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晚”增产技术,是指在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域内,通过适当推迟玉米收获期和小麦播种期,使小麦、玉米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简便易行,不增加生产成本,通过延长玉米收获期、相应调整小麦播期、播量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并达到小麦节水的目的。2007年9月3日河北省农业厅在石家庄召开了《全省推广粮食增产技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相似文献   

2.
淮北地区小麦、玉米连作系统N、P、K素合理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玉米连作系统中 N、P、K素合理运筹技术研究表明 ,无论何种运筹方式 ,两茬年单产均可获得 12 0 0 0 kg/ hm2以上产量水平 ,平均单产达到 144 34.5 kg/ hm2 。运筹技术公顷施用 N素 ,以小麦 180~ 2 70 kg和玉米 2 70~ 180 kg,小麦与玉米N素比例为 4∶ 6和 6∶ 4较为合理 ,两茬年单产平均达到 14911.5 kg/ m2。随 N、P、K素中 N素水平的提高 ,小麦、玉米籽粒全量 N和蛋白质含量均呈增加趋势 ,而蛋白质产量在小麦上呈增加趋势 ,而在玉米上则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产量逐年提高,玉米播种面积逐渐增加,产量大幅度提升,同时其副产品玉米秸秆产量也持续增加,玉米秸秆除了可以用作燃料、饲料、肥料以外,仍然有大部分秸秆被被遗弃田间或直接焚烧,浪费了资源,又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因此,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播种技术即利用了资源,提高了土壤肥力、保护了环境,发展前景广阔[1]。  相似文献   

4.
锌肥对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锌肥能提高小麦成穗数及增加穗粒数、千粒重,能增加玉米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进而提高了小麦、夏玉米的产量,达到增产的目的。施用量以30 kg/hm2为宜,施用方法以在小麦耕地前一次性作底肥施用为佳。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玉米秸秆的肥料化利用、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土壤耕层结构,研究分析了玉米秸秆深耕精细化腐熟还田技术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对比试验证实,分析对象比对照基本苗减少7.50%,最大分蘖减少2.46%,有效穗增加0.06%,株高降低降低1.7cm,产量增加7.70%,容重增加17.65g/l,品质指标值均高于对照,冻害和病虫害发生率均低于对照,土壤ph值低于对照,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效营养成分均高于对照。本研究可为指导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小麦玉米轮作磷肥不同分配方式的肥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玉米轮作磷肥不同分配方式的肥效研究刘润田(沂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76400)小麦玉米轮作一年两熟,是山东省主要轮作栽培方式。其主要特点是轮作面积大,换茬少,产出率高,土壤负荷重。随着轮作小麦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和氮肥用量的增加,磷的需求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7.
运用双变量方差分析法对一定带宽下小麦、玉米所占比例、密度、化肥施用水平与复合群体经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带田中小麦玉米的不同配置比例是决定其联合产量的首位因子,密度次之,化肥施用水平居三;小麦、玉米产量对带型结构变化的反应不同原因有三:①边仔优势对空带补偿作用的差异,②不同带型玉米前期受小麦带影响的差异;确定在该试验地条件下要使小麦玉米联合产量≥15000kg/hm ̄2,必须使小麦播量、玉米种植密度分别不低于450万粒/hm ̄2、60000株/hm ̄2,化肥施用水平纯N、R_2O_5分别高于300kg/hm ̄2、150kg/hm ̄2,并且玉米占带宽的比例不得低于1/2。  相似文献   

8.
柳俊梅 《河北农业》2013,(10):16-17
小麦晚播节水高产技术是指在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域内.通过适当推迟卡米收获时明和小麦播种期,使小麦、玉米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简便易行,小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只通过延长玉米收获期和相应调整小麦播期播量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并实现小麦节水,现以邯郸县为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随着气候逐渐变暖、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小麦播期应适当推迟,同时玉米收获期推迟也能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为进一步摸清玉米晚收对产量的影响。为玉米、小麦两晚技术推广提供依据,进行了玉米收获期试验。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也逐步提升,其中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是一项培肥地力、增加产量的有效手段。目前,玉米秸秆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中。该文通过对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在小麦种植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从控制秸秆粉碎质量、精细化整地、及时查苗补苗、提高播种技术、合理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严格把关,才能充分发挥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优势,提高小麦种植产量与质量,增加农民整体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1.
平顶山市施肥对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施肥对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对小麦、玉米的贡献率分别为53.57%和59.55%;6年来无肥区监测点小麦、玉米产量下降明显;土壤对小麦、玉米产量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是褐土、黄褐土、潮土和砂姜黑土。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间作系统的密度效应,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密度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的影响,并对密度与间作作物产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下,间作各处理的LER均大于1,表明间作具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密度与间作组分产量呈现二次曲线相关关系,且在本试验设置的密度下(小麦密度在675~900万株·hm-2、玉米密度在7.5~9万株·hm-2范围内),小麦产量随着小麦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玉米产量随着玉米密度的增加先增后降,密度为8.25万株·hm-2时可获得最大产量。小麦产量与穗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玉米产量与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增加小麦密度是增加间作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正在小麦栽培过程中,运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随着科技的发展,玉米机械技术的大力推广,也为小麦的持续性生产创造了条件,使小麦产量能够稳步提升。玉米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养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达到稳定增产的目的。因此,把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运用到小麦栽培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具体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提升小麦产量与质量。本文主要通过对玉米秸  相似文献   

