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7):33-34
茶,钟山川之灵禀,集天地之风露,含英咀华,吐香韫玉。宋徽宗《大观茶论》:“夫建茶擅瓯闽之秀气,臻山川之灵禀。”茶为草木之灵芽,本是大自然之杰作,是上天赐予人类的最佳饮料。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一般认为唐代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的“茶”写成“荼”(读作“ú”)。据查,“荼”字最早见于《诗经》,在《诗经·邶风·谷风》中记载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相似文献   

2.
三、字义笔者赞成陈椽先生所说的“分析中唐以前的记载,要依当时所说的事情实质而断定其所指何物,不能以字论字。”在“茶”字出现之前,“荼”一直分担着茶的意义。“荼”是一个多义词,对于“荼”字在上古时代的意义,特别是作为充饥之物,有的认为是茶,有的认为是苦菜,各执一端,莫衷一是。现摘录几条再作讨论。  相似文献   

3.
金萱茶树品种是台湾选育的良种,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广东引种。河源市是较早引种该品种的地区之一,现全市金萱茶园面积近5000亩,主要分布在紫金(约3000亩)、东源(约1500亩)、连平(约500亩)等地,已投产的总产量有180吨。产品主要有紫金的“武顿山”牌金萱乌龙茶、金萱绿茶、金萱三色茶、“龙皇嶂”牌高档绿茶及东源“萱湖”牌仙湖茶。  相似文献   

4.
元代的茶法和茶叶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瑛 《中国茶叶》2006,28(3):42-44
自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征收茶税以来,茶叶逐步成为历代政府实行官买官卖——即所谓“征榷”的大宗货物,其地位仅7欠于食盐。忽必烈于中统元年(1260)征茶税,至元十二年(1275)开始在江淮以南普遍推行榷茶,其法“由约而博”,总其大要,可分为三个大类。  相似文献   

5.
武夷岩茶文化所含内容极为广泛,本文仅能扼要地述说如下:1武夷茶包含武夷岩茶,但武夷岩茶虽是武夷茶中的主要部分,而不能概括统称为武夷茶,武夷茶历史悠久,南北朝(公元479-502年)的南朝“齐”时,浦城令江淹赞武夷山为“碧水丹山”称山上所产的“珍木灵芽”皆淹平生所至爱。已有文字记述。至唐元和(公元806-820)年间《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云“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碧水丹山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贱用之“,至同代光启年间(公元885-886年)进士、郑谷之徐寅腊石茶诗云“武夷初暖日初园、采摘…  相似文献   

6.
黄贤庚 《福建茶叶》2009,31(3):45-45
在很多经销茶叶店(馆)中,及有的茶书茶文中,甚至有的大部头茶叶全书,都把茶的“名丛”字误写为“名枞”字。这在产茶当地和茶界人士中,尚知其意,而业外人士若按字面去解释,则感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7.
巩志 《福建茶叶》2002,(3):49-49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自幼聪颖,是位不寻常的才子。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入翰林院。四年后,补放江南任县令。因父丧辞官,“年甫四十即告归”,致仕后居江宁小仓山,构筑随园“以书籍诗文为事,备林泉之清福;享文章之盛名者数十年”。他生性不喜酒,不学仙、不信佛,唯极喜饮茶,晚年厚爱武夷茶,他的武夷《赏茶》和(试茗》一文一诗与武夷茶结下不解之缘。袁枚辞官归里后,立意周游名山大川,饱览世界奇异风物,遍尝天下名茶。登临黄山、游历天台、…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建瓯县东峰镇裴桥村林垅山的半山坡上有一石岩,岩上石刻记载了宋朝北苑茶事,是讫今在建瓯发现的关于北苑茶的唯一古迹。当地群众称该岩石为“凿字岩”,岩高约3米,宽约4米,厚2.5米。岩正面有楷书石刻八行,每行十个字,每字长×宽为20×30厘米;岩左侧面有隶书石刻七十余字,每字长×宽为10×15厘米。因受自然剥蚀,石刻大多模糊不清,有的甚至刻迹无存,仅石岩  相似文献   

