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昆虫对生物农药的抗性机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昆虫对B.t等生物杀虫剂的抗性机制及延缓昆虫抗性发展所应采取的措施。昆虫通过下列不同机制产生抗生:1)昆虫的血淋巴对B.t等生物杀虫剂的营养细胞的抑制作用。2)各种来源的蛋白酶对毒素蛋白的过度降解作用。3)昆虫中肠沉淀蛋白对毒素蛋白的沉淀作用。4)中肠上皮修复能力增强。5)中肠的吸附位点对毒素蛋白的亲和力下降。通过加强对B.t菌株的选育,合理科学的用药方式及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植物基因操作以提高杀虫蛋白的表达和活性等综合措施,减缓和降低昆虫抗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四种固沙灌木苗期抗热抗旱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四种豆科灌木苗期的抗热性和抗旱性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植物幼苗受害温度范围不同,杨柴>37℃≤45℃,柠条>45℃≤50℃,花棒和大白柠条>50℃≤55℃。高温和干旱均导致幼苗细胞膜伤害,膜透性的增加与植物的抗热性、抗旱性呈负相关。综合评定四种植物幼苗抗热能力为:大白柠条≥花棒>柠条>杨柴;抗旱能力为:大白柠条≥柠条>花棒>杨柴。  相似文献   

3.
 田间抗性监测发现了大麦云纹斑病菌新型的抗性菌株,这类菌株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Phenylcarbamate(乙霉威)及三唑类(三唑醇)表现多重抗性,先前发现的多菌灵抗药性菌株均是在β-维管蛋白基因的198位点出现等位基因的突变,而新发现的菌株则仅在200位点(TTC)由苯并氨酸转变成赖氨酸(TAC)而导致对3种药剂的抗性。温室试验证明,这类菌株的致病性和野生敏感菌的致病性几乎一致,说明大麦云纹斑病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的发展与致病性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小麦重要抗源材料抗条锈基因推导及其成株抗病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根据对国内外20个已知毒性基因的小麦条锈菌菌系的反应,结合系谱分析,推导了我国20个重要抗源材料的抗条锈基因型。结果表明,BPM2和奥地利黑麦高抗所有供试菌系,Pistou、伊利亚、特德具有抗病基因YrSD,Fr81-8的基因型为Yr3+YrSD,Fr81-10含有Yr3,早熟3B具有抗病基因Yr7和Yr9,水源11含有Yrsu,洛夫林10、洛夫林13均有Yr9,贵农21、贵农22可能携带Yr10,其余9个品种具有国际上未知的抗病基因或基因组合。分小种圃鉴定资料显示,供试品种苗期抗条锈性与成株抗条锈性不完全一致,许多品种具有良好的成株抗条锈性。本文还讨论了基因推导法的应用局限性及抗源材料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植物系统性获得抗病性的产生机理和途径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坏死型病原物侵染或某些生化制剂诱导处理后,植株未受侵染或处理部位产生对随后病原物侵染的抗性,称为植物系统性获得抗性,SAR具有抗性表现系统、持久、抗病对象广谱三大特点。坏死型病原物侵染或某些生化制剂处理后,植株受处理部位迅速产生系统性信号,经韧皮部传导到未侵染或处理部位,诱发SAR基因表达。水杨酸是诱发SAR的系统性信号之一。此外,上部非处理部位处于敏化状态,能更迅速有效地产生针对挑战接种病原物的  相似文献   

6.
小麦抗赤霉病性田间自然鉴定与抗赤霉病育种中的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4年以来,承接了全国小麦育种攻关中的小麦抗赤霉病性鉴定任务,对来自全国10个麦区12648份小麦育种材料料霉病性进行田间自然鉴定。结果表明,至今仍未发现免疫的小麦材料。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华南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的供鉴小麦抗性较强,全国R级小麦材料均分布在这些赤病频繁流行的麦区;西南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及北部春麦区的供鉴小麦抗性最差。我国现有小麦材料的抗病性与丰产性仍存在较大矛盾,至今仍缺乏可应用  相似文献   

7.
小麦对根腐病菌毒素的抗性与电阻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电阻法测定不同抗性的小麦叶组织对麦根腐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sativum)毒素制备物的电阻变化,可以获得与在自然条件下用病原菌孢子接种鉴定一致的结果.它与通常表示膜伤害程度的电解质外渗密切相关,并能与小麦叶片可见的病害症状和小麦品种间的阶段抗病性相对应.  相似文献   

