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土地利用决策变化释放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约束以改善农户收入是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已有文献大多直接分析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鲜有研究关注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及其收入的连锁影响。为探析退耕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收入效应,基于陕西、四川、江西三省2017年实地调查数据,利用内生转换模型探析退耕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并构建“反事实”分析框架测算不同类型收入的平均处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学历、劳动力人数对农户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土地缩小决策会显著降低人均农业收入、提高人均非农收入。研究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规模耕地的经济效益差异及影响耕地经济效益的因素,以曲周县第四疃乡农户调查问卷为基础,利用Stata 12.0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从农户微观视角分析不同农户耕地经济效益的差异及影响效益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耕地规模大的分组中农户耕地经济效益较高;耕地经济效益与耕地块均面积、机械拥有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务农人口数没有明显相关关系;地块规则成方、加入合作社等新型组织或自成种粮大户均有利于提高耕地经济效益。据此提出解放劳动力、实施土地整治、扶持农村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等提高耕地经济效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刘维东  陈其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194-8196
分析了土地与乡村景观的概念与关系,在此基础上,以灾后绵竹棚花村土地利用规划为例,介绍了棚花村的土地利用现状,解析了棚花村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布局,提出了具体的规划方法。强调应保障安全,集约建设用地;调整土地用途和格局,丰富乡村田园美景;重塑年画之村,再现川西林盘风光。以期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完善地块形态,合理配置用地类型,实现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信桂新  邓华 《农学学报》2024,(2):94-100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山地丘陵区的土地流转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基于农户家庭禀赋的内生视角,探讨了土地流转与农户家庭特征的关系,并利用调查获取的重庆市荣昌区333份农户问卷数据,构建了影响农户土地流转决策意愿的变量指标体系,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农户土地流转决策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家庭禀赋特征,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排序为农户性别>种植业收入比重>农户年龄>人均耕地面积>耕地破碎程度,说明男性在家庭决策中仍然发挥着主导,而户主年龄、家庭种植业收入比重、家庭人均耕地面积、承包耕地破碎程度与土地流转决策意愿均存在较为强烈的反向作用关系。因此,构建稳定长期的土地流转关系,在政策设计上应注意弥补农户家庭禀赋上的短板,并通过收益分配共享机制促进其经济状况或发展能力改善。  相似文献   

5.
7亩地的纠纷     
赵国良 《新农业》2014,(6):32-35
<正>【案情回顾】获取地块使用权1998年,李某所在的村根据国家政策进行了二轮土地承包,作为农户的代表,李某与所属村民委员会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根据家庭农村人口数量,李某所代表的农户有权利获取7亩耕地的使用权,政府部门为李某颁发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李某因此实现耕种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6.
农户耕地经营细碎化分析——以辽宁省昌图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辽宁省昌图县为例,利用实地调查数据从地块数量、地块面积、地块间的距离3个方面考察农户耕地经营的细碎化程度,结合研究区的农户耕地经营现状分析了导致耕地细碎化的原因,认为耕地经营细碎化主要是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分配制度、人口压力和继承分家传统、土地市场化流转程度不高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效流转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基于对我国7个省市11 200位农户的大样本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农户土地承包决策的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户具有较强的土地流转意愿,且以转出土地为主。政府组织管理是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的主要方式,但农户也有私下交易的意愿。农产品价格是影响农户土地承包决策的最主要因素,劳动力、政府支持、土地资源利用、土地承包价格及承包合同的执行成本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耕地转入的区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重庆典型区县为例,利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法(PRA)先后获取606份山区农户和604份平坝地区农户调查问卷,基于地块尺度深入分析耕地转入特征,并利用Logistics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区域农户转入耕地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平坝地区耕地转入以水田为主,山区则以旱地为主,转入地块质量均以一、二等地为主,转入地块面积以S≤0.13hm~2为主,且多为无偿转入;(2)不同地区农户转入耕地决策的共同影响因素是农业收入和经营耕地面积.不同的是,地块离家平均距离和离集镇距离显著负向影响平坝地区农户转入耕地,省工农具投入和牲畜数量显著正向影响平坝地区农户转入耕地;而地块平均等级显著负向影响山区农户转入耕地,经营耕地地块数量和水田比重显著正向影响山区农户转入耕地.  相似文献   

9.
