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迷宫漏斗蛛Agelena labyrinthicaClerk在山东日照市沿海地区1年发生一代,以卵在树林杂草、石块下越冬。翌年4月下旬孵化,若蛛经8龄,8月上旬开始交配,10月下旬产卵越冬。卵期179.75d,若蛛期126.4d,成蛛期83.4d。雌雄比为5∶2。是多种害虫的重要天敌。该蛛发生与海拔高度、农药、天敌、食料等关系密切。封山育林、禁止使用化学农药是保护成若蛛,扩大繁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日本隐石蛛在鲁东南沿海地区1a发生一代,以不同龄的若蛛在乱土石缝下、落叶杂草丛中越冬.翌年3月上旬出蛰,4月中旬开始发育至成蛛,开始交配.5月上旬开始产卵、孵化,10月中旬产卵孵化结束.卵期平均13d,若蛛期平均326.2d,成蛛期平均58.4d.雌雄比为5∶1.成蛛日均食小绿叶蝉4.5头,是多种害虫的重要天敌.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体内共生菌的组成及共生菌对宿主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确定其体内的优势共生菌,采用常规PCR法对草间钻头蛛进行优势共生菌的感染检测,并研究了优势共生菌感染对草间钻头蛛子代的发育历期和性比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高通量测序细菌16S r DNA的V3、V4区,确定草间钻头蛛的优势共生菌为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和Cardinium。167头被检测蜘蛛中,Cardinium的感染率为100.00%,沃尔巴克氏体的感染率为38.92%。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草间钻头蛛F1代雌蛛的2龄期、3龄期、4龄期和总历期均极显著低于未感染的草间钻头蛛,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草间钻头蛛F1代雌蛛1龄期显著低于未感染的F1代个体,感染和未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草间钻头蛛F1代雌蛛的卵期和5龄期均无显著差异。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后,草间钻头蛛F1代雄蛛的1龄期和总历期极显著缩短,2龄期、3龄期和5龄期显著缩短,而卵期和4龄期与未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F1代雄蛛之间无显著差异。另外,沃尔巴克氏体感染极显著提高了草间钻头蛛的子代性比。  相似文献   

4.
草间小黑蛛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 Sundevall(蜘蛛目,微蛛科Micryphantidae)是我省农田和果园等的一种重要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大,分布广,是一种较有利用前途的蜘蛛。国内外对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尚少,我们于1977年底开始此项研究下作,现将结果报导如下。材料和方法自田间采集越冬成蛛,在25℃恒温箱内使其产卵,用最先产出的卵块作饲养材料。成、若蛛饲料,均以鲜蚕蛹2份,全蛋1份,加数滴蜂乳配成代饲料。在室温下饲养。若蛛期:将三天内孵出的若蛛,单头放入养虫管内,用小方块泡沫塑料醮代饲料,在保湿下培养,每天观察发育情况。成蛛期:将刚发育成的雌、雄蛛放入玻皿内按上法饲养。待交配后1—2日将雄蛛取出,另行饲养,逐日观察,记载交配、产卵和成蛛死亡等。  相似文献   

5.
稻纵卷叶螟是我县主要害虫之一,历年以三(2)代、五(4)代为主害代,分别危害早稻、晚稻,二(1)代发生较少,少数年份四(3)代发生较重。1998年我县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出现一些新特点,现简要分析如下:1发生特点1.1发生期偏早二(1)代二龄幼虫高峰期在5月上旬末.三(2)代二龄幼虫高峰期在6月14~18日,四(3)代盛蛾高峰期在7月5日前后,五(4)代盛蛾高峰期在8月15日~18日,均比历年同代平均提早5~7d。1.2二(1)代、三(2)代发生较重,四(3)代、五(4)代发生偏轻二(1)代发生面积占早稻种植面积的20%,而历年二(1)代少…  相似文献   

6.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发生与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悬铃木方翅网蝽1年发生5代,全年发生期4~12月,第1代近70 d,2、3、4代的历期在40 d左右。若虫5龄,若虫期9~23 d,成虫寿命为10~25 d。每雌虫产卵约300粒,卵期为9~34 d。该虫10月中下旬开始以成虫越冬,越冬场所主要是主干或主侧枝的树表翘皮,每年发生量主要与气温、林木的郁闭度以及天敌相关。  相似文献   

