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AHP的三江平原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由于水田面积迅速增加,三江平原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吊泵”和局部超采现象时有发生,并引发了一系列水环境问题,因此,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动态平衡急需恢复。为解决上述问题,以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分局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法进行分析和排序,提出当地最佳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法为大口井回灌,为红兴隆分局乃至整个三江平原地下水人工补给实践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由于水田面积迅速增加,三江平原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吊泵”和局部超采现象时有发生,并引发了一系列水环境问题,因此,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动态平衡急需恢复。为解决上述问题,以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分局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法进行分析和排序,提出当地最佳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法为大口井回灌,为红兴隆分局乃至整个三江平原地下水人工补给实践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853农场为例,利用小波分析的多分辨率功能和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逼近功能,建立了基于小波变换和BP神经网络的853农场地下水埋深动态预测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对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精度检验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拟合和预测精度均较高。预测结果表明,853农场未来几年内地下水位会持续下降,年平均降幅为0.66 m左右,因此当地应加强地下水的科学管理。该模型揭示了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为853农场乃至三江平原井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 本文用实测统计资料计算分析了惠北试区降水对地下水资源的补给。求出了雨前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次降水与地下水位上升的关系式,并提出了能引起地下水位上升的最小次降雨量,对本区30多年降水对地下水资源的补给进行了统计计算,导出了相关性很好的年降水量与入渗补给量的关系式,求出了本区年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相似文献   

5.
人工回灌地下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日益严重。因此,开展地下水回灌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重要。文章在对大量人工回灌地下水的工程实例和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大面积人工回灌地下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通过河北省雄县利用沟渠入渗回灌地下水的实例,给出在人工回灌条件下地下水的平衡计算公式及实测验证资料,对回灌的一些技术问题作了分析,同时,指出了通过沟渠入渗回灌地下水的必要条件和  相似文献   

6.
三江平原井灌水稻区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水田面积迅速增加,导致三江平原井灌水稻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吊泵、局部超采现象时有发生。为解决上述问题,以853农场为例,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了853农场地下水埋深动态预测模型,对地下水埋深进行模拟和预测,揭示了该区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为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补给量计算及包气带岩性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计算地下水补给量并分析包气带岩性变化对补给的影响,以栾城为例,采用HYDRUS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包气带中,腾发作用极限深度位置的通量为地下水潜在补给量,其可以反映地下水的实际补给情况;2005—2008年,栾城地下水平均补给量为109mm,补给系数为0.13,该结果得到示踪试验结果的验证,表明HYDRUS模型计算地下水补给量比较可靠;由栾城包气带土壤岩性资料构建了6个土柱模型,由补给系数结果表明,包气带的土壤岩性变化对地下水补给未产生显著影响,而且未呈现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由于水田面积迅速增加,导致三江平原井灌水稻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吊泵"、局部超采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应加强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为解决上述问题,以红兴隆分局为例,应用集对分析理论,对红兴隆分局下属12个农场2006年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八五二、双鸭山、曙光、北兴、红旗岭5个农场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为Ⅰ级,仍有较大的承载力;友谊、五九七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为Ⅰ~Ⅱ级,八五三、宝山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为Ⅱ级,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有相当规模,但仍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而饶河农场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为Ⅱ~Ⅲ级,二九一、江川农场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为Ⅲ级,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已接近饱和.研究结果为红兴隆分局乃至整个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三江平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三江平原资源丰富,农业开发历史短,潜力大。但随着水稻面积的扩大,地下水出现局部超采现象。