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用水稻短根突变化RM1、RM2与原品种Ohchikara杂交配成两个组合的P1、 P2、 F1、 F2、 B11、B'11、B12、 B'12 以及F3世代,调查冠根长度,研究短根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RM1和RM2的短根性状均受单个位点稳性核基因(srt1srt1),并且RM1和RM2的短根基因是等位的。讨论了srt1基因在杂交稻和中子纯度快速鉴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株高作为小麦育种的重要指标,对产量具有较大的影响。为进一步挖掘小麦株高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本研究以扬麦12和偃展1号杂交得到的包含205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为材料,利用小麦55K SNP芯片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结合 3年共6个环境的表型数据对株高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染色体2B(1)、4B(1)、4D(1)、5A(1)、5B(1)和7D(2)上共检测到7个与株高相关的QTL。QPh.yaas-4BQPh.yaas-5AQPh.yaas-7D.1的矮秆效应来源于扬麦12,其余4个QTL的矮秆效应来源于偃展1号。在6个环境下都能检测到的位点是QPh.yaas-4BQPh.yaas-4D,对株高的贡献率分别14.50%~24.09%和19.01%~29.80%,经过比对发现,这2个QTL分别是Rht1Rht2QPh.yaas-5A在5个环境下被检测到,对株高的贡献率为3.29%~5.36%;QPh.yaas-2DQPh.yaas-7D.2在4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对株高的贡献率分别为3.45%~6.14%和3.16%~4.10%;QPh.yaas-5BQPh.yaas-7D.1分别在2个和3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对株高的贡献率分别是2.27%~5.09%和2.72%~4.82%。QTL比较分析后发现,QPh.yaas-7D.1QPh.yaas-7D.2可能是新的株高位点。研究Rht-B1Rht-D1对千粒重、穗长和穗粒数的效应,发现Rht-B1位点对这些农艺性状无显著效应,Rht-D1位点仅对千粒重有显著效应,其株高增效等位变异可显著增加千粒重。在自然群体中验证Rht-B1Rht-D1的效应结果与RIL群体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力、遗传进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朱丹  郑大浩  蒋基建 《玉米科学》2001,9(1):021-025
用3个高油玉米杂交组合的P1、P2、F1、F2、B1、B2世代,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力、遗传进度。研究结果表明:高油玉米主要性状中叶片数、穗位高、抽丝期、株高等遗传力较高,可在早代进行选择。在5%选择强度下,对单穗重、穗位高、行粒数、穗行数、株高、叶片数进行选择,将会收到预期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4.
玉米种子活力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书沛  王玺 《玉米科学》2008,16(3):041-043
对12个玉米组合及其亲本的种子活力指标进行了杂种优势和亲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玉米种子活力指标均表现正向杂种优势。F1代田间幼苗干重与父本值、高亲值、双亲差值呈显著正相关;F1代低温发芽率与双亲差值呈显著负相关;F1代发芽指数与母本呈显著正相关;F1发芽势与母本值、低亲值呈显著正相关;F1代田间出苗率、幼苗高、标准发芽率、活力指数受亲本的影响较小,与父本、母本、中亲值、高亲值、低亲值和双亲差值相关系数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矮秆基因在小麦品种遗传改良中的应用,以131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和31份CIMMY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小麦材料为研究对象,用分子标记检测 Rht-B1aRht-B1bRht-D1aRht-D1bRht8等小麦矮秆基因,并结合赤霉素处理,分析了供试材料所含矮秆基因类型及其对株高和胚芽鞘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63份含有矮秆基因 Rht-B1b,66份含有矮秆基因 Rht-D1b,105份含有矮秆基因 Rht8,分别占供试材料的38.88%、40.74%和64.81%。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大多数含有矮秆基因 Rht-D1b,CIMMYT小麦中大多数含有矮秆基因 Rht-B1b。赤霉素处理结果显示,供试小麦材料中,有52份对赤霉素敏感,占被检测材料的32.09%。