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探究百合科Liliaceae植物挥发物(VOCs)成分组成,采用活体植物动态顶空套袋采集法收集吊兰Chlorophytum comosum,一叶兰Aspidistra elatior和文竹Asparagus plumosus 3种百合科植物VOCs,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这3种植物VOCs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吊兰释放34种VOCs,包含萜类、酯类、醇类、醛类、酸类等5类化合物,其中二氢香茅醇相对含量最高(28.79 %);一叶兰释放VOCs共鉴定出25种,包含醛类、酯类、醇类、萜类、酮类、烃类等6类化合物,其中壬醛(相对含量为12.12%)为其主要成分;文竹释放出38种VOCS,包含萜类醛类、酯类、醇类、醛类等4种化合物,主成分为牻牛儿醇(相对含量为27.90%)。3种百合科植物挥发物中都含有萜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研究结果为百合科植物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图2表1参21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技术分离制备决明子粗提物中的蒽醌类化合物。首先用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体积比3∶2∶3∶2)的溶剂体系,进一步分离,从决明子粗提物中得到5种化合物Ⅰ、Ⅲ、Ⅴ、Ⅵ、Ⅶ和混合组分A(含有化合物Ⅱ和Ⅳ)。将组分A用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体积比3∶7∶5∶5)的溶剂体系进行进一步分离,得到2种化合物Ⅱ和Ⅳ。经HPLC检测,化合物Ⅰ~Ⅶ的纯度分别为99.7%、96.4%、91.0%、95.3%、98.7%、97.9%、95.8%。根据ESI-MS和1HNMR所提供的数据,化合物Ⅰ~Ⅶ分别鉴定为橙黄决明素、alaternin、1-甲氧基-2-羟基大黄素、黄决明素、1-O-甲基大黄素、决明素、大黄素。表明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分离蒽醌类化合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采用不同极性溶剂提取了菊芋叶中的多酚类成分,经正、反相色谱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了这些成分,并根据UV、MS和NMR数据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从菊芋叶中分离并鉴定的7个多酚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1)、3,5-二咖啡酰奎尼酸(2)、1,5-二咖啡酰奎尼酸(3)、4,5-二咖啡酰奎尼酸(4)、3,5-二咖啡酰奎尼酸甲酯(5)、5,8-diOH-6,7,4!-triOMe(pedunculin)(6)、5,8-diOH-6,7di MeO-2-(3,4-di MeOPh)-4-benzopyrone(7),其中化合物15为酚酸类化合物,化合物65为酚酸类化合物,化合物67为黄酮类化合物。仅通过7为黄酮类化合物。仅通过1H-NMR即可确定4个二咖啡酰奎尼酸化合物中2个咖啡酰基的取代位置。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正己烷和环己烷两种提取溶剂对蔷薇花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影响,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蔷薇花挥发性化学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挥发性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正己烷和环己烷提取剂分别鉴定出38、37种挥发性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97.66%、97.89%。挥发性化学成分中,烷烃类、酯类、羧酸类、醇类等4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及数量均较高,烷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酯类化合物数量最多。其中,用正己烷作为提取溶剂得到的醛类、羧酸类、酮类等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用环己烷作为提取溶剂得到的烷烃类、酯类、烯烃类、醇类等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两种提取溶剂所得的化合物中仅烷烃类和羧酸类相对含量差别较大。研究结果可为采用有机提取剂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蔷薇花挥发性物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紫薇‘香雪云’香气成分的时空动态变化,本文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香雪云’花朵挥发性成分在4个开花时期(半开期、盛开期、盛开末期、衰败期)和盛开期花朵的3个花器官部位(花瓣、雄蕊、雌蕊)中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1)从紫薇‘香雪云’花朵的4个开花时期中,共检测出80种挥发性成分,分别属于11个类别;倍半萜类、单萜类和苯类化合物是其中具有较高质量分数的化合物类别;α-法尼烯、松香芹酮和苯乙醇等是盛开期中具有较高质量分数的挥发性成分。2)在紫薇‘香雪云’的不同开花阶段,各挥发性成分的释放规律不同;共呈现出6种主要的挥发模式,即持续下降模式、先下降后上升模式、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模式、持续上升模式、先上升后下降模式和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模式。3)就花器官而言,花瓣中的苯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均较高;雌蕊和雄蕊中则均以萜类化合物为主,但化合物种类及其质量分数也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为了解紫薇属植物的香气成分奠定了基础,为紫薇香花定向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山黄皮桂研15号果实(含采肉和果皮)和叶片挥发油化学成分差异,以挖掘山黄皮桂研15号的利用价值,为山黄皮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山黄皮果实和叶片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山黄皮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通过NIST标准质谱图库分别鉴定各化学组分;经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山黄皮不同部位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山黄皮桂研15号果实和叶片中共鉴定出55种化合物,其中萜烯类28种、醇类4种、醛类6种、酮类2种、酯类4种、碳氢化合物类6种、醚类5种.从山黄皮果肉、果皮及叶片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0、31和34种化合物,其相对含量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76.97%、95.11%和83.85%.山黄皮果肉、果皮及叶片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分别为单萜类化合物β-蒎烯、月桂烯和萜品油烯.因此,山黄皮桂研15号果实和叶片挥发油化学成分以萜烯类化合物(主要是单萜类化合物)和醚类化合物为主.[结论]山黄皮桂研15号果实和叶片挥发油化学成分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且有独特的挥发油成分.综合成本因素,山黄皮桂研15号叶片挥发油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7.
植物中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董娟娥  张靖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3):131-135,142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是植物存在的一大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是许多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本文对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分布、生理活性及提取、分离、测定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巴菲蛤壳脂溶性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寻找巴菲蛤壳脂溶性成分的新用途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氯仿为溶剂回流提取巴菲蛤壳中的脂溶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提得物质进行分离和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脂肪酸各组成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巴菲蛤壳的脂溶性成分中分离鉴定出了44种成分,包括5种羧酸类化合物,占总量的16.44%,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戊酸(8.43%)和4-氧基苯甲酸(3.59%);28种烃类化合物,占总量的40.87%,其中含量最高的是稠环芳烃萘烷(8.43%)、脂肪烃二叔十二烷基二十一烷(3.53%)、环烃环己烷(3.46%)和烯烃5-二十烯(0.45%);还有4种含溴化合物、2种硅氧烷类化合物、2种酮类化合物、2种含硫化合物和1种含硼化合物。[结论]烃类化合物可确定为巴菲蛤壳脂溶性成分中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9.
以硅胶柱层析、Sephdex LH-20凝胶柱层析及半制备HPLC等层析分离技术,对脆二歧灯芯柳珊瑚Dicho-tella fragilis (Ridleg)的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NMR、MS等波谱方法分析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共分离鉴定出5个化合物,包括3个19-羟基甾体皂苷类化合物junceelloside B (1)、4’-O-Acetyl-3-O-[β-D-arabino-pyranosyl-oxy]-cholest-5-ene-3β,19-diol (2)及junceelloside C (3),以及2个briarane型二萜类化合物junceol E(4)及gemmacolide A(5).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脆二歧灯芯柳珊瑚中分离得到.化学分类学研究表明19-羟基甾体皂苷可作为Dichotella和Junceella属柳珊瑚的标志性次级代谢产物,此二属的柳珊瑚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蔡建秀  吴文杰  吴佐建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587-10588
通过薄层层析方法分析出天竺桂果实色素的化合物,再通过紫外光谱仪分析方法鉴定出有效成分。用不同极性的溶剂,不同配比作展开剂进行最佳展开剂试验,结果表明无水乙醇∶水∶盐酸(5∶1∶1,V/V)为最佳展开剂。薄层层析只分离出一种黄绿色的色素类化合物,其Rf值为8.3。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出类胡萝卜素的特征吸收,初步判定该色素类化合物为β-胡萝卜素。  相似文献   

