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完善滇西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蚂蚁多样性研究,采用样地和搜索调查法对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的蚂蚁群落开展调查,测定分析了该区域蚂蚁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共记录蚂蚁10亚科、49属、130种;22块样地蚂蚁群落主要指标为,物种数目0~39种(平均17.6种),个体密度0.0~525.2头/m~2(平均109.2头/m~2),多样性指数0.000 0~2.629 2(平均1.535 5),均匀度指数0.362 7~0.772 3(平均0.544 6),优势度指数0.101 8~1.000 0(平均0.322 6)。蚂蚁群落间相似性系数为0.000 0~0.307 7,处于相似性极差至较差水平。蚂蚁多样性主要指标在底域效应基础上呈现出多域效应现象,表现为山体垂直带上北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物种的聚集群,具有不同的保护价值。纬度和海拔共同影响蚂蚁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低纬度和低海拔区域栖息着更多的蚂蚁物种,随着纬度和海拔升高,蚂蚁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山体中、下部蚂蚁群落普遍受到人为深度干扰,在保护工作中应当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全面揭示云南的蚂蚁物种多样性规律。【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滇西南地区的蚂蚁群落。【结果】滇西南地区5个垂直带共记录蚂蚁10亚科、65属、188种,缅甸尼兰蚁[Nylanderia birmana(Forel)]和宽结大头蚁(Pheidole noda Smith)为优势种。各样地蚂蚁群落主要指标为物种数目3~55种(平均28.6种),个体密度4.0~4089.4头·m~(-2)(平均594.6头·m~(-2)),多样性指数0.2619~2.6397(平均1.6870),均匀度指数0.0924~0.7766(平均0.5283),优势度指数0.1033~0.9143平均(0.3310);蚂蚁群落间相似性系数0.4113~0.4806(平均0.4503),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结论】随着海拔升高,蚂蚁群落物种数目、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出现中域效应现象,主要原因是垂直带下部植被受人类改变及干热河谷效应影响;蚂蚁群落主要指标同时出现多域效应现象,原因是不同植被类型中存在不同物种的聚集群及不同海拔小生境存在差异。滇西南地区5个垂直带蚂蚁群落差异明显,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不同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喜马拉雅山珠峰段的蚂蚁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喜马拉雅山的蚂蚁多样性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测定珠峰段(海拔变幅5 260~1 840m)30块样地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观察蚁科昆虫22 796头,经鉴定隶属于3亚科、13属、23种。各样地蚂蚁群落的物种数目为0~8种(平均1.9种),个体密度0~1 254.8头/m2(平均107.8头/m2),多样性指数0~1.211 1(平均0.278 3),均匀度指数0.020 9~0.996 2(平均0.272 6),优势度指数0.390 3~1.000 0(平均0.599 3);北坡、山间谷地和南坡的蚂蚁群落间相似性系数0.0910~0.400 0(平均0.195 3),海拔对蚂蚁的物种分布有较大影响,坡向和海拔对蚂蚁群落分化具有重要作用。珠峰段蚂蚁物种丰富度总体较低,北坡和山间谷地栖息的物种较少,南坡的物种较多;蚂蚁群落的物种数目、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呈现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基本规律,但在南坡中上部、中下部、下部出现3个峰值,分别为温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物种的聚集群,称之为多域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四川省蚂蚁物种分布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了王朗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共发现蚂蚁5亚科37属77种。结论认为:气温和植被类型对蚂蚁物种的分布和丰富度起主要作用,低海拔植被类型食物资源丰富,栖息着更多的蚂蚁物种,林窗效应可以提高蚂蚁物种的丰富度。针阔混交林栖息的蚂蚁物种最多,多为土壤内筑巢,地表觅食。不同地方蚂蚁物种对筑巢场所的选择与气候因素有关。随着纬度降低,到达树冠上觅食的蚂蚁物种比例递增。因为对环境要求严苛,大部分蚂蚁物种分布范围较窄,生态适应能力弱,这些物种很容易因受到人类干扰而在局部地区陷入濒危境地。王朗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栖息着丰富的蚂蚁狭域物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哀牢山西坡垂直带地表蚂蚁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友  罗长维  徐正会  李宏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715-17717,17719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哀牢山西坡4个海拔带8种植被类型地表蚂蚁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地表蚂蚁有110种,其中41种蚂蚁在样地中表现为优势种;地表蚂蚁群落总体上呈现随着海拔升高优势种所占比例逐渐递增而个体密度、物种数目、物种多样性指数递减的规律性,保护区外的地表蚂蚁由于人为干扰而呈非规律性;在8种植被类型中,蚂蚁的个体密度、优势种数量、物种数目、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思茅松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干性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4种植被类型中表现为较高,而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苔藓矮林、河谷稀树灌木草丛、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较低。  相似文献   

6.
