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珊瑚虫为腔肠动物,身体呈圆筒状,有8个或8个以上的触手,触手中央有口。多群居,结合成一个群体,形状像树枝。骨骼叫珊瑚石或简称珊瑚。珊瑚从外观形态分有石珊瑚和软珊瑚,从生态角度分有造礁珊瑚和非造礁珊瑚。珊瑚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海域,  相似文献   

2.
珊瑚对环境要求较高,温度、盐度、pH、重金属、悬浮泥沙、紫外线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珊瑚的退化.又因为造礁石珊瑚是现代珊瑚礁的框架,本研究首先基于造礁石珊瑚的生存状况及其与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密切关系,分析了其退化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而从珊瑚礁生物增殖放流、人工养殖移植技术、相关功能基因研究、科学有效的监测管理等多个角度,综...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刺参池塘生态育苗技术,在淤泥底池塘用盐膜造底,采用石袋、袋瓶、土袋等3种造礁方法进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育苗和养殖的比较试验,比较了不同造礁方法对刺参稚参的附着效果以及对幼参产量、成活率、质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石袋礁和袋瓶礁适宜稚参的附着及生长;在培育成活率、苗种体质、苗种消化机能等方面,刺参生态苗种均优于人工苗种。文章总结了生态育苗的基本模式为:池塘造底—造礁—防害—调水—育苗—保苗,该模式是一种环境友好、技术简明、产品健康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4.
珊瑚与鱼类     
<正>鱼类与人类一样都有自己的家园,或者说有一个习惯于自己活动的水域。人们喜欢珊瑚,却不知大海中美丽的珊瑚礁就吸引着众多的海洋动物竞相在这里落户。据科学家们统计,一个珊瑚礁可以养育四百种鱼类,在弱肉强食的复杂海洋环境中,有些珊瑚鱼的变色与伪装,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达到与周围物体乱真的地步,在亿万种生物的顽强竞争中,赢得了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珊瑚要形成礁,得经过漫长的岁月,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珊瑚生长而成礁,是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漫长岁月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珊瑚礁多样的立体结构提供许多生物栖息空间,就像都市的高楼大厦一样,让许多生物可以住在一起,其中  相似文献   

5.
正砗磲,俗称五爪贝,是一类热带大型海洋珊瑚礁底栖贝类,是热带珊瑚岛礁重要的造礁、护礁生物,在维护热带珊瑚岛礁生物多样性、岛礁稳固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日,《海洋与渔业》记者获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喻子牛带领的团队,经过两年技术研发,在国内首次获得了一批鳞砗磲(Tridacna squamosa)稚贝。6月22日,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组织国内的贝类专家,在海南省三亚市对南海海洋所实施的"砗磲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项目成  相似文献   

6.
佳蓬列岛造礁石珊瑚的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佳蓬列岛造礁石珊瑚调查得知,该区域造礁石珊瑚有8科16种,以霜鹿角珊瑚、盾形陀螺珊瑚、粗糙刺叶珊瑚、十字牡丹珊瑚和扁缩滨珊瑚为优势种,造礁石珊瑚平均线形概率为48.2%,以水坑湾和大凼湾最高,分别达80%和71%;其垂直分带明显,密集分布的水深为5~15m。佳蓬列岛珊瑚礁资源已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严重,死的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为7.1%,文中并提出保护珊瑚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珊瑚生长在热带的海域里,其形体千姿百态、色彩斑斓,并形成各种形状奇特的三维珊瑚礁盘。因此,珊瑚不仅是热带海洋中一种特殊自然的、令人赞叹的生态景观,更有"海底森林"和"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的美称,珊瑚礁的三维空间结构,是海洋生物的家园,也是海洋众多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也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一、珊瑚分布情况全世界珊瑚礁总面积约28.43万平方公里,其中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  相似文献   