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效流转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基于对我国7个省市11 200位农户的大样本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农户土地承包决策的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户具有较强的土地流转意愿,且以转出土地为主.政府组织管理是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的主要方式,但农户也有私下交易的意愿.农产品价格是影响农户土地承包决策的最主要因素,劳动力、政府支持、土地资源利用、土地承包价格及承包合同的执行成本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给农地确权数据成果拓展应用和流转土地空间信息数字化精细管理提供支撑,以湖南省观音滩镇为例,基于农地确权数据和土地流转数据,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利用土地基尼系数研究土地流转面积及空间分布的合理性;然后依据地租理论和人地关系理论,从空间角度研究流转土地价格及其相关人口的关系,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外出打工人数、流转土地价格与流转地块空间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到2015年,观音滩镇仅有9.03%的承包地流转,流转土地呈现东部扩张,向北部延伸,西部零星分布的势态;流转土地面积及其空间结构基尼系数分别为0.557和0.555,表明流转土地面积和空间结构不合理,需要人为进行管理把控;3.89%的农户为流转土地农户,其中外出打工人口年龄主要在19~40岁;土地流转之后,外出打工人口数量在全镇空间上正相关关系不显著,而在北部呈现"高-高"集聚,中东部"低-低"集聚;土地流转价格在全镇空间上有正相关关系,土地流转价格的局部空间集聚性在流转土地外出打工人数多少和不同的土地流转时间有所体现。研究发现农地确权成果数据可支撑土地流转信息化管理,流转价格是级差地租的体现,流转土地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劳动力分配也是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与协调的结果。本研究可为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地资源配置、提高劳动力利用率和实现农地精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中农户的居住生活变化及其生计转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户生计问题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对新农村建设热点区域邛崃市的典型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①农村居民点是一个与农户生计息息相关的多功能复合单元.②新居建设改善了农户的居住区位和生活条件,但功能趋于单一化;按照城市的居住生活习惯设计新居的功能结构,导致农村居民点用地大幅减少.③土地整理新增耕地和因迁建而得的新居房产,是农户新获取的重要物质资产;利用掌握的社会资产寻找非农就业机会、拓展就业渠道对农户改善生计至关重要.由于普遍缺乏高质量的人力资产,农户实现生计多样化仍要克服许多困难;随着庭院经济的没落,农户生活资料的市场依赖性日趋增大,传统的家庭农具面临贬值、淘汰;在物质资产减少、家庭负担加重、收入缺少增长的处境下,政府的金融性资产支持难以促进农户金融资产的增长.④居住生活方式和生计资产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农户生计转型,呈现"正面的非农化"和"负面的非农化"两种趋向.⑤新农村建设照搬城市的居住生活方式对农户缺乏现实意义,可能背离了此项决策的初衷.建议地方政府依据农户的家庭状况和发展需求,分类指导,设计不同的政策细节,为农户创造适宜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2.
发展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加快新型植保机械推广是我国提高农药利用率、实现农药减量的政策取向。基于农户行为理论,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利用320户抽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Probit回归模型,分析农户植保机械作业外包决策行为,探讨规模和服务质量风险对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喷杆喷雾机是样本地区最主要的植保工具类型,农户主要通过作业外包来使用喷杆喷雾机等大中型植保机械。植保机械作业外包减少了玉米和棉花生产的农药投入量。农户购买植保机械外包服务的决策受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呈倒U型趋势,经营规模介于2~10 hm~2的农户进行外包的概率最大,超过60%。地块规模、相邻地块统一灌溉、男性和非农劳动力比例对农户购买机械外包服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技能培训对机械外包需求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考虑到植保外包作业具有质量难监督、质量风险大的特性,模型也纳入了农户风险态度、农业保险等变量,但影响均不显著。因此,提出补贴大中型植保机械促进外包市场发展,结合区域规模经营发展状况适时推广专业化外包服务,结合病虫害统防统治适当组织农户间的联合外包,创新外包服务供给体系,制定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牟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812-12814,12818
以土地流转中的农户供求意愿为切入点,构建农户流转决策的理论模型,解释理论上的重庆土地流转与流转收益和成本间的关系,进而厘定各因素影响农户流转意愿的计量模型,科学把握重庆农户流转意愿与实际差距的内在原因。具体为:①以土地流转中农户的供求意愿为切入点,遵循理论决策-实证绩效-行为机理-区域调控的框架,分析重庆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户的供求意愿及行为作用机理,构建破解影响重庆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对策框架,结论可服务于重庆目前及今后的城乡统筹用地的战略需求。②借助参与性农村评估获得的翔实资料,结合多学科耦合,构建适于重庆的农户土地流转供求意愿决策的理论和计量模型,分析土地流转的供求关系和流转效率,与以往研究相比,实现了理论决策分析与计量经济模拟间的统一,避免了单一视角的无针对性的定性分析弱点。但针对这一研究,需要破解2个关键问题:①众多复杂的影响因素使得土地流转的农户供求意愿分析,需借助多分类无序逻辑回归而进行,但怎样识别影响农户土地流转供求意愿的潜在因素,属理论决策方面首先必须破解的难题。