9.
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是北宋的一位著名茶人,他以创制小龙团茶和著作《茶录》闻名于世。我在1984年曾写了“蔡君谟与茶”,刊登在《福建茶叶》第4期上,现根据新收集到有关他的茶诗方面的资料,写一续篇,蔡襄有茶诗二十余首,这些茶诗,既是福建的珍贵茶事史料。又是中国茶文化的精品,特撰之以文供大家研究和欣赏。北苑十咏这十咏包括:出东门向北苑路,北龙、茶垄、采茶、造茶、试茶、御井、龙塘风池、修贡亭。纵观这十咏,它写了北苑的地理位置(第一、二首),贡茶(龙凤团茶)的采制和品尝(第三、四、五、六、十首),优质的条…  相似文献   

10.
福安种茶历史悠久 ,新形成的饮茶、用茶习俗也与之相辅相成 ,历史漫长。一、饮茶、用茶已成为福安人民“开门七件事”之一 民谣“油盐酱醋米茶柴 ,件件都在别人家”。这是旧日贫苦人民的生活写照。二、茶哥米弟 福安民间把茶叶叫做“茶米” ,与谷、麦、豆、麻同列五谷类中 ,足见其重茶的程度。有趣的是福安人历来有先喝茶后吃饭的习惯 ,特别是来了客人 ,很少有不喝茶先吃饭的。他们认为先喝点茶 ,保持肠胃通畅 ,然后再吃饭 ,有利于身体健康。故把茶称作“哥” ,把饭 (米 )称作“弟” ,茶哥米弟之称便由此流传。三、“无意冲茶半浮沉” 福…  相似文献   

11.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1):36-37
自古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称,而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包括蒸青团饼茶,炒青和小种红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青茶)类,即在武夷生产加工的半发酵茶。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12.
建茶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至今,建茶的产销伊始所据历史文字记载大多仅限于唐朝陆羽的《茶经》。而其产区,是仅指今之建瓯,或者还包括其它县(市)?似有考究之必要。本文摘引《四库全书》有关条目和考究“建安”、“建溪”等带“建”字的名词,试阐述建茶伊始及其产地,请多指正。一、建茶起始...  相似文献   

13.
巩志 《福建茶叶》1995,(1):40-41
“君不见武夷溪边栗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嘉。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诗中的“前丁后蔡,”指的是北宋时福建转运使丁渭和蔡襄,他两受诏在建州造贡茶,深得皇帝的喜爱,蔡襄改制剂“小龙团”,御批为“上品龙茶,于是建州(闽北)北苑茶随之广为传开,被诗人称赞为“建州官条天下组。”蔡襄(1012-1067)字君漠,亦称忠惠、瑞明。宋代茶学家同时也是文学家和书法家。兴化军仙游(福建仙游枫亭)人,自幼勤俭好学,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在泉州任职,庆历三年(1043)知谏言,赞助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次年出知福州,政福建路转…  相似文献   

14.
竺济法 《中国茶叶》2010,32(3):32-35
三、闻龙年迈愈爱茶 明代宁波茶人闻龙(1551—1631)撰写的《茶笺》,仅1000多字,是明代宁波4种茶书中最短的一篇。其实与其说是茶书,不如说是一篇茶文更为合适。顾名思义,作者本人也是把它定位为短篇的——仅为一笺而已。“笺”作为文体,专指短小精悍的书札、奏记一类。  相似文献   

15.
诸暨茶业概况及"十一五"发展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光鑫 《中国茶叶》2006,28(6):30-31
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产茶历史悠久。唐时,即被列入全国八大茶区的浙东茶区,所产茶称越州茶。南宋《剡录》称诸暨石笕岭茶为“越产之擅名者”。明时,东白山茶充作贡品,“岁进新芽肆筋”(明隆庆《诸暨志》)。清代光绪年间《诸暨县志》载:“邑茶之著者石笕岭茶、东白山茶(即太白山,当地称东白山),宜家山茶、日入柱山茶、梓乌山茶”。民国期间,茶以“太白山产者最上,质味皆佳,坑坞山次之,鸡冠山,扁担山又次之。”(《诸暨民报五周年纪念册》)。  相似文献   

