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土壤通报》2020,(3):686-693
为了探明湖南省郴州烟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时空变化规律,从而为烟田有机物料投入和氮素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地统计学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2000年和2015年植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时间和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个年份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十分丰富,2015年土壤有机质(SOM)和全氮(TN)平均含量较2000年分别增加了2.59 g kg~(-1)和0.04 g kg~(-1),变异系数基本稳定,极差变大,Moran's I下降,SOM块金效应基本稳定,TN块金效应显著增加;有机质"适宜"和"高"等级面积分别下降了12.07%和17.16%",极高"等级面积增加了29.47%;两个年份全氮含量"适宜"及以下的等级均缺失,2015年土壤全氮"高"等级面积下降了5.51%",极高"等级的面积增加了5.51%。上述结果表明郴州植烟土壤SOM和TN含量增加,极差变大,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下降,而随机变异性增加。植烟土壤SOM与TN呈显著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湘西植烟土壤有效硼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湘西植烟土壤有效硼时空变异特征,为湘西烟区硼素营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分别于2000年和2015年在湘西烟区采集土壤样品并测定了有效硼含量,利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等方法,对该地土壤有效硼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硼含量均值由2000年的0.21 mg/kg增加到2015年0.64 mg/kg,增幅达204.76%;2015年土壤有效硼含量"适宜"和"高"等级的面积大幅增加,分别增加了73.27%和18.39%,而"低"等级则大幅下降,比2000年下降了91.19%。海拔高度、有机质、土地利用方式、轮作方式、地形和土壤母质均对土壤有效硼含量有显著影响,其中海拔高度的解释能力最大,可以解释10.2%的土壤有效硼变异,土壤母质独立解释能力最小,仅解释2.4%的土壤有效硼变异,6项指标累计可解释26.5%的土壤有效硼变异。  相似文献   

3.
湘西植烟土壤pH时空变异及其主要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湘西州烟区土壤pH时空变异特征,为湘西烟区土壤pH调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湘西州2000年和2015年耕层土壤pH值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pH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湘西植烟土壤pH均值由6.21下降至6.12,同时表现出最小值变小,而变异系数、最大值、极差均变大的规律,说明湘西植烟土壤pH在大幅下降的同时,其变异也在增大。地学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和2015年植烟土壤pH空间结构模型分别符合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Moran’s I变小,分形维数变大,块金效应由58.17%增加至64.13%,表明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因子和随机因子共同决定,且随机因子的影响效应在增强;空间分布表现为不同等级插花状分布,土壤pH“极低”、“低”、“高”和“极高”等级的面积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2.61、6.48、4.39和0.17个百分点,而“适宜”等级的面积则下降了13.65个百分点。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硫、有机质、粘粒 (< 0.002 mm)、粉粒 (0.02~0.002 mm) 和碱解氮是植烟土壤pH的主控因素,7项指标对植烟土壤pH的累计解释能力达83.8%,其中以交换性钙的独立解释能力最大,可解释其变异的60.6%,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有机质为主要控酸因子,有效硫和碱解氮为土壤主要致酸因子。【结论】长期施用不同化学肥料和有机物料,湘西植烟土壤的pH变异程度在加大,适宜等级的土壤面积总体上减少。交换性钙是土壤pH升高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有效硫和碱解氮是土壤pH降低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湘西植烟土壤需要增加含钙物料的投入,控制含硫物料的投入以及化学氮肥的使用,以维持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湘西喀斯特区植烟土壤有效磷时空变异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揭示典型喀斯特烟区土壤有效磷的时空变异特征,为喀斯特地貌烟区合理施磷和控制磷素面源污染提供依据,以湘西州2000年和2014年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自相关、半方差函数及分形维数等方法,对县域内土壤速效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和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4年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增加了30.89 mg/kg,增幅达425.48%;土壤有效磷Moran’s I指数标准化Z值下降,分形维数和块金效应增加,说明土壤有效磷空间结构减弱,随机变异性增强;土壤有效磷"极高"、"很高"和"高"等级面积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28.36%、26.89%和25.94%;而"低"和"极低"等级面积分别下降了57.45%和27.12%;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海拔、成土母质、土地利用类型、轮作模式及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2014年湘西州有效磷含量超过风险临界值的概率大幅增加,很高风险(概率80%)、高风险(概率60%~80%)和中等风险(概率40%~60%)区域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1.77%、5.40%和13.96%。其中,龙山县北部和永顺县东部应作为农业面源磷污染的重点控制区。  相似文献   

5.
