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合适的内参基因是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准确与否的重要前提。选择茄科植物常用的5个内参基因(GAPDH、Actin、EF1α、UBI、18S)为候选基因,以不同浓度NaCl胁迫后的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和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幼苗叶片为试验材料进行qRT-PCR反应,通过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对这些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排序,从而筛选出最适合枸杞试验研究的内参基因。结果表明:利用GeNorm软件分析荧光定量结果后发现宁夏枸杞和黑果枸杞中都是Actin和GAPDH基因作为内参基因的表达较稳定;NormFinder软件分析结果发现宁夏枸杞中UBI稳定性最好,而在黑果枸杞中Actin基因最稳定;BestKeeper软件分析得出,在宁夏枸杞和黑果枸杞中均为Actin基因的稳定性最好。综合以上结果,在不同浓度的盐胁迫处理条件下,Actin基因的表达稳定性最好,是最适合用于钠离子胁迫下宁夏枸杞、黑果枸杞qRT-PCR分析研究的内参基因,有利于保证后续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为找到表达稳定性最好的内参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4个内参基因ef1-a、Actin、β-tubulin2和β-tubulin3在野生马铃薯S.acaule冷驯化前后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β-tubulin2和ef1-a表达均稳定,Actin变化最大。因此,β-tubulin2和ef1-a适宜作为野生马铃薯S.acaule的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优化荧光定量PCR技术体系并在草莓研究中应用.[方法]以二倍体草莓(Fragaria vesca‘Ruegen’)为试材,草莓当中两个β-肌动蛋白基因家族成员Actin1和Actin2为内参基因,对比分析10 μL和20 μL反应体系条件下荧光定量PCR扩增反应.[结果]内参基因引物组合Actin1的扩增效率等指标优于Actin2;10μL反应体系中的扩增效率等指标优于20 μL反应体系;内参基因Actin1在10 μL反应体系下是草莓最优的荧光定量PCR技术体系.[结论]优化了草莓荧光定量PCR体系并应用该技术体系检测了草莓CrRLK1Ls家族成员的时空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植物代谢通路关键调控基因表达的相关研究中,筛选各种条件下合适的内参基因至关重要。[方法]以UV-B为主要胁迫,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及geNorm和NormFinder软件,对不同取样时间(处理后0、1、2和5d)的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幼苗根、茎、叶组织中Actin2、GAPDH、MSC27、18SRNA、β-tublin、bZIP、UBQ、PPPrep、Ms0350f03和Ms0369f07等候选内参基因表达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geNorm软件显示:紫花苜蓿幼苗根部UV-B胁迫下MSC27和UBQ的稳定值(M)较小,增加第3个内参基因后变异值(V)基本不变,表明选用2个内参基因即可;茎部则是MSC27和Actin2的M值较小,同时相应的V值也满足要求;而使用M值较小的Actin2和GAPDH为内参,在研究叶片基因表达时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当增加第3个内参基因时,V值变大,反而影响结果。同时发现,18SRNA和β-tublin在根和茎叶中的稳定性均较差,因此不适宜作为内参基因使用。NormFinder的结果与上述结果相似,结果差异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算法不同。[结论]在UV-B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根部中MSC27和UBQ的表达较为稳定,而在茎部则以MSC27和Actin2为宜,使用Actin2和GAPDH为内参在研究叶片基因表达时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本研究对UV-B胁迫下紫花苜蓿中关键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葡萄糖基氟虫腈(GTF)及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下蓖麻Ricinus communis稳定的内参基因,为研究GTF的韧皮部装载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Actin,ARC,ef1a,SamDC,TUA6为内参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量并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Delta CT软件及RefFinder在线分析工具综合比较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的GTF与DMSO处理后,5个候选内参基因在蓖麻幼苗子叶中表达的稳定性.[结果]各软件分析得出的内参基因稳定性排名依次为geNorm:Actin=ef1a> SamDC> ARC> TUA6;NormFinder: SamDC> ARC> Actin> ef1a>TUA6;BestKeeper:Actin> ef1a>SamDC> ARC> TUA6;Delta CT:SamDC> Actin> ARC> ef1a>TUA6;RefFinder:Actin> SamDC> ef1a>ARC> TUA6,而单独分析DMSO处理时,稳定性排名则为:ef1a> SamDC> Actin>TUA6> ARC.[结论]综合分析GTF和DMSO处理,Actin的表达最稳定;在DMSO处理下,则ef1a最为稳定.  相似文献   

6.
