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了探究福建大田美人茶小绿叶蝉防治指标,于夏梢生长初期在茶园喷施不同浓度的农药形成不同虫口密度,测定不同虫口密度与产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田美人茶小绿叶蝉每百梢虫口数量与产值间的曲线拟合方程为Y=-0.1926X^2+43.337X-1524.7(R^2=0.9844),为保证最大的经济效益,大田县美人茶小绿叶蝉防治指标为每百梢虫口125头。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福州地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进行系统调查,结合田间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以及周年的季节分割,采用Fisher分类法将福州地区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时间格局进行最优分割,各阶段其种群格局及发展均表现不同的特点:第一阶段为越冬状态,第二阶段虫口数量上升发展,第三阶段为虫口数量高峰期,第四阶段种群数量衰退期,第五阶段虫口数量回升为第二高峰后又下降至越冬状态。  相似文献   

3.
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网罩法测定了假眼小绿叶蝉不同虫口密度对茶鲜叶产量及受害指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虫口密度与茶鲜叶经济损失率线性回归方程。根据目前茶叶的生产情况,制定了绿茶和乌龙茶不同茶区、茶季、茶鲜叶价格水平下假眼小绿叶蝉相应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4.
2013-2014年,通过检叶法对无锡地区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进行调查,并对5种药剂防治假眼小绿叶蝉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无锡地区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全年呈现2个发生高峰,第1高峰在6月,第2高峰发生在11月,第1次虫口高峰的虫量高于第2次发生高峰。茚虫威乳油、虫螨腈悬浮剂和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对假眼小绿叶蝉均具有较高的防效,药后1d防效达90%以上,药后14 d内防效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5.
生态诱虫板对茶假眼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茶假眼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成虫高峰期,挂放生态诱虫板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茶假眼小绿叶蝉在挂板后15天每板平均虫口量为109.6头,挂板后3天黑刺粉虱成虫平均每板达到276.3头,挂板后15天达到658.8头。挂板后5~8天,田间黑刺粉虱卵量减少64.31%~71.36%。挂板防治后25天,茶假眼小绿叶蝉虫口密度下降67.89%,黑刺粉虱若虫虫口密度下降68.73%。在福建省4个茶区示范推广,结果表明对茶假眼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成虫诱杀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定点定时采样,分别对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及其主要天敌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在8月初和9月初形成2个虫口高峰,茶园中蜘蛛与寄生蜂种群对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有明显的跟随效应。  相似文献   

7.
茶树抗假眼小绿叶蝉的叶片解剖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虫口密度田间调查和室内水培试验调查表明.茶树品种间对假眼小绿叶蝉抗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显微观测和数理统计分析表明.茶树叶片栅栏组织厚度(x1)、海绵组织厚度(x3)、主脉下方表皮厚度(x3)和主脉下方厚角组织厚度(x4)与假眼小绿叶蝉的虫口密度(y)呈极显著负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752.67-7.50x1-17.94x2+14.27x3-14.60x4。  相似文献   

8.
张觉晚 《茶叶通讯》2009,36(3):28-29
在假眼小绿叶蝉盛发期,对纱网遮阳的同品种茶树,在同时期调查虫口密度、被害指数,结果表明:遮阳的茶树虫口密度、被害指数比未遮阳茶树,分别增加67.84%、46.11%。  相似文献   

9.
白斑猎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假眼小绿叶蝉是茶园的重大害虫之一,白斑猎蛛是假眼小绿叶蝉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室内条件下,白斑猎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白斑猎蛛对假眼小绿叶蝉具有一定的捕食作用。白斑猎蛛雌、雄蛛对假眼小绿叶蝉成、若虫的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型反应,白斑猎蛛对假眼小绿叶蝉控制能力(a/Th)的大小比较关系为:雌蛛对若虫>雄蛛对若虫>雌蛛对成虫>雄蛛对成虫。白斑猎蛛对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可用E=Na/(NP)和E=QP-m拟合,表明白斑猎蛛个体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互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5年7月至2006年12月,通过对福安3种不同类型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及其3类主要天敌的种群数量系统调查结果.探讨了假眼小绿叶蝉与3类主要天敌的种群数量消长关系及季节性变化规律,为合理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实现假眼小绿叶蝉的持续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肥密因素对纯系高粱品种沈1347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产量与密度(X1)、施氮量(X2)、施磷量(X3)三因素间的关系方程:Y=6963.186+217.227X1+75.195X2+82.38X3-29.07X1X2+18.555X1X3+129.555X2X3-266.475X1^2-181.05X2^2-140.25X3^2,并提出最高产量时的肥密组合力:密度126075株/hm^2,纯氮111.9kg/hm^2和纯磷67.05kg/hm^2。最佳经济效益的肥密组合为:密度125955株/hm^2,纯氮96.15kg/hm^2,纯磷42.75kg/hm^2。  相似文献   

12.
青稞丰产栽培配方施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氮磷钾三因素五水平回归均匀布点设计田间试验得到参数,建立以青稞产量为目标函数的回归模型,Y=4491.360-375.75X1X2-342.375X2X3-238.307X22,并根据模型计算得出,每公顷达到丰产的农艺栽培措施及增加的收益.  相似文献   