8.
虾池造礁养参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虾池造礁养参在我国北部沿海迅速兴起,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并成为废旧虾池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热点。根据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县两级政府的安排,我局于2003年改造高标准海参养殖池塘1.3hm^2(20亩),进行了虾池造礁养参示范试验,经过1年多的精心管理,泥滩造礁养参试验在我省西部首获成功,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海洋生物在珊瑚礁中生存就有点像生活在"美黑床"上一样,当太阳光线透过水照射下来,又经过珊瑚反射出来,这样光线从上方和下方一齐照射到珊瑚虫、与珊瑚虫共生的光合藻类以及其他生活在珊瑚礁中的海洋生物上面。那么这些生物为什么没有被晒死呢?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珊瑚礁起着防晒的作用,吸收了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从而减少了对礁内海洋生物造成的伤  相似文献   

10.
甘健锋  俞晓磊  罗勇  黄林韬  刘骋跃  江雷  黄晖 《水产学报》2021,45(11):1854-1862
能量与营养物质的正常获取是维系造礁石珊瑚生命活动的基础,这主要与其两种营养方式—光合自养和异养营养有关。当前,国内外学者对造礁石珊瑚的研究以光合自养为主,而对其异养营养的认识则相对不足。基于此,本研究以鹿回头礁区(海南三亚)的3种代表性造礁石珊瑚—丛生盔形珊瑚、鹿角杯形珊瑚和美丽鹿角珊瑚为对象,通过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水族用桡足类、酵母浸出粉溶液及水族珊瑚粮这4种食物,探讨了3种造礁石珊瑚的食性、摄食方式。结果显示,丛生盔形珊瑚对上述4种食物均表现出明显的摄食行为;相反,美丽鹿角珊瑚对4种食物均不表现摄食行为;鹿角杯形珊瑚只摄食尺寸较小的丰年虫无节幼体和水族珊瑚粮,并首次发现其在摄食丰年虫无节幼体时水螅体间相互协作以及通过释放肠系膜摄食水族珊瑚粮的现象。进一步研究丛生盔形珊瑚对丰年虫无节幼体的摄食速率和消化情况,发现其摄食速率与丰年虫无节幼体密度符合米氏方程,且其消化周期约为3 h。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造礁石珊瑚摄食取向及其摄食过程,可为造礁石珊瑚人工养殖过程中的饵料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孟伟  张东杰 《齐鲁渔业》2003,20(10):5-6
近年来,虾池造礁养参在山东沿海迅速兴起,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并成为当地虾池资源开发的一个热点。乳山市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和掌握三亚红塘湾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2017年3月采用断面监测法调查了三亚红塘湾海域珊瑚的物种多样性、覆盖率和补充量等指标,并采用健康指数(CI)对红塘湾珊瑚礁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红塘湾造礁石珊瑚共鉴定11科25属55种,优势种是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风信子鹿角珊瑚(A.hyacinthus)、平展蔷薇珊瑚(Montipora solanderi)、叶状蔷薇珊瑚(M.foliosa);软珊瑚主要种有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 sp.、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 sp.以及柳珊瑚目一种;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为14.58%,平均珊瑚补充量为0.15个·m~(-2),软珊瑚平均覆盖率为0.17%,珊瑚主要分布在1~4 m水深,水深6 m以外有零星的造礁石珊瑚或柳珊瑚分布;目前该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平均处于很好级别,但与历史调查数据比较呈下降趋势,主要受水体环境中悬浮物及叶绿素a增加、围填海悬浮泥沙以及大型藻类增多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珊瑚漫谈     
《科学养鱼》2005,(2):42-43
现在全世界野生珊瑚资源急剧减少,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很多海域的珊瑚礁出现了白化现象,这种沉积于海底千百年的生物危在旦夕。因为珊瑚生长非常缓慢,除大力保护野生资源外,人工繁殖是条科学的新路。本期节目我们和方青卓大姐走进珊瑚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在江苏海门市东灶港东北方约4海里的黄海中有座似山非山、似岛非岛的牡蛎堆,其整体是由许许多多不同年龄的牡蛎经若干年的群聚生活而形成的贝壳礁,礁体表面又布满了活体牡蛎,当地渔民习惯称之为“蛎蚜山”或“蛎蚜堆”。占地总面积达440公顷。在沙质潮间带形成如此庞大的牡蛎堆笔者未见过报道,就连中科院的有关专家也无不称奇,认为“蛎蚜山”是世界上罕见的牡蛎贝壳礁,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蛎蚜山”由大小不等的80余个牡蛎堆坨积而成,质地坚硬。礁体表面起伏不平,局部沉积淤泥。礁体周围有黑色泥沙,俗称“铁板沙”。该区域…  相似文献   

