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梯度变温对湿地松粉蚧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9个梯度变温对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Lobdell)越冬代成虫和第一代卵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松粉蚧雌成虫存活率随温度升高逐渐下降,高温对成虫产卵有一定抑制作用,持续较高温度处理成虫,其产卵量显著降低;湿地松粉蚧成虫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7-21℃,卵的孵化和发育的最适变温组合是29-23℃;在29-23℃以上的温度波动对卵的发育速率有增速作用,而在29-23℃以下的温度波地卵的发育速率则有减速作用。  相似文献   

2.
梯度恒温对湿地松粉蚧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设置6个温度处理湿地松粉蚧成虫,9个温度处理卵,结果表明:温度对湿地松粉蚧越冬代成虫死亡率、产卵量、繁殖力有着显著的影响;该蚧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6.64℃,有效积温为153.31日度,发育的最适温度在29℃左右;在19~32℃时,卵的孵化率均在90%以上,差异不显著,但在35~37℃时,卵几乎不孵化,用线性日度模型、王氏模型与Logistic模型对卵的发育速度进行拟合,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和拟合度。试验结果与野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高温是新侵入区湿地松粉蚧夏季种群数量显著凋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恒温测定结果表明:在15~32℃范围内,花绒寄甲发育符合有效积温法则,即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中卵、幼虫、茧蛹、成虫(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31℃、13.46℃、9.18℃、9.98℃和12.38℃;有效积温分别为:61.61 d·℃、73.88 d·℃、307.3 d·℃、118.7 d·℃和867.75 d·℃;自然变温测定结果表明:花绒寄甲生长发育最适温度区间22~28℃。卵的发育历期5~11d,卵期平均6.6d;幼虫的发育历期幼虫期7~12d,幼虫期平均7.3d;蛹的发育历期为14~24d,茧蛹期平均20.8d;成虫的发育历期为12.4d.历期数据分别用四种算法计算比较。最小二乘法测定与恒温测定最为吻合,直接最优法次之。最小变异系数法和直线回归法的差异在允许范围内。用测定数据预测花绒寄甲在陕南安康地区年发生代数与松墨天牛世代基本同步,为1 a 1.52代。即花绒寄甲的世代为一年1代和一年2代混合世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蔗根土天牛(Dorysthenes granulosus Thomson)成虫产卵习性和温度对卵发育的影响,为蔗根土天牛的预报及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野外捕获的蔗根土天牛成虫按雌、雄成虫1:1配对置于自制的养虫盒中,观察其产卵特性后收集卵粒,在室内恒温(19、22、25、28、31和34℃)和变温条件下测算其卵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等生物学特征,并分别采用加权平均法和加权直线回归法计算蔗根土天牛卵的发育历期.[结果]蔗根土天牛具有多次交配习性,交配后第2 d即可产卵.雌虫喜在蔗茎近地表下1~3 cm处产卵,单粒或数粒散产,以2.0~3.0粒为主;平均产卵期4.29 d,单雌平均产卵量493.2粒,最多809.0粒,最少211.0粒.雌虫在产卵期第1 d的产卵量最多,约172.0粒,占总卵量的35.0%,随着产卵期的延续,产卵量逐日减少.雌虫腹中的遗腹卵量多达160.0粒,约占总卵量的32.6%,说明雌虫腹中只有2/3左右的卵粒可顺利产出.恒温条件下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6.70±1.96)℃,有效积温为(153.07±24.95)d·℃;变温条件下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21.73±2.53)℃,有效积温为(130.08±39.29)d·℃.室内变温条件下,蔗根土天牛卵的发育历期为14.57 d.[结论]蔗根土天牛具有发达的生殖系统和较强的繁衍后代能力;蔗根土天牛卵的发育与温度密切相关,且变温条件影响蔗根土天牛卵的发育.  相似文献   

5.
