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曲柳天然更新和人工造林都比较容易,耐寒、耐湿,适应性较强,广泛分布于小兴安岭,完达山和长白山脉。多与其他树种混生,人工纯林或混交成林的也较多,是营造针阔混交林的优良树种。水曲柳种源丰富,黑龙江省一九七五年采集水曲柳种子曾达六百多万斤。但大量种子未得充分利用,人工水曲柳林发展速度缓慢,形成了采伐利用多而营造甚少的局面。这个树种的森林资源,特别是优良基因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壶关县人工油松纯林所带来的各种负效应和威胁性实际出发,结合不同树种生物学特性,论证了营造针阔混交林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阐明了营造针阔混交林势在必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通过人工培育针阔混交林,按不同混交树种、不同混交方式进行混交,最后筛选出最佳人工针阔混交林的混交模式。通过人工针阔混交林的培育,为辽宁提供各种类型的混交模式,从而为辽宁混交林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太行山林区过去造林树种以油松、落叶松为主,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下降,森林火险等级上升、病虫害频繁发生。提出了由单纯营造针叶纯林向营造针阔混交林、乔灌混交林和灌木林改造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核桃楸(Jugtns mandshurica Maxim)为落叶乔木。是我国重要的材果兼用树种之一。自然野生很多,在长白山系海拔800m以下都有分布。是我省东部山区营造针阔混交林的优势阔叶树种。人工直播造林比较容易,每亩造林成本只要1.20元,是一项低成本高效益的生产。核桃楸直播造林必须讲究适地适树,  相似文献   

6.
结合泗水县砂石山地的现状,对砂石山地营造混交林的投资成本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营造针阔混交林选择2 m×3 m密度、阔阔混交林选择2 m×4 m密度造林最为适宜;针叶树种、阔叶树种选择2 a生苗木造林最为适宜;整地方式选择鱼鳞坑整地造林、规格为40 cm×40 cm×30 cm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结合泗水县石灰岩山地的现状,对石灰岩山地营造混交林的投资成本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营造针阔混交林选择2m×3m密度、阔阔混交林选择2m×4m密度造林最为适宜;针叶树种、阔叶树种选择2年生苗木造林最为适宜;整地方式选择鱼鳞坑整地造林、规格为40cm×40cm×30cm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作为我国东北地区地带性顶级植物,营造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或栽针保阔形成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是培育速生丰产林分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混交林具有一定数量的阔叶树和灌木层,其枯枝落叶量比红松纯林多,而且分解快,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蓄水保土性好,这对提高林地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防止森林火灾和病虫危害,均能起到良好效益。通过对人工混交林和栽针保阔培育混交林2种造林方法实验数据的对比,以期为红松幼龄期混交林树种配置分析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白桦—红松人工针阔混交林,总结出白桦—红松人工针阔混交林造林整地、幼林抚育、抚育间伐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广西混交林树种选择及其营造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混交林树种选择及其营造技术梁建平(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南宁530001)近年来,我区林业生产发展迅速,各地已消灭荒山,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突出的森林生态环境问题,森林面临着“无烟森林火灾”的威胁。因此,大力营造针阔混交林,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保护造林...  相似文献   

11.
章古台造林树种引种与乡土树种对比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选择造林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在辽宁省章古台试验地,开展了造林树种引种与乡土树种对比栽培试验。试验表明:针叶树以樟子松、彰武松,其次是油松、东宁赤松的适应性比较强,生长量比较高;阔叶树以白榆、怀槐、刺榆、暴马丁香、桑树和色木槭的抗性比较强,生长比较快。  相似文献   