该批材料中,矮秆基因 Rht-D1bRht8的降秆效应最大, Rht-B1bRht-D1b的降秆效应分别是14.69%和17.74%,各基因组合的降秆效应表现为 Rht-D1b+ Rht8Rht-D1bRht-B1b+ Rht8Rht-B1bRht8。同时含有矮秆基因 Rht-B1bRht-D1b的材料缩短胚芽鞘长度的效应最强,缩短效应为26.20%,缩短胚芽鞘长度的效应表现为 Rht-B1b+ Rht-D1bRht-B1b+ Rht-D1b + Rht8Rht-D1bRht-D1b+ Rht8Rht-B1bRht-B1b+ Rht8Rht8。基于以上结果,矮秆基因 Rht8能够在降低小麦材料株高的同时不影响胚芽鞘长度,因此应重视其在矮化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阐明壳寡糖调节小麦早期生长发育的机理,以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四种浓度的壳寡糖对小麦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同时利用组化染色和分光光度计法分别检测了其对根尖和叶片中H2O2和O2-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μg·mL-1壳寡糖可以显著促进小麦根和幼苗的生长,而10 μg·mL-1壳寡糖则抑制其生长;壳寡糖对小麦幼苗叶片和根尖中的H2O2和O2-含量影响不同,在根尖中1 μg·mL-1壳寡糖可以增加H2O2和O2-含量,10 μg·mL-1壳寡糖可以增加H2O2含量而降低了O2-含量;在叶片中1 μg·mL-1壳寡糖对H2O2和O2-无明显影响,10 μg·mL-1壳寡糖可以降低H2O2含量而不改变O2-含量。壳寡糖对小麦幼苗叶片中的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春化及光周期基因对小麦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田间种植的253份国内外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分子标记检测其春化基因(Vrn-1)和光周期基因( Ppd-D1)的等位变异,记录其抽穗期、开花期,在灌浆中期调查其株高、成穗数等农艺性状,收获后调查其产量性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包含13种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等位变异组合类型,其中含有 vrn-A1+vrn-B1+vrn-D1+Ppd-D1a组合的材料最多,占59.68%; Vrn-1+Ppd-D1a 组合可显著缩短小麦播种至开花所需的时间。含有 Vrn-A1a Vrn-B1材料的成穗数显著多于含有 Vrn-D1 vrn-1的材料,但含有 Vrn-1不同等位变异的材料间产量无显著差异;含有 Vrn-A1a材料的旗叶长而窄。与含有 Ppd-D1b的小麦材料相比,含有 Ppd-D1a的材料开花期显著提前,且株高降低,同时穗下茎长、旗叶长和倒二叶长均显著缩短。综上,春化及光周期基因在影响小麦抽穗开花期的同时,对农艺性状和产量也有重要影响;含有 Vrn-D1+ Ppd-D1a组合的小麦材料在生育期稳定性、产量等性状上均表现优异,在育种中可多加利用。  相似文献   

8.
玉米粒深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两个粒深不同的玉米自交系PHBIM和丹340构成的P1、F1、P2、B1、B2和F2 6个世代群体为材料,运用主基因与多基因遗传分析方法,研究玉米粒深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该性状在B1分离世代群体呈双峰分布,B2和F2分离世代群体呈多峰分布,说明玉米粒深性状属于数量性状,由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且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即E-1-0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56.16%~62.46%,多基因遗传率为11.72%~16.24%,主基因作用对后代遗传方面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为使小麦叶面积测算的方法更为精确,以田间种植的冬小麦植株为材料,测算了冬小麦叶面积的校正值K。在小麦每个主茎叶片展开时和主要生育时期取样,用直尺测定小麦叶片的长度(L)和宽度(W),并用Li-3000便携式叶面积仪测定对应的叶面积(A),用K=A /(L·W)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冬小麦冬前主茎叶的平均K值为0.748 8≈0.75,春生主茎叶的平均K值为0.780 6≈0.78,全株主茎叶的平均K值为0.766 2≈0.77。按生育时期测定,越冬前全部叶片的平均K值为0.729 8≈0.73,春季各生育时期平均K值为0.768 0≈0.77,全部生育时期的平均K值为0.760 4≈0.76。通过与叶面积仪实测的值比较,用全部生育时期的平均值K=0.76,依据公式A=K(L·W)计算的小麦各生育时期的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比用常用的K=0.83得到的结果更准确,因而建议在利用系数法计算叶面积时采用K=0.76。  相似文献   

10.
