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寒地水稻用水模型及算法的梳理,研究灌溉用水在寒地水稻不同生育期进行控制灌溉的一般性规律问题,找到寒地水稻节水灌溉运行管理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用文献综述法围绕水稻用水模型及算法展开梳理,对国内外已有的技术理论和研究体系重点进行探讨,为提高水稻用水效率及水稻节水灌溉运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国内外对用水模型的研究有的以彭曼公式为基础进行修正,有的针对水稻田间环境单一因素进行建模,有的由单因素逐渐扩展到多个因素,但这些模型多适用于国外和南方的水稻种植区域,对适应北方一季水稻种植的用水模型研究较少。【结论】我国水稻用水模型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技术难题还未攻克。加强水稻用水模型的研究,需要与农学农艺相结合,更要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增进用水模型的实用化进程,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用水效率,保证区域农业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节水控制灌溉的条件下为了促进寒地水稻的生长发育,对基于PLC的寒地水稻灌溉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该控制系统以PLC为控制器,通过安装于水稻格田的各类型传感器,监测寒地水稻各种生长信息参数并提取出其中的4种主要参数构建寒地水稻用水模型,为农场水稻的生产提供决策支持信息。该系统能精确计算出每亩格田的灌溉水量,数据分析处理功能较强,在两年多的运行过程中,系统运行稳定,数据处理可靠,操作界面友好,日常维护便捷,可扩展性和实用价值较好。项目已经在八五九农场、胜利农场,绥滨农场、前进农场、富锦县等取得了成功应用及推广,目前技术成熟,正在加大完善和更新力度。设计的系统能立即投入实际应用,可移植性强。  相似文献   

3.
正一、寒地水稻节水增产技术模式的必要性我国是世界上水稻产量的最大的国家,每亩水稻灌溉用水量达到800m3,耗水量占用全国用水的54%。而黑龙江是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全省农业用水占比全年用水的93%,且该地区降水不规律,经常春季干旱,秋季水涝。加之工业化速度的加快,水资源短缺,致使水稻灌溉用水量逐渐下降。对于水稻而言,增产的最基本条件便是在其生长阶段保证水资源的充足,因此,研究水稻节水增产技术对黑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近30年来江西水稻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和蒸发蒸腾量的资料,总结了近30年来江西水稻需水量变化规律,计算了作物需水系数,并分析作物需水系数年际和年内变化规律;同时,根据水稻蒸发蒸腾量、作物需水系数和有效降雨量等因素,计算了水稻灌溉用水定额,分析水稻灌溉用水定额近年来变化规律,指出应加强水稻适宜灌溉制度、耕作制度和土壤改良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对寒地水稻在保水灌溉、浅水间歇灌溉和控制灌溉方式下的群体素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水稻各生育时期灌溉量的不同分配,来测定不同灌溉方式下的群体素质指标,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的调控目的.保水灌溉、浅水间歇灌溉和控制灌溉的全生育期灌溉总量分别为450m3、350 m3和150m3,667m2产量为683.3kg、694.6kg和670.3kg.这一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方式为科学用水和水稻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新途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科学评估节水技术推广和水价综合改革等措施对农业用水强度的综合影响,对节水政策的优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构建了用水强度的理论分解模型,尝试将技术进步和灌溉水价等因素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以探寻农业用水强度各类驱动因素的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基于2003—2016年小麦、玉米与水稻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三种作物灌溉用水强度呈现稳中有降态势,下降幅度最高的是玉米,其次是小麦,水稻下降幅度最小。灌溉水价对用水强度的影响在作物间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其显著促进了玉米用水强度的降低,而在小麦、水稻两种作物上却表现出抑制作用。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效率改善显著降低了农业用水强度,且其影响程度在作物间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农业技术创新对玉米和水稻用水强度改善的作用最为强劲,而技术效率对小麦用水强度降低的贡献最大。上述结论在替换技术进步指标和改变参数估计方法后仍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因此,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定价机制中应考虑不同作物的用水习性,农业技术创新活动更多从不同作物生产中的薄弱环节来精准开展,同时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规模效率尚需进一步优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7.
