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目的】明确广西园林菟丝子发生种类及危害规律,并筛选高效、经济、安全的药剂品种,为菟丝子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南宁市为中心,对北海、柳州、梧州及百色市的靖西、德保、平果县的园林菟丝子发生情况进行调查,鉴定菟丝子种类,统计分析危害情况;针对主要菟丝子种类,选用9种药剂品种进行防治筛选试验,并设点记录观察菟丝子年消长动态。【结果】广西园林菟丝子以大花菟丝子为主,其次为南方菟丝子和日本菟丝子。菟丝子发生危害与空气温、湿度密切相关,每年发生危害严重期为6~9月,也是防除的重点时期。药后30 d,6%菟丝特对菟丝子茎尖和藤茎的最高防效分别为100.0%和97.8%,对黄素梅和小叶榕安全;其他药剂或药效较高但有不同程度药害发生,或对菟丝子无效,效果均不理想。【结论】6%菟丝特AS对园林树木安全,具有高效、安全、经济的特点,是防除菟丝子的理想药剂,推荐用量为333.3 mg/kg。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广西园林菟丝子发生种类及危害规律,并筛选高效、经济、安全的药剂品种,为菟丝子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南宁市为中心,对北海、柳州、梧州及百色市的靖西、德保、平果县的园林菟丝子发生情况进行调查,鉴定菟丝子种类,统计分析危害情况;针对主要菟丝子种类,选用9种药剂品种进行防治筛选试验,并设点记录观察菟丝子年消长动态。【结果】广西园林菟丝子以大花菟丝子为主,其次为南方菟丝子和日本菟丝子。菟丝子发生危害与空气温、湿度密切相关,每年发生危害严重期为6~9月,也是防除的重点时期。药后30d,6%菟丝特对菟丝子茎尖和藤茎的最高防效分别为100.0%和97.8%,对黄素梅和小叶榕安全;其他药剂或药效较高但有不同程度药害发生,或对菟丝子无效,效果均不理想。【结论】6%菟丝特AS对园林树木安全,具有高效、安全、经济的特点,是防除菟丝子的理想药剂,推荐用量为333.3mg/kg。  相似文献   

3.
昆明及邻近地区菟丝子属杂草及其寄主范围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昆明、玉溪、曲靖、红河、楚雄和大理等6个地(州)进行了野外调查和研究,共发现中国菟丝子、日本菟丝子和大花菟丝子等3种菟丝子,它们分别有10种、12种和153种寄主,大花菟丝子是昆明及邻近地区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菟丝子属杂草.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石河子市及周边植物地区上寄生性杂草菟丝子的种类,为其科学防除、有效监控提供依据。【方法】在石河子市内及其周边不同寄主上采集菟丝子茎、花和成熟、饱满的种子,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及ITS、rbc L、trn L-F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经形态学特征观察结合ITS、rbc L、trn L-F序列分析结果将37份菟丝子样品鉴定为2个种,分别为单柱菟丝子(Cuscuta monogyna)和田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结论】单柱菟丝子和田野菟丝子是新疆石河子地区的主要危害种。  相似文献   

5.
无根藤(Cassytha filiformis L.)是一种重要的寄生杂草,生长在我国南方。其寄主范围广泛,可危害草本、木本和竹类等经济植物,造成损失。由于无根藤的外形(主根和叶均退化,茎呈线状,缠绕寄主行寄生生活)很象菟丝子,故给识别和防除带来一定的困难。有不少人将其误认为菟丝子。 无根藤在南京不能生长,即使在温室中种植也不易萌发。为了研究无根藤的形态结构、吸器发育和进行防除试验,我们进行了无根藤组织培养。在短期内获得了无菌苗,为进一步  相似文献   

6.