由于本地区拥有大面积的湿地保护区,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针对目前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和已显露的问题,提出了包括湿地保护在内的三江平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措施,以支持该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由于水田面积迅速增加,导致三江平原井灌水稻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吊泵”、局部超采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应加强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为解决上述问题,以红兴隆分局为例,应用集对分析理论,对红兴隆分局下属12个农场2006年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八五二、双鸭山、曙光、北兴、红旗岭五个农场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为Ⅰ级,仍有较大的承载力;友谊、五九七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为Ⅰ~Ⅱ级,八五三、宝山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为Ⅱ级,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有相当规模,但仍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而饶河农场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为Ⅱ~Ⅲ级,二九一、江川农场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为Ⅲ级,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已接近饱和。研究结果为红兴隆分局乃至整个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由于水田面积迅速增加,导致三江平原井灌水稻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吊泵"、局部超采现象时有发生。为解决上述问题,以853农场为例,对实测年降水资料进行差分和标准化处理,采用小波理论和最近邻抽样技术进行耦合分析,建立了853农场年降水小波最近邻抽样回归耦合预测模型,精度检验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有效性和可靠性较高。该模型揭示了区域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规律,为853农场乃至整个三江平原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合理制定水稻灌溉制度以及地下水资源的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小波消噪的三江平原井灌区年降水随机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由于水田面积迅速增加,导致三江平原井灌水稻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吊泵"、局部超采现象时有发生。天然降水是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而年降水序列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含有噪声。为解决上述问题,以853农场为例,采用小波消噪技术和随机水文学方法对实测年降水资料进行消噪、差分和标准化处理,建立了年降水量小波随机耦合预测模型,精度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有效性和可靠性较高。该模型揭示了区域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规律,为853农场乃至整个三江平原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合理制定水稻灌溉制度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伟  刘东  马永胜 《农机化研究》2007,(11):183-186,189
由于水田面积迅速增加,导致三江平原井灌水稻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吊泵、局部超采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597农场为例,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了597农场地下水埋深动态预测模型,对地下水埋深进行模拟和预测;同时,揭示了该区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为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间试验 ,探求了三江平原井灌水稻区渠道内井水增温与其几个影响因素的函数关系 ,建立了经验模型 ,可供灌溉管理者及有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三江平原的平原-丘陵-湿地交融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显著,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资源紧缺等问题,然而揭示该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报道较少,且难于精准描述地表、地下、湿地和绿水等水资源量时空变化。本文联合基于格子波尔兹曼法的分布式TOPMODEL和湿地水流运动模型构建平原-丘陵-湿地交融区水文模型,利用GIS和RS技术,结合地学信息图谱与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挠力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及其对水资源量影响。结果表明:根据耕地面积变化和动态度分布得1990—2013年间挠力河流域草地和林地面积变化不大,旱地面积轻微下降;挠力河流域中部与北部区域生产条件优越的未利用地和旱地转为水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灌溉水田抽取地下水量、绿水储量、径流深、绿水流量、补给地下水量;水稻田不同生育期蒸发量不同,造成了挠力河流域5—6月期间绿水流量增加、绿水储量减少、径流深减少、补给地下水量增加和灌溉水田抽取地下水量增加等趋势,7—8月期间这一增加趋势逐渐减弱,8月后这一趋势结束;水田密集区域绿水流量大,绿水储量和径流深减少,而补给地下水量和灌溉水田抽取地下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试验,按照井灌水稻生充阶段设置不同处理水平模式,通过不同模型分析选择。建立了适合三江平原地区井灌水稻的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并对敏感指数在全生育期内变化规律做进一步研究。为井灌水稻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优化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下水均衡模型,分析了陕西泾惠渠灌区不同频率典型年的地下水均衡状况,结果表明降水入渗补给、渠系渗漏及田间灌溉入渗补给、井灌回归补给是灌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占总补给量的85.99%~82.89%;而人工开采是灌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途径,农灌地下水开采量、人畜和工业用水开采量占总排泄量的69.7%~72.86%.以2010年为现状基准年,2020年为规划水平年,结合灌区发展规划,设置了4种不同的灌区发展情景模式,运用所建立的地下水均衡模型计算了不同情景模式下的地下水位埋深,其变化范围为0~0.07 m;以地下水位变幅最小为准则,得出了不同频率典型年合理的渠井用水比例范围为1.49~1.53,从而为灌区地下水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三江平原地区现行的灌溉模式主要是以井渠灌溉为主,但仍存在地下水过度开采问题,而过境地表水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针对三江平原现行灌溉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运用引水灌溉来提高地表水利用率,并提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以期为三江平原灌区的水资源优化调配和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主要探讨人工回灌情况下的灌区水资源管理问题。将研究区域的整个地下含水层视为单一单元 ,分别介绍了该单一单元的各个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 ,基于地下水的水均衡方程 ,得到了可用于对灌区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数学模型。文中举一示例介绍该模型的应用 ,结果表明该模型可用来确定需要抽取的地下水量以及地下含水层的蓄水量 ,为灌区的水资源规划管理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