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水稻免耕栽培的技术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免耕(No tillage,NT)是土壤不进行翻耕,而直接进行播栽的一种耕作方法,与常规的翻耕比较,具有省工、省时、高效和保持水土的优点。20世纪40年代起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就开始得到应用,现已扩大到全世界,引起各国的重视。我国的水稻免耕栽培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在20多年的时间里,得到迅速发展。1.1 水稻免耕栽培的技术特点1.1.1 省工增效和争取季节免耕栽培由  相似文献   

2.
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完善玉米免耕栽培技术,集成适合马山县实际的多样化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模式,从2004年下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连续3年6造进行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玉米产量等作用;秸秆还田免耕栽培玉米平均产量达6965kg/hm2,比常耕栽培增产229kg/hm2,增产7.2%,平均节本增收1223元/hm2.  相似文献   

3.
耕作制度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进行了复种方式和土壤耕作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复种方式能明显影响土壤细菌的数量,但对放线菌和真菌的影响不明显;免耕栽培晚稻利于土壤厌气性微生物的生长,翻耕利于好气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好的耕作制度能激活土壤中的微生物,改良土壤。  相似文献   

4.
曹卫军  赵鑫 《吉林农业》2010,(11):151-151
保护性耕作的前身叫"免耕法",随着推广面积的扩大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免耕只能适应部分土壤和自然条件,保护性耕作的最大功能是保水、保土,故在1980年以后称之为保护性耕作。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免耕种植小麦试验示范,90年代初期开始有规划的进行系统的研究与示范。21世纪初,吉林市地区开始出现玉米垄侧保墒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小面积应用,随着国家、省、市各级部门对保护性耕作的重视,吉林市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面积逐年增加,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旱地玉米全膜覆盖一膜两季免耕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旱地玉米4种栽培模式:全膜覆盖一膜两季免耕栽培、全膜覆盖集水沟播施有机肥+化肥栽培、全膜覆盖集水沟播施化肥栽培、常规半膜栽培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全膜覆盖一膜两季免耕栽培,可显著地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降低成本,达到节本增效的效果。0~20 cm土壤含水量较对照增加29.79%,降水利用率提高了13.2个百分点,纯收益达11 352元/hm2。  相似文献   

6.
通过初步探索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即免耕秸秆覆盖(免耕)、无膜翻耕(无膜)、常规覆膜翻耕(覆膜)对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耕地保护与提升工作提供依据。在博州阿场苏门托哈村玉米地块进行大田试验,分别观察玉米生育期变化,并通过环刀法采集玉米耕层土样,以常规耕作栽培模式(覆膜)为对照,研究免耕、无膜栽培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无膜和免耕栽培下玉米亩产量分别为1 297.96 kg、1 248.46 kg和1 101.67 kg,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7.16%±0.25%、14.02%±0.87%和18.45%±0.35%。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对玉米生育期影响显著,无膜栽培延迟3 d,但并未造成作物减产;免耕栽培延迟7~8 d,对作物减产有一定的影响。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显著,免耕处理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无膜处理则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国内外水稻、油菜等作物复种的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的发展,免耕稻田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及生物特征,免耕直播栽培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及适合于我国水稻-油菜复种的免耕直播栽培的技术。指出作物免耕直播与翻耕移栽具有同样的产量潜力,省工、节本、增效的效益显著,是我国作物低成本、高效益栽培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玉米免耕栽培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军 《农技服务》2009,26(5):23-23
玉米免耕栽培不翻动耕层土壤,减少田间耕作次数和缩小耕作面,节省劳力,降低生产成本。免耕栽培可防止水土流失,避免环境污染,增产增收,是旱地耕作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9.
滕瑜 《农技服务》2013,(12):1260-1261
为了缓解劳力不足,管理困难的毛肚,进行了玉米耕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栽培土壤保墒性好,利于玉米生长,对玉米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不大,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完全不同于传统耕作的农业技术,是一项增产、节本、环保新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及牧草的种植,包括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免耕施肥播种、深松、杂草控制和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其核心是免耕播种。主要特征是不翻耕土壤,在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进行免耕播种。配以深松和化学控制病虫草害。与传统的翻耕土壤、裸露休闲耕作相比。具有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固土防尘、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的平板培养法计数以及土壤因子的常规方法测定,研究水稻—油菜免耕复种(NT)、传统翻耕(CT)稻田土壤可培养的微生物数量和菌相。结果表明,免耕土壤微生物总数比翻耕土壤增加7%,其中免耕土壤放线菌及真菌数量多于翻耕土壤,但对土壤微生物菌相没有明显改变,2种耕作方式3大类群微生物数量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随着土层加深,微生物数量逐渐减少;免耕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高于翻耕土壤,分别增加31.62%和13.5%。水稻—油菜免耕复种耕作方式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和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2.
旱地玉米(高粱)整秸秆覆盖免耕试验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干旱农业区实行免耕整秸秆覆盖栽培,可以保持耕层土壤的良好结构,较多地积纳雨水,抑制蒸发,减少地面径流和水土流失,提高作物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试验证明,在玉米(高粱)全生育期0~50cm的土层中,土壤含水量提高15.2%,水分利用率提高0.2kg/mm,产量增加19.0%~32.0%,可使每亩生产费用降低30元左右,且具有显著的培肥土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免耕直播栽培能够省工、省力、节水、节本,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肥料利用率,并且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紫湖镇经过多年的中稻免耕直播栽培,取得良好的效益,现将中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多年来的施肥误区导致农民在种植玉米和小麦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首先,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使用无机化肥至今,土壤当中残留的化学物质超标。土壤板结盐碱化造成玉米、小麦根扎不深,根系不发达。其次,有机肥使用越来越少,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15.
糯玉米是普通玉米发生基因突变形成的一个特殊玉米类型,它起源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我国糯玉米栽培历史悠久,主要集中广西、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各玉米生产区都有零星种植。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山东烟台地区农科所在普通品种衡白多穗中得到糯质变异体衡白522,将普通玉米自交系白525转育育成的糯质同型系白525,用糯衡白522与糯白525杂交,育成国内第一个糯质杂种烟单5号。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糯玉米育种开始受重视,育成一些杂种在生产上开始应用,如山东农科院玉米所,用普通玉米自交系黄早4转育糯质同型系齐401,  相似文献   