②如何厘定农户决策行为及作用机理模型,以分析土地流转中农户的供求意愿绩效,进而为重庆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性调控与制度创新提供依据,属实证绩效方面所必须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西藏农村土地流转状况,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在林芝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地土地流转规模小,集中分布在城镇周边;土地流转方式单一,流转程序不规范;农牧民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流转意愿强烈;限制土地流转的因素主要是无人承租、地块基础设施薄弱和地块分散。说明,林芝县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流转阶段,应逐步增强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为农牧民提供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做好土地整理工作,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户规范流转土地。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农户空间资源要素共享低效是村落空间重构的重要障碍,对其共享界面进行计量分析,能有效辨析不同类型农户共生关系及诊断共生界面关键问题。以重庆市燕坝村为例,采用共生界面分析法计量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共生界面特征,结果表明:当前村落空间5种不同类型农户共生模式为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农业经营型农户和非农经营型农户分别形成两对共生性明显的共生体;生产空间重构亟需强化的农户共生界面是农业补贴、土地流转农户补偿机制、基础设施管护;居住空间重构亟需强化的农户共生界面是劳动力素质、新型农村社区管护;生态空间重构亟需强化的农户共生界面是绿色基础设施配套及管护。  相似文献   

16.
2016年,白城市洮北区洮河镇大六家子村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零散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布局,改造成高产水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全村325户全部参加了土地集约经营,各户先将分散经营的二轮承包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全村共计规模经营土地690公顷,村集体再以每5~7公顷为一个承包地块转包给45个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全部种植水稻,基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六家子村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完善提高后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土地流转对于我国农村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影响因素推动力的研究,村集体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是农户土地流转的“拉动力”的研究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农村土地流转注入内源动力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得到在土地流转中不同模式的关注点存在差异、中介组织有待建设、完善社会保险,推进农户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三个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调查统计,目前,全市已开展土地流转的村110个,流转土地面积7134公顷,占承包土地的1.46%,涉及农户33412户。从各村情况看,经济发展较快村土地流转面积较多,经济欠发达村土地流转面积较少,劳动力转移多的村土地流转面积较多,劳动力转移少的村土地流转面积较灸人均占有耕地较少的村土地流转面积较多,人均占有耕地多的村则较少。从农户的情况看,土地流转与户主的年龄大小、对土地的依赖性强弱、家庭成员接受培训的比例高低、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多少,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构建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研究农户决策行为与耕地质量评价和保护之间的规律,提出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和耕地质量保护对策势在必行.在对国内外农户耕地利用决策、耕地质量评价进行回顾总结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是未来耕地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为此从耕地质量评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的相关理论、指标体系构建及其相关研究方法.在理论研究方面,重点研究农户耕地利用目标差异性及其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农户在不同耕地利用强度下的耕地质量影响过程及其效应,分析这种影响效应的自然过程与农户耕地利用之间的协调和复合关系.在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面,要构建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并从农户对于耕地质量评价要素的影响关系出发,构建合适的耕地质量评价要素的分值体系,以分析由于农户决策行为差异性造成耕地质量空间变异性的特征规律.在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方法方面,不仅要借助传统的学科方法,还要引进遥感信息识别技术、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空间尺度分析技术,以提升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20.
农户居住区位选择的环境和驱动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户是农村居民点中重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对农户居住空间系统演变内在机制的研究,需从微观角度对农户居住区位选择演变以及相关居住活动行为进行分析。本文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制度政策的外部区域发展环境和农户的生存、生产、发展、生活需求的内部居住行为响应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户居住区位选择的因素;从居住空间偏好、建筑和迁移成本、政策引导方面,探讨了农户居住区位选择决策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