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土壤动物的恢复、群落演替及其多样性对于铜尾矿废弃地的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铜尾矿废弃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在铜陵市铜尾矿区设置4个样地23采样点,共捕获土壤动物4622只个体,隶属5门10纲18目29类.结果表明,铜尾矿自然废弃地与其对照组土壤动物多样性差异明显,自然废弃地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d、大型土壤动物密度、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多样性指数H''和D·G指数均小于其对照组且存在显著差异.而复垦废弃地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和D·G指数小于其对照组且存在显著差异,多样性指数H''大于其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其他土壤动物群落指标与其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相似系数q表明,外围林地间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最大,其次是复垦废弃地与外围林地间,自然废弃地与其它3个样地间相似性最小.从垂直分层来看,复垦废弃地土壤动物表聚性强于自然废弃地,尾矿废弃地表聚性强于外围林地.灰色关联分析表明,铜尾矿区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指标关系密切,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和总钾含量,重金属全镉含量也不容忽视,植被因素和土壤全铜含量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相对较小.由此可见,土壤含水量、土壤基质的优劣、土壤有机质与营养元素的含量等因素限制了铜尾矿废弃地土壤动物的恢复与重建,而这些因素的改善主要归功于尾矿废弃地的土地复垦和作物种植.所以,尾矿废弃地的复垦与利用有利于土壤动物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2.
辽西半干旱区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目在对矿业废弃地分布、规模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区废弃地成因将其划分为弃石(土)场废弃地、挖损废弃地、尾矿废弃地3种类型。在对各类废弃地土壤理化性质、养分、金属元素含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为生态林恢复技术、景观重建技术、经济林果营造技术、复耕技术。且各项复垦技术产出物的金属含量符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食物金属元素的限量卫生标准,其产出物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有毒物质不会通过食物链转移和富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复垦年限对铁尾矿废弃地土壤质量的影响,为揭示铁尾矿废弃地复垦土壤演替规律、生态治理提供依据。方法本文以唐山迁安马兰庄镇不同复垦年限(1、3、5、7和15年)铁尾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以裸尾矿为对照,综合考虑0 ~ 20 cm、20 ~ 40 cm、40 ~ 6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状,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和相关关系分析法构建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并以隶属度函数计算指标隶属度,以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运用加权求和模型对铁尾矿区复垦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土壤质量评价适用的最小数据集(MDS)包括5项指标:真菌、磷酸酶、脲酶、非毛管孔隙度和全氮,磷酸酶和脲酶因子荷载量和灰色关联度均较大,是评价该区复垦土壤质量的关键性指标。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质量指数(MDS-SQI)与基于全体数据集的土壤质量指数(TDS-SQI)有极显著相关关系(R2 = 0.911),加权求和模型计算结果显示不同复垦年限土壤质量指数(SQI)大小顺序为复垦15年 > 7年 > 5年 > 3年 > 1年 > 裸尾矿。复垦1 ~ 15年间土壤质量综合值呈回归式抛物线增加,复垦1 ~ 7年内土壤质量提高缓慢,恢复7年后土壤质量迅速恢复,至第15年达到最大值。不同复垦年限土壤质量垂直剖面变异趋势基本表现为随土深的增加逐渐下降。结论土地复垦可改善铁尾矿废弃地土壤质量。该结论为揭示铁尾矿废弃地复垦土壤演替规律、生态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矿废弃地由于具有物理结构不良、重金属含量过高、极端p H值等众多危害环境的极端理化性质特点,使得其对环境的危害持久而严重。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方法的分析,以新邵县高家坳金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植被快速恢复的研究试验,并对植被恢复的短期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可为金矿废弃地及中国南方同类矿山的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襄汾县铁尾矿库溃坝事件影响区近10年来土壤质量的恢复状况,为该区土壤质量的恢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以襄汾县溃坝事件影响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上游废弃地、中下游农田以及对照区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距尾矿库溃坝址越远,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越高;各样地pH差异不明显,有一定改良并趋于中性;速效养分含量对照样地显著高于废弃地和溃坝影响的农田区,废弃地的样地A与受溃坝影响农田区的样地D和样地E的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全量养分含量中,全磷为对照样地F显著高于废弃地和受溃坝影响的农田区,全钾含量为对照样地与受溃坝影响农田区差异显著,与废弃地差异不显著。溃坝影响区土壤质量与对照区仍有明显差异,并且距尾矿坝址越远,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后期恢复效果也较好,多年种植小麦的溃坝影响农田区的有机质含量比只有稀疏低矮核桃树和杂草的废弃地高。  相似文献   

6.