16.
赤峰旱薄地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壤瘠薄且保水性差的旱薄地,产量低而不稳,一直影响着赤峰市玉米生产的平衡发展。提高旱薄地春玉米产量对提高赤峰市粮食总产起着重要作用。为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巴林左旗与赤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对旱地春玉米种植形式,从栽培、耕作、生物、激素等多方位进行了抗旱  相似文献   

17.
地膜玉米栽培最早源于法国学者卢比林1960年的试验研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地膜玉米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实践证明,地膜玉米是使用化肥和推广杂交种以来玉米生产的又一突破性增产技术,地膜的推广应用扩大了玉米的适宜种植范围,使过去不能种植玉米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获得了玉米生产的大丰收.但随着地膜玉米的推广应用,生产上相继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膜下除草、膜下施肥、地膜污染等.为了清除杂草为害,使地膜玉米发挥其更大的增产、增效作用,现将生产上表现为高效、广谱、安全的几种新型除草剂及施用技术简介如下,供农业生产和使用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推广应用免耕栽培技术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免耕种植技术具有省能源、省机械、省时间,提高土壤耕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量,减少土壤风蚀和水蚀等优点。20世纪80年代初期免耕技术传入陕西省,在全省农技推广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免耕栽培技术及配套机具的研究和推广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渭南市农科所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于2006年5~10月在洛阳农科院试验田进行,以豫玉27为供试品种,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设免耕不覆盖、免耕覆盖、深松+高留茬、常规套种(CK)4种处理。比较研究了4种处理的夏玉米田中的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随耕层的加深和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在非根际土壤和根际土壤中的差异,最后得出不同耕作方式间土壤酶活性的总体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非根际土壤和根际土壤中各种土壤酶活性在夏玉米生育时期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土壤酶活性迅速提高,在玉米生育旺盛时期(约灌浆期),土壤酶活性达到高峰,以后酶活性开始逐步下降;随着耕层的加深,3种土壤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O一20cm的土壤酶活性较高,20cm以下活性较小,表明土壤酶的主要活动区域是0~20cm的土嫠;根际土中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非根际土中土壤酶活性;在整个玉米生育期内,3种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深松+高留茬〉免耕覆盖〉套种〉免耕不覆盖。  相似文献   

20.
精确农业及我国的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后半期由于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大量施用和机械动力与矿物能源的大量投入,世界农业取得了高速发展,但由此也引发了农业水土流失、土壤生产力下降、农产品和地下水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