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湿地水环境恶化,有研究表明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吸收水中的有机质、氮等营养物质。本文是以水生植物对底泥中有机质、氮含量的变化影响进行分析,为改善湿地水环境提供依据。以石佛寺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将石佛寺湿地分为5个研究区(芦苇区、荷花区、蒲草区、沉水植物与浮叶植物的混合区、空白对照区),在5个研究区选取5个采样点,对5个采样点的底泥进行1年的采样(除去1,2月),测得有机质(OM)、氮(TN)的含量,通过OM、TN含量的变化,分析水生植物对底泥中OM、TN含量的影响。温度、降雨量、微生物、水流方向等因素都对底泥中OM、TN含量的变化产生影响,结果表明OM、TN含量的变化大多是由水生植物的生长消耗与微生物对植物死体的分解影响,5个研究区中芦苇区、荷花区的有机质、氮含量较高,蒲草区、混合区相对较少,高于空白区,不同的水生植物对有机质、氮含量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自制的柱状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了溶解氧对河流底泥氮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好氧环境可以抑制河流底泥中的氮向上覆水体释放,而厌氧条件下有利于底泥中氮向上覆水体释放;高溶解氧水平下,河流水体中氮的迁移转化作用主要为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且硝化作用进行得很彻底,氨氮转化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再生水和清水不同灌水水平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指示性病原菌粪大肠菌群数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质、不同灌水水平下土壤理化性质和粪大肠菌群的分布规律。【结果】相比清水灌溉,再生水灌溉下土壤有机质量(OM)、总氮量(TN)、总磷量(TP)、电导率(EC)显著提高,土壤p H值略微下降,且再生水充分灌溉处理的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量(OM)、总氮量(TN)、总磷量(TP)均高于非充分灌溉处理,电导率(EC)则相反;再生水灌溉下,土壤中粪大肠菌群数量显著提高,各土层粪大肠菌群数量均显著高于清水灌溉,再生水充分灌溉下表层0~20 cm土壤粪大肠菌群数量显著高于非充分灌溉;土壤粪大肠菌群数量与OM、TN、TP量和EC均正相关,与土壤p H值、含水率负相关。【结论】再生水灌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肥力,合理控制再生水灌水水平可有效阻控土壤病原菌的污染;土壤养分量越高,越有利于粪大肠菌群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4.
pH值对好氧处理及污泥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氧生物处理法是废水处理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常用的控制参数有pH值、溶解氧(DO)、温度、污泥浓度、污泥负荷和污泥龄(SRT)等。其中,pH值是重要的调控因子,直接影响好氧处理污泥微生物的种类、生命活动、代谢活力、表面特性。文章讨论了污水处理过程中pH值变化的原因和pH值变化对污染物去除(主要为有机物、氨氮和TP)的影响,并分析了pH值变化对污泥的沉降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5.
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结果显示: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NH+4-N、TN、COD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2.9%、59.1%、65.1%和76.0%,出水基本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污染物的去除率受季节和温度的影响,其中,NH+4-N、TN和COD的去除率受季节变化影响显著,而TP的去除率受季节变化影响不明显.以石膏作为人工湿地的添加剂可有效弥补因基质净化能力降低而导致TP去除率下降的缺陷,强化了人工湿地对TP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接藻和无藻条件下,研究猪场厌氧废液中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藻对NH3-N,TN,TP,色度的去除效果均比较好,尤其对NH3-N,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5%和95.0%;而对COD的净化效果不明显;藻类的存在会使废液的p H值偏高。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寒旱区不同类型沟对非点源污染氮磷拦截的影响,采用室内静、动态模拟和方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寒旱区不同类型沟对非点源污染氮磷的拦截效果,并在生态沟动态实验中考虑了进水氮磷浓度、进水流量和进水盐度3个因素,探索其对生态沟拦截非点源污染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静态、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条件下,生态沟对污水中氮磷拦截效果最好,且其对低、中和高进水氮磷浓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TN:78.93%、69.82%、58.61%,TP:90.31%、84.47%、76.71%;②动态、HRT=48 