孟加拉国农业科学家培育出多个节水型水稻新品种,可节约灌溉用水最高至50%。 这些水稻新品种是由孟加拉国农村发展学会和孟加拉国水稻研究所共同培育的。副会长扎卡里亚介绍说,目前在孟加拉国生产1kg稻谷需要5t灌溉用水,如果按这样的用水量计算。未来几年孟加拉国将面临水荒。而研制出的90多个水稻新品种能节约灌溉用水33%至50%。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区农业合理灌溉与节水措施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数理经济学观点出发,研究了以资源边际产量为条件的经济用水定额,提出了华北地区不同水年的各种作物经济用水定额。根据所研究的经济用水定额,针对华北地区农业灌溉用水现状,分析了华北地区农业灌溉用水节水潜力,提出了实现农业优化灌溉与进一步节水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用水总量中,70%属农业用水。北方更高,达80%,这足以证明农业是用水大户,而农业用水的90%是灌溉用水,这90%的灌溉用水利用率仅45%左右,利用系数不到0.45。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新疆各行业用水、供水结构和农业用水现状,用充分灌溉和非充分灌溉原理并结合实际,分析研究了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和节水潜力,得到所分析的净(田间)灌溉定额是可行的,此结论为新疆用水总量调控和定额灌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大田试验和盆栽模拟试验,对南方水稻的浅沟渗灌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方气候条件下,当粘质水稻土的含水量为饱和田间持水量的75%时,土壤水分渗透速率达115cm/h,说明浅沟渗灌栽培完全可以满足水稻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与常规淹灌栽培相比,通过浅沟渗灌技术,可以大量节省水稻栽培的用水量并显著提高产量,早稻、晚稻浅沟渗灌栽培可分别节水50%和40%,可分别增产约12%和8%。在晚稻盆栽模拟试验条件下,由于缺乏地下水的补充,节水率仅有38%。在总节水量中,减少蒸腾量节水约占1/4、减少蒸发量节水约占1/4、减少渗漏量节水约占1/2。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井灌水稻区地下水位预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利用带动量项学习规则的改进 BP算法 ,对三江平原创业农场井灌水稻区逐月地下水埋深进行了模似仿真 ,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ANN)与广大井灌水稻区生产实际相结合 ,通过网络检验与预测 ,模型精度与预测精度均达到满意效果。该网络模型对于节约地下水开采量 ,恢复该地区的地下水动态平衡、制定农作物优化灌溉制度、发展节水灌溉、促进农业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蔡长举  刘浏  付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272-10272,10346
以2009年贵州省41个样点灌区田间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彭曼-蒙特斯公式进行计算,对节水灌溉与传统灌溉2种灌溉模式作对比分析,得出贵州省水稻灌溉节水潜力,并提出贵州省实施水稻节水灌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垦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根据2004~2006年黑龙江垦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试验资料,分析了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对水稻的节水效果。选择农垦牡丹江分局858农场267hm2水稻种植典型示范区为试验点,得出控制灌溉较常规灌溉全生育期少灌水3~4次,节水2400m3·hm-2,增产398kg·hm-2。同时,水稻米质,抗倒伏、抗病虫害效果比常规灌溉都有明显提高。发展水稻节水控灌技术,可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节约灌溉用水,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对垦区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e author considered the influences of several weather factors, such as air temperature, sunlight, saturation deficiency, wind speed and so on to forecasting the water requirement of well irrigation rice based on Artificial Neutron Network. Through dealing with the time series of water requirement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the author applied the multi-dimension data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ensure the net structure. Thus, the ANN model to forecast the water requirement of well irrigation rice has been built. By means of the ANN model, uncertainty relation between water requirement and many influence factors among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can be discovered. The results of ANN model is good, and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establishing the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16.