1980—2010年安徽省耕地表层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明松  李德成  张甘霖  王世航 《土壤》2018,50(1):173-180
本研究利用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0—2011年土壤调查数据,运用统计方法从省级和县级两个尺度研究1980—2010年安徽省耕地表层(0 ~ 20 cm)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等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0年全省耕地土壤养分变化趋势不同,SOM平均含量由20.65 ± 11.78 g/kg增加到23.30 ± 8.81 g/kg,TP平均含量由0.58 ± 0.43 g/kg增加到0.71 ± 0.29 g/kg,TN含量总体保持不变,TK平均含量由19.00 ± 5.33 g/kg减少到14.28 ± 3.27 g/kg,四种养分含量的变异程度均降低。从养分含量的等级分布来看,全省耕地肥力总体上提高,SOM、TP和TN的高值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TP含量的等级提升较大。在空间上,不同土地利用和地理区域的养分含量变化差异较大。淮北平原和沿江平原的SOM和TN含量增加较多,淮北平原和皖南丘陵区TP含量增加较多,各地理区域TK含量减少程度相似。三个典型县土壤养分变化趋势与全省变化趋势一致,除TK含量减少外其余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典型县耕地土壤养分变化与相应的地理区域养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靖西市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土壤》2020,(1)
为了解靖西市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时空变异特征,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年际间变化、空间变异特征及与土壤养分、烟稻轮作年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006年、2012年、2017年靖西市烟区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属偏高和丰富水平,平均值分别为35.72、35.80和38.84 g/kg,无处于"缺乏"状态的植烟土壤样本,"偏低"的植烟土壤样本2012年仅为5.30%。地统计学表明,总体呈现偏高和丰富以上色斑。②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有随着时间推移,均值增加的趋势,2017年度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2006年度和2012年度。③2017年度植烟土壤有机质与对应的其他土壤养分因子的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均显示,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的相关性较高,且存在植烟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高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的定远县为例,利用测土配方施肥获取的1 401个农田表层样点数据,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了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定远县SOM含量为17.74 g/kg,TN含量为1.04 g/kg,AP含量为13.45 mg/kg,AK含量为115.00 mg/kg,属中等水平。变异系数介于28.85%~73.38%,属中等变异强度。地统计分析表明,定远县土壤养分的变异函数符合指数模型,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SOM和TN的空间自相关性稍强。土壤养分在空间上呈块状分布,SOM、TN和AK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东南高、西北低;AP总体上西高东低。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主要受地形和土壤类型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一扬  粟深河  林北森  陆亚春  韦忠 《土壤》2020,52(1):202-206
为了解靖西市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时空变异特征,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年际间变化、空间变异特征及与土壤养分、烟稻轮作年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006年、2012年、2017年靖西市烟区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属偏高和丰富水平,平均值分别为35.72g/kg,35.80g/kg和38.84g/kg,无处于“缺乏”状态的植烟土壤样本,“偏低”的植烟土壤样本2012年仅为5.30%。地统计学表明,总体呈现偏高和丰富以上色斑。②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有随着时间推移,均值增加的趋势,2017年度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2006年度和2012年度。