h条件下,生态沟对高进水氮磷浓度的日平均拦截量分别比低、中进水氮磷浓度多TN:75.91%、55.58%,TP:67.08%、44.02%;③动态、中进水氮磷浓度条件下,生态沟对低、中和高进水流量中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TN:41.52%、31.31%、26.59%,TP:72.36%、64.89%、53.39%;④动态、HRT=48 h和中进水氮磷浓度条件下,生态沟对低、中和高进水盐度中TN、TP的平均去除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⑤不同类型沟、进水氮磷浓度和进水流量对生态沟拦截TN、TP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进水盐度对生态沟拦截TN、TP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生态沟对寒旱区非点源污染氮磷有较好的拦截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非点源污染防控及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模拟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应用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系统进行除污试验,考察反应器中溶解氧(DO)浓度对除污效果的影响。通过运行条件优化研究,综合脱氮除磷效果及经济因素,确定复合区最适DO浓度为2.5 mg/L,此时反应器除污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针对流通环节娃娃菜尾菜难处理问题,提出多级破碎耦合厌氧发酵处理,有效减少体积,降低处置难度.针对多级破碎后娃娃菜尾菜鲜渣含水率高,鲜汁污染物浓度高问题,研究在不同处理工艺下对鲜渣含水率及养分分布的影响;同时采用化学混凝法研究不同pH、混凝剂和助凝剂对鲜汁中总氮(TN),总磷(TP)及化学需氧量(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南四湖水体氮磷及叶绿素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分析了南四湖水体氮、磷、叶绿素a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四湖水质主要参数在各湖区的分布存在明显的非均一性。南阳湖水体TN、DTN、NH4+-N、TP、DTP、PO43--P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他3湖区的,但独山湖、昭阳湖和微山湖水体不同形态氮、磷浓度间无显著差异;水体中DTN、NH4+-N与TN以及DTP、PO43--P与TP浓度呈显著相关;南四湖水体中叶绿素浓度的分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南阳湖水体叶绿素浓度最高、微山湖的最低,叶绿素a浓度与TN/TP比值、pH值间呈显著的对数负相关,与不同形态氮、磷及COD浓度间呈显著的对数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传统筛选法、DEHP筛选法和吡啶筛选法优选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结果表明传统筛选法较其他两种方法的筛出率更高。利用传统筛选法从底泥中筛选出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经过16S r DNA鉴定其属于路德维希肠杆菌。通过改变该菌株处理生活污水中生化需氧量COD不同影响因素如pH、温度、絮凝剂投加量、氯化钙等的参数寻找最适处理条件。结果表明在最佳环境条件pH值为7.0、温度30℃、微生物絮凝剂投加量为1 m L、氯化钙投加量为0.8 m L时,COD去除率可达到最高的72.2%。进一步证明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絮凝剂。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低温对生态浮床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引入陶粒作为浮床的基质,构筑了美人蕉-陶粒基质组合式生态浮床系统,研究在低温条件下其对微污染水体水质净化的效果特性。结果表明,在进水温度为0.5~15℃,进水DO浓度为4.94~6.65mg/L,水体交换时间为7d下,该生态浮床系统对水体中NH+4-N、NO-3-N、NO-2-N、TN、COD和色度的平均去除率为36.30%、77.37%、50.34%、52.56%、16.89%和70.99%。当水体的温度低于5.0℃,该生态浮床系统对水体中NH+4-N、NO-2-N、TN、COD和色度的去除效果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以石佛寺人工湿地为研究背景,通过对湿地水质进行长期监测,来研究人工湿地对辽河水质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石佛寺表面流人工湿地对有机物、溶解氧与营养盐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对CODMn、CODCr和BOD5的去除率最高可分别达到48.3%、66.5%和65.8%;部分时段湿地出口处DO比入口有所降低,但比建立人工湿地前DO浓度高,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需要消耗溶解氧;在汛期对NH3-N、TN和TP的去除率最高可达78.1%、88.2%和72.0%。汛期出口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水质标准,符合《辽宁省水功能区划》石佛寺水库水质级别为Ⅲ类的要求。2012年水质状况良好,但部分去除率出现负值,说明要加强水生植物衰败后的管理,防止对水质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4.
