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管角螺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潘英  庞有萍  罗福广 《水产学报》2008,32(2):217-222
研究了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繁殖方式、繁殖季节、繁殖力、孵化及稚、幼螺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管角螺在广西沿海每年只有一个繁殖期(4-5月,水温24~28℃).管角螺的整个胚胎发育阶段都在卵囊内进行,属直接发生型,出膜后即为稚螺,其繁育过程没有自由生活的浮游幼虫阶段.繁殖期内亲螺有多次交尾现象,平均每个雌螺产卵2.1次,产卵囊20.4个,每个卵囊平均含有卵子2 115粒,个体繁殖力4.3万粒.水温24~29℃时稚螺孵出时间为29~30 d,孵化率98%.90 d后发育为5.0 cm的幼螺.  相似文献   

2.
该文测定了管角螺和细角螺足肌的基本生化成分、以及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管角螺和细角螺足肌中的含水量、粗脂肪和总糖含量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细角螺粗蛋白的含量显著高于管角螺,灰分含量显著低于管角螺。两种螺中共检测到17种氨基酸,管角螺和细角螺总氨基酸分别占足肌干重的59.72%和67.82%,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9.82%和22.26%,呈味氨基酸分别为31.45%和35.59%。除色氨酸和组氨酸含量外,其他氨基酸含量细角螺显著高于管角螺。两种螺的必需氨基酸相对均衡。管角螺和细角螺分别由24种和22种脂肪酸组成,饱和脂肪酸分别占总脂肪酸的34.05%和33.67%,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的65.95%和66.32%,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的15.91%和18.06%、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的50.04%和48.25%。细角螺足肌中的C18∶1、C20∶5、C22∶6、单不饱和脂肪酸和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管角螺。总体而言,细角螺足肌的营养价值稍高于管角螺。  相似文献   

3.
管角螺的人工育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管角螺是海产底栖动物,原腹足纲,灰螺科,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及日本海,生活在近海10余米等深线砂泥海底。个体大,味美,营养丰富,是高级海产品,近年来,由于资源量日趋减少,市场售价昂贵,供不应求,进行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以期作为新的养殖品种予以人工驯化饲养,是很有开发前景的项目,1999年5月笔者进行了管角螺的人工育苗试验,初步掌握了其幼体发育不同时期特性。管角螺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现将育轩情况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管角螺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4~30℃的室内人工饲养条件下,管角螺受精卵经30 d发育变态为稚螺,孵化率98%。幼螺适宜温度为23~35℃、盐度为13.0~39.0。饵料以双壳贝类为主。经过50 d培育,共育出壳高8~32 mm的幼螺11.81万个,成活率92%。幼螺经12个月培养,壳高约10 cm。  相似文献   

5.
管角螺对几种环境因子的耐受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结果表明,管角螺幼螺生存温度为6~32 ℃,适宜温度20~30 ℃.管角螺对低盐具有较强的耐受力,适应盐度为13.0~39.0;生存pH为6.2~10.4,并具有较强的耐干露能力.气温28~30 ℃,壳高10.0 mm的幼螺干露12 h无死亡,干露24 h和36 h的死亡率分别为75%和100%.幼螺营底栖生活,底质条件对管角螺的个体成活率无明显影响.饵料以双壳贝类为主,对贝肉、鱼虾肉糜具明显的趋食性.  相似文献   

6.
管角螺受精过程的荧光显微观察及保育卵形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管角螺受精卵在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以及保育卵的形成,实验通过Hoechst 33258染色、荧光显微观察方法,对管角螺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核行为的细胞学变化进行了详细观察,并对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数量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管角螺的成熟未受精卵呈卵圆形,平均卵径(0.33±0.03)mm,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在水温为(26±2)°C条件下,1 h精子入卵,2~3 h受精卵先后排出第1、第2极体,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6 h雌、雄性原核形成,靠近融合,第一次卵裂形成2细胞,12~24 h时2细胞继续分裂生成4细胞。研究表明,管角螺受精卵在成熟分裂和卵裂过程中表现出发育的不同步性,同个卵荚内多个发育阶段共存,受精率为43.14%,而受精卵正常发育概率仅5.70%。卵荚内多数卵子不受精或者受精卵停止发育,成为营养卵(保育卵),为正常可育卵消化利用,这两种来源的保育卵比率约为3∶2。管角螺胚胎发育过程中,1~6 d内胚胎数减少明显,担轮幼虫发育率为0.48%,之后数量稳定,直至稚螺出膜。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细角螺(Hemifusus termatamus)腹足部肌肉的氨基酸含量与脂肪酸组成,并与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管角螺(Hemifusus tuba)、棘角螺(Hemifusus kawamurai)和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细角螺肌肉中检出17种氨基酸,总含量为肌肉干重的81.03%,高于鲐鱼(79.86%)、方斑东风螺(66.45%)、管角螺(56.94%)和棘角螺(64.42%);肌肉中4种呈味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为38.49%,占氨基酸总量的47.50%;8种必需氨基酸(EAA)总含量为38.49%,占氨基酸总量的46.94%。细角螺肌肉中共检出20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65.25%,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34.75%,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比值为0.53,低于方斑东风螺(1.15)、管角螺(1.13)和棘角螺(0.69),高于鲐鱼(0.37)。结果表明,细角螺肌肉中必需氨基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食物蛋白与脂肪来源。  相似文献   