16.
巩志 《中国茶叶》2010,32(9):39-41
朱熹(1130~1200),宋理学家,闽学集大成者,字元晦,号晦翁,一生嗜茶,以茶明理,白号“茶仙”。宋代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他的一生大半是在著名茶乡武夷山度过的,自诗云:“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在修学之闲暇,便与门人弟子人山漫游山水间,临水瀹茗挟诵。以茶喻学,以茶明礼,以茶待客。  相似文献   

17.
品茶论道     
工作之余,进三、五好友,择静之所,冲艺品饮,好茶一杯使人次后齿颊留香、回讨幽远、心旷神信、情趣无穷。茶是高尚饮料、文化饮料、健康饮料。正如英国作家韩素英所说:“茶是礼貌和纯洁的化身”,日本荣西禅师在《吃菜养生记》中说:“茶是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茶的非凡之处在于茶中有“道”。什么叫茶道呢?日本人认为茶道是饮茶与一种独特的美意褒和道德观念相结合。日本茶道精神提倡“和、敬、清、寂”四字,称为四规,包含了国家与国家、集团与集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准则和要求,提出了人们的身心修养和道德修养。我国著…  相似文献   

18.
许淑琼  陈福林 《茶叶》1994,20(2):33-34
玉泉仙人掌茶是湖北古老的历史名茶,产于湖北当阳市西的玉泉寺。玉泉寺背靠着玉泉山,山高约400米,山上林木葱浓茂密,郁绿苍莽,战国时就被誉为“三楚名山”。如今该区已组建为玉泉森林公园,成为长江三峡旅游带的重要景点之一,其缓坡峡谷地带是种植茶树的理想之地。据史料记载,仙人掌茶源于1200多年前的盛唐,为玉泉寺僧人中军禅师所创。中争禅师俗姓李,是诗人李白的族侄。公元760年。中军云游江南,在金陵(今南京)巧遇叔叔,即呈上所带的玉泉茶。李白品茶之后,顿觉清香滑熟,神清气爽,于是诗兴勃发,吟诗作序,以作纪念。序中云…  相似文献   

19.
黄桂枢 《中国茶叶》2008,30(1):37-39
清代、民国时期景谷茶庄商号 《景谷县志》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景谷街人李文相创办私营茶叶加工作坊,用优质晒青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压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光绪二十八年(1902),团茶运销下关,被私商“茂恒”、“永昌祥”仿制成碗形茶,经昆明、昭通运到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一带销售。茶商大作广告“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于是该茶畅销无余,并被誉名为沱茶。随后又以产地称为下关沱茶、云南沱茶。景谷团茶的加工,奠定了沱茶的雏形,景谷成为云南沱茶的原产地。“景关茶”又叫“谷庄茶”,系用景谷晒青茶作原料,在下关加工,故称“景关茶”。  相似文献   

20.
武夷茶诗是武夷茶文化的一个方面,为数甚多,此只就少见引用的,选录阅人十家之作十三首,聊添茶兴。魏杰《武夷杂咏》(四首选一首)杰字拙夫,自号鹤山樵者、桃岩居上,清陶县人。诗见《逸园诗钞》卷四:武夷深处是仙家,九曲溪山遍种茶;最是一年春好景,情歌日日来新芽。叶在衍.《武夷茶市》在衍室名“花南砚北之斋”,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闽县人。诗见《唐风集》页十拔尽新芽谷雨天,许多异种说岩前;泰西也有卢金榜,岁岁争输百万钱。伊秉经《清夫寄至新茶》秉缤字组似,号墨卿、默庵,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土,宁化县人。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