<正>菟丝子,又称无根藤,是森林、农田、园艺的恶性杂草,不但危害花、灌木,而且还危害乔木。1危害性菟丝子是一种一年生寄生性种子植物,靠攀附吸取寄主植物体内的养分生存。菟丝子生长迅速而繁茂,影响寄主光合作用,而且夺取寄主营养物质,致使寄主植物叶片黄化易落,枝梢干枯,长势衰落,轻则影响植株生长,重则致全株死亡。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石家庄市园林菟丝子的发生与为害情况,对石家庄市园林菟丝子的种类、寄主植物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并对了菟丝子的为害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园林菟丝子有中国菟丝子和日本菟丝子2种,可寄生10科19种园林植物,其中,日本菟丝子的寄主有6科14种,发生面积和范围较大,属优势种,可为害街道、公园和苗圃的园林植物;中国菟丝子的寄主有5科5种,仅在种植草本园林植物较多的居住区为害较重。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北京市园林树木、花卉蚧虫、蚜虫及螨类种类的初步调查,描述了上述种类简要形态特征,介绍了危害寄主、分布范围、危害度、遇见度。  相似文献   

9.
筛选安全、有效的化学药剂,对控制园林树木日本菟丝子为害、维护园林植物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以生产上11种常用茎叶除草剂为试验药剂,先采用其在登记作物上的推荐剂量(常量),对寄生在大叶黄杨上的日本菟丝子进行防除试验,初步筛选出对日本菟丝子防效较好且对大叶黄杨药害较轻的药剂种类;然后,对这些药剂调整喷施浓度,继续在大叶黄杨上进行日本菟丝子防效试验,以确定适宜的药剂种类及使用剂量;最后,在确定的药剂种类及其适宜剂量条件下,观察金叶女贞、连翘、迎春、月季等园林树木的药害情况。结果表明:常量条件下,20%乙羧氟草醚EC、30%草除灵SC、48%仲丁灵EC、48%三氯吡氧乙酸EC和2.5%五氟磺草胺OD对日本菟丝子防除效果较差,且均对大叶黄杨产生不同程度的药害;18%草铵膦SL防除效果好,但对大叶黄杨造成严重药害;43%草甘膦钾盐AC、74.7%草甘膦胺盐SG和41%草甘膦异丙胺盐AC对日本菟丝子有一定的防除效果,但均对大叶黄杨有明显药害。20%精喹禾灵EC和10.8%高效氟吡甲禾灵EC对日本菟丝子防除效果较好,且防除效果均随使用剂量的增大而提高,4倍剂量下二者对日本菟丝子的防除效果分别达到了88.33%和85.00%,其中,20%精喹禾灵EC对大叶黄杨、金叶女贞、连翘、迎春、月季等园林树木安全,10.8%高效氟吡甲禾灵EC仅产生轻微药害。20%精喹禾灵EC和10.8%高效氟吡甲禾灵EC是防治园林树木日本菟丝子的安全、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研究侵染广西番茄的双生病毒种类、分布及复合侵染情况,为广西番茄育种及抗病品种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11年起,对引起广西番茄曲叶病的双生病毒进行调查、鉴定,并采集疑似双生病毒侵染的番茄样品189份,提取样品总DNA,利用双生病毒简并引物对样品进行检测,挑选部分阳性样品的PCR产物,纯化后连接至克隆载体进行测序,并与Gen Bank已报道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同时选取不同地区的各病毒分离物进行全序列扩增和测定,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研究其进化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结果】通过PCR检测发现,189份番茄样品中139份为阳性样品,阳性检出率为73.54%。挑选具代表性的番茄样品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发现引起广西番茄曲叶病的双生病毒有4种:中国番茄曲叶病毒、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和中国胜红蓟黄脉病毒,且样品存在复合侵染现象,存在7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复合侵染现象;共获得47个各病毒分离物的病毒全长基因组序列。通过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发现,各病毒分离物按地域处于不同的分支,表现较丰富的遗传进化关系。【结论】侵染广西番茄的双生病毒有4种,广泛分布于广西主要的番茄种植区,且病毒的侵染多为复合侵染。侵染广西番茄的双生病毒具地域分布性。  相似文献   

11.
