度大,限制性因素较多,几乎不能复垦为耕地,可适度发展林业。研究表明,北碚区灾毁耕地复垦虽然受到一定因素限制,但该区降水充足、土壤水分状况较好、有机质含量较丰富,农业生产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河南省麦玉种植区主要灾害灾变特征、规律,按照“灾前预防、灾中调控、灾后补救”的技术构建原则,根据多年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总结、集成了小麦-玉米周年减灾栽培技术模式,以期为科学开展麦玉周年防灾减灾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当前,全世界正遭受着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传染病疫情的侵害。目前提高城市的适灾韧性是规划者们所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此次疫情就是对我国城市适灾韧性的考验。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的韧性观察,可以为城市未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经验借鉴。适灾韧性理念下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做到:灾前建立体系,多样防灾;灾中完善方案,快速抗灾;灾后总结经验教训,修复提升。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玉米作为研究对象,在自然灾害风险理论的基础上,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构建评估模型,对玉米低温冷害进行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玉米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与孕灾环境敏感性等级均是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承灾体易损性等级为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对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进行区划,高风险区和次高风险区分布在北部的大同、忻州地区;次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分布在南部地区;中等风险区主要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区。整体而言,北部地区玉米低温冷害风险等级高于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王一  王丁 《农学学报》2023,13(8):94-100
霜冻事件是与农业相关的最严重的极端事件之一。研究霜冻的变化趋势和强度变化有利于提高人们对霜冻的认识,对农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利用朝阳、阜新地区1951—2020年气象资料和农作物苗期、果树开花及成熟期物候资料,应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霜冻发生时间和频率等,研究辽宁西北部霜冻致灾风险强度。结果表明:5月1日之后的春季霜冻致灾强度>80%,终霜冻致灾风险强度平均为41.6%,重度致灾(70%<ST≤100%)概率为20.0%;因终霜日期以-0.438 d/10 a倾向率提前,春霜冻致灾风险强度线性下降9.4个百分点,而2001—2020年春季霜冻致灾风险强度平均下降5.2个百分点。9月15日之前的秋季霜冻致灾强度>80%,初霜冻致灾风险强度平均为27.7%,重度致灾(70%<ST≤100%)概率为5.7%;因初霜日期以1.734 d/10 a倾向率明显后推,致灾风险强度线性下降34.0个百分点,而2001—2020年秋季霜冻致灾风险强度平均下降24.9个百分点。年度霜冻致灾风险强度线性下降25.6个百分点;2001—2020年下降17.1个百分点。结果说明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辽宁西北地区年度霜冻致灾风险强度总体在减弱,而终霜日提前趋势不稳定,调整作物播种期需谨慎。1991—2020年初霜冻致灾风险强度下降明显,因此,秋季热量资源存在开发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玉米作为研究对象,在自然灾害风险理论的基础上,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构建评估模型,对玉米低温冷害进行风险研究,得出:山西省玉米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与孕灾环境敏感性等级均是南部地区要高于北部地区;承灾体易损性等级为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对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进行区划,高风险区和次高风险区分布在北部的大同、忻州地区;次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分布在南部地区;中等风险区主要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区。整体而言,北部地区玉米低温冷害风险等级高于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三江平原地区防洪设施建设,降低因洪涝灾害导致的农业损失,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划定灾害风险等级,提出因地制宜的防灾措施建议。综合2010-2020年三江平原地区的水文、地理、气象及社会经济等数据资料,构建农业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加权几何平均法得出风险评估值,结合ArcGIS划立县域维度的洪涝风险等级分区并进行风险评估区划。结果表明,三江平原西部致灾因子危险性较低,承灾体易损性由东北到西南降低;三江平原孕灾环境敏感性在西南方向较高,东北方向较低,防灾减灾能力普遍较弱。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等级中部较低,东部和西部较高。基于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三方面的考量,提出洪涝灾害应对措施。通过建立三江平原农业洪涝灾害风险指标体系,利用空间分析模型划定三江平原农业洪涝灾害风险等级,依据风险区划结果为当地政府抗洪措施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农户家庭的内部特征中生产生活设施、家庭规模、性别构成、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对自然灾害承灾力产生的影响。以四川省211户受灾农户的调查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四川省农户的自然灾害承灾力均值为0.39,标准差为0.09,体现农户自然灾害承灾力整体很弱;且三州的农户自然灾害承灾力存在明显差异,凉山州农户承灾力(0.38)低于阿坝州(0.41)和甘孜州(0.43),这与四川省灾害和贫困的分布表现出一致性,即凉山州是自然灾害和贫困最集中的地区。提出提高农户承灾力,必须提高农户家庭收入,注重教育与健康条件和住房结构的改善;农户承灾力的提高应和农户反贫困策略相结合;公共资源应对农户承灾力低的农户给予更多的关注,有针对性的投放。  相似文献   

14.