8.
管角螺生殖系统解剖学及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解剖并观察了管角螺的生殖系统,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对其生殖腺发育及生殖细胞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管角螺为雌雄异体,雄性生殖系统主要由精巢、贮精囊、前列腺、输精管和阴茎构成,其中,精巢由生精小管和输精小管组成;根据生精小管内生殖细胞分布和间质细胞数量,精巢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精母细胞分裂期)、成熟与排放期、退化期等4个时期,根据细胞大小、形态及分布特征,精细胞的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4个阶段。卵巢结构为滤泡型,由滤泡壁和滤泡腔组成,内含嗜酸性颗粒。从卵巢内滤泡的大小、结构及滤泡内嗜酸性颗粒的数量,卵巢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根据卵细胞的大小、形态及卵黄颗粒的含量,卵细胞发生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和成熟期。管角螺生殖腺及生殖细胞的发育均不同步,为多次成熟、多次排放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管角螺性畸变过程中,生殖系统在形态和组织结构方面的变化,以及性畸变可能对其种群带来的不良影响,实验采用组织解剖学和扫描电镜的方法,研究了广东湛江、广西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及越南胡志明市5个区域管角螺的未成熟和成熟正常雄、雌个体以及性畸变个体的生殖系统结构。结果显示,管角螺性畸变个体除具有正常的雌性生殖器官外,还有输精管和阴茎等雄性生殖器官,并且性畸变个体阴茎的位置、形状和输精管的组织结构与正常雄性个体的相似,管角螺性畸变现象仅见于成熟个体,高程度性畸变雌体的性腺发育受阻。性畸变率(IOI)结果显示,8批样中管角螺性畸变严重程度依次是北海1北海2湛江钦州1防城港近海越南胡志明市、钦州2和防城港白龙珍珠湾,其中北海的性畸变情况最为严重,性畸变率平均达到90%;北海种群的输精管发育指数(VDSI)也高于其他地区群体;并且北部湾管角螺的雌雄性比几乎都要小于1,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研究表明,有机锡污染可能已对北部湾管角螺种群的延续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10.
罗杰 《海洋渔业》2014,36(3):282
名贵贝类的开发研究及增养殖,在提高海水养殖业的规模效益和产业化水平、促进海洋资源持续高效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管角螺(Hemifusus tuba)为浅海大型腹足类动物,具有个体大、经济价值高、人工育苗技术相对简单等优点,是一种很有人工养殖前景的潮间带经济贝类。本文根据管角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对其生物学、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遗传多样性、分子生物学及能量代谢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管角螺资源保护、规模化增养殖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南麂海区野生贝类增养殖种类初步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开发驯化本地野生贝类,以它们各自对养殖环境的适应性、生长特性、苗种培育的容易程度以及产品销路、经济效益等为筛选原则,初步筛选出厚壳贻贝、真蛸和泥东风螺最适合南麂海区养殖,方斑东风螺和管角螺较适合养殖,等边浅蛤、波纹巴非蛤和角蝾螺虽不适合养殖但适合增殖,青蚶和嫁虫戚不适合养殖。  相似文献   

12.
管角螺代谢物对浮游植物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管角螺的粪便,烘干处理后测定其营养成分组成;并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管角螺(Hemifusus tuba)代谢物对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亚心型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管角螺粪便中含有粗蛋白质(9.8%)、磷(0.38%)等微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管角螺的代谢物对三种单胞藻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三种微藻的生长与代谢物的添加量呈正比相关;管角螺代谢物对不同微藻的生长作用随种类的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差异,对湛江等鞭金藻和牟氏角毛藻的增殖作用明显高于亚心型扁藻(P0.05)。  相似文献   

