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山区地质灾害防治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由于泥石流成灾因素繁多复杂,至今尚无系统完善的评价体系。泥石流在孕育过程中是一个非线性区的开放系统,处于一种自组织的非平衡状态之中。为了探索一个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新方法,借助于信息熵的理论,将其与可拓学这一非线性理论相结合,建立了灾害熵-可拓综合评价模型。通过西藏隆孜县隆子区11条泥石流的实例验证,基于灾害熵-可拓综合评判理论模型可较为客观地对泥石流危险性等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姚文花  姚勇  高加成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552-7554
基于多级模糊评判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泥石流灾害的特点、成因、机理,建立一种新的泥石流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模型,运用权的最小平方法和对比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以甘肃省卓尼县柳林镇上卓沟泥石流为例,选用典型评判指标,建立2级模糊近似推论,进行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上卓沟泥石流为中易发 多级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适用于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轻滑坡泥石流灾害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环、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基于滑坡泥石流灾害认知与响应评价模型,对陕西商南县民众的滑坡泥石流灾害认知与响应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学校和基层组织加强民众滑坡泥石流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大防减灾技能培训力度,是提升区域滑坡泥石流灾害认知与响应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田菲  马金辉  弥沛峰  屈创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725-4727,4735
对白龙江流域武都段的泥石流灾害风险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历史灾害数据和专家意见选取了高程、坡度、岩性、滑坡点密度、距断层距离、土地利用和NDVI作为主要影响因子,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所选因子进行分组,采用统计软件分析功能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的性能。最终制作成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图,对当地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重庆市山洪灾害危险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参考目前山洪灾害危险性分析所选取指标内容,并结合镇域山洪灾害的特点,构建山洪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应用GIS建立各评价指标的专题图层,利用专家系统评分法给每一危险指标分等赋值以及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法得到该地区危险性指数。以重庆市巴南区安澜镇为例,通过GIS空间多指标叠加分析得到安澜镇山洪灾害危险性分区图,将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穆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608-14609,14624
"5.12"汶川地震不仅直接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同时还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山地灾害。崩塌、滑坡直接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使这些泥石流沟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活跃期。以地震重灾区陇南某泥石流沟为例,在分析泥石流沟流域和泥石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预测了其发展趋势,并根据泥石流危险性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宫清华  李鑫华  袁少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411-1413,1423
广东省山地分布广泛,地质条件复杂,构造运动剧烈,是山地灾害严重地区之一,山地灾害严重影响山区经济发展。选取了广东省程江流域中游的小流域作为案例区域,运用GIS技术,将小流域分成若干个坡沟系统,对每个坡沟系统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土地利用条件进行逐一调查和综合分析,将坡沟系统分冲击力强的泥石流坡沟系统、泥石流坡沟系统、高含沙山洪坡沟系统和一般坡沟系统,根据分类结果进行山地灾害的危险性分区,分为高危险区、较高危险区、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  相似文献   

8.