桑盾蚧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5℃恒温时,桑盾蚧的发育历期为65~74天,世代存活率80.8%,每雌平均产卵量为96粒,卵孵化率达97%以上。用马铃薯连续饲养桑盾蚧,第5代和第1代的发育历期和成虫产卵量无明显差异,卵孵化率也较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温度对黑粪蚊(Scatopsesp.)交配行为和生殖力的影响,为黑粪蚊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室内人工气候箱的温度分别设置为15,18,21,24,27,30,33和36℃,用于饲养黑粪蚊,系统研究温度对黑粪蚊交配、产卵及成虫寿命等的影响。【结果】黑粪蚊求偶过程包括3个连续阶段。温度对黑粪蚊交配、产卵及成虫寿命等均有显著影响。温度低于21℃时,成虫交配前期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在21~36℃,成虫交配前期则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延长;21℃时成虫交配前期最短。在15~24℃,成虫交配率随温度升高而提高,当温度高于24℃时,成虫交配率则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成虫交配持续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24~30℃是黑粪蚊繁殖的最适温度。大于30℃或小于24℃时,成虫产卵量明显下降,孵化率显著降低,雌虫腹内遗留卵量增多。黑粪蚊成虫寿命和产卵前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在各个温度处理下,雄蚊的寿命均长于雌蚊。【结论】温度对黑粪蚊成虫的交配行为和生殖力影响显著,24~30℃是黑粪蚊繁殖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7.
绿豆象生长发育与温度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绿豆象的生长发育与温度的相关性。[方法]在17、21、25、29、33℃下,测定绿豆象卵、幼虫、蛹的发育历期,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绿豆象不同虫态的发育起点及有效积温,同时对绿豆象成虫的寿命、产卵量及卵孵化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温度不同,绿豆象的发育历期也不同,在17~33℃范围内,绿豆象的发育历期与温度呈反比,超过这一温度范围,绿豆象蛹发育历期延长;绿豆象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07、10.38和11.60℃,有效积温分别为70.38、274.96和118.75d·℃。在17~33℃,绿豆象成虫的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25℃绿豆象平均单雌产卵量最高,卵孵化率也最高。[结论]温度对绿豆象发育有显著影响,绿豆象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24℃,世代的有效积温为413.33d·℃。  相似文献   

8.
拉美斑潜蝇生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拉美斑潜蝇卵、幼虫、蛹历期分别为2-3,7-15,8-18天,发育最适温度分别为22℃-26℃,22℃-26℃,22℃-28℃。雌雄比约为1:1。成虫期第5天为产卵高峰日,第5-11天为产卵高峰期,日产卵高峰随季节而变化。春季为10-12时,夏季为14-18时,秋季为14-16时。在24℃-30℃下,成虫多在10时前羽化。  相似文献   

9.
甘蓝夜蛾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甘蓝夜蛾的成虫、卵、幼虫、蛹分期饲养并进行观察,明确了越冬蛹羽化要经过6~7个月的时间,第一代和第二代蛹期为10~20 d。羽化后成虫寿命,雌虫为5.5 d,雄虫为3.7 d,交尾1~3次,每头雌蛾产卵1~6块,产卵3~5 d,卵孵化期为4~5 d。幼虫一年发生3代,幼虫发育期32 d左右,脱皮6次,最适温度为18~25℃。  相似文献   

10.
温度与花绒寄甲发育及生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温度与花绒寄甲卵、幼虫、茧蛹发育的关系,为其人工饲养提供依据。【方法】分别用不同温度处理花绒寄甲的卵、幼虫、蛹和成虫,每天定时观察记录其孵化、发育、化蛹和羽化情况,以及不同营养条件下成虫的死亡数量和产卵情况。【结果】花绒寄甲卵期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幂指数模型,有效积温K和发育起点温度C分别为(126.09±9.58)d.℃和(12.802 2±0.330 2)℃;幼虫期和茧蛹期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指数模型,K、C分别为(139.0±8.29)d.℃,(11.7±0.58)℃和(265.24±9.00)d.