采用浅沟渗灌技术,对南方直播水稻的节水增产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水稻浅沟渗灌栽培技术既可大幅度节水,又能显著提高产量,与常规淹灌栽培相比,浅沟渗灌技术在早稻的整个栽培过程中,可节水3129m3/hm2,节水率达48.1%;同时显著减少土壤中的还原物质,提高根系活力,使白根数量增加32.62%,黑根和黄根数量分别减少20.04%和12.58%;浅沟渗灌栽培可降低田间的空气湿度,增强通风透光性,减少水稻病害,从而提高叶片的生活力;浅沟渗灌还能促进水稻分蘖,使有效穗增加11.53%,谷粒千粒重提高1.0g,使产量增至10845kg/hm2,增产1320kg/hm2,增产率达13.9%。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适合黑龙江地区的水田灌溉方式,以空育131为试材,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与寒地水稻主要病害发生和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病害发生种类与灌溉方式无显著相关性,但与病害发生程度有紧密联系。常规灌溉的水稻叶瘟、鞘腐病、褐变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最高。控水灌溉和节水灌溉病害发生较轻。产量方面,控水灌溉的产量最高,为10 049.03kg·hm-2,比常规灌溉增产6.81%,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同灌水量对旱稻(旱香1号)和水稻(粮香3号)的产量及生育特性的影响,为新疆旱稻种植的适宜灌溉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覆膜滴灌栽培模式,以旱稻和水稻为研究对象,水稻为对照,设置5个灌水量,分别为 375 mm(W1)、525 mm(W2)、675 mm(W3)、900 mm(W4)、1 125 mm(W5),研究滴灌覆膜下不同灌溉量对旱稻和水稻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不同灌水处理下,旱稻和水稻随灌水量减少生育期延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产量、WUE等呈下降趋势。675 mm(W3)处理下旱稻产量及WUE显著提高,分别为4 506 kg/hm2、0.67;1 125 mm(W5)处理下水稻产量最高为7 485 kg/hm2,WUE为0.67。当灌水量大于675 mm后增加灌溉量旱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且旱稻在 675 mm(W3)灌溉量时比水稻产量高60.45%、水分利用效率高61.19%。旱稻各灌溉下产量平均值比水稻高11.24%、水分利用效率高10%、节水22.2%。【结论】 新疆干旱区种植旱稻受水分限制小,在节约水资源、提高产量的同时,新疆旱稻种植的最优灌水量为675 mm。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井水灌溉温度低导致北方寒地水稻水肥利用效率差和产量低的问题,以"垦稻24"(主茎叶片数11叶)为材料,于2015—2016年在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进行井水增温灌溉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提高井水灌溉温度对寒地水稻植株形态特征、光合特性、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与井水常温灌溉模式相比,井水增温灌溉模式明显促进了水稻植株的生长与根系的下扎,分别使水稻叶面积指数、单株不定根数、根系总根长、总表面积及总体积提高了14.7%、14.5%、11.6%、33.1%、17.0%;井水增温灌溉模式显著增强了齐穗期的光合作用,分别使水稻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提高19.5%和22.2%;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纯收入,使穗粒数和理论产量增加11.1%、25.6%,实收产量增加4.8%,平均年纯收入达6 749.6元/hm~2,增收13.98%;同时井水增温灌溉模式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水肥利用效率,使水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籽粒吸收氮量、产谷利用效率及氮收获指数分别提高了8.5%、5.4%、9.2%、4.9%、3.8%。而井水直灌模式造成水稻秧苗发生冷水害问题,导致水稻发育迟缓,显著抑制了水稻形态特征、光合特性、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井水增温灌溉为本研究的最佳增温灌溉模式,也是适合在我国北方推广的水稻节水节肥丰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水稻抗旱性节水性鉴定方法。[方法]试验共设5个灌溉梯度处理,分别为最大灌溉量(0 k Pa为最大灌溉量)用水量的100%(CK)、90%、80%、70%和60%,通过产量、株高和根长性状评价水稻的抗旱节水性程度。[结果]在供水量逐渐降低条件下,其株高降低、根长增加。通过产量分析与农艺性状分析发现,H518与对照旱优73表现较为一致,说明H518节水抗旱。[结论]该抗旱性鉴定方法简便、快捷、可靠,为发展稻作的节水、旱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