7.
对赣南地区湿地松粉蚧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进行观测,湿地松粉蚧在赣南地区1年发生4代,以1龄若虫聚集在老针叶的叶鞘内或叶鞘层之间越冬,次年3月开始活动,卵期9~19 d,若虫期22~34 d,越冬代若虫期136~176 d,成虫分有翅型雄成虫、无翅型雄成虫和雌成虫3种,雄成虫生命极短,虫期不到1星期,雌成虫虫期24~37 d。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二点委夜蛾发生世代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2005年河北省首次发现报道的夏玉米苗期的新害虫,危害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的监测数据,研究其发生世代。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在河北省每年发生4代。4-5月为越冬代成虫期,6-7月上旬为1代成虫期,7月中旬-8月上旬为2代成虫期,8月中旬-9月下旬为3代成虫期。其中1~2代成虫蛾量大,蛾峰明显,以第2代幼虫为害玉米苗最为严重,越冬代成虫和第3代成虫蛾量较少,蛾峰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9.
二点委夜蛾年生活史及天敌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调查结合定点系统监测,研究了石家庄地区二点委夜蛾年生活史,明确了该虫各世代历期及主要寄主植物,同时调查了其天敌种类。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在石家庄1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3月上、中旬越冬幼虫陆续化蛹,4月上、中旬羽化。1代幼虫主要在小麦地栖息,但不造成明显危害。2代幼虫严重为害夏玉米苗,造成死苗、倒伏等严重损失。秋季作物布局变化不大,因此3、4代幼虫生存环境类似,除可以继续在麦茬玉米地生存外,还分散转移至甘薯、豆类、花生、棉花、蔬菜等适期作物田。11月中旬入冬后4代老熟幼虫将休眠越冬。全年活动期历时8个月以上。各世代虫态历期差异较大,且相邻世代间各虫态有重叠现象。第1代发生在春夏之间,气温偏低,其世代历期60 d左右;第2、3代发生在夏秋季节,气温较高,其世代历期相对较短,分别是45 d和47 d;第4代发生在秋冬季节,老熟幼虫经历了较长低温休眠阶段,世代历期长达232 d。目前观察到二点委夜蛾幼虫捕食性天敌2种、寄生性天敌1种。  相似文献   

10.
2010-2012年对云南省普洱市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 Matsumura的发生规律开展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茶黑毒蛾在云南普洱市一年发生5代,6-10月为茶黑毒蛾幼虫的发生高峰期,3-4代为主害代。茶黑毒蛾幼虫历期以第1代最长,平均33-34 d,其次是第5代,平均为26 d。第2、3、4代幼虫历期为20-21 d。7-9月为茶黑毒蛾成虫的主要发生期。此外,研究发现,根据茶园茶黑毒蛾的发蛾高峰日,采用历期法预测防治时期基本可行,可按照预测的时间进行防治或适当提前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1.
刘联仁 《昆虫天敌》1992,14(2):69-71
梳胫饰腹寄蝇 Blepharipa sckineri 属双翅目寄蝇科。本文记述了它的分布、寄主、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此蝇是桉树大毛虫 Suana divisa 的主要昆虫天敌,其寄生率高达33~48%,应很好地保护利用。在四川省会理县是一年发生1~2代.以蛹越冬。卵期12~15天,幼虫期24~35天,蛹期18~45天,成虫期10~30天。  相似文献   

12.
绿点益蝽Picromerus viridipunctatus是茶园中新发现的一种捕食性天敌。为探明其生防潜力,通过室内饲养和观测,对其生物学习性和捕食行为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绿点益蝽在杭州一年发生4代,以成虫越冬;若虫共有5龄。在7月-11月自然温度条件下,卵期、若虫期和成虫期分别为9.1~9.7、23.4~28.0、22.5~26.6 d。单雌平均产卵量133粒,卵平均孵化率55.6%。若虫和成虫均能捕食多种茶园鳞翅目害虫,目前已明确的有茶尺蠖、灰茶尺蠖、茶用克尺蠖、茶蚕、茶刺蛾和茶斑蛾等;成虫对4龄灰茶尺蠖的日捕食量为5.5头。绿点益蝽在茶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对棉田天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于2010—2012年在田间隔离条件下,采用节肢动物群落调查方法,对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田、Bt棉田和常规棉田的天敌种类及数量进行系统调查,统计3种棉田天敌的群落特征参数并分析比较其在年份间和年度内的变化。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田天敌群落的特征参数与另2种棉田均无显著差异。3种棉田天敌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的时间动态规律在同年份基本一致,且随棉花生育期而呈现阶段性变化,前二者表现为5月底或6月初开始上升,6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达到并保持同等的较高水平,8月下旬呈下降趋势;而后者则在棉花生长前期和后期处于较高水平,7—8月中间生长期处于较平稳的低水平。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田的优势天敌种类比较稳定,与其它2类棉田相比,天敌群落的优势种基本一致,仅有个别种群的优势度有所差异。表明种植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对棉田天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小,不会扰乱天敌群落的稳定性,其合理种植更有利于优势天敌的生存和繁殖。  相似文献   