云南大理苍山及邻近地区蚂蚁的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样地调查法揭示了大理苍山及邻近地区蚂蚁物种的多样性规律。该地区蚂蚁丰富度在我国处于中等水平,其物种数、多样性和均匀度基本符合山地蚂蚁多样性分布规律,即随着海拔上升而降低,优势度的规律正好相反,但在山体中部的蚂蚁群落拥有更高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该地区多数蚂蚁物种具有明显趋阳性生境特点,其个体密度在郁闭度较低的针叶林内较大;蚂蚁群落间差异显著,但是相邻的同一植被间表现出较大的群落相似性,生境的多样化和植被的差异性促成了蚂蚁群落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喜马拉雅山的蚂蚁分布规律,2016年在普兰段和吉隆段采用样地调查法,分析蚂蚁的多样性指标。结果表明:在普兰段和吉隆段观察到9 955头蚂蚁,经鉴定2个地段的蚂蚁隶属于3亚科,9属,15种,普兰段有5种,吉隆段有14种;蚂蚁群落的物种数目、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呈现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基本规律,同时存在多域效应现象。气温和降雨制约着蚂蚁物种的垂直分布,植被类型和地貌特征影响着蚂蚁个体密度,坡向和海拔对蚂蚁群落分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四川大凉山西部的蚂蚁物种多样性,揭示我国西南山地的蚂蚁多样性规律。结果表明:该地区海拔垂直高差达2 711 m,栖息着丰富的蚂蚁物种,合计8亚科、37属、95种;蚂蚁群落中发现优势种2个(尼特纳大头蚁Pheidole nietneri Emery和樱花帕拉蚁Paraparatrechina sakurae Ito,占2.10%),常见种4个(占4.21%),较常见种17个(占17.89%),较稀有种34个(占35.79%),稀有种38个(占40.00%)。蚂蚁群落物种数目、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总体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和气温对蚂蚁群落主要指标起决定作用;蚂蚁群落主要指标普遍表现出多域效应现象,由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促成,北部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南部主要受人为干扰影响;虽然大凉山西部8个垂直带已经受到人类不同程度的干扰,但是以木里县为主的北部地区和以盐边县为主的中部地区依然保存了大面积天然林,加之该地区多山、海拔相对较低特点,其蚂蚁区系和多样性处于四川省的较高水平,不同垂直带蚂蚁群落间差异明显,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和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9.
哀牢山西坡蚂蚁的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样地调查法对云南省哀牢山自然保护区西坡4个垂直带、8个水平带28块样地蚁科昆虫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多样性在垂直带上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样地间蚂蚁群落的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哀牢山西坡样地中蚂蚁物种数目介于1~43种。蚂蚁物种数目、多样性及个体密度在垂直带上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即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优势度与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一致,均匀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但也出现了一些非规律性的例外,可能与植被的次生化和片断化有关。样地的85组相似性系数中,有3组相似性系数处于0.25~0.50,为中等不相似水平并接近极不相似,占3.5%;其余82组为极不相似水平或无任何相似,占96.5%。在北段2250m、中北段2500m、中南段2250m海拔以上植被类型和其它植被类型之间,基本上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在这些海拔之下则基本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说明生境的异质性对蚂蚁群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全面揭示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蚂蚁物种的多样性。【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该保护区的蚂蚁物种分布格局进行调查。【结果】8个垂直带的58块样地共采集蚂蚁10亚科61属209种。水平分布上,西坡的蚂蚁物种数高于东坡(171 vs 145),西坡特有种64种,东坡特有种38种,东、西坡共有种107种;垂直分布上,东、西坡的蚂蚁物种数均与海拔负相关(西坡R2=0.65,东坡R2=0.63);10类不同生境中,中低海拔的针阔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中栖息的蚂蚁物种较为丰富(分别为127和104种),高海拔的苔藓矮林中蚂蚁物种最贫乏(3种);觅食和筑巢分析中,土壤为蚂蚁最喜欢的觅食和筑巢场所,其次为地表,最后为植物上。【结论】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丰富,植被保护整体良好,孕育着丰富的蚂蚁物种。低海拔的人为干扰对蚂蚁物种有不利影响。多数(超过70%)蚂蚁物种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栖息生境都十分有限,生态位极其狭窄,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1.
