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麦田食蚜天敌对麦长管蚜控制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7-1989年系统调查麦田食蚜天敌与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关系表明,天敌发生的时间、数量均与麦长管蚜的发生情况有密切关系。笼罩试验表明,每一标准天敌单位,最多可有效控制105头麦长管蚜。当天敌单位数与麦长管蚜的比例在1:125以上时,即可控制麦长管蚜危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多元模糊回归模型预测麦长管蚜的方法。对山东省金乡县1982~1989年共8a小麦穗期麦长管蚜发生程度的历史观测资料进行了数量分析,建立了多元模糊模型(模糊隶属函数集)。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回检,拟合率达100%,以1990年的观测资料为独立样本进行试报,结果与实际一致,为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198 8~ 1999年测定了四川省不同地区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avenae F.)对化学农药的抗性水平 ,结果表明 ,麦长管蚜对乐果、氧乐果的抗性已达中抗至极高抗水平 ,对氰戊菊酯、溴氰菊酯也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 ,对吡虫啉、抗蚜威较为敏感。比较了 12种农药对麦长管蚜的毒力 ,并对该害虫的抗性治理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2015年江苏如东县水稻穗期麦长管蚜发生严重.笔者通过田间系统观察、大田普查、田间试验及考种测产,对麦长管蚜的发生特点进行了归纳,并从气候条件、种植品种、水稻生育期、天敌控制作用、施肥管理及寄主等方面,分析了麦长管蚜重发原因,提出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麦长管蚜在思南县晚稻田大发生1995年10月中旬,在思南县塘头镇双季晚稻田发现麦长管蚜大量聚集水稻穗部危害,这一现象属历史罕见。据10月16~18日调查,发生一般的稻田,有蚜株率达15%~21%,百株蚜量780头~1350头;发生严重的稻田,有蚜株率...  相似文献   

6.
几种蚜虫对吡虫啉抗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吡虫啉是一种新型高效内吸杀虫剂 ,对天敌较安全[1 ] ,与常用杀虫剂无交互抗性[2 ] ,特别适用于防治刺吸类口器的害虫如绣线菊蚜 ( Aphis spiraeccla)、麦长管蚜 ( Macrosiphumavenae)、棉蚜 ( Aphis gossypii)等 [1 ,3,4] ,但近年来吡虫啉对绣线菊蚜的防治效果明显降低 ,可能是已有抗性产生。国外已对粉虱 ( Bemisia argentifolii)、马铃薯甲虫 ( Leptinotarsadecemlineata)等害虫对吡虫啉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和风险预测工作 [5~ 8] ,但有关蚜虫对吡虫啉抗性的报道很少。作者研究了河北省不同地区棉蚜、麦长管蚜和绣线菊蚜对吡虫啉的敏感…  相似文献   