13.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2006年在浙江北部系统地调查了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动态和为害损失。单季晚稻秧田期介体灰飞虱有效虫量(X2)与水稻株发病率(Y1)的关系式为Y1=0.0873 + 1.0757X2,晚稻本田株发病率(X)与产量损失率(Y)总关系式为Y=0.1254+0.7551X。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经济允许水平以损失率表示为2.0%~2.5%,制订了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指标为水稻秧苗期和本田前期介体灰飞虱有效虫量2~3头/m2,该指标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杂交油菜云油杂10号高产栽培因子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在云南省油菜生产中种植密度(X1)、氮肥(纯氮,X2)、磷肥(五氧化二磷,X3)、钾肥(氧化钾,X4)、硼肥(有效硼,X5)5个栽培因子对甘蓝型双低油菜云油杂10号产量的影响,并进一步优化各栽培因子,本文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油菜产量优化数学模型:Y=246.15 +12.70X2 +7.00 X3-6.26X12-9.81 X22-5.07X32-10.56X1X2-6.37X3X4。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云油杂10号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氮肥、磷肥、种植密度、硼肥、钾肥。其中种植密度、氮肥、磷肥与产量的关系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施氮、磷肥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油菜产量造成影响。种植密度与氮肥、磷肥与钾肥交互作用对油菜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种植密度10.5~22.5万株/hm2、施纯氮0~207kg/hm2、施五氧化二磷0~96kg/hm2、施氧化钾0~120kg/hm2时,两因子之间均为正相互作用。频率分析结果表明,油菜产量大于3 900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种植密度15.48~17.94万株/hm2、纯N、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有效硼施用量分别为360.2~387.1、170.0~181.4、15.0~30.0、1.46~1.84kg/hm2。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栽培密度、施肥量、播种日期与合农63大豆产量之间的效应模型,经检验二次回归模型拟合较好.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3763.36788 -217.91412X12 -211.01982X22-275.72009X32.结果表明:密度、肥料、播期3个因子对产量的增产作用依次为播期>密度>施肥量,对2因子交互效应的分析得出:密度、肥料、播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交互效应.模型经计算机模拟寻优,得到合农63获得3 282.2 kg·hm-2以上产量的栽培因子组合方案为栽培密度25.64~ 34.36株·m-2,施肥量231.4 ~ 243.6 kg·hm-2,播种日期为5月5日~5月10日.  相似文献   

16.
早稻穗期白背飞虱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笼罩接虫试验丧明,早稻穗期产量损失(Y )与每丛白背飞虱数量(x)的关系符台方程: Y=14.0835+10.9425X士28.95。 产量损失的主导原因是水稻受害后秕谷率增加。根据目前稻谷价格、防治费用等,导出白背飞虱防治指标为每丛l12~16头。经大田验证,与实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7.
钾肥对玉米的增产增收效果与利用率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钾对玉米有较显著的增产作用。以施用K2O 50~100kg/hm2可以获得最大产量和最高收益。钾肥在风沙土上增产、增收效果好于淡黑钙土和黑土,在黑钙土上好于黑土。施钾量与玉米产量关系式为y=a+bx+cx2。土壤有效钾含量与施钾最大增产量呈极显著的直线负相关y=3491.5-23.00x。玉米施钾可提高植株和子粒含钾量和干物质产量,因而明显提高吸钾量。在中肥力黑土上施用100kg/hm2钾(K2O)的利用率为37.56%。  相似文献   

18.
“安粳698”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索"安粳698"的优化高产配套栽培技术,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安粳698"产量与栽插密度、N、P、K施用量间的关系,建立各因素与产量指标的数学模型:Y=548.21-12.83X1-20.21X2+4.29X3+8.75X4+3.80X12-13.64X22-6.32X32-0.20X42-0.56X1X2+3.50X1X3+1.94X1X4+2.13X2X3-4.19X2X4-0.88X3X4,提出了"安粳698"获得535.55kg/667 m2产量以上的优化方案,即栽插密度为1.823 4万~1.880 2万穴/667 m2,N施用量5.845~6.930 kg/667 m2,P2O5施用量8.239 5~9.760 5 kg/667 m2,K2O施用量11.605~13.21 kg/667 m2。各因素对安粳698产量的影响大小为施氮量>栽插密度>施钾量>施磷量。  相似文献   

19.
第2代棉铃虫是危害花生最严重的世代,95%左右的卵产在花生中上部的嫩梢、嫩叶、花萼和茎基上,平均每株落卵19.6粒。在花生上的卵量和幼虫量与第1代蛾量密切相关,卵量(Y1)与第1代蛾量(X)关系式为:Y1=-315.9+1.7783X(n=6,r=0.8562);幼虫量(Y2)与第1代蛾量(X)关系式为:Y2=31.3+0.134X(n=6,r=0.8652).在第2代棉铃早产卵初盛期应用B.t菌剂(含孢子100亿个/ml)200倍液喷雾3次,或1.8%齐螨素乳油675ml/hm^2兑水810kg喷雾2次,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