15.
光照对礁膜合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昌生 《水产学报》1996,20(1):30-35
礁膜配子接合及合子的附着以10-12h的黑暗处理为宜。光强对合子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合子早期生长快,适宜光强为3000-5000lx,合子后期生长减慢,开始转化形成游孢子囊,适当降低光照强度和缩短光照时间有利于游孢子囊的形成和游孢子的放散。这些研究结果将为礁膜人工育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体现了我国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大国担当。海洋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牡蛎礁作为全球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碳储量和强大固碳能力。牡蛎礁在生物钙化、呼吸作用等过程中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但在生物合成、沉积作用等过程中却可以埋藏大量碳。目前,全球牡蛎礁是大气碳的源还是汇尚不明确。为探究牡蛎礁碳源–汇功能,本文综述了牡蛎礁碳源–汇功能研究现状,分析了影响牡蛎礁碳 源–汇功能的关键生态过程,探讨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牡蛎礁碳源–汇特征。研究表明,牡蛎礁不仅可以成为大气碳的汇,还可以提高盐沼植被、海藻、海洋动物等生物的碳汇功能。未来应尽快开展牡蛎礁碳汇功能评估技术等研究,形成以提高牡蛎礁碳汇为目的的牡蛎礁保护与修复技术,提升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海南岛的南部及西部,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东沙岛等许多岛屿的附近,有极其广大的由珊瑚礁底质构成的海区,在这种海区里海藻繁生,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水生生物非常丰富,吸引各种鱼类前来索铒及产卵,形成一些极其优越的渔场。因为这些海区珊瑚纵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4—2013年海南岛东岸、南岸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监控数据,利用截线样条法、分类学多样性指数、相对丰富度及相似性指数等方法技术对海南岛东岸、南岸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海南东岸、南岸浅水礁区近10年调查珊瑚礁鱼类共计6目32 科64属130种,其中鲈形目居绝对优势;珊瑚礁鱼类密度大致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趋势;科级多样性平均值为4.41,属级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3.09,标准化的G-F指数平均值为0.30;鲈形目珊瑚礁鱼类相对丰富度占有绝对优势,相对丰富度较高的6个科分别为雀鲷科、隆头鱼科、蝴蝶鱼科、天竺鲷科、四齿鲀科及玻甲鱼科;珊瑚礁鱼类在目级极为相似,相似性指数在0.86~1之间;科、属、种级相似性指数较低,均在0.5以下,通过Jaccard's种类相似性指数分析,海南岛东岸、南岸珊瑚礁鱼类种类较多,物种丰富。珊瑚礁鱼体长范围6~10 cm区间的数量最多,其次为0 ~5 cm区间,21~40 cm区间的珊瑚礁鱼类在浅水礁区分布极少。本研究通过对海南岛东岸、南岸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近10 a的种类分布及多样性进行探讨,旨在为海南岛珊瑚礁生态系统及珊瑚礁鱼类保护与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乳山市以往沿海潮间带池塘养参均采用垒石造礁的养殖方式,由于数年连续养殖后,池底淤泥逐渐增多,而且难以清除,造成池底生态环境恶化而导致病害。而利用原有虾池改造的池塘因池底缺乏足够的硬质附着基,其池底还是以烂泥底为主,更容易发生病害。山东省乳山市的渔业科技人员,大胆改革剌参养殖造礁技术,采用遮阳网作为附着基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0.
盐度和营养盐对礁膜配子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礁膜(Monostroma nitidum)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海藻之一,隶属于绿藻门,绿藻纲,石莼目,礁膜科,礁膜属。礁膜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南沿海,生长在内湾静水处的岩石上或具有泥砂的石块上。日常所见的礁膜叶状体是配子体,为膜状,呈绿色或黄绿色,体软并具光泽。礁膜是绿藻中食用价值最高的一种,体软味美,我国南北沿海居民有食用。日本人也喜食“紫菜酱”(原料以礁膜为主,掺入少量紫菜,加入调味料,高压烹煮而成)。此外,礁膜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清热化痰,利水解毒以及降低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