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残膜量对棉田土壤水盐运移及棉花生长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设置150 kg·hm-2(T1)、230 kg·hm-2(T2)、465 kg·hm-2(T3)、857 kg·hm-2(T4)、1 250 kg·hm-2(T5)、1 640 kg·hm-2(T6)以及原位土512 kg·hm-2(CK1)和无残膜(CK2)等8个残膜量梯度,测定棉花全生育期土壤体积含水率、灌水后盐分变化动态、株高、茎粗、叶面积产量。结果表明:随着残膜量的增加,0~60 cm剖面土壤体积含水率逐渐减少,其中0~2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减少幅度最大;花铃期随灌水后天数的增加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多,且残膜量越多盐分分布越不均匀;棉花各生育期株高、茎粗、叶面积以及产量均表现为随残膜量的增加逐渐减小,且在残膜量为150 kg·hm-2时达到最大;当残膜量大于857 kg·hm-2时,棉花株高、茎粗、叶面积和产量下降幅度...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关中平原小麦-玉米水分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方式,采用田间定点观测方法,研究秸秆还田+接种蚯蚓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设置CK(对照)、S1(秸秆还田3 000 kg·hm-2)、S2(秸秆还田6 000 kg·hm-2)、E(接种蚯蚓)、S1E(秸秆还田3 000 kg·hm-2+接种蚯蚓)、S2E(秸秆还田6 000 kg·hm-2+接种蚯蚓)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较CK处理均提高了土壤含水量,S1、S2、E、S1E、S2E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0.21%~27.47%、0.43%~32.85%、1.00%~15.53%、3.25%~36.52%、2.97%~51.24%。CK、S1、S2、E、S1E、S2E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分...  相似文献   

3.
选用夏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以施氮量N1(180 kg·hm-2)、N2(210 kg·hm-2)为主因素,追氮时期S1(拔节期+大喇叭口期)、S2(拔节期+开花期)、S3(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开花期)为副因素,以传统畦灌条件下(施氮量240 kg·hm-2)拔节期一次性追肥处理(CK1)和拔节期+大喇叭口期追肥处理(CK2)作为对照,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形成及植株氮素转运与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1相比N1S3、N2S3处理2020年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6.91%和8.30%,2021年分别提高2.28%和3.90%;2020年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84.59%、61.43%,55.44%、34.60%,2021年分别提高90.82%、64.38%,50.69%、29.40%;2020年0~2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分别提高15.63、16.45 kg·hm-2,2021年分别提高5.19、5.64 kg·h...  相似文献   

4.
于2019—2021年采用再裂区设计,设置氮肥、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3个因素,主处理设5个氮水平:0、75、150、225 kg·hm-2和300 kg·hm-2,副处理设2个生物炭水平:0 t·hm-2和7.5 t·hm-2,副副处理设2个脲酶抑制剂水平:0%和2%,共20个处理,研究氮肥配施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对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植株氮素吸收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收获指数以及夏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较不施生物炭处理分别增加4.4%和2.9%、2.3%和3.0%、25.8%和13.5%、4.9%和6.1%、4.5%;氮肥单独配施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且氮肥和生物炭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施用脲酶抑制剂显著增加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不施脲酶抑制剂处理分别提高1.5%和3.0%;氮肥单独配施脲酶抑制剂可提高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但氮肥与脲酶抑制剂无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有机肥对云南元谋坝区紫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 f.rubra)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选用羊粪有机肥(OF)和氨基酸有机肥(AAF),分别设置3个施肥量水平(5、10、20 t·hm-2)和空白对照CK(不施肥料)共7个处理,分析两种有机肥施肥量对紫甘蓝不同生育期光合特性及产量和维生素C、还原糖、可溶性蛋白、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两种有机肥不同用量处理下紫甘蓝各时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均有所提高,其中以OF20或AAF10处理下紫甘蓝光合作用较强。紫甘蓝产量在AAF20处理下最高,为64.33 t·hm-2; AAF10处理次之,但其经济效益最高,且较OF5处理高9.99%;同时AAF10处理下紫甘蓝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和花青素含量均较高,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0.50%~23.28%、2.86%~36.61%和0.24%~34.04%;有机肥的施用对紫甘蓝还原糖含量无显著影响。综上,提出施用10 t·hm-...  相似文献   

6.