13.
脉红螺早期发育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潘洋  邱天龙  张涛  王平川  班绍君 《水产学报》2013,37(10):1503-1512
在实验室条件下孵化脉红螺的卵囊,观察其胚胎和浮游幼体发育过程,及脉红螺早期发育过程的形态学变化。卵囊在25 ℃时孵化时间为16 d,经过卵裂期、囊胚 期、原肠胚期、膜内担轮幼虫期,最后发育为膜内面盘幼虫,破膜而出开始浮游幼体发育阶段。脉红螺浮游幼体期按螺层、面盘形态、幼体壳型和器官可分为5个 时期,分别为1螺层期;2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3螺层期初期;3螺层中后期;4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其中在2螺层后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快,壳高平均 每天增加44.45 μm,3螺层初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慢,壳高平均每天增加19.51 μm。脉红螺附着变态的时期是4螺层中期和后期,壳高1 250~1 500 μm,附着变 态的标志是浮游幼体壳口边缘明显加厚并向壳口外侧翻转,壳口中央突起部消失,面盘退化,足部发达并能自由伸缩。  相似文献   

14.
脉红螺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魏利平 《水产学报》1999,23(2):150-155
本文研究了脉红螺繁殖方式,繁殖季节,繁殖力,孵化,幼虫发育及变态和稚,幼螺发育过程,阐明了脉红螺在山东沿海每年只有一个繁殖期。繁殖期内亲螺有多次交尾现象,平均每年雌螺产卵2.1次,产卵袋655.9个,每个卵袋平均含有受精卵1149粒,个体繁殖力75.4万粒。  相似文献   

15.
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底质和饵料对管角螺Hemifusus tuba孵化和稚、幼螺生长的影响.温度试验结果表明,29℃组卵囊平均出稚螺数为15.07 ind ·卵囊-1,显著高于23℃组(13.3 ind ·卵囊-1)和26℃组(12.87 ind ·卵囊-1);29℃组孵化时间为30 d,26℃组为40 d,23℃组为35 d;23℃组最后存活率达到66.7%,29℃组只有36.37%;26℃组初孵稚螺的壳高为6.33±0.34 mm,显著高于23℃和29℃组,但经培养后,23℃和26℃组的幼螺壳高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7.59±2.22和16.66±1.80 mm,综合考虑23℃为较适孵化温度.底质试验结果表明,初孵稚螺无底质培养比泥底质培养佳,幼螺沙底质培养比无底质培养佳;饵料试验结果表明,投喂鲜活饵料优于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6.
东极海区管角螺软体部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东极海区野生管角螺(Hemifusus tuba)软体部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管角螺软体部干品(DS)的粗蛋白含量达80.777%,蛋白质中检出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达软体部干重的51.42%。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蛋氨酸+半胱氨酸的氨基酸分最高为85.94分,呈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占氨基酸总量的48.62%;EAA/TAA为40.57%、EAA/NTAA为68.72%,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模式;粗脂肪中脂肪酸含量齐全,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分析结论为管角螺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具有优良保健和营养价值的食品。  相似文献   

17.
管角螺全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俗称角螺、响螺,隶属于腹足纲、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盔螺科(Galeodiae),为浅海较大型的经济腹足类,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和海南各省的沿海,生活在潮下带近海11—40多米的软泥和泥沙质海底。其个体大、味美、营养丰富,属名贵海鲜。近年来,我国沿海的管角螺资源量日益减少,市场价格昂贵,供不应求,所以很有开发养殖前景。  相似文献   

18.
管角螺,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及日本。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国内消费者喜爱;亦可出口创汇。为摸索该品种生产路线,浙江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科技人员,于1992年3月间,选购100来只管角  相似文献   

19.
大瓶螺(Ampullaria gigas)又名南美螺、福寿螺,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在分类学上属软体动物门,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这种螺具有生长繁殖快、食性杂、抗逆性强、易于养殖且成本低、肉味鲜美等优点,是一种大型优质,经济效益好的淡水养殖螺类。该螺在广东、广西等地野生分布量大。大瓶螺有冰冻螺肉、盐渍螺肉、无盐干制和含盐干制等4种主要的加工方法,加工出口和内地销售大瓶螺肉有利于我国大瓶螺资源的利用和养殖业的发展。一、大瓶螺的加工工艺流程二、大瓶螺加工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1、鲜螺的采集及保存生产加工季节以4月~5月和8月~…  相似文献   

20.
大瓶螺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谢嗣光 《水产学报》1994,18(1):39-44
本文对大瓶螺(Ampullariagigas)的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由于大瓶螺卵具钙质卵壳,故采用定时取样,破壳取胚,间断观察的方法。在25±1℃气温中,胚胎发育从卵产出母体后至孵化需274小时,长度增长22倍。全过程可分为7个时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面盘幼虫期、幼螺形成期和孵化期。对各期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绘制了各期形态图,还对卵的结构,各期发育时间及胚胎大小变化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