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氮、磷、钾肥对紫花苜蓿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3414"实验设计,研究长春地区氮、磷、钾肥对田间紫花苜蓿草产量的影响及推荐施肥量。结果表明:与未施肥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有一定幅度增产,增产率在0.92%~138.03%之间,其中,施氮肥增产率在1.09%~24.21%,施磷肥增产率在57.39%~135.86%,施钾肥增产率在20.44%~62.61%。缺磷、缺钾、缺氮处理的相对产量分别为37.53%、54.69%、71.58%,土壤速效磷、速效钾、速效氮的丰缺状况依次为极缺、中等和丰富。根据肥料效应函数得出,氮(N)、磷(P205)和钾肥(K2O)推荐施肥量分别为9.32 kg/hm~2、103.92 kg/hm~2和34.56 kg/hm~2。  相似文献   

2.
玉米氮磷钾不同配施水平的肥料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务川县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3414田间肥效试验方法,研究了氮、磷、钾肥不同配施水平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缺钾区产量>缺磷区产量>缺氮区产量>空白区产量,氮肥增产效应>磷肥增产效应>钾肥增产效应,氮磷肥互作效应>磷钾肥互作效应>氮钾肥互作效应,肥料利用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氮(N)、磷(P2O5)、钾(K2O)的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8.84kg/667m2、12.81kg/667m2和15.31kg/667m2,可获得理论产量615.23kg/667m2。  相似文献   

3.
长武县玉米“3414”肥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科学地指导长武县玉米生产,提出最佳的推荐施肥量组合。[方法]通过3年的"3414"肥料效应试验,对长武县玉米氮、磷、钾肥合理配比施肥效应进行研究,同时对玉米产量进行肥效模型拟合,得出最佳经济效益氮(N)、磷(P2O5)、钾(K2O)推荐施肥量。[结果]根据三元二次肥效模型,在产量水平9 000 kg/hm2的地块,氮、磷、钾肥的最佳推荐量分别为126、57、30 kg/hm2;在产量水平为9 000~11 250 kg/hm2的地块,氮、磷、钾肥的推荐量分别为141~237、33~84、15~120 kg/hm2;在产量水平11 250 kg/hm2的地块,氮、磷、钾肥的推荐量分别为127.5~270.0、70.5~99.0、22.5~76.5 kg/hm2。[结论]合理配施氮、磷、钾肥既可提高玉米产量,又可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河北省夏玉米施肥效果和肥料利用率现状,对河北省2005—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的2 794个"3414"夏玉米试验进行分析,明确氮、磷、钾肥对河北省夏玉米产量的贡献率,测算氮、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河北省夏玉米不施化肥产量为5.65 t/hm~2,配方施肥提升产量至8.46 t/hm~2,在其他肥料施用的基础上,氮、磷、钾肥分别增产1.81(29.2%)、1.17(17.5%)、0.99 t/hm~2(14.4%)。施肥对河北省夏玉米产量的平均贡献率为39.3%,氮、磷、钾肥的贡献率分别为21.2%、14.0%、11.8%。河北省夏玉米化肥的农学效率平均为7.5 kg/kg,氮、磷、钾肥农学效率分别为9.6、17.4、9.3 kg/kg。河北省夏玉米化肥偏生产力平均为22.6 kg/kg,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45.6、125.0、81.4 kg/kg。河北省夏玉米肥料利用效率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需要进一步推进土壤培肥、平衡施肥技术的应用,提高养分资源管理水平,实现玉米产量与养分效率的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5.
为摸清汉江洲滩平地夏玉米(Zea mays L.)氮肥、磷肥、钾肥的利用现状,科学推荐夏玉米氮、磷和钾肥的施用量,按照"3414"部分方案实施了氮、磷和钾肥效用试验。结果表明,洲滩平地中等以下肥力田块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磷、钾配施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氮、磷、钾肥增产幅度分别为27.49%、6.29%、3.15%。肥料行端(边)边际效应对肥料试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此类田块氮、磷、钾肥行端(边)边际效应幅度为-5.37%~5.97%。夏玉米子粒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推荐配方施肥(OPT)为2 471 mg/株,氮素对增加子粒产量贡献最大,表现为氮素钾素磷素;茎叶氮、磷、钾养分吸收量OPT为7 502 mg/株,钾素对增加茎叶产量贡献最大,表现为钾素氮素磷素。玉米每100 kg子粒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氮、磷、钾肥料利用率表现为土壤肥力越低其吸收量和利用率越高,OPT玉米每100 kg子粒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为8.84 kg,其中N 4.25 kg、P2O50.73 kg、K2O 3.86 kg;氮、磷、钾肥当季回收利用率分别为65.43%、14.49%、27.74%;OPT氮、磷、钾协同利用率为63.85%,当地常规施肥氮、磷、钾协同利用率为48.66%,表明推荐施肥量N 204 kg/hm~2、 P2O572 kg/hm~2、K2O 72 kg/hm~2为适宜施肥量。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优化N、P、K配方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增收,2015年进行了测土配方施肥对玉米氮磷钾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全素区玉米平均产量7 000 kg/hm~2,较无氮区增产3 300 kg/hm~2,增幅89.19%;较无磷区增产1 800 kg/hm~2,增幅34.62%;较无钾肥区增产1 400 kg/hm~2,增幅25.00%;较无肥区增产4 100 kg/hm~2,增幅141.38%;氮、磷、钾肥的肥料利用率分别为43.73%、17.04%、14.5%,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为17.02、19.8、6.751 kg/kg。  相似文献   