③2017年度植烟土壤有机质与对应的其他土壤养分因子的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均显示,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的相关性较高,且存在植烟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高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土壤系统分类的河南省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2年河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09年采样数据,采用传统统计学、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方法,在土壤系统分类的基础上,对产粮大省河南省土类土壤有机质(SOM)含量时空变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不同土类SOM时空变异规律,并分析讨论了影响其时空变异的主要原因,对河南省不同土壤类型的合理施肥与养分调控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结果表明:从1982年到2009年,河南省SOM含量均值由12.21g kg-1增加至16.02 g kg-1,增加了31.70%,变异系数分别为67.90%和35.52%。两个时期SOM变异函数均符合球状模型,块金效应值由56.10%变为60.18%,变程由569.05km变为547.22km,SOM含量空间自相关性变弱,自相关距离减小。河南省SOM自西向东逐渐增加,平原地区增加较多,而河南省南部、偏北部和西部山区地区有所减少;系统分类中的底锈干润雏形土、淡色潮湿雏形土、灌淤旱耕人为土、干润冲积新成土、干润砂质新成土、简育湿润变性土、简育湿润雏形土SOM平均含量从1982年到2009年有较大的提高,分别提高了5.76g kg-1、5.61g kg-1、5.56g kg-1、5.47g kg-1、5.42g kg-1、4.99g kg-1、3.05g kg-1,而湿润正常新成土和干润正常新成土SOM含量有所降低,分别降低了2.47g kg-1和1.90g kg-1。因成土母质、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土地利用方式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使得河南省不同土类的SOM出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SOM含量增加的土类主要分布在平原耕地地区,秸秆还田以及有机肥的施入,使该区域SOM含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北京典型边缘区25年来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异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北京典型边缘区25 a来两个阶段(1981~2000年,2000~2006年)土壤有机质含量(SOM)的时空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的转换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产生重要影响.1981~2000年,荒草地向耕地的转换以及因灌溉设施的完善而引起水浇地面积的增加使得整个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增加,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从9.64 g/kg增加到12.35 g/kg,增加了28%;在利益的驱使下,农户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不再向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追加投入,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由12.35 g/kg降低到11.46 g/kg(2000~2006年).空间上,1981年土壤有机质含量自北向南逐渐降低;与1981年相比,2000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增加一个级别,增加最多的区域分布在研究区域的中部,这些区域也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的地方,主要是荒草地向其他农用地的转换;与2000年相比,2006年研究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的只有3个地区,并且大部分增加不显著,增幅不到1g/kg.  相似文献   

11.
湘西植烟土壤pH和主要养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解湘西烟区植烟土壤pH和主要养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于2015年采集烟区1 242个土壤样本,研究了植烟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适宜性分布、县域分布以及pH与这些养分指标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1湘西烟区植烟土壤pH平均值为6.12,有20.77%样品偏酸和18.20%的样品偏碱;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8.42 g/kg和145.63 mg/kg,总体上处于适宜水平;有效磷含量的平均值为28.94 mg/kg,有近40%样品偏高;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198.76 mg/kg,有近45%的样品偏低。2主产烟县植烟土壤pH和养分差异极显著。3土壤主要养分含量与pH之间呈现曲线关系;当pH5.5时或pH8.0时,随土壤pH变化,主要养分含量变化较大;当pH在5.5~8.0时,随土壤pH变化,主要养分含量变化平缓。