广西猪乙型脑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广西地区猪乙型脑炎(JE)的感染情况及流行态势,为制定广西猪群JE监测和防控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8~2010年,采集广西边境14市未经JE疫苗免疫的2597份猪血清,采用LAT检测乙型脑炎病毒(JEV)血清抗体,并对不同区域、季节和年龄段等猪群JE流行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广西受检猪群JEV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为60.65%;感染率以桂南地区最高(72.15%),桂北地区最低(35.71%);夏秋季节(5~11月)是主要流行季节,平均JEV血清抗体阳性率达70.67%,3~4月仅为26.75%;2008~2010年,猪群JEV血清抗体阳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广西受检猪群JE感染较普遍,有一定的地域性及季节性,且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猪是JEV重要的贮存宿主及传染源,应采取有效的监测与防控措施,杜绝猪JE的流行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庐山野生藤本植物资源,为城市园林植物造景、藤本植物引种驯化及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江西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等文献资料,分析庐山野生藤本植物资源的特征和园林应用方式。【结果】庐山野生藤本植物累计有 29科72 属 167种,其中木质藤本121种,占 72.46 %,草质藤本46种,占27.54%;属于常绿类型的30种,占17.96%,属于落叶类群的137种,占82.04%;攀援方式中缠绕类和卷曲类种类较多,分别占总种数的50.90%和28.14%,搭靠类和吸固类种类较少,分别占总数的11.38%和9.58%;庐山野生藤本植物有墙面绿化、廊架绿化等6种用途。【建议】对藤本植物生物多样性开展科学研究并通过立法严禁乱砍乱伐、迁地保护、提高保护区当地人们的法制意识等措施,加强对濒危野生藤本植物资源的保护,要有计划、按步骤进行引种驯化、栽培繁殖,培育适合庐山地区生长的观赏藤本新品种,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应用到城市绿化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广西粉蕉生产中品种单一、易感染1号生理小种(FOC1)引起的镰刀菌枯萎病问题,开展中粉1号粉蕉引种试验,为广西粉蕉生产提供耐病后备品种。【方法】在广西钦州市钦北区新植地、南宁市坛洛镇(枯萎病疫区)引种中粉1号粉蕉,钦州试验点采用水肥一体化喷灌,坛洛镇试验点采用沟渠灌溉和沟穴施有机肥两种不同的水肥管理模式,研究两种栽培模式下中粉1号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对枯萎病的耐病性,以当地粉蕉品种为对照。【结果】钦州试验点、坛洛镇试验点的中粉1号农艺性状和对照粉蕉差异不大;钦州试验点中粉1号产量为41695.5 kg/ha,比对照高32.9%;坛洛试验点中粉1 号产量为26977.5 kg/ha,比对照高15.2%;在新植地和枯萎病疫区,中粉1号枯萎病发病率仅4.49%和7.60%,对照粉蕉发病率分别高达29.00%和38.60%。【结论】中粉1号在广西试种表现良好,适应性强,镰刀菌枯萎病对1号生理小种的耐病性强于本地粉蕉,可在广西香蕉产区进一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明贵州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程度,为抗病品种的选择及水稻品种的推广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人工培养的稻曲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采用人工注射穗苞接种的方法对贵州省20个水稻主栽品种进行抗稻曲病性鉴定。【结果】20个品种中对稻曲病抗性最强的是福优102,其发病率为15.40%,平均稻曲球数为0.3粒/穗,综合抗性指数为3.0,抗性综合评价为中抗(MR);其次是T优272,发病率为23.10%,平均每穗病粒数为0.5粒,综合抗性指数为4.1,抗性综合评价为中感(MS);有7个品种表现为感(S),11个品种表现为高感(HS),发病率和平均病粒数最高达86.70%和8.2粒/穗。【结论】目前贵州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水平相对较低,20个参试品种中仅有福优102表现为中抗。在稻曲病常年发生严重的地区,可选择抗性相对较强的福优102种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M_CI)对广西农业干旱的监测评估效果,探讨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广西农业干旱监测评估的适用性。【方法】利用广西89个台站的气象资料,使用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方程(FSWB)、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M_CI)分别模拟监测1961-2010年的广西农业干旱情况,对比分析两种指数的应用效果。【结果】IM_CI对农业干旱的历史灾情、典型过程的旱情演变、季节干旱频率的时空特征及季节的干湿特点有较好的描述,总体优于FSB。【结论】IM_CI对广西农业干旱的监测评估效果较好,适用于广西农业的干旱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16.