8.
9.
国内外大麦品种对赤霉病抗病性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土表接菌和喷灌加湿方法,对7944份国内外大麦品种资源进行了抗赤霉病性鉴定。经1977—1987年的初筛、复筛和异地联合鉴定,筛选出抗病品种27个,中抗品种394个。统计分析表明,大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二棱比多棱强,裸大麦比皮大麦强;各品种类型中,又以二棱裸麦抗性最强。抗赤霉病的大麦品种资源,国内主要分布于病害流行的长江中、下游诸省(市);国外以日本、瑞典、丹麦等国品种中,抗性材料的出现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小麦条锈病新抗源的抗谱鉴定初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利用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育成的一套涉及不同簇毛麦染色体的异附加系和代换系以及5个6VS/6AL易位系,经1997、1998、1999连续3年在陕西、北京、四川进行小麦条锈病抗性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普通小麦-簇毛麦6V异附加系,6V(6A)异代换系和6VS/6AL易位系高抗条锈病菌条中29、条中31、水源11-2、水源11-5、水源11-13和杂46等强毒小种。考虑到含整组V染色体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倍体不抗水源11-13小种,上述普通小麦-簇毛麦6V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6VS/6AL易位系的条锈病抗性可能还与其所涉及的小麦亲本基因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植物苯丙酸类代谢与小麦对白粉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高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MN7213,中抗品Jup73的Atd "S",中感品种S12-Nb及高感品种Vilela Mar.在幼苗3叶期用沈阳地区采集的小麦白粉菌(毒力公式为4/1,2,3a,3b,3c,5)接种。接种后12小时,各抗、感小麦品种均出现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峰,但抗病品种酶的活性峰较高,为感病品种的两倍,持续时间也较长,达48小时;而感病品种酶的活性峰则迅速降低,24小时即接近于正常水平。接种后48小时,抗病品种出现木质素前体阿魏酸量的增加峰,而感病品种至72-96小时才出现阿魏酸的增加,且增加量较小。木质素含量的增加亦不相同,它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有着正相关性:高抗品种增加0.327%;中抗品种0.284%;中感品种0.132%,而高感品种仅0.11%。此外伴随着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增加绿原酸(苯丙酸类代谢一种酚类植保素产物)也迅速积累,但不同抗病性的小麦品种积累的时相和量有所不同,抗病品种在接种后48小时即出现绿原酸的增长,较感病品种早48小时,而最高增长量是前者为3.30微克/毫升,后者只有1.35微克/毫升。上述结果表明小表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与苯丙酸类代谢的定速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有着密切关系,并通过代谢产物绿原酸和木质素的增加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2.
辣椒疫霉产毒缺陷与抗药性突变体筛选及其遗传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MNNG诱变与自交(S1-S3)纯合的方法,从辣椒疫霉的游动孢子群体中,筛选出1株带有抗霜脲氰标记的产毒缺陷突变体、2株抗甲霜灵的产毒突变体。产毒缺陷菌体和产毒菌株均对茄门甜椒致病,但产毒缺陷菌株的致病力降低一半,证明辣椒疫霉的致病显症过程与毒素作用有关,病菌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子。此外,突变菌株的抗药性和产毒缺陷表型在无性游动孢子后代和有性孵孢子后代群体中均可稳定遗传。在姐妹配对F2代卵孢子群体中,辣椒疫霉毒素产生和对甲霜灵的抗性为不完全显性基因所控制,而对霜脲氰的抗性为完全显性基因所控制。  相似文献   

13.
菜豆苗期抗锈性鉴定方法及种质资源的抗性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病原菌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从而对抗病性鉴定和筛选的准确性产生影响。苗期人工接种温度超过28℃,保湿时间少于6h,接种时连续光照等都影响菜豆锈病菌的萌发和侵入。接种浓度过低(<10~3个孢子/ml)或过高(>10~5个孢子/ml)、接种的苗龄过大(超过叶片展平期)及接种的不同部位(叶正、背面)也都对菜豆的抗性表现产生严重影响。菜豆锈病菌虽为专性寄生菌,但其保存方式简单(夏孢子保存于4℃冰箱内),且可较长时间保存(至少9个月)。作者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菜豆苗期抗锈性鉴定方法,并对我国260份菜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锈性筛选。结果表明,我国菜豆种质资源的抗锈性类型丰富,这一结果为菜豆的生产和抗病育种研究提供了可利用的品种或材料。  相似文献   