7.
针对湖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中等肥力耕地,设计3414测土配方试验,开展甘薯田间肥料效应研究,利用SPSS 19.0版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模拟出甘薯氮、磷、钾肥施用量与甘薯产量、利润关系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1)单因素施肥条件下,氮、磷、钾肥最大施肥量范围分别为8.71~23.32、5.59~6.32、7.69~23.77 kg/667m2,最大产量范围分别为2 960~3 595、2 866~3 205、2 993~3 678 kg/667m2。(2)实现甘薯最大产量的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8.73、6.64、7.06 kg/667m2,最高产量为3 190 kg/667m2,4个试验点较对照增产51%~101%。(3)根据市场价格计算,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的氮、磷、钾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4.03、11.75、32.2 kg/667m2,最高产量为3 288 kg/667m2,此时最大经济效益为3 147元/667m2,4个试验点较对照增产54%~91%。根据甘薯田间肥效研究结果,推荐氮、磷、钾肥施用范围分别为8.71~23.32、5.59~6.32、7.69~23.77 kg/667m2,甘薯产量对氮肥施用最敏感,需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调整。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夏玉米(Zea mays L.)不同产量水平的最佳施肥量。[方法]开展临颍县2007~2010年夏玉米3414试验、氮肥用量试验、丰缺指标试验。[结果]在当前生产条件下,临颍县夏玉米最佳施肥量:高产水平下,氮肥最佳施用量为123.15~216.60 kg/hm2,磷肥为51.00~91.50 kg/hm2,钾肥为25.20~83.85 kg/hm2;中产水平下,最佳氮肥施肥量为109.35~187.50 kg/hm2,磷肥为36.30~79.35kg/hm2,钾肥为11.55~60.75 kg/hm2;土壤养分含量高时取下限,土壤养分含量低时取上限。夏玉米100 kg产量需肥量为:氮2.50 kg,磷0.78 kg,钾1.61 kg;肥料利用率为:氮21.52%~26.20%,磷7.31%~8.43%,钾24.09%~33.96%;土壤养分供应量为:氮116.25~158.10 kg/hm2,磷39.90~82.65 kg/hm2,钾93.00~108.90 kg/hm2。[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夏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普及率、覆盖率和到位率提供科学指导,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增产能力,使农民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氮、磷、钾肥对晚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以金优402为供试晚稻进行肥料效应试验,分析研究氮、磷、钾肥对晚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建立肥料效应模型,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定肥料施用量。[结果]氮肥和钾肥对晚稻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获得的最大增产量分别为1288和555kg/hm2,相应增产率分别为23.7%和8.8%,纯收益分别为1195和350元/hm2,而磷肥的增产效果不显著。通过拟合一元二次肥效模型,结合试验实际情况,确定晚稻的氮、磷、钾肥的最高产量施肥量分别为149、61和116kg/hm2,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122、46和45kg/hm2。[结论]晚稻合理施肥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施肥量超过一定范围后,稻谷产量和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环渤海盐碱化潮土区夏玉米施肥效应及肥料利用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环渤海盐碱化潮土区夏玉米需肥特点及氮磷钾肥的肥料效应,从肥料-作物-土壤系统中宏观计算氮磷钾的输入-输出平衡状况,并得出肥料利用率,为该地区夏玉米科学施肥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试验地盐碱化潮土的氮、磷、钾养分的丰缺程度均处于中等水平,该地区夏玉米提高产量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为NK、P;NPK处理时,土壤氮磷钾收支平衡状况为土壤氮、磷、钾素实际盈余分别为90.67%、82.09%、20.67%,土壤供氮、磷、钾的供应能力分别为77.4%、81.5%、80.8%,土壤供氮、磷、钾的量分别为116.08、17.63、117.07 kg/hm~2;氮、磷、钾肥的增产率分别为29.17%、22.73%、25.00%,每kg氮、磷、钾肥增收籽粒量为12.56、21.50、13.17 kg,NPK处理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21.78%、24.58%、22.95%。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利润、肥料成本和养分在土壤中的残留,通过数学模拟获得夏玉米一元二次效应方程,得出夏玉米氮(N)、磷(P_2O_5)、钾(K_2O)肥最高产量施肥量分别为210.11、76.97、141.06 kg/hm~2;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141.06、72.34、119.72 kg/hm~2。  相似文献   