油菜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作绿肥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有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试验设置油菜不同还田量处理(CK:不还田;T1:21 000 kg·hm-2;T2:42 000 kg·hm-2;T3:84 000 kg·hm-2),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线虫群落对油菜还田的响应。结果表明:(1)相较于CK,油菜不同还田量能够使土壤pH降低4.19%~6.59%,土壤总盐含量降低4.07%~6.86%,土壤容重降低9.68%~12.90%;T2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CK增加了27.42%,T3处理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较CK增加了35.46%和11.12%;(2)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出线虫3纲3目13科19属24种,各处理优势营养类群均为食细菌类线虫;随着油菜还田量的增加,食细菌类线虫与捕食杂食类线虫相对丰度逐渐降低,而食真菌类线虫与植物寄生类线虫的相对丰度逐渐升高;与CK相比,油菜还田后土壤线虫丰富度指数降低,多样性指数升高,富集指数EI与结构指数SI降低;(3)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是影响线虫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7.
长期氮磷配施对褐土细菌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氮磷化肥配施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影响,以山西寿阳褐土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依托,选择5个施肥处理:CK(不施肥)、N1P1(N:60 kg·hm-2;P:37.5 kg·hm-2)、N2P2(N:120 kg·hm-2;P:75 kg·hm-2)、N3P3(N:180 kg·hm-2;P:112.5 kg·hm-2)和N4P4(N:240 kg·hm-2;P:150.0 kg·hm-2),采集玉米收获后耕层(0~20 cm)土样,通过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细菌16S rRNA的V3-V4区进行测序;采用比色法测定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滴灌减氮对玉米吐丝后叶片衰老特性、碳氮代谢及物质积累的影响,设置正常施氮(240 kg·hm-2,N240)和减氮25%(180 kg·hm-2,N180)2个氮肥量和4个滴灌水平(0 m3·hm-2,B0;375 m3·hm-2,B1;750 m3·hm-2,B2;1 125 m3·hm-2,B3),并以不施氮且不滴灌为对照组(CK),分析比较了不同氮肥水平下滴灌对玉米吐丝后穗位叶叶绿素含量、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碳氮代谢酶(蔗糖合成酶,SS;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及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吐丝后穗位叶叶绿素含量、保护酶和碳氮代谢酶活性以及吐丝后物质积累量均随施氮量和滴灌...  相似文献   

9.
地表覆盖秸秆和地膜是我国西北旱作农田土壤固碳的重要田间管理措施,但其对土壤碳组分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基于田间定位试验,设生育期高量秸秆覆盖(9 000 kg·hm-2,HSM)、生育期低量秸秆覆盖(4 500 kg·hm-2,LSM)、夏闲期秸秆覆盖(9 000 kg·hm-2,FSM)、生育期地膜覆盖(PM)和无覆盖对照(CK)共5个处理,研究了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12 a和13 a后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总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潜在矿化碳(PCM)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的变化规律。2 a平均结果表明:与CK相比,HSM和LSM处理均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各碳组分含量以及10~20 cm土层SOC、POC、MBC含量,同时还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POC和MBC占SOC的比例;而FSM和PM处理对各土层土壤碳组分含量及其占SOC的比例均无显著影响。土壤碳组分含量相互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可知,长期生育期秸秆覆盖能有效提高旱作冬小麦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且提高覆盖量有助于促进...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旱作农业区,冬小麦是该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如何进一步提高旱作小麦产量并降低由干旱缺水引起的产量波动是该区域未来小麦生产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和降水季节不匹配,土壤水的利用对该区域小麦生产至关重要。基于黄土高原地区以往研究数据,分析表明当前冬小麦产量水平下土壤水利用并不充分;进一步分析表明,1~2 m深层土壤水残留量和产量高度相关,即在冬小麦收获期,当1~2 m深层土壤中有效水残留量为100~130 mm时,冬小麦产量为2 640~4 920 kg·hm-2,而当残留量减少至30~70 mm时,其产量可显著提高至5 250~6 576 kg·hm-2;此外,加强深层土壤水利用亦可显著提高高产概率。