摘心处理是保证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栽培技术之一,选择稳定可靠的内参基因,有利于葡萄摘心响应分子机制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本研究以不同摘心处理的葡萄叶片和茎杆为材料,利用qRT-PCR分析15个候选内参基因Actin、AP-2、Cyclophilin、EF1-α、GAPDH、VAG、SAND、α-Tubulin、β-Tubulin、UBQ-L40、NAD5、ADH2、60SRP、18S rRNA、UBQ等在所供材料中的转录水平,并用RefFinder软件对候选内参基因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葡萄叶片为材料的试验体系的最稳定内参基因为SAND和VAG,而葡萄茎杆为材料的试验体系以AP-2和Actin为最稳定的内参基因,且采用双内参基因组合,可以进一步提高试验结果的精确度;通过目的基因VvSS4转录水平数据标准化的验证,所获得的2组内参基因在各自的试验体系中可靠性高,可用于后续相关目的基因定量表达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申勋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199-20201,20209
[目的]研究1-MCP、壳聚糖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贮藏期间活性氧代谢及保鲜效果的影响。[方法]设置1-MCP(2μl/L)、壳聚糖(2%)及1-MCP联合壳聚糖3个处理,以未加处理的鲜切马铃薯为对照,对鲜切马铃薯贮藏期间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1-MCP处理能显著降低马铃薯呼吸作用,维持较高的SOD、POD活性,减少了O2^-·和H2O2及MDA在体内的积累,延缓VC含量的下降,抑制PPO活性,表现出很好的贮藏效果;壳聚糖处理与1-MCP处理效果相反,但很好地抑制了鲜切马铃薯PPO活性;与对照相比,1-MCP联合壳聚糖虽有一定保鲜效果,但差异不明显。[结果]1-MCP处理鲜切马铃薯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1-MCP、壳聚糖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贮藏期间活性氧代谢及保鲜效果的影响。[方法]设置1-MCP(2μl/L)、壳聚糖(2%)及1-MCP联合壳聚糖3个处理,以未加处理的鲜切马铃薯为对照,对鲜切马铃薯贮藏期间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1-MCP处理能显著降低马铃薯呼吸作用,维持较高的SOD、POD活性,减少了O2-.和H2O2及MDA在体内的积累,延缓VC含量的下降,抑制PPO活性,表现出很好的贮藏效果;壳聚糖处理与1-MCP处理效果相反,但很好地抑制了鲜切马铃薯PPO活性;与对照相比,1-MCP联合壳聚糖虽有一定保鲜效果,但差异不明显。[结果]1-MCP处理鲜切马铃薯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刺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技术基础。[方法]分别采用改进的CTAB-LiCl法和CTAB法提取刺梨果实中的总RNA和基因组DNA。对刺梨总RNA进行反转录,生成cDNA第1链。根据GenBank上的蔷薇科肌动蛋白(Actin)基因保守序列设计1对跨内含子引物Actin1和Actin2,以cDNA第1链和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将含有目的片段的凝胶进行回收纯化,克隆到PMD18-T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TG1感受态细胞,选取带有目的片段的重组质粒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将目的片段回收后克隆于T载体,可获得298 bpActin基因的cDNA序列。克隆所得核苷酸序列与蔷薇、桃和葡萄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达83%,与富士苹果、甜菜等的相似性也超过80%。刺梨Actin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梨的相似性最高(达97%),其次是葡萄、花生、大豆、棉花和马铃薯,而与水稻、拟南芥等的相似性也达90%以上。[结论]Actin基因跨内含子,用该Actin基因片段作内标可以减少DNA污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以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等优点,成为基因表达分析的主要工具,而选择适合不同条件下工作的内参是qRT-PCR分析的前提。筛选得到适用于杜鹃红山茶不同器官、不同时期花瓣的qRT-PCR分析的内参基因,为后续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提供可用的内参基因。【方法】选择转录延伸因子编码基因(EF1α)、α-tubulin(TUA)、β-tubulin(TUB)、Ubiquitin(UBQ)、肌动蛋白(Actin)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6个看家基因,使用2种不同的计算程序GeNorm和NormFinder评估了6个基因表达的稳定性。进一步通过CaGASA3基因的表达模式验证了所选内参基因的适用性。【结果】在不同器官中通过GeNorm和NormFinder筛选出稳定性最好的基因,排名前2位的均为TUA和GAPDH,GAPDH基因在两种计算程序评估中稳定性均最佳。而在不同时期花瓣中,通过2种程序得出排名前2位的内参基因均为TUB和UBQ;UBQ基因在GeNorm程序评估中稳定性最好,TUB基因在NormFinder程序的评估中稳定性最佳。【结论】杜鹃红山茶不同器官中最佳内参基因为TUA和GAPDH,不同时期花瓣中最适内参基因为TUB和UBQ。  相似文献   

11.