城市污泥可以改善沙质化土壤结构,提高沙质化土壤理化性质。针对目前土壤沙化和荒漠化的生态问题,结合城市污泥有机质含量、微生物含量高等特性,本文概述了目前城市污泥改良沙质化土壤的研究现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以及采用城市污泥进行沙质化土壤修复对种植植物的影响和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并对今后开展城市污泥改善沙质化土壤的研究进行展望,以利于更好地促进城市污泥堆肥在沙质化等贫瘠土壤中的应用,实现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同时还可促进沙化土壤生态可持续发展。城市污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微生物等养分同时也富含重金属等有害成分,利用其改良沙质化土壤时,如何选择城市污泥衍生物、如何确定施入量、施入时间等城市污泥施用的相关安全性研究可能会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陈政  张辉  孙庆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65-868,879
[目的]对铜尾矿废弃地中的氧化铁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类型氧化铁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方法]以铜陵2处不同时间弃置的铜尾矿废弃地为对象,采用化学分析法研究了自然生态恢复过程中3类铁氧化物(无定形氧化铁、游离氧化铁和络合态氧化铁)的含量。[结果1尾矿废弃物无定形氧化铁含量为(1.73±0.77)~(9.68±2.94)g/kg,氧化铁活化度为(4.80±3.85)%-(91.94±4.34)%;游离氧化铁、晶质态氧化铁含量和游离度分别为(9.10±1.57)~(42.77±12.69)、(2.50±0.57)~(42.05±13.46)g/kg和(8.17±1.77)%~(20.02.±5.38)%;成土时间较短的杨山冲铜尾矿废弃地不同发育层尾矿中3种氧化铁含量差异较小,而弃置时间较长的铜官山尾矿废弃地随深度增加无定形氧化铁逐渐降低,游离氧化铁和络合态氧化铁逐渐增加。相关分析表明:2处尾矿废弃地pH值与无定形氧化铁含量及氧化铁活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游离氧化铁含量、铁游离度、晶质态氧化铁含量和络合态氧化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机质含量与无定形氧化铁含量和氧化铁活化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游离氧化铁含量、游离度及晶质态氧化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目前,铜陵铜尾矿废弃地尚处于成土过程的初期阶段,大量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结论]探索了自然生态恢复过程中尾矿废弃地中铁氧化物的形态、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揭示铜尾矿及类似尾矿废弃物的成土过程、成土机制等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清远市石角镇种植香根草对铜的富集情况和土壤中铜含量变化,探讨人工种植香根草对恢复铜尾矿废弃地基质系统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香根草种植时间越长,香根草中富集的铜不断增多,土壤中铜的含量不断减小,在一定时间内达到饱和。生长在尾矿废弃地上的香根草不仅可以显著地改善铜尾矿废弃地的铜含量,而且有利于基质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增加,因而是一种良好的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物种。  相似文献   

9.
针对陕西省略阳县铁尾矿库废弃地的复垦,以城市剩余污泥作为改良剂,选用4种短期生长叶类植物进行35 d盆栽试验,研究植物在以尾矿和剩余污泥按4种不同质量配比所得的盆栽基质中的生长情况。盆栽基质是以尾矿与剩余污泥按质量100∶0、80∶20、60∶40、50∶50混合而成,分别标记为T_(100)、T_(80)、T_(60)、T_(50),T_0为正常土壤对照。结果表明,尾矿与剩余污泥比例为60∶40的土壤改良组植物在发芽率、地面以上部分株高和鲜质量方面最高;在同一改良土壤组中,茼蒿生长高度、发芽率、地上鲜质量最高;植物地上茎叶中重金属含量随剩余污泥在混合基质中比例的升高而增长,同一土壤改良组中茼蒿茎叶重金属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城市污泥的处置方式主要有农业利用、陆地填埋、焚烧和排海。城市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植物营养元素,其土地利用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污泥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从而实现污泥的资源化、无害化、稳定化和减量化处置目标。虽然城市污泥中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但大量研究表明,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城市污泥适量施用不会对土壤环境和作物品质造成影响。城市污泥的农林利用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污泥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11.