7.
麦蚜俗称腻虫、油汗.在河南许昌为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在干旱坡岭地以麦二叉蚜为害较重:平原灌溉区以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为主,尤其在小麦穗期麦长管蚜猖獗发生.许昌市位于河南中部,是河南省小麦主产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20万hm2左右.近年来,麦蚜在本市发生程度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气候变暖对不同纬度带麦田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种群动态的影响,在高纬度的河北省廊坊市(39°30′N,116°36′E)和相对低纬度的河南省原阳县(34°55′N,114°15′E)开展红外线辐射增温试验,调查廊坊市(+2.00℃)和原阳县(+1.18℃)2个试验点的增温处理小区和对照小区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种群动态,并计算其盛期发生比值。结果表明,增温使廊坊市试验点的麦长管蚜始见期、峰期分别提前21、7 d,使原阳县试验点的麦长管蚜始见期、峰期分别提前14、14 d;而禾谷缢管蚜的始见期和峰期仅在原阳县试验点提前31 d和7 d。增温使廊坊市试验点的麦长管蚜盛期蚜量、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39.21%和77.83%,禾谷缢管蚜盛期蚜量和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57.31%和130.16%;增温使原阳县试验点的麦长管蚜盛期蚜量、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49.62%和176.52%,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的盛期蚜量比值显著降低了43.21%。表明增温有利于高纬度地区(廊坊市)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种群增长,而在低纬度地区(原阳县)仅有利于麦长管蚜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9.
不同小麦品种资源苗期和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鉴定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小麦苗期和成株期与麦长管蚜抗性的关系,2010—2012年采用蚜量比值法对94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麦长管蚜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3个品种连续3年在成株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2个,中抗品种8个,低抗品种33个;45个品种在苗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5个,中抗品种16个,低抗品种24个;30个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同时表现抗蚜,占供试品种的31.91%,其中C273和兰麦(陕西柞水)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高抗;小麦品种在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的蚜量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苗期和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表现一致的共有66个品种,占供试材料的70.21%。研究表明温室苗期人工接种是快速鉴定小麦品种麦长管蚜抗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结合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有翅型与无翅型麦长管蚜各龄期的外部形态进行详细测量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1)麦长管蚜1、2龄若蚜外部形态无明显差别,触角均为5节;2)3龄有翅若蚜中胸发达,可见初生翅芽,至成虫期发育为完整的翅;3龄无翅若蚜中胸结构简单,未见翅芽,3龄至成蚜触角均为6节;3)1龄若蚜尾片呈瘤状,着生2根刚毛;2、3、4龄若蚜尾片呈圆锥形;有翅成蚜尾片呈长锥形,无翅成蚜呈长舌状,2龄若蚜至成蚜尾片均着生6根以上刚毛。本文首次探讨了麦长管蚜有翅型与无翅型成、若蚜外部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其与麦长管蚜的生活史、迁移特性等特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麦长管蚜分化的相关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聪  丁子玮  姜培  潘绪斌 《植物保护》2022,48(6):187-192
蒋青等于1994年-1995年创立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经历二十多年的应用、众多研究人员的拓展和改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领域的发展。本文收集了国内已有的参考和应用此方法开展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的文献,梳理了该方法的应用案例,开展了相关文献的可视化分析,更加直观地展示了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进展、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面对未来全球有害生物新发、突发和常态化等风险分析实际需求,有必要对该方法进行优化。通过对该方法的系统回顾,总结了该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变化情况,并基于该方法与其他国际同类方法的比较对其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13.
葡萄根瘤蚜在中国的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出入侵有害生物——葡萄根瘤蚜的风险管理对策,使其风险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根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第11号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程序,从有害生物分布、潜在为害性、受害寄主重要性、移植可能性和管理难易程度等5个方面对葡萄根瘤蚜在中国的风险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葡萄根瘤蚜的综合风险值为2.0,是对中国具有高危险性的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中有害生物风险评估需要考虑的因子为标准,分析比较了国内外11种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方法中涉及风险因子的数量,得出各方法中风险因子的重视度及各风险因子的重要性,为今后的风险评估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马铃薯甲虫在宁夏的风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分析,马铃薯甲虫在宁夏具有大面积的适宜寄主、极强的适应性,且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其风险值R为2.22,因此确定马铃薯甲虫在宁夏属于高度危险性的有害生物,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其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澳大利亚进口新西兰苹果风险分析报告,阐述其分析有害生物进入的过程及计算方法的数学模型。文中分别就有害生物随产品到达口岸的可能性、病害类有害生物随产品被消费者丢弃可能性、病害类有害生物接触寄主可能性及发生可能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列出计算方法,为风险分析工作提供技术帮助。  相似文献   

17.
按照FAO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框架,对越南、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和泰国输华去皮毛椰子可能携带的有害生物进行了分析。明确这6个国家椰子上的有害生物173种,其中昆虫138种,螨7种,软体动物1种,线虫9种,真菌15种,类病毒1种,原核生物2种。凡在中国没有分布或局部有分布且处于官方控制下的有害生物都作为潜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共筛选出52种,对这52种潜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作进一步评估,确定中方关注的输华去皮毛椰子中度风险以上的有害生物6种,其中高度风险2种,中度风险4种。并提出了风险管理措施,建议将这6种的潜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作为输入去皮毛椰子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写入相关议定书中,要求不得携带。  相似文献   

18.
植物检疫术语是进行植物检疫工作交流的前提与基础,对植物检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及规范有害生物相关术语及其定义,明确了有害生物与外来物种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相关术语及其定义进行整理和规范,提出判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评估方法,评估过程可结合适生性分析、传播途径、寄主情况及潜在的经济/环境影响等因素,从进入、定殖、扩散可能性及后果评估等方面进行分析。检疫性有害生物与外来入侵物种有一定交集,因此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防控对生物入侵防控具有积极作用。而对有害生物和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相关术语进行规范也为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的制修订提供了科学思路。本文提出的定义修改建议及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评估方法较为概括,仅为定义和名单的制修订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外来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依据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国际标准,利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基于传播途径的外来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的分级标准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入侵害虫椰心叶甲在中国的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确定椰心叶甲科学的检疫管理措施,根据WTO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要求,对其进行风险性分析.依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利用相关模型,对各项分析指标进行分析并赋值运算.各分析指标及运算值为:(1)国内分布情况,风险值为2;(2)潜在的经济危害性,风险值为2;(3)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风险值为3;(4)传播扩散的可能性,风险值为2.05;(5)风险管理难度,风险值为1.66.椰心叶甲的综合风险性值为2.09,符合高风险检疫性害虫条件,据此提出2条相关风险管理备选方案,并分别进行效率和影响评估,确定最终风险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