神农架林区山洪灾害频繁发生,为了评价神农架各个地区的灾害状况,给当地政府进行灾害防御规划提供技术支撑,根据山洪灾害的发生机制和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原理,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暴露性、承灾体脆弱性、防灾减灾措施4个角度构建了神农架林区村镇山洪灾害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并采用GIS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多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林区山洪灾害危险性主要受降雨量影响,总体趋势是西南部高于东北部;山洪灾害暴露性风险分布区域性较强,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脆弱性风险相对较小;防灾减灾能力全区都整体偏弱,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亟需加强。神农架林区山洪综合风险高值区集中在西部的木鱼镇和大九湖乡两个旅游重镇,较高及以上风险面积占全区面积的24.92%。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玉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经常面临着一种以上气象灾害的威胁。目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普遍是以单一灾种对承灾体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无法反映真实气象条件下农业生产面临的综合风险;作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发育阶段遭受气象灾害对最终产量的影响有所不同。本文以东北地区玉米为例,研究基于作物不同发育阶段多种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与技术体系。【方法】将东北玉米生育期划分为播种-七叶、七叶-抽雄、抽雄-乳熟、乳熟-成熟4个发育阶段,把冷害、干旱、涝害作为3种主要气象灾害,利用玉米发育期、气象、土壤、作物面积和产量等多元资料,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以一定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由自然灾害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及人类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素综合作用的“自然灾害风险四要素说”为理论依据,在全面分析东北玉米发育阶段冷害、干旱、涝害的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人类防灾减灾能力四要素的基础上,从风险四要素的内涵出发选取风险评价指标。采用孕灾环境多指标法,从气象、作物、自然地理等方面选取指标全面反映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的危险性;从承灾体暴露性、脆弱性的内涵出发选取评估指标;鉴于防灾减灾能力比较滞后的研究现状,选用产量变异系数综合反映防灾减灾能力,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农业气象灾害成因的多要素性、复杂性,影响要素之间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四要素及危险性指标的权重。利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构建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利用加权综合评分法构建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发育阶段3种主要气象灾害频率之比作为权重系数反映不同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的相对严重程度。【结果】在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加权综合评分法构建作物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根据作物减产率与4个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指数的相关性调试确定各发育阶段风险指数的权重系数,建立比较完备的基于发育阶段的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及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进而初步建立了东北玉米基于发育阶段的多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技术体系。【结论】对东北典型全域灾害年份及代表站点主要气象灾害典型年份关键发育阶段主要危险性指标与减产率的分析表明,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危险性指标的选取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杨家街屯北沟泥石流沟的地形地貌、物源、水源及动力学特征,采用刘希林推荐的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法评价了该泥石流沟的危险性,并提出了防治建议。结果表明,该泥石流沟的形成条件充分,属中度危险泥石流沟,建议在沟口两岸修筑导流堤工程。  相似文献   

11.
根据黑龙江省水稻的生长发育期,以全省77个台站1961~2009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霜冻历史灾情数据、社会经济资料、地理信息数据及作物生育期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灾害风险评估数学方法,对水稻初霜冻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等多因子综合分析,构建水稻初霜冻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  相似文献   

12.
叶小岭  姚珍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39-8641,8719
[目的]研究基于灰关联谱聚类模型的福建省暴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方法]根据福建省灾害性气象年鉴,综合考量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以及区域防灾水平,建立福建省区域暴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基于灰关联分析的谱聚类模型对福建省各区域进行暴雨灾害风险区划,最后通过实例研究对聚类模型效果以及应用进行了分析。[结果]为挖掘各区域特征内在联系,提高评价单元防灾联动性能,通过基于灰关联分析的谱聚类模型对福建省各区域进行暴雨灾害风险区划,并引用组合权重评判各指标优劣,对聚类模型进行调整。通过实例研究,得出了67县域暴雨灾情等级,分析各类别的内部特征,提取了每个类别的主要关联因子指标,并与已有暴雨灾情统计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论]该方法是可行的,其评价结果有更好的区分度与决策精度。  相似文献   

13.