当pH5.5时,随土壤pH升高,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快速下降;当pH在5.5~8.0时,随土壤pH升高,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缓慢升高,碱解氮含量缓慢下降;当pH8.0时,随土壤pH升高,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快速下降,速效钾含量快速升高。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土壤养分状况及变异特征,本研究以2012年和2017年涪陵区烟田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采模糊数学原理对土壤养分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运用t检验和多重比较方法分析了各肥力指标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56.25%的土壤pH适宜,变幅在4.41~8.12之间;有机质含量变幅为7.62~39.99 g/kg,中等水平土壤占71.88%;全氮及速效氮、磷含量偏高,钾含量丰富。适宜性评价显示,2017年研究区植烟土壤适宜指数均值为0.6,变异系数为26.17%;适宜性指数分级表明,II级以上的植烟土壤占46.88%;与2012年相比,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了0.54、1.69 g/kg、0.58 g/kg、24.63 mg/kg、17.2 mg/kg和66.6 mg/kg。结果说明,研究区土壤酸化趋势有所减缓,氮、磷、钾及有机质等含量有逐渐增加趋势,因此,生产上要持续进行土壤改良,严格控制氮肥投入量,提升磷钾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西南烟区氮素供应与烤烟氮素吸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氮是影响烤烟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元素,本研究旨在探索氮素供应与烤烟氮素吸收的关系,为提升西南烟区烤烟氮素营养管理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在云南、贵州设置多点施肥试验,采用田间原位培养试验、15N 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烤烟对土壤及肥料氮的吸收。 【结果】烤烟氮素累积量与土壤基础供氮量呈线性正相关,土壤基础供氮量分别解释了烤烟氮素累积量和烤烟土壤氮素累积量 82.6% 和 84.8% 的变异,是烤烟氮素累积量的决定性因素;土壤基础供氮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在土壤有机质含量 0~35 g/kg 范围内,土壤基础供氮能力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鉴于烤烟对氮素的需求,土壤基础供氮量在 60 kg/hm2、土壤有机质含量 20 g/kg 左右较为适宜烟叶品质的形成。烤烟氮素来源主要包括土壤矿化氮、土壤起始无机氮及肥料氮,西南烟区在烤烟大田期土壤氮矿化量为 19.9~38.9 mg/kg,大田期土壤矿化氮量与烤烟氮素累积量呈非线性相关,当土壤矿化氮量增加至 30 mg/kg 以上时,烤烟氮素累积量不再增加;单位土壤有机质大田期矿化氮量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可以用对数方程来表达,通过此方程可初步预测土壤矿化氮供应量。西南烟区土壤起始无机氮 (0—30 cm) 和肥料氮输入量为 14.1~237.7 kg/hm2,两者输入量与烤烟氮素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当土壤起始无机氮和肥料氮输入量超过 150 kg/hm2 时,烤烟氮素的累积量趋于稳定;烤烟氮素累积量随无机氮素供应的增加而增加,烤烟生长季氮供应量超过 300 kg/hm2 时烤烟氮素累积量增加趋势变缓,此时烤烟氮素累积量达到了 100 kg/hm2。西南烟区氮肥利用率为 25.4%~37.1%,土壤有机质与肥料氮利用率的相关系数达到了 0.783 (P < 0.01),肥料利用率随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对数函数方式增长。 【结论】在西南烟区烤烟农田生态系统中,烤烟种植宜选择土壤基础供氮量在 60 kg/hm2、有机质含量 20 g/kg 左右的土壤,肥料氮和土壤起始无机氮供应量之和应在 150 kg/hm2 以内,烤烟生长季总无机氮供应量应控制在 300 kg/hm2 以内。西南烟区氮肥利用率平均为 32.6%,通过培育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可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陈洁菲  查宇璇  杨超  陈天才  徐宸  刘忠  周鑫斌 《土壤》2021,53(6):1207-1214
分析2017年重庆市石柱县230份土壤样品的pH和养分指标,并与2002、2012年数据对比,了解该县植烟土壤肥力状况及其演变趋势,提出针对性施肥策略。结果表明,2017年该县植烟土壤pH均值为5.52,其中pH<5.5的酸性土壤占49.1%;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0.67 g/kg,其中>20 g/kg的比例占92.6%。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56.35、108.40、436.25 mg/kg,其含量过高的比例分别占21.35%、88.2%、98.0%。比较2002、2012和2017年数据,植烟土壤pH先下降后上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稳步上升,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增长。综上所述,该县土壤酸化问题仍较严重,养分含量过于丰富,整体土壤肥力较低且呈下降趋势,因此,可按照“区域大配方,地块小调整”的原则,运用施肥区划图和烤烟配方施肥建议卡,对该县不同种植单元烟田提出具体的施肥方案,实现该县优质烤烟生产。  相似文献   

15.