统计结果表明,在可用水量为666~766 mm(播前0~2 m土层储水量与生育期降水量之和)条件下,收获时如果1~2 m深层土壤水残留量从270~210 mm降低至150~90 mm时,小麦产量高于4 000 kg·hm-2和5 000 kg·hm-2的概率可分...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适宜关中灌区富硒小麦生产的农艺技术,2018—2019年在关中灌区4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三原、兴平、武功和临渭进行试验,供试小麦品种为中麦578,试验设置CK、叶面单次喷施(T12.7 kg?hm-2、T25.4 kg?hm-2)和两次喷施(T32.7 kg?hm-2+2.7 kg?hm-2、T45.4 kg?hm...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耕作协同物料添加对苏打盐碱化耕地土壤障碍消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设置9个处理:对照(CK),深松+脱硫石膏(SG),深松+腐植酸(SF),深松+复合调理剂(ST),深松+复合调理剂+腐植酸(STF),粉垄+脱硫石膏(FG),粉垄+腐植酸(FF),粉垄+复合调理剂(FT),粉垄+复合调理剂+腐植酸(FTF),脱硫石膏、复合调理剂和腐植酸施用量分别为15 000、22 500 kg·hm-2和6 000 kg·hm-2。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在0~40 cm土层,耕作协同物料添加处理的土壤容重降低2.7%~18.4%,土壤总孔隙度增加3.8%~25.3%,土壤三相比得到改善。与CK相比,耕作协同物料添加降低了0~40 cm土层土壤pH、钠吸附比(SAR)和总碱度,降低幅度分别为6.8%~21.3%、20.7%~78.3%和17.1%~47.7%;在0~40 cm土层,耕作协同物料添加处理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幅度为2.5%~63.9%。玉米穗行数、行粒数和理论产量较CK分别提高4.8%~10.1%、8.9%~22.0%和...  相似文献   

13.
为优化旱地小麦高效施氮管理,实现高效生产目标,通过2 a(2019—2020年度和2020—2021年度)田间试验,设不施肥(CK)、不施氮(T1)、300 kg·hm-2尿素N(T2,常规施氮处理)、300 kg·hm-2缓释尿素N(T3)、195 kg·hm-2缓释尿素N(T4)和90 kg·hm-2缓释尿素N(T5)6个处理,分析不同缓释尿素减施量对农田土壤硝态氮分布及累积、氮素吸收与转运、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尿素减施处理(T4和T5)显著降低收获期0~200 cm土层的土壤NO-3-N累积量,同时提高0~40 cm土层NO-3-N占比。施用缓释尿素显著提高冬小麦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吸收量,T3处理较当地常规施氮处理分别提高12.9%和13.6%。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随缓释尿素减施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T4处理最大,较其他施氮处理提高0.2%~50.0%。施用缓释尿素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提高产量;T4处理两年产量分别为8 434、9 060 kg·hm-2,2019—2020年度较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19.7%和13.9%,2020—2021年度分别提高17.3%和10.4%,其经济效益2019—2020年度较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33.3%和34.0%,2020—2021年度分别提高26.8%和23.2%。缓释尿素减施显著降低氮素表观损失,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通过拟合分析发现,缓释尿素施用量为208.7 kg·hm-2时,两年产量分别为8 054、8 806 kg·hm-2,净效益分别为6 890、8 475 CNY·hm-2NHI分别为78.2%和78.9%,可实现西北旱区冬小麦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4.
水肥耦合对糜子干物质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晋黍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下糜子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干物质转运及产量构成因素变化。结果表明,糜子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基本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叶面积在抽穗期达到最大值,净光合速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各处理均以叶片干物质的移动率高于茎,茎干物质的转运率均高于叶片,茎和叶的移动率以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20 kg·hm-2和保水剂60 kg·hm-2处理最大,分别为 41.82%和43.28%;与不施肥无保水剂(CK)相比,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20 kg·hm-2和保水剂60 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为5 389.36 kg·hm-2,增产36.47%;产量与有效穗数、单株穗重和主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80和0.71。一定范围内,随着施肥量的增大,产量增加,保水剂处理比无保水剂处理产量高;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20 kg·hm -2和保水剂60 kg·hm-2处理组的糜子产量最高,茎和叶的干物质移动率最高,对籽粒的贡献率最大,为理想的水肥组合。  相似文献   

15.