广西稻瘟病菌生理分化及对4个水稻品种的毒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广西桂北、桂南、桂中、沿海及右江河谷等稻瘟病偏重发生的部分县(市)稻瘟病菌生理分化、无毒基因类型和出现频率,为水稻品种合理布局和稻瘟病持续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个中国稻瘟病鉴别品种和4个单基因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从广西5个县(市)稻瘟病样本中分离获得的104个稻瘟病菌株进行生理分化和致病性测定.[结果]供试的104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分属于6个群(ZA、ZB、ZC、ZD、ZE、ZG),共24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为ZB群,优势小种为ZB群1、9和15号小种.104个稻瘟病菌株在4个单基因水稻品种的毒性频率分别为89.42%、55.77%、82.69%和72.12%,相应的无毒基因频率分别为10.58%、44.23%、17.31%和27.88%.来自全州县、鹿寨县、合浦县、平果县和桂平市的104个稻瘟病菌株所含的无毒基因类型基本一致,都包含有对Pi-a、Pi-ta、Pi-b、Pi-k等4个抗性基因的无毒基因类型,各地出现的无毒基因频率有一定差异.[结论]广西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复杂、生理小种数量大是水稻品种抗病性容易丧失的主要原因;来自广西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株间无毒基因出现频率有差异,含有抗病基因Pi-b的水稻品种比含有抗病基因Pi-ta、Pi-a和Pi-k的水稻品种对于稻瘟病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了解不同地区荸荠地方品种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为荸荠品种资源研究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24个不同地区荸荠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结果]从100条RAPD引物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理想的引物15条,共扩增出83条清晰带,其中多态性带为61条,多态性比例为73.5%.24个荸荠地方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976~0.6757,平均为0 3048;UPGMA聚类分析可将24份荸荠品种分为5组,其中第4组又可分为两个亚组,野生荸荠单独归为一亚组.[结论]24份荸荠品种的遗传基础相对较狭窄,亲缘关系较近,但部分不同地区栽培品种之间仍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Singh  P  Solomon  S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4):375-379
【目的】收获后原料蔗的蔗糖分损失是糖业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评价印度亚热带地区榨季期间原料蔗在冬季和夏季不同月份的蔗糖分损失程度,为糖业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对收获后的贮藏原料蔗进行3种处理:T-1,直接堆放,无任何遮盖物,作为对照;T-2,贮藏期间洒水、并覆盖一厚层蔗叶;T-3:用氯化苯甲烃铵(杀藻胺)+ 硅酸钠溶液对堆放蔗茎进行处理后,覆盖一厚层蔗叶。根据不同时间间隔的蔗茎品质参数包括蔗汁转光度、纯度、转化糖、酸性转化酶和甘蔗蔗糖分(商品蔗糖,CCS)来估测贮藏蔗茎的蔗糖分损失。【结果】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高,甘蔗蔗糖分损失增加;蔗茎收获后240 h,甘蔗蔗糖分在1月的损失量(2.27个单位)明显低于4月(5.29个单位)。对照的蔗汁纯度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其他两个处理;采用药剂处理的蔗茎还原糖增加量最小,明显小于对照。在夏季和冬季不同月份的蔗茎转化酶活性具有明显差异,在高温条件下,蔗茎酸性转化酶活性急剧升高,且以对照高于其他两个处理。【结论】使用氯化苯甲烃铵(杀藻胺)和硅酸钠配方处理收获贮藏的蔗茎,可减少蔗糖分的转化和损失,并抑制酸性转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