污泥及强化措施对稀土矿区废弃地土壤的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添加城市污泥对稀土矿废弃地土壤的改良作用,以及在添加污泥基础上添加蔗渣和土壤调理剂的强化效果,以期为稀土矿区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方法】以稀土矿区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处理:添加污泥(T1)、添加污泥+蔗渣(T2)、添加污泥+蔗渣+土壤调理剂(T3),矿区土壤作为对照(CK),以剑豆Canavalia gladiata为种植材料,通过盆栽试验验证土壤改良效果;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剑豆生长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隶属函数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不同处理的土壤改良效果。【结果】与对照相比,3种处理均极大地改善了矿区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了剑豆生长和氮、磷、钾养分元素吸收。其中,T1处理使土壤容重降低27.64%,总孔隙度提高23.91%,毛管持水量提高42.41%,有机质含量提高11.01倍,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大幅增加;T2处理的土壤物理性质优于T1,有机质含量提高25.9%,pH提高0.32;T3处理的土壤pH(7.22)最高,较T2提高49.17%,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0.46%和11.05%。T2和T3处理植株的总生物量显著高于T1和CK,且T2和T3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单株氮、磷、钾的积累量均在T2处理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34.43、172.07、931.35 mg,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CK、 T1、 T2、 T3的隶属函数平均值分别为0.06、 0.56、 0.83、 0.90,土壤改良效果排序为T3T2T1。【结论】添加污泥显著改良矿区土壤,在添加污泥基础上加入蔗渣和土壤调理剂的改良效果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研究城市污泥用于边坡植物恢复的技术与效果。【方法】将城市污泥与建筑垃圾按体积比1∶1混配基质,覆盖于模拟的煤矸石边坡上,以田园土坡面为对照,种植臭椿,调查坡面植物生长情况,分析种植基质的理化性状、重金属含量、土壤酶活性等的变化。【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季结束后,污泥混合基质坡面植物总盖度比对照坡面高30%,臭椿株高比对照高25%;含水量和电导率是对照的2倍和2.7倍,有机质含量是对照的3.6倍,全氮和碱解氮是对照的3.8倍和8倍,全磷和速效磷是对照的6.3倍和11.9倍,全钾和速效钾是对照的1.6倍和5.4倍。根际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的4.7倍、2倍、2.3倍和2.6倍。【结论】可见污泥混合基质保水性好,肥力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而且重金属含量在安全使用范围内,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因此,城市污泥用于边坡生态修复不仅效果良好,而且实现了污泥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  相似文献   

13.
污泥施用对土壤及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兰州市安宁区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方法研究污泥施用后对土壤pH值的影响,对土壤中重金属Cu、Zn、Pb含量的影响以及对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施用后土壤的pH值显著下降,并呈递减趋势。不同污泥施加量土壤中3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均远低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GB15618—1995)中碱性土壤的限制性标准值。3种小麦叶片的叶绿素总含量随污泥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污泥在混配土壤中的干重比为15%时3种小麦均达到最大值,随着污泥施加量的进一步加大出现下降。污泥施用后3种小麦叶绿素a/b值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变化,小麦叶片中脯氨酸含量比对照有大幅的增加。低污泥施加量时(5%、10%和15%),3种小麦叶片中脯氨酸含量随施加量增加而增加,但高污泥施加量时(25%和35%)的脯氨酸含量无显著增加,污泥中污染物胁迫超过小麦耐受限值后,小麦生理代谢出现反常。土壤中3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与3种小麦体内脯氨酸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的pH值与3种小麦的叶绿素总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综合考虑污泥施用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对小麦的耕种土壤中一次性施用污泥时,污泥在混配土壤中的干重比应限量在15%以下。  相似文献   

14.
韶关大宝山矿区周边兴起的无序民采和商业矿采活动对山体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命健康。为应对矿山生态退化、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环境等问题,矿区有效实施了水体治理和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等多项工程。本文在全面调研和搜集大宝山矿区污染现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清污分流、尾矿清淤、污水处理、植被恢复、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实施内容及相关政策为依据,对大宝山矿区部分污染修复工程案例进行总结。并在全面分析矿山污染来源、横石河及其周边农田土壤、地下水的污染现状的基础上,简要归纳矿区目前所施行的治理工程及其成效,主要包括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铁龙新山片区清污分流工程、李屋拦泥库清淤工程以及尾矿库外排水处理厂工程。大宝山矿区采取的相关治理方法和理念可以为其他矿区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杨文娟  薛小康  王守红  张家宏  王小治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846-12847,12872
[目的]研究粉煤灰对土中的总氮、总磷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方法]在土壤中分别添加质量浓度为1%、3%的混有不同比例粉煤灰(2%、5%、10%、15%)的污泥。[结果]与对照相比,施用1%和3%污泥增加了土中TN、TP含量,其增幅分别为6.74%~30.29%和3.81%~32.67%,粉煤灰的加入量对其增幅无明显的影响;污泥施用增加了土中Cu、Zn、Pb、Ni和Cr的含量,投加粉煤灰在污泥低用量(10 g/kg)时未表现出明显的重金属钝化作用,而在高用量(30 g/kg)时表现出对Ni和Pb的钝化。[结论]施用污泥可增加土中TN、TP含量,但粉煤灰对其无明显影响;污泥施用增加了土中重金属的含量,投加粉煤灰在污泥高用量时表现出对Ni和Pb的钝化。  相似文献   

16.