韩辉 《农业灾害研究》2019,(4):69-70,114
针对工业厂房功能明确、结构复杂、布局繁杂的特点,通过与普通建筑物的对比,分析了工业厂房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特征,并以某卷烟厂为例,分别从截收面积处理、风险区域划分、重点厂房风险处理等方面讨论了工业厂房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2012-2016年江西省灾情区域分布格局,为相关部门快速评估、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受灾人口、因灾死亡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倒塌房屋户数、损坏房屋户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等指标进行评估,利用灾情综合指数法构建灾情指数,评估2012-2016年江西省自然灾害灾情.[结果]从灾情绝对指数来看,赣州市、九江市、上饶市灾情突出,南昌市、新余市、鹰潭市灾情较轻;从灾情相对指数来看,景德镇市、萍乡、九江市相对重,南昌市、新余市、鹰潭市相对轻;综合考虑灾情绝对指数和相对指数,分为4个类型,即灾情总量较大且对本地产生较大影响(上饶市、抚州市、九江市)、灾情总量较大但对本地影响较小(吉安市、宜春市、赣州市)、灾情总量较小但对本地影响较大(萍乡市、景德镇市)以及灾情总量较小且对本地影响较小(新余市、鹰潭市、南昌市).评估结果与各设区市的实际情况相符.[结论]该研究所给出的综合灾情指数法是评估区域灾情强弱的合理有效方法,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李景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1989-1991
基于渭河下游洪泛区洪灾损失评估和抗洪减灾规划制定的需要,选取人口密度、GDP密度和单位面积年粮食产量作为经济易损性的评价指标,通过影响度赋值和权重叠加,经堤防减灾效益校正后,进行洪灾易损度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西安市市区南部由于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密度较大,且境内南山支流堤防较弱,因而属于洪灾易损度高风险区;西安市市区中部和北部地区、咸阳市市区北部以及临潼区中部地区,由于区域经济发达,且临近的渭河干流部分堤防设防标准较低,因而属于较高风险区;咸阳市市区中部和南部、高陵县、临潼县北部和南部、渭南市市区以及华县西部均属于中等风险区;大荔县东部、华县东部和潼关县由于经济相对欠发达、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虽然堤防减洪效益一般,但仍属于低风险区。最后,提出在目前水沙条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之前,加强堤防建设、提高堤防减洪效益是降低洪灾社会经济易损度、减少灾害损失的较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冀鲁豫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干旱风险区划方法研究(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以冬小麦年生育期降水量平均值加减若干倍样本方差的方法界定不同等级的干旱年份,在以气象产量减产率大于等于3%为标准界定冬小麦受灾年份的基础上,计算了冀鲁豫地区冬小麦旱年的平均减产率,分析了冀鲁豫冬小麦不同旱灾强度的频率分布规律。根据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分析了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指数的区域分布规律,并提出了有灌溉条件下的冀鲁豫地区冬小麦干旱风险区划技术方法,以旱年平均减产率、干旱灾害风险指数和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等因子为指标,采用GIS统计分析功能和叠加分析功能,对冀鲁豫冬麦区干旱灾害造成的冬小麦减产风险进行了区划和评估,实现了不同气候年景下和不同风险区冬小麦减产情况的风险评估,给出了冬小麦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在考虑灌溉能力的情况下,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唐山、廊坊、衡水、沧州地区,山东省德州、济南、莱芜、东营地区,河南省洛阳、济源、焦作、安阳地区。该区冬小麦以冬春连旱为主,防御冬旱最主要的措施是适时浇好冻水;中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北京、天津地区,河北省衡水、保定邢台部分地区,山东省日照、枣庄、威海地区,河南省郑州、焦作、濮阳、鹤壁地区。该区以春旱为主,防御冬小麦春旱的措施包括培育冬前壮苗,合理灌溉,确保关键期需水,起身后松土,切断毛细管,减少土壤蒸发等;低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河北省保定、邢台局部地区,石家庄、邯郸大部分地区,山东省潍坊、青岛、烟台、临沂、菏泽、济宁地区,河南省东南大部分地区。该区灌溉条件较好,减灾措施应以节水灌溉为主,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引进滴灌和喷灌节水技术。还可以采用小水勤灌的方式减少旱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旱情评价指标体系和旱情宏观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利用2008年社会经济和水资源评价成果对唐山市旱情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相应的抗旱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8.
雷霆  胡月明  王兵  王腾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955-10957,10963
针对近年以广东省作为试点开展实施的"三旧"改造规划,通过对广东省高州市"三旧"改造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构建"三旧"改造实施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包括改造实施后对土地集约利用提升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改造实施后对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效益的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为"三旧"改造的实施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AHP和RS的绿洲-荒漠交错带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流为主线,以流域为单元,根据生态系统内部诸因子的相关性以及绿洲与荒漠两大生态系统间的耦合机理,对交错带生态环境通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其权重,得出了该带生态环境的危险程度定量结果.层次分析法对于田绿洲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结果基本符合实际,可以为解决生态安全评价中分配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提供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同时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和推广提供一种有效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