℃,(13.9±0.99)℃。在缺乏营养及16~19℃条件下,花绒寄甲成虫组群死亡率达50%的时间为62.2~63 d,当饲料供给充足时,在22~25℃条件下成虫的产卵量最大。【结论】保障食物供给后,花绒寄甲成虫在所有温度处理下的寿命均达5年以上,其饲养和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22℃。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短时高温暴露对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成虫存活和生殖适应性影响的差异。【方法】将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成虫在不同温度(37℃、39℃、41℃、43℃、45℃)下暴露1 h后比较两种粉虱存活、产卵量、后代存活情况的变化以及两者的差异。【结果】随着暴露温度的升高,B型烟粉虱成虫的存活率从99.1%下降到42.6%,温室白粉虱成虫的存活率从95.0%下降到13.5%。两种粉虱雌雄虫在45℃高温暴露1 h后,B型烟粉虱成虫的寿命超过10 d,而温室白粉虱成虫存活的时间不足24 h,存在显著差异。高温暴露对B型烟粉虱成虫的产卵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后代的存活率随着暴露温度的升高由70.7%下降到25.1%。温室白粉虱成虫在37~43℃暴露1 h后雌虫产卵量由62.4粒下降到1.5粒,45℃暴露1 h后停止了产卵活动;导致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成虫后代50%和90%个体死亡的温度分别相差1.6℃和4.1℃。【结论】B型烟粉虱成虫的耐热性高于温室白粉虱,高温对B型烟粉虱成虫存活和生殖适应性的影响要小于温室白粉虱,这有利于B型烟粉虱种群在夏季高温季节的发生。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对高温适应性存在差异尤其是高温对两者生殖适应性的影响是导致它们种群季节动态格局和分布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在不同高温(39、41、43℃)下冲击1 h后,东亚小花蝽成虫存活率、产卵前期、产卵量、寿命等生殖特性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东亚小花蝽成虫的存活率从94.44%下降到68.89%;东亚小花蝽雌虫的产卵前期随温度升高而延长,25℃恒温条件下雌虫产卵前期平均为2.56 d,43℃高温处理1 h后延长至4.11 d;短时高温冲击显著降低东亚小花蝽成虫的单雌产卵量,25℃恒温条件下单雌产卵量平均为60.44粒,41℃冲击1 h后,其产卵量为24.10粒,43℃冲击1 h后仅为13.78粒;东亚小花蝽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5℃恒温条件下,雌成虫寿命平均为15.33 d,而43℃高温冲击1 h后,雌虫寿命仅为8.11 d。以上结果表明,短时高温冲击导致东亚小花蝽生殖适应性下降。  相似文献   

13.
短时高温暴露对褐飞虱存活和生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短时高温暴露对褐飞虱成虫存活和生殖特性的影响,为褐飞虱种群发生预测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初羽化24 h内的褐飞虱成虫,辨别雌、雄后放入平底玻璃管内,每管5对,置于水浴循环仪中进行高温暴露处理,设置6个靶标温度,分别为33、35、37、39、39.5和40℃,误差范围0.02℃。高温处理时以25℃为起点温度,然后以0.1℃/min的速度上升至靶标温度,待靶标温度恒定后,在靶标温度下处理2 h。处理结束后,将褐飞虱转移到25℃的人工培养箱中,1 h后观察记录其存活情况,以未经过高温处理的褐飞虱成虫为对照。随后研究其存活率、产卵量及后代存活能力是否发生变化。【结果】33-37℃对褐飞虱雌、雄虫的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而39-40℃下暴露2 h,雌、雄虫的存活率显著下降,其中39.5℃下暴露2 h,雌、雄虫存活率均低于50%,40℃下暴露2 h,雌、雄虫存活率仅为4.5%-6.7%,且成虫存活时间不足24 h;不同高温暴露2 h后,褐飞虱雄成虫逐日存活率曲线坡度较雌成虫陡;在35-39.5℃范围内暴露2 h,褐飞虱的产卵前期有所延长,尤其在39.5℃下暴露2 h,每头褐飞虱雌虫的平均产卵前期达6.3 d,与对照(25℃)的产卵前期3.5 d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在35和39℃暴露2 h,产卵前期显著延长,分别达到4.4和4.4 d(P<0.05);高温暴露对褐飞虱雌成虫产卵量也有明显的影响,33、35、37、39及39.5℃分别暴露2 h,每雌产卵量显著从25℃的365.5粒下降至165.4、194.6、146.7、301.6和234.7粒(P<0.05);高温暴露对褐飞虱后代孵化率和性比均无显著影响,但对其后代总存活率有着显著的影响,随着温度上升,F1代若虫总存活率由对照(25℃)的80.4%下降至61.8%-75.5%;褐飞虱成虫在33-39.5℃高温下暴露2 h,其F1代若虫总存活率比对照均下降,而除35℃(75.5%)外,其他温度暴露后,均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P<0.05),40℃下褐飞虱停止产卵活动。