14.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大农业害虫,具有迁飞快、寄主广、繁殖强、为害重、适生力强等特点。自2019年初入侵我国以来,现已蔓延到我国21个省(市、自治区),草地贪夜蛾将在我国定殖并呈现周年常态化发生态势,对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文综述了草地贪夜蛾的国内外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昆虫及其应用情况,并就我国天敌昆虫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应用天敌昆虫防控草地贪夜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叉斑巨齿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武汉地区叉班巨齿蛛以成蛛和幼蛛越冬,一年4代,有世代重叠现象。第一代平均75天左右,第二代49天左右,第三代45天左右,第四代66天左右。 雌蛛交配一次可终生产受精卵,雌蛛有护卵习性。单头产卵袋数最多11个以上;每个卵袋平均卵数为134粒,最多有277粒。单雌平均产卵量883粒,最多1,261粒,平均孵化率70%左右。  相似文献   

16.
食草昆虫蓼蓝齿胫叶甲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蓼蓝齿胫叶甲在政治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冬。成虫、幼虫均以蓼科杂草为食,是麦田中扁蓄,水蓼等有害杂草的重要天敌。本文对蓼蓝齿胫叶甲各虫态形态特征,年生活史与生活习性,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田间发生动态,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寄主范围、成虫与幼虫食量及在田间对蓼科杂草的封闭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7.
保护利用农田天敌的群落问题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作者在群落水平上,从5个方面探讨了保护利用农田天敌的理论基础。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可以增加天敌群落种库的多样性,进而加速天敌群落的迅速重建和发展,这对控制早期迁入害虫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多样性高的天敌群落能减轻害虫发生程度,推迟害虫发生高峰的出现。群落内各子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维持了天敌群落的稳定,增强了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群落多样性是影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黄翠琴 《江西植保》2014,(4):293-296
整胸寡节瓢虫(Telsimia emarginata Chapin)是竹林里的一种重要食蚧天敌昆虫,在福建1年发生6代。雌虫于6—7月产卵量最大,单雌最大产卵量达258粒。成虫和幼虫均能捕食蠕须盾蚧,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食蚧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有机苹果园和常规苹果园的系统调查,调查分析了果园释放性诱剂对园内目标害虫、天敌及中性昆虫的诱集作用。结果表明:无论在有机苹果园还是常规苹果园,性诱剂均对天敌昆虫和中性昆虫具有一定的诱杀作用,且益害比在有机园中为2:1和2:3之间,在常规园中则在3:1和1:10范围内。水盆式性诱剂诱捕器的使用对自然天敌在果园中的控害作用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绿色高效的花生田害虫灯光诱控技术,于2019年在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河口镇群建村进行试验,测定光源A(波长365 nm)和光源B(波长390 nm)太阳能光陷阱捕虫器诱捕到的花生田地下害虫、天敌昆虫和中性昆虫的类群和数量,并分析不同光源和天气对太阳能光陷阱捕虫器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光源太阳能光陷阱捕虫器共诱捕昆虫106 899头,其中地下害虫以丽金龟科和鳃金龟科昆虫居多,分别为53 338头和22 993头;诱捕的天敌昆虫和中性昆虫中分别以步甲科昆虫和水龟虫科昆虫居多,分别为1 495头和4 866头。光源A诱捕的金龟甲总科害虫、叩甲科害虫、天敌昆虫和中性昆虫数量与光源B的诱捕量均差异不显著,但光源A诱捕的蝼蛄科害虫数量显著高于光源B;晴天诱捕的金龟甲总科害虫、叩甲科害虫、天敌昆虫和中性昆虫数量与在阴天的诱捕量差异不显著,但晴天诱捕的蝼蛄科害虫数量显著高于阴天的诱捕量。表明太阳能光陷阱捕虫器对花生田害虫的诱捕效果好,对天敌昆虫和中性昆虫杀伤力小,可作为一种绿色防控手段防治花生田害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