<正>相关数据显示,自1950年以来,中国年均森林火灾发生13 067起,森林面积每年损毁653 019 hm2,因灾伤亡达到580人次。1988年前,中国年均发生森林火灾达到15 932起,受害面积达到947 238 hm2,平均每年因灾伤亡788人次。1988年后,中国开始高度重视森林火灾防控,就年均森林火灾达到7 623起,受害森林面积达到94 002 hm2,因灾伤亡人数达到196人次。华经产业研究院与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容灾措施未引起重视。文章首先描述了容灾的概念和原理,然后设计了一种基于复制技术的容灾系统,给出了详细的算法。该容灾系统通过增加服务器的远程备份节点以增强系统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农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主要任务是: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引导农民开展生产自救,全面展开灾后重建和生产恢复。鼓励农民积极抢种、补种、改种,扩大迟播小麦、迟栽油菜、速生蔬菜的播种面积,加快畜禽补栏、水产补苗。1.种植业。尽快修复损毁基础设施,做好春耕备耕工作,突出抓好油菜、蔬菜、柑橘、小麦四大作物的灾后恢复生产,及时分析灾后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早提出防治对策。科学评估灾害对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等方面的影响,做好应对倒春寒等灾害的准备,提早制定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7.
周秦两汉时期农业灾害致灾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凤贤 《农业考古》2002,(1):290-294
农业灾害诸灾种在周秦两汉时期大致都有发生,主要灾种为水灾、旱灾、风灾、雹灾、霜灾、雪灾、低温灾、冻害、蝗灾、虫灾、火灾、草害、沙尘爆、水土流失等等,涉及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生物灾害、农业环境灾害三大灾类,农业灾害系统初步形成。 农业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自然的因素发挥着主要的影响作用,社会因素则对农业灾害的危害程度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18.
灾后重建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特殊的龙岩而言,重建家园工作尤为繁重,特别是灾后重建安置房建设量大面广。而灾后重建安置房的施工安全管理是保障政府这一民生工程顺利实施的一个至关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龙岩市农村灾后重建安置房建设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施工安全管理相关措施,为全面提升当地灾后重建安置房的施工安全水平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建立基于Arc GIS应用技术的灾害风险指数评估模型;再找出各评价因子的影响程度,计算各灾种的风险系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Arc GIS应用技术的支持下,按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低风险区3个等级,绘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为科学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防灾减灾、降低灾害损失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海南岛天然橡胶风害评估存在的问题,将长时间序列的数值天气预报数据,高精度、低时空分辨率的自动气象站数据应用到橡胶风害的评估中,为橡胶灾害的灾前预评估、灾后评估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源;以可拓方法为理论基础,从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等方面确定天然橡胶风害评估的影响因子,选择气象综合因子、橡胶因子和综合地形因子,建立橡胶风害评估模型,并基于ArcGIS平台开发天然橡胶风害实时评估系统,实现天然橡胶的灾前预估和灾后评估.该系统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天然橡胶风害防灾减灾的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