玉米自交系辐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200Gy60Co-γ射线辐照玉米自交系"黄早4”干种子,会引起自交系各性状的较大变异.M1表现出明显的辐射生理损伤效应,M2、M3的质量性状未发现有明显的变异,但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等数量性状出现较高的突变频率;M3开始出现黄、白化苗、矮生株等隐性突变和雄性不育株,同时在粒色上也产生了有明显变异的个体.再次证明异花授粉作物的辐射诱发突变导致M2形成杂合的植株,而诱发突变大多为隐性的,需在M3纯合后才表现出来,M4代测交种试验结果表明,自交系经辐照后,有选择出高配合力个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等著作和一些论文中有关国产苎麻属植物分类存在一些分歧,本文分析了分歧产生的原因,并对<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中苎麻属分类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赵茜  周岩 《玉米科学》2013,21(6):91-94
高等植物按照CO2不同的同化途径,分为C3、C4和CAM植物。由于C4植物具有高光效基因,使其在高温、高光照、高氧分压条件下具有比C3植物更高的光合作用效率。目前,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玉米中的高光效基因-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PEPC),并试图将此基因转入到C3植物中,使C3植物的光合特性得到一定改善,进而使其产量提高。本文综述将C4高光效基因转入到C3植物后,C3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和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对向C3植物中导入pepc基因能否提高其光合作用效率和产量的潜在可能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武兰芳 《玉米科学》1997,5(1):072-075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中早熟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10个性状的关联序依次为稳长r6>千粒重r10>穗粗r7>行粒数r9>生育日数r1>株高r4>德位高r5>出苗一抽丝天数r2>抽丝一成熟天数r3>穗行数r8与产量形成关系密切的性状主要是德长,千粒重、穗粗、行粒数、生育目数和株高,并明确了各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玉米见展叶差是可见叶片数与展开叶片数的差值。用13个基因型(5个单交种及8个亲本自交系),在两个地点,每地点2个播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见展叶差在相同条件下表现尚为稳定,但因不同播期、地点而有不稳定表现。最大见展叶差也不稳定,并与雌穗分化没有很好地恒定关系。最大见展叶差(y)与出叶速度(X1)、叶片见展历时(x2)、叶片生长速率(x3)之间有回归方程y=2.8277+0.4271x1+0.0979x2+0.0396x3。通径分析结果,决定系数D=0.5816。5个单交种F1和F2的遗传分析,最大见展叶差广义遗传力h2β%=25.34±9.278。这些都表明该性状易受环境影响。由此,对见展叶差的应用价值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玉米品种区试资料的非参数度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秩次变量nij和n′ij,非参数统计量Pi、P′i,Si和Dj描述1999年四川省玉米品种区试资料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V5是丰产性最佳品种,产量稳定性最好的品种为V7,V1为丰产性与稳定性优良的品种;对品种差异具有较高分辨力的试点有10个,分辨力最高的试点为L8,发现了81%的差数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低温胁迫及恢复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玉米自交系掖478、合344、吉853为材料,在不同低温胁迫及恢复正常温度情况下比较幼苗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的下降和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3个玉米自交系幼苗叶片初始荧光Fo呈上升趋势,Fv/FoFv/Fm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叶绿素荧光参数随着低温胁迫程度的加强变化较大,且相同温度下的变化幅度掖478<合344<吉853。3个玉米自交系在各温度胁迫后恢复到常温时的叶片初始荧光Fo下降,Fv/FmFv/Fo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掖478恢复常温1~2 d后恢复到正常水平,抗冷性最强;吉853的PSⅡ系统受损较重,恢复常温3 d未达正常水平,抗冷性较弱。  相似文献   

17.