14.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研究   总被引:90,自引:5,他引:8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近年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等北方玉米产区新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其主要病原菌为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lk) Boed.,局部地区同时存在Curvularia inaequalis(Shear) Boed.,但以前者为主要。弯孢菌C.lunata生长适温为28~32℃,对pH适应范围广。玉米叶片浸汁可以促进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芽管的生长。干燥条件下,病原菌在植株病残体上可以安全越冬,成为次年田间的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形态为多态型,但单孢分离后代仍保持孢子的多态型,致病性无变化。病菌不同菌株间致病力有差异,强致病力菌株存在于北京及周边地区。人工接种鉴定120份玉米品种(组合)、自交系,材料间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抗性较好材料有农大108、中玉5号、高油115等及自交系CN95、CN165等。品种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抗性较好,13叶期极为感病,因此弯孢菌叶斑病属于成株期病害。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水稻二化螟的抗药性测定及对甲胺磷的抗性机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3龄幼虫点滴法测定了江苏省水稻二化螟对杀虫单和甲胺磷的抗性水平,并就二化螟对甲胺磷产生抗性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淳和徐州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单已达高抗水平,其它地区也表现为中等抗生,在所测定的6个种群中,苏州种群对甲胺磷处于低抗水平,其它种群为中抗种群,澌知体增效作用表明,氧化胡椒基丁醚(PBO)对甲胺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磷酸三苯酯(TPP)和顺丁烯酸二乙酸(DEM)的增效作用不明显,对离体解毒酶的研究表明,R种群幼虫多功能氧化酶(MFO)的O-脱甲基作用的活力比S幼虫高,R幼虫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力与S幼虫无显著差异。以甲胺磷为抑制剂的R幼虫I50是S幼虫的2.52倍,二化螟对甲胺磷的抗性机理可能与MFO的O-脱甲基作用活力增矿山和AChE的敏感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番木瓜抗环斑病毒突变体抗性遗传及RAPD标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60Coγ-射线处理番木瓜种子,从诱变一代中筛选到1株耐环斑病毒(PRSV)的变异植株(M1),其侧芽组培后代(VM1)部分植株也表现出了耐病性,以VM1为母本进行回交,人工接种病毒鉴定回交后代(BM2)的抗病性,结果为:在出自部分回交果实的BM2群体中,包含有对PRSV Ys和Vb株系具抗性的植株,抗感分离比为1:1,但未发现抗Sm株系的植株;BM2抗病两性株自交或以其为母本进行回交,分别获得诱变第三代(M3)及回交诱变第三代(BM3),人工接种PRSVYs株系,结果表明,BM3抗感分离比也为1:1,因而认为辐射处理突变产生了具PRSV株系专化性的显性抗病基因,命名为Rys;但M3抗感分离比不符合显性单基因3:1理论值,认为是单倍体选择的结果。运用BSA法,在BM2中寻找到一个与抗病性密切相关的RAPD标记,经在BM2、M3及BM3抗感群体中检验,可作为抗病育种的辅助选择标记。Rys是番木瓜栽培种中发现的第一个抗PRSV基因。  相似文献   

17.
小麦对白粉菌的抗性和感病性的诱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小麦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的无毒和有毒菌株,以3种接种顺序:1.先接无毒菌株,间隔一定时间后,再接有毒菌株;2.无毒和有毒菌株同时接;3.和"1"相反,接种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小麦品种的幼苗或叶段,以研究小麦对白粉菌的诱导抗性和诱导感病性。结果表明:先接无毒菌株诱导的抗性最强;后接无毒菌株或无毒、有毒菌株同时接,当诱导菌(inducer)的密度很高时,也可以诱导出抗性,但较微弱;诱导的抗性随诱导菌的密度增高而增强;一经诱导,抗性可在被诱导部位维持到第6天;所使用的3种接种顺序都可以诱导小麦对白粉菌产生感病性,但较之诱导的抗性弱得多;在抗病性的诱导中,存在着小麦品种与诱导菌,或诱导菌与挑战菌(challenger)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无毒菌株可以通过诱导而获得在抗病品种上生长的毒性,但当缺少有毒菌株存在时,获得毒性即消失;没有发现所诱导的抗性具有系统传导性。  相似文献   

18.
 小麦白粉病菌(Eyrisphe garminis f.sp.tritici)过去一般年份主要在西南地区的云、贵、川等山区发生侵染和危害。  相似文献   

19.
玉米穗粒腐病接种技术及品种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玉米穗粒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为接种菌源,采用4种接种方法进行比较,以针刺果穗较深处(籽粒与穗轴间)发病最重,花丝喷雾法发病最轻;接种时期以玉米乳熟期接种为好;接种浓度10×40倍下每视野60个分生孢子;接种量以每果穗接种2.5ml孢子悬浮液发病最重。同时规范了病情分级标准及品种抗、感程度划分标准。采用规范程序,对63份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进行了抗病性鉴定。  相似文献   

20.
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系的选育及其抗性基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花药培养选育出RW02,RW04,RW07,RW08,RW09,RW11等6个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系。其中以RW02的杂交组合CA8646/贵农88-1的培养能力最强,平均每百个花药再生绿苗1.94株。用美国、德国和英国的17个白粉病菌系和21个已知基因品系对上述6个小麦新品系进行抗性基因推导,发现RW04、RW07携带有Pm2基因,RW02、RW08和RW09携带有Pm4a基因,而RW11可能有一个新基因,尚需与Pm18基因进行比较,才能最后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