抗褐变剂对鲜切马铃薯保鲜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保鲜剂抗坏血酸、CaC l2对马铃薯的保鲜功能。[方法]用不同配比的保鲜剂浸泡处理马铃薯小块,5℃下贮藏10 d,分别对马铃薯进行褐变强度、硬度值、失重率的测定。[结果]0.5%抗坏血酸+0.3%CaC l2处理贮藏效果最好。[结论]抗坏血酸、CaC l2作为保鲜剂能较好地对鲜切马铃薯进行保鲜。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中酪氨酸酶活性测定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酪氨酸酶的活性,为防止马铃薯及其它含酪氨酸酶的水果和蔬菜等发生褐变提供参考。[方法]以马铃薯为原料,以pH=7.2的Na2HPO4-HCl缓冲溶液为体系,用分光光度计在480nm处测定马铃薯提取液的吸光度,建立曲线,从而得出酪氨酸酶的活性。[结果]在该条件下,所测数据波动小,酪氨酸酶的活性稳定性高。[结论]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马铃薯中酪氨酸酶活性,方法简便、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13.
不同包装材料对鲜切马铃薯的保鲜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包装材料对鲜切马铃薯的保鲜效果。[方法]马铃薯经挑选、去皮后切成1.5-2.0 cm厚的切片,用浓度1%的柠檬酸溶液浸泡护色3min后,放入塑料托盘中,分别用PE、PVDC和PP/PE保鲜膜或复合袋包装,放入5 ℃的冰柜里冷藏8d,当天及其后每2d检测1次样品。[结果]透气性差的PP/PE包装较其他材料更有利于延缓鲜切马铃薯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的减少,抑制褐变,同时延缓组织内丙二醛(MDA)的积累和电解质渗出率的增加,从而延缓其衰老。[结论]不同包装材料对鲜切马铃薯的保鲜效果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薯肉颜色是马铃薯重要的农艺性状,它直接影响马铃薯的营养和商品价值,一直是马铃薯遗传研究和育种改良的重要目标。本研究通过对二倍体红色薯肉分离群体的混池分析、基因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表达分析,确定调控红色薯肉的候选基因,为下一步基因功能、遗传调控研究及彩色马铃薯的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通过向二倍体红色薯肉亲本导入自交不亲和抑制基因Sli获得BC1S1群体,从300个单株中挑选18株红色薯肉和21株黄色薯肉个体提取基因组DNA,分别测序进行混池分析。通过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BSA)对基因进行初步定位;在定位区间内开发分子标记,对796份BC1S1植株进行基因型分析,筛选交换单株,并结合表型对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借助参考基因组注释信息和qRT-PCR表达量分析确定候选基因。【结果】本研究通过构建薯肉颜色分离的二倍体BC1S1群体,利用BSA-seq分析把调控薯肉花青素合成的主效位点定位在第10号染色体48.70—52.20 Mb。最终,利用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于51.47—51.85 Mb的377 kb区间内。基于参考基因组注释信息,此区间包括5个基因,其中2个基因注释为MYB类转录因子,结合表达量数据推测这2个基因为候选基因,编号分别为PGSC0003DMG400013966、PGSC0003DMG400013965。【结论】本研究将调控马铃薯薯肉花青素积累的一个主效位点定位于第10号染色体51.47—51.85 Mb之间,推测PGSC0003DMG400013966和PGSC0003DMG400013965为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5.
桂花组织基因表达中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筛选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不同组织基因表达分析中适合的内参基因,以桂花‘堰虹桂’O. fragrans‘Yanhong Gui’花蕾、盛开花序、嫩叶、成熟叶和1年生茎等5个不同组织为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7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利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对各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评价,最后利用桂花不同组织中OfCRTISO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验证筛选的内参基因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综合3个软件的评价排序,确定不同组织中最佳内参基因为OfRAN1和OfUBC2,而Of18S是最差内参基因。OfCRTISO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分析证实,不同组织中qRT-PCR分析使用OfRAN1和OfUBC2等2个表达最稳定的基因组合,即可获得更为精确的基因表达结果。旨在为桂花组织间重要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图 4 表 4 参34  相似文献   

16.
人白介素-12转基因马铃薯中hIL-12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佳瑜  罗果  葛正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767-7768
[目的]研究人白介素-12转基因马铃薯中hIL-12的表达。[方法]采用ELISA和WesternBlot,检测转基因马铃薯中hIL-12的表达情况。[结果]转基因马铃薯叶与块茎中均能被hIL-12p70二聚体特异性的抗体识别的蛋白表达,与野生对照组相比均有0.01水平显著差异。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在40kD处有特异性的蛋白条带出现。[结论]所建立的人白介素-12转基因马铃薯表达体系能正确、有效表达hIL-12二聚体。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鲜切马铃薯易褐变的问题,寻找行之有效的褐变抑制方法,本实验研究了伤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抑制效果及机理。采用切伤和刮伤两种方式处理马铃薯块茎,然后分别置于5 ℃、20 ℃下放置12、18、36 h,来探究不同伤处理方式及条件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刮伤并于20 ℃放置18 h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抑制效果最佳;处理组鲜切马铃薯货架期比对照延长了4 d。与对照相比,伤处理降低了贮藏期间鲜切马铃薯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总酚含量,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了丙二醛(MDA)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伤处理通过显著降低酚类物质的积累、酶促氧化以及提高鲜切马铃薯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膜透性来抑制鲜切马铃薯的褐变,为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