饲料中有效能是供动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不同动物所用的有效能体系不同,目前大多数动物采用消化能、代谢能体系,但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发现最能反映饲料有效能的是净能体系.无论哪种体系,采用合理的测定技术准确测定饲料中的有效能值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饲料有效能值的准确测定可以实现动物所需能量的精确供给,减少养殖成本,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文章综述了几种有效能评价体系的测定技术.  相似文献   

12.
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对贫困生帮助很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贫困生认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和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3.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创刊年代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直隶农务学堂诞生,经几易其名,于1958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至今。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时期创办了《北直农话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更名为《直隶农务官报》,中华民国七年(1918)改出《农学月刊》,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易名为《河大农刊》,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更名为《河北通俗农刊》,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易名为《河北农林学刊》,1948年更名为《河北农学院研究专刊》,1959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学报》至今。《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前身诸刊都与现时的《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各刊之间联系紧密,连续性、继承性强。因此,《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的创刊时间应追溯至1905年创办的《北直农话报》。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客源市场生态旅游消费的潜在特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就长沙市居民对湖南金洞生态旅游开发的意向等问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旅游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旅游新时尚,有着极大的开发空间,指出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发的产品要以休闲度假类的大众产品为主,开发生态旅游都市客源市场还要多种渠道并用,尤其是要注重媒体的宣传.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设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古代创造了麦草覆盖生产韭 黄及泥碗护苗等传统设施农业技术,至今仍然受到农民欢迎,在 甘肃省中部应用面积约5万多hm2。建国后,甘肃设施农业获得 了新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引进应用北京改良式 温室阶段,时间在20世纪50-60年代;第二个阶段为塑料拱棚 与地膜覆盖栽培阶段,时间在20世纪70-80年代:第三阶段为  相似文献   

16.
利用已构建的过表达拟南芥(Arabidopsis)GEF7基因植株,在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并与野生型植株进行对比分析,对GEF7基因过表达植株的幼苗表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GEF7基因过表达植株幼苗的根长比野生型对照明显增加;其子叶形态、数目和幼苗形态等方面均有异常表型,表明GEF7基因的功能与根的发育有关,并参与调控植物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7.
结合河北省玉米生产机械化现场演示会情况 ,简析了影响玉米收获机械发展因素 ,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切花菊耐热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个切花菊品种为材料,通过对离体叶片进行50℃高温胁迫后,采用电导法、电阻抗图谱法测定电导率、电阻,并对大田栽培植株进行田间高温胁迫试验,比较品种间的耐热性。结果表明:电导法测得的50℃直接相对电导率、修正相对电导率和电阻抗图谱法测得的胞外电阻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异,但与田间高温胁迫法测定的热害指数不完全一致。电导法和电阻抗图谱法都可以作为测定切花菊耐热性的方法,但需要结合田间耐热性观察。  相似文献   

19.
郑艳霞  王永刚  李志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075-17076
[目的]寻找开发啤特果产业的新途径,提高其附加值。[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啤特果中的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多糖的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对影响啤特果多糖提取工艺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确定了提取啤特果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95℃,料液比1∶2,乙醇浓度67%。在该工艺条件下,啤特果多糖的得率为1.05%。[结论]该研究为开发利用啤特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The lethal effect of x-rays on dividing yeast cells can be decreased by small ultraviolet exposures delivered before or after x-ray exposure. This mitigating action can be decreased by exposure to visible light concomitant with photoreactivation of ultraviolet lethality. The results suggest considerable overlap between x-ray and ultraviolet lethality sites in dividing c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