11.
以江苏茶博园的福鼎大白茶树鲜叶和鲜花为研究对象,采用减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鲜花、鲜叶精油,对其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进行分析,并测试它们对2,2-二苯基-1-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从茶树鲜叶精油中共鉴定出21种主要化学成分,占精油总量的96.58%,其中酯类化合物有6种,醇类化合物有10种,酚类化合物有1种,醛酮类化合物有3种,酸类化合物有1种。从茶树鲜花精油中共鉴定出25种主要化学成分,占精油总量的97.88%,其中酯类化合物有5种,醇类化合物有11种,酚类化合物有1种,醛酮类化合物有4种,萜烯类化合物有2种,烷烃类化合物有2种。2种精油成分和相对含量差异明显,共有组分有12种。结果表明,茶树鲜叶和鲜花精油对DPPH自由基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且浓度越大,清除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马银花开花的5个过程挥发性成分,讨论了马银花花香成分的变化及应用前景。结果表明:在马银花开花的5个过程中共鉴定出57个化合物,种类呈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开花第1天,花朵挥发性成分的种类最多,有28种,花蕾状态时挥发性成分的种类最少,只有17种。花蕾期、半开放期、凋落期都以萜类化合物为主,分别占了90.35%、71.46%、73.81%;开放1 d时,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占48.05%;开放2 d时,烯烃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占46.57%。马银花的香味能给人舒服的感觉,适合园林绿化应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同极性溶剂提取了菊芋叶中的多酚类成分,经正、反相色谱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了这些成分,并根据UV、MS和NMR数据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从菊芋叶中分离并鉴定的7个多酚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1)、3,5-二咖啡酰奎尼酸(2)、1,5-二咖啡酰奎尼酸(3)、4,5-二咖啡酰奎尼酸(4)、3,5-二咖啡酰奎尼酸甲酯(5)、5,8-diOH-6,7,4!-triOMe(pedunculin)(6)、5,8-diOH-6,7di MeO-2-(3,4-di MeOPh)-4-benzopyrone(7),其中化合物1~5为酚酸类化合物,化合物6~7为黄酮类化合物。仅通过~1H-NMR即可确定4个二咖啡酰奎尼酸化合物中2个咖啡酰基的取代位置。  相似文献   