12.
落叶松胡桃楸人工混交林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和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是我国主要用材树种。针阔两个树种混交造林,对改善生态条件、加快森林的恢复和发展意义较大。为了总结落、胡混交的经验,我们对桦甸县船底山落胡人工混交林进行了调查,现将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与营造人工针叶纯林相比,对针阔混交林进行培育,可以快速地对森林生态环境性能进行恢复,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对立地条件进行改善,强化灾害的防御能力,对社会以及生态效益等方面的提升非常有好处。基于此,将针阔混交林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明确了针叶纯林的弊端,深入分析了针阔混交林的经济效益,包括:针阔混交林的生态环境优于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的冠截持降雨率要比针叶纯林多等,剖析了针阔混交林的防护效益,包括:针阔混交林的防风固沙性要优于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的病虫害出现几率要少于针叶纯林等,提出了针阔混交林的应用建议,以期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木荷种子不同方式育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别名荷树、荷木,属茶科,木荷属。木荷是我国珍贵的阔叶树种,属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树干通直,木材坚硬強韧,树冠浓密,叶片较厚,革质,能耐火,萌芽性强,生长快,与马尾松、杉木、湿地松混交造林,形成针阔树种多层次混交林,具有涵养水源功能,又有良好的防火作用,适于福建省闽南地区栽培,是营造针阔混交林和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先锋树种。其根系发达,具有深根性,对土壤适应性强,凡是干旱酸性的红壤、黄壤、红黄壤、黄棕壤的土壤造林均可生长。几年来,笔者总结出一些木荷种子育苗技术经验,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哲盟地区现有针阔混交林的调查,从林分生长,抗逆性及种间的相互作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功能评价。结果表明,同等立地条件下配置合理的针阔混交林优于纯林。从而提出了哲盟境内不同立地条件下,营造针阔混交林的树种选择、结构配置和营造技术经验。为开发半干旱地区沙产业和“低产林”改造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皖东地区多为丘陵冈地,自然分布树种种类较少,现有林分多为60年代以来所营造的松类人工纯林,林相单一,病虫害严重,防火难度大,林地养分消耗严重.从80年代后期,全椒县有计划地营造针阔混交林,选择多树种混交,进行生长比较试验.具体做法是营造用材、绿化、防火兼用型阔叶树种,调整林分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场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天目山区针阔混交林树种测树因子的基本特征,调查了15个30m×30m针阔混交林样地,进行了林分树种测树因子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天目山区针阔混交林中乔木层共有49个树种,物种丰富度较高;针叶类树种株数比例占34.71%,阔叶类占65.29%;林木平均密度为1260株/hm2,树种间密度差异明显;林木胸径范围为5.0cm-74.0cm,树高范围为3.4m-18.8m,东西冠幅范围为0.6m-10.6m,南北冠幅范围为0.7m-10.7m,同一树种不同个体间及不同树种间在测树因子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表明针阔混交林能较好地利用生长空间,为营造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阔叶化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林业资源管理》2017,(Z1):53-58
通过调查辽宁章古台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不同功能人工混交林,总结出沙地人工混交林的营造技术模式与可持续经营技术,即:1)在半干旱地区沙地营造人工混交林时,要尽可能多地选择优良乡土树种。2)以辽西北沙地针阔叶树及灌木造林为例,介绍了松树造林技术(2a生松裸根苗覆盖栽植技术、SAP松容器苗培育与造林技术、8~12a生沙地樟子松造林技术),杨树秋季截干窄带宽距造林技术,灌木培土、截干保活技术与有关试验示范技术。3)系统推介了3种模式:(1)早期的固沙、生态混交模式(针针混交林、针阔混交林)。(2)现代的固沙、生态经济型混交模式:流动、半流动沙地工程或生物围封+草方格+灌木+自然恢复生草、工程或生物围封+沙障+灌木+自然恢复生草2种生态治理模式与固定沙地绿伞等22种用材经济利用混交模式。(3)以樟子松为主的3种混交林模式:在大一间房实验区,于樟子松衰退病块状间伐林地上,营造以樟子松为主的疏林灌草混交林;在三家子实验区,于生长健康的樟子松人工林内增加阔叶、经济树种,营造以樟子松为主的生态经济型混交林,提高林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在万亩林实验区,在樟子松大面积皆伐地上营造沙地第二代樟子松混交林。4)幼林抚育提倡集中在造林后3~5年进行,并采用林农间作等措施与以耕代抚的经营方式达到抚育幼林的目的。5)指出要实现沙地多功能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首先要兼顾到整个沙地生态体系,在宏观上采取统筹的经营措施,使营造的沙地人工混交林在时间空间上有合理的布局。其次,为确保整个人工混交体系持续稳定发挥防护功能,必须使每一片人工林发挥出较佳的效益。6)结合半干旱地区沙地的造林经营现状,分析了沙地人工混交林营造与经营存在的生态建设粗放、经济效益差、科技含量低、现有沙地植被保护不利、生态建设治理效果欠佳、生态建设多次反弹等问题,提出了提升生态建设与管理水平、强化科技示范支撑、实施生态移民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根据红松水曲柳生物学特征,通过立地条件选择、造林、管护、培育等科学技术措施,营造和培育红松为优势树种的针阔混交林,提高林地生产力,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兼顾的营林目标.  相似文献   

20.
张瑆 《云南林业》2004,25(1):16-17
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严重危害松属树种的危险性蛀干害虫,是云南省补充检疫对象。在云南省,纵坑切梢小蠹(以下简称小蠹虫)危害猖獗,对全省松林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几年来,我们从治理小蠹虫的实践中,总结出了治理小蠹虫的成功经验和综合治理技术。现将综合治理技术介绍如下。1小蠹虫的预防1.1培育健康森林,搞好生态治理①造林应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多选择优势乡土树种和抗性强的树种造林。②混交林对小蠹虫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造林时应多树种搭配,营造针阔混交林,创造有利于林木生长而不利于小蠹虫发生的环境条件。混交林比例应大于30%。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