北疆超晚冬播小麦高产生育规律及干物质积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北疆超晚冬播小麦高产生育特性和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2016—2018年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3个超晚冬播处理(B_0、B_1、B_2)与春播处理(B_3)对新春6号、新春27号、新春29号、新春43号的生育特性、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超晚播小麦比春小麦(B_3)早出苗13~24 d、早成熟7~9 d,延长生育期2~18 d,增加穗粒数1.6%~45.5%、增加千粒重9.4%~19.5%;降低基本苗数15.6%~60.0%、总茎数峰值5.4%~24.2%、成穗数21.3%~36.7%、叶面积指数峰值25.7%~37.7%,可增加干物质积累质量4.4%~44.1%,提高经济系数6.4%~21.5%,增加产量11.4%~21.2%。各品种超晚冬播处理以11月初播种(B_2)产量较高。其中,新春27号B_2获得产量7 852.8 kg·hm~(-2),生育期较春小麦延长13 d,早熟9 d;基本苗数270万株·hm~(-2)、成穗数441.7万穗·hm~(-2),最高叶面积指数4.6,干物质积累质量17 685.7 kg·hm~(-2),经济系数为0.47。新春27号在11月初播种,播量为1 000万粒·hm~(-2),可获得产量7 852.8 kg·hm~(-2)。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长期有机物料还田和减施氮肥对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及麦田经济效益的影响,本试验以常规单施氮肥处理为对照(CK),设置了秸秆还田(J)、秸秆还田+牛粪(JF)、秸秆还田+菌渣(JZ)3种有机物料还田措施,耦合减施氮肥10%(N1)、20%(N2)、30%(N3)3个施氮水平共10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有机物料还田处理可以使小麦增产1.90%~69.64%,各有机物料还田下小麦产量表现为JZJFJCK。JZ条件下N1水平的小麦产量最高,为10 478.04 kg·hm~(-2);JF条件下N3水平的小麦产量最高,为8 113.05 kg·hm~(-2);J条件下N2水平的小麦产量最高,为8 138.14 kg·hm~(-2),分别较CK增加了69.64%、31.35%、31.76%。各有机物料还田下小麦的经济效益与去除环境成本后的净经济效益均表现为JZJJFCK,经济效益最高的JZNI、JN2、JFN3处理分别较CK增加了123.49%、59.35%、37.72%,净经济效益分别较CK增加了186.41%、96.35%、71.94%。综上所述,有机物料还田下减施氮肥可以显著增加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提升小麦的产量,从而增加麦田的经济效益与净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保水剂施用条件下冬小麦生长与水肥利用的特征,采用田间试验,以不施保水剂和氮肥为对照,研究了单施氮肥(T2:225 kg·km-2)和其与不同用量保水剂配施(T3:N+保水剂30 kg·hm-2、T4:N+保水剂60 kg·hm-2、T5:N+保水剂90 kg· hm-2)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土壤矿质氮含量以及水肥利用等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与氮肥的施用显著提高了小麦各生育期的小麦总群体、株高、叶面积、土壤矿质氮含量及水肥利用率等。各处理中,以T4处理对于总群体数、株高、穗长和穗粒数的提高效果最为显著,而T5处理对于小麦叶面积和千粒重的提高作用明显。随小麦生育期的推进,保水剂处理的根冠比均较对照低,尤其是T3处理。而各生育期土壤矿质氮平均含量表现为T4>T3>T5>T2>CK。最终小麦产量、氮肥农学效率、氮素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随保水用量的增加而先增后将,且均匀以T4处理最高,其分别比单施氮肥处理(T2)14.5%、55.9%、34.6%和25.0%。说明各处理中,以T4处理对小麦的生长、增产及水肥利用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还田玉米秸秆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在马铃薯田间定位试验中,设置了6个不同施氮水平(T1:0 kg·hm~(-2);T2:75 kg·hm~(-2);T3:150 kg·hm~(-2);T4:225 kg·hm~(-2);T5:300 kg·hm~(-2); T6:375 kg·hm~(-2)),研究其对还田玉米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还田玉米秸秆的腐解主要发生在前90 d,在此期间玉米秸秆腐解较快,T1~T6处理的玉米秸秆腐解率分别为37.3%、40.3%、44.8%、45.0%、50.8%、48.4%,以T5处理为最高,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同时,T1~T6处理的玉米秸秆碳、氮释放率分别为48.2%~56.6%、33.8%~44.4%,T5处理下秸秆的碳、氮释放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而秸秆磷、钾的释放率分别为43.1%~49.2%、90.5%~93.0%,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还田150 d后,玉米秸秆的腐解率为52.7%~55.8%,养分释放表现为KCPN。综上所述,连续施氮可以显著促进还田玉米秸秆前期的腐解及碳氮的释放,但对磷钾的释放无明显影响,当施氮量为300 kg·hm~(-2)时还田玉米秸秆的腐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