此外,高温暴露还能使褐飞虱的产卵节律和孵化节律发生变化,经39.5℃高温暴露2 h后,较33、35、37和39℃高温处理及对照的产卵高峰期和后代的孵化高峰期推迟。【结论】在39-40℃高温暴露下,褐飞虱成虫存活及产卵量和后代总存活能力显著下降,39℃及以上高温对褐飞虱存活与生殖具有一定的威胁。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温度、湿度对普通钝绥螨 Amblyseius vulgaris Liang et Ke 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25℃为最适温度.25℃下,未成熟期平均发育历期5.16d,成螨寿命34.16d,产卵期21.85d,平均每雌总产卵量45.62粒,种群内禀增长率 r_m=0.259.湿度对螨卵孵化和幼螨成活影响很大,25℃下相对湿度不足43%是限制卵孵化的极限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明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井上蛀果斑螟成虫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为该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选择八角、花椒、生姜、小米辣、薄荷和草果等6种井上蛀果斑螟非寄主芳香植物,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不同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井上蛀果斑螟成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等生物学指标的影响.[结果]6种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井上蛀果斑螟成虫的寿命和繁殖力有显著影响(P<0.05,下同).小米辣挥发物对井上蛀果斑螟的产卵前期影响最大,产卵前期较对照(1.03 d)延长2.03 d;八角挥发物对井上蛀果斑螟的产卵期影响最大,产卵期较对照(9.20 d)缩短6.62 d;八角挥发物对井上蛀果斑螟雌、雄成虫的寿命影响最大,八角挥发物处理下雌、雄成虫寿命仅为4.79和6.02 d,较对照分别减少11.64和8.79 d.八角挥发物处理下井上蛀果斑螟成虫无产卵高峰期出现,其余处理产卵高峰期仅为1d.各处理单雌平均日产卵量均显著下降.八角挥发物处理的单雌平均产卵量和子代卵的孵化率最低,产卵抑制率达86.21%,子代卵孵化率较对照减少83.19%.[结论]八角挥发物对井上蛀果斑螟成虫寿命和繁殖力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用于针对该虫的生态控制和植物源农药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大蟾蜍卵孵化的温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大蟾蜍卵的孵化率、发育起点温度、发育有效积温和蝌蚪成活率,将产出当天的大蟾蜍卵采集回实验室,分别置于5个不同温度(10℃、15℃、20℃、25℃和30℃)下孵化,观察和测量记录卵的孵化率、孵化后3 d蝌蚪的成活率、体长及每个温度下卵的发育历期。光照周期设为14L∶10D。结果表明:温度对大蟾蜍卵的孵化率影响显著;孵化后3 d蝌蚪的成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0℃下孵化的蝌蚪在2 d之内全部死亡;温度对大蟾蜍卵孵化后3 d蝌蚪全长的影响极显著(F=55.592,df=4,N=50,p<0.000 1),大蟾蜍的卵孵化后3 d蝌蚪的全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应用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化法算得的大蟾蜍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0.35℃、68.64℃/d和0.15℃、69.29℃/d。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光周期和温度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自然滞育种群成虫滞育后生殖生物学的影响,明确“滞育发育”与滞育强度、滞育解除与滞育后发育的关系。【方法】观察记录中华通草蛉自然种群分别于11月、1月、3月在18、22、28℃及不同光周期(15D﹕9L、13.5D﹕10.5L、12L﹕12D)下的产卵前期、产卵历期、产卵量和雌成虫寿命等。【结果】温度对滞育解除后的中华通草蛉成虫的产卵前期(P<0.001)、产卵历期(P<0.001)、产卵量(P=0.012)和雌虫寿命(P<0.001)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中华通草蛉解除滞育后的产卵前期、产卵历期、雌雄成虫寿命均缩短。