城市污水污泥土地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是资源化利用城市污水厂污泥的有效途径,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和有机质等肥力成分,随污泥中的营养成分一起进入土壤的还有其中的重金属。污泥和污泥堆肥的土地施用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作物的产量以及明显改善土壤的物理和生物学性质。然而污泥中的重金属元素是限制其大规模农田利用的重要因素。污泥和施污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研究可以用来评价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移动性。  相似文献   

17.
程桥污水厂污泥来源堆肥产品的绿地利用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上海面临的污泥处理处置难,以及土地利用难以实施的现实,以程桥污水厂污泥为原料进行堆肥产品的研制。对堆肥产品的定期监测显示,程桥污泥堆肥产品有机质、氮、磷等养分含量高,pH酸性,通气性好,基本符合上海市有关有机肥料和绿化栽培介质的质量标准,污染物符合国家有关污泥农用的污染物国家排放标准,污泥堆肥产品在绿地上使用是安全的。堆肥产品与几种土壤改良材料在黑麦草上栽培试验表明,程桥污泥堆肥产品的利用价值高,经济成本不高于其他的土壤改良材料,可以替代其他土壤改良材料应用于城市绿地;同时从污泥利用的潜在绿化市场分析也为污泥土地利用提供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8.
申荣艳  郑正  骆永明  李定龙  刘建国  张继彪  肖莉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966-14968,15028
[目的]研究施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污泥对不同类型土壤中脲酶活性的影响,为城市污泥的安全农业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培养试验,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4种不同类型土壤和2种城市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培养时间后2种城市污泥施入对不同类型土壤中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在整个培养期内,与对照土壤相比,不同类型的施污泥土壤中脲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和变化量均不同。总体来讲,与培养初期(15d)相比,培养后期(105d)绝大部分处理土壤中脲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与土壤性质、污泥性质等有关。土壤和污泥的pH值、氮、磷、有机质等含量及污泥的有机、无机污染物的含量等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结论]在整个培养期内,与对照土壤相比,城市污泥处理的绝大部分土壤中脲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施用污泥堆肥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污泥堆肥用于农作物方法,研究污泥农用对作物及土壤环境的影响。在田间施用消化污泥、污泥堆肥与污泥肥料1年。结果表明,各处理玉米均比对照显著增产,并且使土壤养分情况得到改善,对土壤和作物没有明显的重金属影响,说明消化污泥、污泥堆肥、污泥肥料与化肥和其他有机肥一样,是一种常效肥,但对土壤和地下水的长期影响应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A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with a wheat-maize rotation system to investigate the accumul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of heavy metals in a calcareous soil at different rates of sewage sludge amendment. There are significant linear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contents of Hg, Zn, Cu, Pb, and Cd in soil and sewage sludge amendment rates. By increasing 1 ton of applied sludge per hectare per year in soil, the contents of Hg, Zn, Cu, Pb, and Cd in soil increased by 6.20, 619, 92.9, 49.2, and 0.500 μg kg–1, respectively. For Hg, sewage sludge could be safely applied to the soil for 18 years at an application rate of 7.5 t ha–1 before content exceeded the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s in China(1 mg kg–1). The safe application period for Zn is 51 years and is even longer for other heavy metals(112 years for Cu, 224 years for Cd, and 902 years for Pb) at an application rate of 7.5 t ha–1 sewage sludge. The contents of Zn and Ni in wheat grains and Zn, Cu, and Cr in maize grains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sewage sludge amendment rates. The contents of Zn, Cr, and Ni in wheat straws and Zn, Cu, and As in maize straw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wage sludge amendment rates, while the content of Cu in wheat straws and Cr in maize straws showed the opposite trend. The bioconcentration factors of the heavy metals in wheat and maize grains were found to be in the order of ZnCuCdHgCr=NiPbAs. Furthermore, the bioconcentration factors of heavy metals in wheat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in maize, indicating that wheat is more sensitive than maize as an indicator plant. These results will be helpful in developing the critical loads for sewage sludge amendment in calcareous s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