14.
抗肿瘤药用植物及其内生菌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近年来药用植物及其内生菌抗肿瘤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成果。药用植物内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成分主要包含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等多种活性物质,该研究结果为利用药用植物内生菌开发抗癌药物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利用长白山区芳香植物资源,本研究通过查找文献及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其种类和分布、成分、利用等方面.调查结果表明,长白山区芳香植物资源有34科92属107种10变种3品种,共120分类群.长白山区内调查的120种芳香植物中作为香料植物的有36种,药用植物有56种,食用植物有12种,观赏及其他植物有16种.主要精油成分有黄酮类化合物、双萜类化合物、丁香酚、生物碱、皂苷类化合物、挥发油等.  相似文献   

16.
探究番石榴不同成熟期果实香气组成,旨在为番石榴果实适时采收、品质评价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水蜜、珍珠、本地、西瓜、红宝石5个番石榴品种始熟期、成熟期及完熟期的果实进行香气组分分析.结果表明,从水蜜始熟果、成熟果、完熟果中分别鉴定出19、12、8种化合物,珍珠鉴定出22、11、5种化合物,本地鉴定出14、11、11种化合物,西瓜鉴定出17、11、5种化合物,红宝石鉴定出21、19、12种化合物.各品种果实香气成分种类均随成熟度增加而下降,始熟果均以萜烯类物质为主要香气成分,含量范围为77.13%~94.85%,红宝石含量最高;完熟果均以醛类物质为主要香气成分,含量范围为82.56%~96.79%,珍珠含量最高.从始熟期至成熟期,白肉型品种(水蜜、珍珠、本地)的果实醛类物质含量大幅增加,萜烯类含量急剧下降;红肉型品种(西瓜、红宝石)的果实萜类、醛类含量变化趋势较缓.各品种始熟果中萜烯类物质均由单萜类和倍半萜类组成,倍半萜类种类较丰富,白肉型品种始熟果中倍半萜类物质总含量远高于单萜类,红肉型两者差异不大;始熟果的单萜类主成分为β-罗勒烯,倍半萜类主成分为石竹烯,白肉型品种石竹烯含量高于β-罗勒烯,红肉型品种反之.完熟果中醛类物质主要成分为己醛或3-己烯醛.  相似文献   

17.
旋覆花杀菌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Schw)和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graminisDC)为活性跟踪菌种,从旋覆花(InulabritanicaL.)花中分离得到3种杀菌活性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并与标准图谱比较,鉴定化合物 为倍半萜类化合物1-O-Acetylbritannilactone,化合物 和 分别为三萜类化合物Taraxasterylpalmitate和Taraxasterolacetate。  相似文献   

18.
利用溶剂萃取法对荔枝酒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其分析,经过NIST02谱库检索对比,在荔枝酒中共检测出68个峰,鉴定出67种化合物。醇类和酯类是荔枝酒中香气贡献最大的两类化合物。初步得出该荔枝酒中的特征香气化合物为β-里哪醇、香叶醇和2,6-二甲基-7-辛烯-2-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枇杷叶次生代谢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枇杷叶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枇杷夏梢为试验材料,从新叶停止伸长生长(7月4日)开始,每3个月采样1次,以甲醇作为提取溶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法(UHPLC-MS),测定枇杷叶中的酚酸类、有机酸类、单宁类、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香豆素类等次生代谢成分,分析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结果】在枇杷叶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出8类71种化合物,包括酚酸类8种,有机酸类5种,单宁类3种,黄酮类28种,萜类18种,生物碱类2种,香豆素类3种,其他类4种。酚酸类主要成分为绿原酸和新绿原酸,黄酮类主要成分为儿茶素和2″-O-对香豆酰基牡荆素,萜类主要成分为积雪草酸、山楂酸和皂皮酸。在枇杷夏梢周年生长中,各类次生代谢物质的化合物数量和总含量呈现出规律变化:从化合物数量看,除单宁类、生物碱类和其他类次生代谢物数量基本不变外,其余5类次生代谢物的化合物数量均呈增加趋势,而且化合物数量增加都在生长初期的6个月内完成;从每类物质总含量看,萜类和其他类物质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酚酸、黄酮和香豆素3类物质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单宁类物质含量变化不大,有机酸类与生物碱类物质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以萜类为利用目标原料时,应在枇杷叶老熟并即将掉落时采集;而以酚酸、黄酮类物质为利用目标原料时,应在1月份采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大花紫薇及小叶紫薇的花香气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及小叶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花气味,结合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离鉴定二者化学成分,采用离子流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花气味中各挥发物组分的成分。【结果】大花紫薇及小叶紫薇花香分析分别鉴定出28种及39种物质。比较发现16种相同化合物,二者花气味共分析鉴定出47种化合物,其中烷类化合物(32%)、苯环类芳香族化合物(26%)及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23%)为二者主要成分,占总成分的81%,二者含量最高的物质分别为10-甲基十九烷(64.9%),β-蒎烯(21.6%)。【结论】该文为进一步探究大花紫薇和小叶紫薇及它们与传粉昆虫之间互利共生关系的化学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