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瞬态与稳态有限元法,对立洲碾压混凝土拱坝施工期温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仿真模拟,获得了该工程施工期有、无温控措施的温度场与应力分布规律,论证了设计温控措施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通过对稳定温度场的有限元模拟,还提出了大坝封拱温度建议值及相应的温控措施等。仿真结果对立洲碾压混凝土拱坝及同类型拱坝的温控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水电工程可视化动态管理信息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了基于Internet的水电工程可视化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技术和方法,包括系统工作模型、系统规划、设计思想、体系结构、技术支持及实现技术等。以西南某水电工程为研究对象,设计并构造了一个基于网络的工程可视化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核心功能包括工程进度、投资、质量、合同及二维电子图库管理子系统以及工程三维动态图形仿真系统、三维地质可视化分析系统,实现了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相似文献   

3.
招徕河碾压混凝土拱坝施工期的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薄碾压混凝土拱坝采取整体碾压的施工方式,温度荷载是主要的设计荷载之一。基于不稳定温度场和徐变应力的有限元解法,对招徕河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进行模拟坝体施工过程的仿真计算,揭示了100m级薄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施工期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变化特征,可供大坝温控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4.
运用AutoCAD2007对拱坝廊道进行了三维可视化仿真模拟,通过对三维CAD的系统研究,表明基于特征的三维参数造型系统能够实现对复杂拱坝廊道的建模,系统通用性很强.作者直接从三维实体模型入手,根据实际数据绘制出三维廊道实体.在此基础上对三维实体进行了三维配筋,以及配筋信息标注和一定的可视化分析,实现了三维实体模型信息与钢筋配置信息相互关联.同时结合Autolisp编程,借助CAD平台还实现了对钢筋信息的批量录入与快速读取:在程序加栽运行后,点取所关注钢筋,即可实时方便的获取钢筋信息.  相似文献   

5.
青龙双曲拱坝的体形设计考虑地形、地质等因素,通过比选最终确定为三心圆双曲拱坝。采用拱梁分载法对该拱坝进行了四种工况的计算分析,结论认为:碾压混凝土拱坝力求快速施工,青龙拱坝体型简单,合理,有利于立模和碾压,有利于保证坝体快速上升;青龙拱坝上,下游面倒悬较小,有利于碾压混凝土快速施工.坝体应力分布比较均匀,应力满足规范要求,充分利用了建筑材料的强度。  相似文献   

6.
在引进拱坝应力重分析单位变形模量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拱坝地基处理的基础变形模量优化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该模型以不同高程地基变形模量E为设计变量,在人为可以改变地基变形摸量的范围内,利用多目标线性规划的方法寻求对坝体应力、稳定及变形最优、相对基础处理费用又较低的地基变形模量。利用上述模型对我国某高拱坝的地基变形模进行了优化,计算结果表明该数学模型合理,优化效果明显,优化的结果对工程地基处理有较现实的技术支持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客观评价或判断一个拱坝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对分析已建拱坝的设计水准,尤其对拱坝方案的确定,具有实际的意义。作者以周宁县李园水库拱坝设计成果为例,通过几座较优化并具有代表性的拱坝的比较,提出了拱坝优化程序评判中应予以注意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以三圆心拱坝为例,根据一些最基本的原始数据,推求出拱坝所有的几何设计参数,从而可在整体上对拱坝进行优化设计,在短时间内获取合理的设计方案。文中将推求工作条理化、公式化,如与拱坝应力分析程序相结合,就可能在计算机上进行拱坝多方案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洞坪拱坝泄洪随机振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三维有限元随机振动法对洞坪拱坝泄洪诱发振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别探讨了设计洪水和校核洪水情况下洞坪拱坝泄洪期间的振动响应特征和规律,考察了拱坝的抗振安全性,进而探讨提高洞坪拱坝抵抗泄洪振动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化农机设计行业发展过程中,基于工作管理可视化的设计制造技术将是未来农机设计制造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农机设计方法创新的巨大变革。为此,主要通过对农机工艺设计、工艺可视化仿真等系统的集成,基于JSF组件和Web应用的关键技术,设计了农机数字化信息发布系统。通过系统将最新的产品设计信息以集成的方式传递到企业的生产和设计现场,员工通过可视化设备可以浏览各种信息。该系统实现了农机设计制造的数字化和可视化技术路线,解决了设计人员从二维图纸难以获得的各种宝贵的设计信息,有效提高了农机设计制造的总体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