《Geoderma》2005,124(1-2):181-192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and total nitrogen (TN) in the surface soils and subsurface soils were measured in five types of floodplains classified with different flood frequencies in river marginal wetlands of Erbaifangzi, China, in 1999. Contour maps and profile maps were constructed to describ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M and TN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influences of flood frequency on them. Results showed that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both SOM and TN were very similar in soil profiles (0–120 cm) of the five areas, decreasing gradually with depth except an accumulation peak in the flooded floodplain (B area). Also, the accumulation peak in the soil profile of B area was relevant to water table, nitrogen leaching, denitrific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However, their horizontal distributions in surface soils (0–10 cm) were different in the five areas. Although the flood could bring the deposit of nutrients and sands, the highest content of SOM or TN did not appear in B area but in the floodplain with certain flood frequency. For example, SOM content (6.76%) in 5-year floodplain wetland was highest, and the highest content of TN (3666.4 mg/kg) appeared in 1-year floodplain wetland. However, SOM and TN contents in soils of B area were 4.08% and 2605.4 mg/kg, respectively. Soil clay content, wetland plant (Phragmites australis) litter inputs, soil moisture and water table greatly affect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M and TN in floodplain wetlands. The ratios of carbon to nitrogen of wetland soils in this region were relatively lower than those in paddy soils. SOM and TN content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phosphorus (TP) contents in floodplain wetlands except the 100-year floodplain wetland, but they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soil pH values only in B area. Denitrification and ammonia volatilization were the main mechanisms resulting in nitrogen loss of surface soils in B area. Flood frequenc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such as nutrient retention and water quality maintenance of floodplains.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四川省射洪县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以随机采样的土壤样点数据为基础,并结合社会经济数据,运用ArcGIS 9.3的地统计学、空间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该县土壤全氮含量1.08±0.29g/kg,碱解氮含量100.24±34.80mg/kg;全氮高值区(1.4g/kg)位于严家沟和向家营附近,在碾槽坝等地形成两个低值区(0.9g/kg);碱解氮高值区(140mg/kg)主要在万柏山和鲜家坪,低值区(80mg/kg)主要位于碾槽坝等地带;(2)随着距离的增加,城镇周围全氮先增加后减少,碱解氮逐渐减少;道路周围全氮没有变化,而碱解氮逐渐降低;宅基地周围全氮没有变化,而碱解氮逐渐增加;(3)不同类型、不同地貌区的城镇、道路和宅基地,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4)不同的氮肥、磷肥和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氮含量影响不同,其中氮肥对碱解氮影响明显。[结论]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壤氮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洪积扇是拉萨河流域珍贵的土地资源,目前西藏对洪积扇土地资源的管理还相当粗放,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等人为活动已导致部分土地资源土壤肥力低下。本研究根据实地调查所得的土壤养分数据,对拉萨河流域中下游洪积扇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方法】  选取该区域20个典型洪积扇,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7—8月采集土壤样本,测定土壤有机质(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 7个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确定各养分指标的权重,以全国第二次土壤养分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为依据,应用物元模型进行土壤养分综合评价。  【结果】  洪积扇土壤OM、TN、TP、TK、AN、AP和AK的含量分别为2.65~314.57 g/kg、0.14~17.55 g/kg、0.04~2.06 g/kg、7.71~25.57 g/kg、7.70~358.56 mg/kg、0.12~342.50 mg/kg和17~1350 mg/kg。在321个样点中,土壤TN和TP含量在Ⅳ级以下的样点分别仅占9.97%和15.89%,而土壤AN和AP含量在Ⅳ级以下的样点分别占46.42%和48.60%,土壤AN和AP含量缺乏;61.99%的样点土壤养分综合评价等级在Ⅳ级以上,土壤养分含量充足。洪积扇草地、灌丛和农田中Ⅳ级以上的样点分别占63.84%、55.77%和60%。土壤TN、OM和AN是影响土壤养分综合水平最主要的指标。土壤养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个洪积扇中有1个洪积扇为Ⅰ级,土壤养分含量极丰富;分别有9个洪积扇为Ⅲ和Ⅳ级,土壤养分含量较丰富或适中;仅有1个洪积扇为Ⅵ级,土壤养分含量极贫乏。 Ⅲ、Ⅳ和Ⅵ级洪积扇海拔和年平均降雨量逐级显著降低(P<0.05),年平均气温逐级显著升高(P<0.05)。  【结论】  拉萨河流域中下游洪积扇总体呈现出海拔越低,土壤养分水平越低的分布特征。20个洪积扇中,相对于土壤全氮和全磷,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贫乏或极贫乏的样点数增加了36.45%和32.71%,并且在不同植被类型下均存在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