镉胁迫对小麦的影响及小麦对镉毒害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镉是植物生长的非必需元素,具有很强的毒性,与其他种类的重金属相比,镉(Cd2+)更易被小麦吸收累积,从而会引起人的健康隐患。本文综述了近年来Cd2+毒害对小麦生长、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小麦对Cd2+毒害响应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Cd2+毒害对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酶活性、光合作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根系分泌物及在遗传损伤效应和蛋白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小麦对Cd2+的吸收、分配和积累等方面的响应规律,探讨了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进行大田条件下Cd2+对小麦根际微生态系统影响机制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小麦的Cd2+污染控制和合理耕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新麦草的种子产量及繁殖性状间的关系,对27份新麦草种质资源的单株种子产量与7个产量性状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麦草的单株生殖枝数、穗轴节数、单穗小花数和千粒重与单株种子产量关联最密切,其相关性表现为单株生殖枝数>千粒重>穗轴节数>单穗小花数。经通径分析,单株生殖枝数(X1)对单株种子产量(Y)直接效应最大,其余依次是单穗小花数(X4)、单穗小穗数(X3)、千粒重(X7)、穗轴节数(X2)和单穗结实种子数(X5),其中单穗结实种子数和结实率对种子产量均表现为负效应,且未达到显著水平。经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 -9.880 2+0.27X1+0.012X4+2.011 1X7R=0.805 8,P<0.001),说明提高单株生殖枝数、千粒重、单穗小花数对新麦草增产的贡献最大,增加结实率也可间接提高新麦草的单株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为挖掘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SHW)在育种中的应用价值,利用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的5份SHW(SHW1、SHW2、SHW3、SHW4、SHW5)分别与普通小麦驻麦762进行杂交、回交,构建相应回交群体(BC2),综合分析其农艺、产量、光合、叶绿素、水分利用效率等性状特点。结果表明,SHW的株高较高,穗下节和穗下茎较长,收获系数和产量低,分蘖多,部分材料千粒重较高;BC2可将SHW的高分蘖、高生物量和驻麦762的多花多实、矮秆、高收获系数等性状聚合;SHW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在开花期之后维持较高水平,BC2-SHW1、BC2-SHW4和BC2-SHW5在开花期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双亲,灌浆期BC2的叶绿素含量整体低于SHW和高于驻麦762;SHW在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有明显的光合优势,BC2的光合速率从抽穗期之后明显低于双亲;驻麦762在抽穗期、开花期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SHW在拔节期和灌浆期有较高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在部分BC2中得以遗传。SHW可以在小麦育种中用于农艺性状的改良及叶绿素含量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黄淮海麦区小麦品种的抗旱性,对黄淮海麦区46个小麦品种萌发期的抗旱性进行鉴定,验证3个抗旱性相关分子标记的有效性,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抗旱性相关基因 1-feh-w3 TaDreb-B1 TaNRX-B1的单倍型分布。结果显示,供试材料的平均相对发芽率为64.8%,变化范围为30.7%~95.4%,中等及以上抗旱性等级小麦品种占比84.8%。 1-feh-w3基因的Westonia type单倍型平均相对发芽率显著高于Kauz type单倍型,但与相对发芽率相关性并不显著。 TaNRX-B1基因的 TaNRX-B1a单倍型平均相对发芽率显著高于 TaNRX-B1b单倍型,且与相对发芽率显著相关。 TaDreb-B1基因的 TaDreb-B1a单倍型平均相对发芽率显著高于 TaDreb-B1b单倍型,品种占比达到95.7%,在小麦抗旱性中起重要作用,与相对发芽率相关性也不显著。单倍型组合Westonia type/TaDreb-B1a/TaNRX-B1a的平均相对发芽率最高,为76.79%。筛选出抗旱性较好的小麦品种14个,分别为徐麦36、中植0914、囤麦127、洛麦26、百农418、齐民7号、丰德存麦20、丰德存麦12、丰德存麦1号、赛德麦7号、驻麦328、周麦32、国红3号和迁麦088,可以在小麦育种中作为抗旱种质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