14.
引黄灌区春小麦早灌头水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十大增产技术之一,但随着80年代后期以来的持续暖冬和近些年来春灌放水时间的逐年提前,春小麦生长发育时期也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相应提前,特别是在小麦早灌头水上,头水灌溉时间、头二水间隔时间一直是技术界、农民争论的焦点,特别是套种的玉米在未出苗的情况下不能早灌,由于认识上的分歧,直接影响小麦早灌头水技术措施的落实。为了进一步摸清早灌头水对小麦和套种玉米出苗的影响,2004年进行了不同时期头水灌溉试验,2005年进行了头、二水间隔时间灌溉试验,以期选择对小麦和套种玉米产量适宜的头水灌溉时间和头、二水间隔时间,为指导大面积小麦套种玉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带田高效种植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张掖市以150cm带型小麦/玉米带田为对照,对136cm带型、176cm带型、214cm带型小麦/玉米带田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与效益进行的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136cm带型(小麦6行、玉米1行,玉米两侧套黄豆)混合产量(15460.5kg/hm^2)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但产值较对照增加1410.00元/hm^2,增幅达16.06%;176cm带型(小麦6行、玉米3)混合产量最高,达16318.5kg/hm^2,较对照增产7.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但产值较对照仅增加5.5%;214cm带型(小麦9行、玉米3行)混合产量及产值较对照分别降低1.7%和1.1%。  相似文献   

16.
大名县地处河北省最南部,年平均降水量589.8mm,80%保证率年降水量447.68mm,属半湿润偏旱区。耕作制度以小麦/玉米、小麦/花生、纯地膜春花生为主。近年来,随着品种更新、技术进步,农技人员在传统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出沟播小麦套种地膜花生复种夏玉米复合群体高产高效节水种植模式。该模式集中体现了旱作农业单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塑造了理想的复合群体,充分利用有限的光、热、水、土资源,提高了单位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7.
水氮运筹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喷灌带进行灌水,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A1:70%基施、30%追施;A2:60%基施、40%追施;小麦季施纯氮240 kg/hm~2,玉米季施纯氮270 kg/hm~2)和不同灌水量(B1:0次;B2:2次;B3:3次;小麦季和玉米季每次的灌水量均为450 m~3/hm~2)对小麦、玉米生长过程中土壤储水量、光合生理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等的影响,以期明确小麦、玉米合理的氮肥追施比例和灌水量。结果表明,随灌水量增加,小麦抽穗期、灌浆期及玉米灌浆期、收获期土壤储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小麦收获期土壤储水量呈降低趋势。小麦前期氮肥供应较多更有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而适度干旱更有利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先增加后降低,而生物量和千粒质量均增加。不同处理中,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均以A1B2处理最高,分别为8 207.8 kg/hm~2、26.7 kg/(mm·hm~2)和1.42 kg/m~3。对玉米而言,A2B2处理产量最高,A1B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最高。小麦、玉米的周年耗水量表现为A1A2;A2B2处理小麦、玉米周年产量最高,A1B3处理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干物质的累积与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传统间作耗水量大,且灌水与间作作物干物质累积相关关系研究薄弱的问题,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田间试验,探究交替灌溉模式下,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间作玉米及其相应单作的产量及干物质分配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LER达到1.30~1.38;净地面积下,间作小麦经济产量较单作小麦提高了21%~33%,间作玉米经济产量较单作玉米提高了38%~42%;小麦收获后,间作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玉米平均增加8%;低、中、高灌水平下间作玉米群体生长率分别为单作的49.62%~61.92%、56.04%~65.84%和55.28%~68.98%.在河西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上应用交替灌溉技术与单作相比具有提高间作作物产量和增加干物质积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介绍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玉米秸秆整株还田对土壤水肥及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重点介绍玉米整株还田技术,所需配套机具有操作工艺,技术要点和3年的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整株还田,秸直经过一年的腐解,腐解率达90%以上,玉米整珠还田耕深20cm,秸杆在土壤8cm深度以下秸秆覆盖率达95%以下,能够保证冬小麦播种质量,小麦播种出苗后基本苗蘖测定分别比粉碎还田(对照)增加23株和0.2个,小麦生育期干物质和千粒重分别增加8.95%和1.33%,小麦产量提高3.18%。  相似文献   

20.
山西中部地区小麦套种青贮玉米种植模式比传统单一种植小麦、玉米更容易实现增产增收。在该种植模式下,选择山西省审定的水旱兼用小麦新品种长麦251作为小麦配套品种,在小麦产量得以保证的前提下,青贮玉米品种的选择以及适宜的套种种植密度和播期是实现小麦玉米双增产的关键因素。试验结果显示,大京九26在所有参试青贮玉米品种中产量位居第1,是比较适合小麦套种的青贮玉米品种;大京九26在该套种模式下的最佳种植密度是75 000株/hm2,其最佳播期5月22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