11月份22℃下成虫产卵量最高,而18℃下最低,且3个温度间产卵量有显著差异(P<0.001)。而1月份(P=0.604)与3月份(P=0.745)不同温度间产卵量无显著性差异。不同越冬时期对滞育成虫产卵前期有显著性影响(P<0.001),且随越冬时间延长产卵前期减少。成虫在1月份产卵量高于其它越冬时期,且只有在光周期15D-9L条件下差异显著(P<0.05),其余光照条件下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越冬时期对成虫产卵历期和雌虫寿命差异不显著(P>0.05)。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滞育解除过程中的产卵前期(P=0.240)、产卵历期(P=0.234)及雌虫寿命(P=0.155)均无显著性影响。中华通草蛉成虫在15D﹕9L条件下产卵量最大,且在11月份(P=0.008)与3月份(P<0.001)显著高于其它光周期下,1月份则光周期对产卵量无显著影响(P=0.735)。交互作用显示,温度与越冬时期的交互对产卵前期(P=0.016)及产卵量(P<0.001)影响显著,而对产卵历期(P=0.321)和雌虫寿命(P=0.583)则无显著影响。光周期与越冬时期的交互对产卵前期(P=0.664)、产卵历期(P=0.074)和雌虫寿命(P=0.052)均无显著性影响,但显著影响成虫产卵量(P=0.031)。【结论】温度对滞育后发育生物学特性均有显著性影响。越冬时期只对产卵前期和产卵量有显著性影响,说明不同越冬时期滞育强度不同且滞育解除过程的能量消耗会对产卵量有一定影响。光周期只对产卵量有显著性影响,说明光照长度会影响中华通草蛉卵粒的形成。温度和越冬时期比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后发育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甘藍夜蛾成虫需要取食糖类物质作为补充营养后,才能进行正常的生殖活动。成虫寿命一般8~10天,产卵期約4~7天。雌雄蛾均在夜晚一定时间内进行飞翔、取食、交配、产卵等活动。本试验观察到雌蛾产卵量一般为800~1500粒,最高达2822粒。卵的孵化率超过90%。雌雄蛾均有多次交配现象。雌蛾经人为地与雄蛾完全隔离后,能产下不受精的卵,产卵量低,卵粒不孵化。成虫取食糖类物质,比以清水或非糖类物质作为补充营养产卵高3~5倍。田间观察到成虫在多种蜜源植物上取食。  相似文献   

19.
高温胁迫对柑橘全爪螨存活及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高温胁迫对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存活及生殖的影响,揭示该螨在高温条件下的种群动态规律。【方法】柑橘全爪螨采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在人工气候室饲养10代后用于试验,饲养条件为温度(25±1)℃,相对湿度75%-80%,光周期14 h﹕10 h(L﹕D),寄主植物为盆栽柑橘苗。挑取雌成螨于离体柑橘叶片上,让其产卵12 h,然后移除雌成螨,收集的卵继续饲养至后若螨时,采用叶蝶法单头饲养到成螨。将雌成螨单头分别置于32、35、38及41℃恒温培养箱中热激一定时间,然后再放回上述人工气候室条件下,每个叶碟上再放1头雄成螨,每个处理至少设30个重复,以25℃为对照。每24 h观察、计数产卵情况,直至雌成螨死亡,测定高温及作用时间对柑橘全爪螨雌成螨寿命及生殖的影响。利用SPSS 10.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平均数的多重比较采用Duncan multiple range test(DMRT,P<0.05)。【结果】高温35及41℃分别胁迫柑橘全爪螨雌成螨1 h,其寿命显著缩短至10.1及8.2 d(P<0.001)。且随胁迫时间延长,影响加剧。38℃胁迫雌成螨3 h,其寿命显著缩短至9.6 d(P<0.01);41℃胁迫雌成螨3 h,其寿命显著缩短至5.0 d(P<0.001)。高温胁迫对雌成螨的生殖力也有明显影响,32、35、38及41℃分别胁迫雌成螨1 h,每雌产卵量显著下降为38.4、37.5、43.5和40.2粒(P<0.05);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产卵量继续下降,38℃胁迫雌成螨3 h,产卵量为23.1粒(P<0.001),41℃胁迫雌成螨3 h,产卵量显著下降至7.8粒(P<0.001)。雌成螨分别在32、35、38及41℃下胁迫1 h,特定年龄存活率(lx)曲线均出现“平台期”,但38及41℃分别胁迫雌成螨3 h,lx曲线“平台期”消失;且随着温度升高及胁迫时间的延长,lx曲线坡度变陡。特定年龄生殖力(mx)曲线显示,高温胁迫促使产卵高峰期提前,mx下降;高温38及41℃分别胁迫雌成螨3 h,mx下降尤为明显。【结论】高温胁迫下,柑橘全爪螨雌成螨寿命缩短、lx下降、产卵数量减少及mx下降,且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影响程度加剧,短时高温对雌成螨的存活和生殖有不利影响。夏季高温条件对柑橘全爪螨种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