以常见挺水植物鸢尾(Iris tectorum)为研究对象,在室内进行为期20 d的不同水位(10、30和50 cm)下鸢尾对水体中NH3-N、COD、TP和土壤全磷、全氮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0 cm水深情况下,鸢尾对于COD和TP的净化效果达到88.4%和95.4%,优于30和50 cm的处理组。相较于50 cm水深条件,10 cm条件下鸢尾对于TP的去除贡献率更高,并且随着水位的升高,鸢尾对TP和COD去除的贡献率达到50%的响应时间逐渐延迟并且缩短。在10~30 cm条件下,鸢尾对COD和TP的响应更迅速,浓度削减效果优于高水位状态。各水位情况下,鸢尾对土壤全氮影响不明显,但对土壤固磷效果相较于空白组效果明显。该试验可为村镇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中水生植物的选取和配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传统浮岛技术为基础,设计辅以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和曝气充氧技术的组合浮岛系统,采用静态试验和现场观测相结合的方式,考察组合浮岛与传统浮岛在低温条件下对污染水体的处理效果。静态试验结果显示,组合浮岛对NH4^--N和COD Cr处理效果较好,NH4^--N去除率为99.70%,COD Cr去除率为65.78%,由于组合浮岛的小试溶解氧较高,TN去除效率低于传统浮岛。现场观测显示,10月30日至11月10日期间,搭载组合浮岛的试验河段COD Cr、NH4^--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1.49%、18.51%、13.44%,而同期搭载传统浮岛的对照河段为0%、1.21%、-1.03%。静态试验和现场观测结果均表明生态浮岛在引入微生物载体和曝气装置后,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起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给永年洼高效净污人工湿地系统示范性工程提供技术支撑,试验研究了表面流人工湿地对受污染的滏阳河水主要污染物总氮(TN)和氨氮(NH+4-N)的净化效果.试验在邯郸永年降雨径流试验场开展,表面流人工湿地中试试验在水力负荷为430 mm/d、水力停留时间为0.5 d的条件下运行.结果表明,系统对TN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1.89%和47.00%,对污染河水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在试验期间的进水水质下,发现此设置条件下的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对TN和NH+4-N的最大处理负荷分别为8.95和2.16 mg/L,最大去除率分别为60.00%和56.48%.对TN和NH+4-N质量浓度沿程变化规律发现:溶解氧(DO)是影响湿地系统对TN和NH+4-N去除的关键因子;进一步分析得出NH+4-N的去除更易受DO的影响.NH+4-N质量浓度沿程变化趋势为在系统前段短暂小幅度升高,中前段大幅度下降,尾端趋于平稳;TN质量浓度全程均呈平稳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尾菜再生水与自来水不同灌溉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指示性病原菌分布的影响,采用室内土柱淋溶试验,设置充分灌溉(田间质量持水率的90%)和非充分灌溉(田间质量持水率的70%)2个灌水梯度,18 d为一个灌水周期,累计灌溉16期,分别在第72、144、216、288 d进行分层取样,研究再生水在不同灌溉条件下土壤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尾菜再生水农田回用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基础。结果表明,与自来水灌溉相比,再生水灌溉条件下,无论是充分灌溉还是非充分灌溉,均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可溶性盐(EC)含量和粪大肠菌群(FDC)数量,对土壤pH值无显著影响;提高土壤总氮(TN)、总磷(TP)、总钾(TK)和有机质(OM)含量,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土壤营养元素在各土层表现出一定的累积效应,且有向深层土壤迁移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FDC与pH、EC、TN、TP、TK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OM呈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尾菜再生水长期灌溉有利于土壤TN、TP、TK和OM含量的累积,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但存在盐害和致病菌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小试装置研究了表面流人工湿地对人工模拟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及相关运行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水中的COD,TN,TP均有较好的综合净化能力,对各种污染物指标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COD 75%,TN 75%,TP 73%,其中COD和TN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分别需3 d和4 d的表观停留时间,TP要达到二级排放标准则需6 d的表观停留时间。而且,湿地植物对TN和TP的去除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深圳石岩水库在底泥扰动前后水库水质中的总Cd、总As、总Cu、总Hg、总Ni、总Zn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底泥的扰动对水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扰动后的第一天六种金属元素的含量会显著的增加,在随后的静置过程中含量陆续减少,底泥扰动过程中金属元素的释放通过静置将不会对水库的水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与上覆水间氮磷迁移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同步监测表层沉积物和上覆水体氮磷浓度以及环境因子(pH值、温度、溶解氧等),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溶解氧、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与上覆水体氮磷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氮磷在表层沉积物和上覆水体间迁移规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高水温、碱性环境有利于氮磷营养物质的释放;上覆水体氮磷浓度与溶解氧呈现显著非线性负相关关系,与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呈现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且冬季极显著;表层沉积物氮磷含量与上覆水体氮磷浓度呈现出互补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