11.
采用"3414"完全试验方案,研究了山西北部地区氮、磷、钾肥不同施用量对中早熟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极显著影响玉米产量;与不施肥处理比较,所有施肥处理均显著影响玉米产量;与缺素处理比较,配施氮磷钾处理均显著影响玉米产量。进一步根据氮磷钾不同施肥量及玉米产量数据拟合三因素二次肥料效应函数模型,发现玉米产量最高时对应的氮磷钾用量分别为268 kg/hm~2、137 kg/hm~2、135 kg/hm~2。  相似文献   

12.
氮、磷、钾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试验通过肥料效应函数法,采用3因素5水平最优回归设计,研究氮、磷、钾肥增产效应及交互效应、番茄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施肥量。结果表明:当产量高于3550kg/667m2时的合理施肥量是:尿素39.9~46.1kg/667m2、重过磷酸钙15.6~16.9kg/667m2、硫酸钾37.8~41.1kg/667m2。在包头地区对番茄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磷肥和钾肥,氮肥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研究了西吉县氮、钾肥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肥用量在0~306、0~92 kg/hm~2时随施肥量的增加马铃薯产量增高,氮、钾用量超过306、92kg/hm~2时,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降低;得出西吉县马铃薯氮、钾肥用量与产量效应间的数学模型,经模型解析,建议目标产量30000 kg/hm~2时施肥用量范围为氮286~306 kg/hm~2、钾63~92 kg/hm~2,有机肥30 kg/hm~2;不同施肥水平对马铃薯维生素C含量影响较大,变异系数为42.82%,还原糖、硝酸盐、粗蛋白和淀粉变异系数分别为28.28%、18.36%、13.54%和11.52%。合理的施肥用量和最佳配比配施有机肥能够提高马铃薯的产量,改善其营养品质;试验研究结果对西吉县马铃薯生产和合理施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肥水平对大麦产量的影响及肥料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3414"试验设计方案,通过2年(2010和2011年)大麦田间小区试验,研究NPK配施对大麦产量的影响及肥料效应,为该区大麦种植提供可行的肥料推荐施用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大麦穗长、穗粒数、有效穗数和产量存在显著差异。施肥通过改善大麦农艺性状进而提高大麦产量,两年试验大麦产量增产幅度分别为4.8%~117.2%和8.6%~141.2%;并且氮、磷、钾肥间存在显著互作效应,在中氮、中磷和中钾施肥水平大麦产量可达最佳,其肥料效应顺序为NP_2O_5K_2O。通过曲线拟合,本试验条件下推荐施肥量为:117.3 kgN/hm2,116.0~117.2kg P_2O_5/hm~2,37.5 kg K_2O/hm~2。  相似文献   

15.
玉米氮磷钾肥料效应函数模型的建立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此类中等肥力中位砂底灰正土适宜种植玉米,氮肥对产量影响最大,钾肥次之,磷肥最小。玉米产量与氮、磷、钾施用量能高度拟合成三元二次方程,且氮、磷、钾协同作用效应明显。综合分析可得出,目标产量为11 000~13 000 kg/hm~2,推荐纯N的施肥量240~300 kg/hm~2,P_2O_5的施肥量75~90 kg/hm~2,K2O的施肥量75~90 kg/hm~2。  相似文献   

16.
黔西北冷凉山区玉米“3414”施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414"施肥方案,开展玉米栽培肥效试验,通过对不同氮、磷、钾水平下的玉米产量及养分最佳投入量进行分析和氮、磷、钾的肥料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种植最佳经济施肥量为:纯氮12.4~13.6 kg/667 m2、五氧化二磷8.7~10.0 kg/667 m2、氧化钾9.2~11.2kg/667 m2,其施用比例约为1.00∶0.44∶1.05。肥料平均利用率为氮肥43.90%、磷肥24.74%、钾肥41.47%。  相似文献   

17.
氮磷钾肥平衡施用对素花党参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党参高产栽培的最佳施肥量和施肥配比,建立氮、磷和钾肥肥料效应模型,以素花党参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设计方案,研究氮、磷和钾肥平衡施用对素花党参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党参产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增产率达29.7%;缺氮和缺钾处理其产量显著低于缺磷处理,对党参产量的影响依次为氮钾磷;氮、磷及钾肥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互相影响肥效的发挥,任一因素过量施用均会导致产量显著降低。根据一元二次肥效模型得出党参氮(N)、磷(P2O5)和钾(K2O)的最佳施用量分别为197kg/hm~2、140kg/hm~2和298kg/hm~2,适宜的氮∶磷∶钾为10∶7∶15。  相似文献   

18.
基于“3414”试验设计的玉米氮、磷、钾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在通化市二道江区鸭园镇四道江村开展玉米"3414"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合理配比施用能够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增产率顺序为氮钾磷。三种肥料因子间都存在正向交互作用,但其交互作用程度和规律性并不清晰。通过分析氮、磷、钾肥的三元二次肥效方程,确定此地区玉米最高产量为8513.80kg/hm~2,其对应氮、磷、钾施肥量分别为N:320.94kg/hm~2、P_2O_5:92.46kg/hm~2、K_2O:95.60kg/hm~2。  相似文献   

19.
抚宁县春玉米“3414+2”田间肥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抚宁县的实际生产情况和玉米产量水平,选择10个地点,采取三因素(肥料种类N、P、K)四水平(施肥量水平0、1、2、3)另增加1个有机肥和1个配方肥处理的"3414+2"试验设计方案,探索抚宁县不同土壤养分条件下春玉米氮、磷、钾不同配比以及单施有机肥和配方肥的增产效应;根据玉米产量与施肥量的关系,建立了春玉米施肥模型,并通过施肥模型计算出试验点的最大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施用化肥处理的玉米产量均空白对照,平均增产率为11.0%~39.1%,其中缺氮处理(N0P2K2)增产幅度最小、过量施磷处理(N2P3K2)增产幅度最大;在中等N和P水平下,施钾量为33.75~123.75 kg/hm2时对产量影响不大;磷、钾空白区和氮、磷低于中等水平的处理区,产量增幅相对较小。抚宁县进行春玉米生产时,建议各地点根据肥力水平进行施肥策略调整:高产田增施氮、磷肥,酌减钾肥;中产田稳定氮肥,酌减磷、钾肥;低产田适当增施氮肥,酌减磷、钾肥。提出了不同肥力水平土壤的施肥量:低产田(产量≤8250 kg/hm2)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129.4 kg/hm2、47.7 kg/hm2和35.2 kg/hm2,中产田(产量8250~9750 kg/hm2)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173.2 kg/hm2、55.8 kg/hm2和49.7 kg/hm2,高产田(产量≥9750 kg/hm2)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269.0 kg/hm2、178.5 kg/hm2和66.8 kg/hm2。单施有机肥,玉米增产幅度有限,应考虑与化肥配合施用;施用配方肥增产效果显著,平均增产率为35.9%。  相似文献   

20.
干旱区红小豆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3414"试验方案,研究了干旱区红小豆施肥效应和土壤供肥特性,以期为该区红小豆高产高效施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的红小豆产量高于不施肥处理,以N_2P_1K_1处理的红小豆产量和产投比最高。钾肥对红小豆的增产率最大,为13.7%~16.9%;其次是氮肥,增产率为6.1%~12.1%;最后是磷肥,增产率为0.6%~6.4%,即对红小豆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钾、氮、磷。由红小豆肥料效应方程可知,达到最高产量的N、P_2O_5、K_2O平均施肥量分别为98.5、109.0、97.5 kg/hm~2,产量为1 320 kg/hm~2,产投比为8.8;达到最佳产量的N、P_2O_5、K_2O平均施肥量分别为86.4、110.8、95.8 kg/hm~2,产量为1 302 kg/hm~2,产投比为9.0。此外,红小豆施肥试验期间,土壤地力贡献率为81.1%,土壤肥力中等,施肥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