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寿光市地温与气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寿光市1961-2010年的地温与气温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嗓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寿光市近50a来地温与气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气候突变年份等。结果表明:(1)寿光市的年、季、月地温和气温均呈递增趋势,气温的增温率高于地温的增温率,一年中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夏季变化不明显。(2)年平均最高、最低温度亦呈递增趋势,最低温度的增温幅度远高于最高温度,这表明气候变暖在最低温度上表现更加明显。(3)近50a来,年平均地温与气温的差值呈递减趋势,平均递减率为-0.18℃/10a。(4)地温突变发生在1988年,气温突变发生在1993年,突变前后气温较地温的变化更为剧烈,也就是说气温对气候变化反应较地温敏感。  相似文献   

2.
刘军  程晓辉  黄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255-2256
[目的]分析1954~2010年邢台市气候特征。[方法]根据邢台市1954~2010年的气候资料,利用折线图、趋势图、气候变率及统计图表,对邢台市57年来气候特征进行具体分析。[结果]1954~2010年邢台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最慢,年平均气温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速率最快。年平均降雨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均呈现出逐步降低趋势;年平均总云量呈增加趋势。1954~2010年邢台市0、5、10、15和20 cm的年平均地温分别为15.6、15.7、15.8、15.8和15.8℃。1981~2010年邢台市40和80 cm、1.6和3.2 m的年平均地温分别为15.2、15.2、15.4和15.4℃。可见,深层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结论]该研究为指导邢台市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河北省沧州市国家一般气象站2008~2012年草温、地温、气温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因传感器型号不同、安装环境不同、特殊天气处理不同等原因,草温、地面、气温的月、季、年变化存在一定差异,也有一定的规律。同时,草温、地温和气温对农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根据沧州市1971—2010年逐年、各季地温资料,采用差值法、折线图、气候变率等分析方法,对40年来沧州市地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沧州市近40年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年平均值分别为14.8、29.3、6.5℃;地面温度四季气候变率只有秋季是降温趋势,各月气候变率、年气候变率均为上升趋势,近40年年代际变化呈波状变化;地面最高温度四季气候变率只有春季是升温趋势,各月气候变率为上升趋势,年气候变率为下降趋势,近40年年代际变化呈线性变化,总体下降趋势;地面最低温度四季气候变率均为升温趋势,以秋季升温速度最快,各月气候变率、年气候变率均为上升趋势,近40年年代际变化呈线性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德钦县气候变暖趋势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选取德钦县气象站1971—2017年逐年气温观测资料,对近47年气温变化特点及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德钦县近47年平均气温为5.8℃,气候倾向率为0.507℃/10年,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夏季增温最显著,其次为春季,秋季增温相对较低;德钦县1—7月平均气温逐月上升,8—12月则逐月降低;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12.0、2.0℃,近47年均呈现明显升高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759、0.299℃/10年,年平均最高气温较最低气温上升幅度大。气候变暖对地方气候特点、工农业等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应加强气温变化特征研究,趋利避害,合理利用热量资源,增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6.
刘洋  刘滨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021-11023,11140
利用吉林省20个国家基准气象站1965~2007年逐日地表温度以及气温的相关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吉林省43年来地表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地表温度变化与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65 ~2007年吉林省地表平均温度、地表最高、地表最低温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增幅分别为0.62、0.50、0.85 ℃/10a,且地温的升温幅度高于相应气温的升温幅度;2000年以后地表平均温度与平均气温之间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分化,这主要是由于地表最低温度的快速上升引起的;地表日较差与气温日较差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地表日较差的下降发生在2000年之后,气温日较差的下降发生在1985年之前.  相似文献   

7.
利用静宁县气象观测站1989-2018年各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和最低温度、降水、日照时数、年最大冻土深度数据,用线性回归法对近30年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年平均温度为8.1℃,气温以气候倾向率为0.298℃ /10a的速率变暖,年极端最高和最低温度变化趋势与气温的变化保持一致。近30年年平均降水为436.6mm,降水年际增多趋势比较显著,气候倾向率为26.625mm /10a;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和降水相反,以气候倾向率为125.22h/10a的速率呈减少趋势;年最大冻土深度以气候倾向率为1.386d/10a增加,但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7 ~ 2011年佳木斯逐日草温、雪温、0 cm地温、气温资料,研究草温和雪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年佳木斯年平均草温和雪温分别为5.7和-11.7℃,草温最高出现在夏季,雪温在春季;1年中5~ 10月观测草温,其他季节雪温和草温交替观测,月平均草温最高在7月,雪温在4月,最低均出现在1月;1d中草温和雪温的最大值均出现在12:00,到次日日出前后出现最小值.草温和雪温各季晴天时日较差最大,且明显大于气温日较差;月平均草温(或雪温)与气温、地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草温和雪温与气温、地温呈明显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0.999.  相似文献   

9.
利用南堡盐场气象站1966~2005年40 a逐年各月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和风速等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各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且均通过了99%显著性检验,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1℃/10 a、0.31℃/10 a和0.46℃/10 a;年日照时数和年蒸发量呈减少趋势,且通过了99%显著性检验,气候倾向率分别为-224.1 h/10 a和-147 mm/10 a;年降水量和年平均风速变化趋势不显著;年平均气温与年日照时数和年蒸发量为负相关关系,年日照时数与年蒸发量为正相关关系,年平均气温升高不是日照时数和蒸发量减小的直接原因,日照时数是影响蒸发量的1个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吴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18-9920
[目的]研究近38年沈阳沈北新区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方法]利用沈阳沈北新区1971~2008年气温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在气候变暖的环境下沈北新区气温、活动积温的变化趋势,并讨论了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近38年来沈北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稳定通过≥0℃、≥10℃活动积温均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0.3、0.1℃/10a和79.1、76.7(℃.d)/10a。最寒冷的12和1月呈下降趋势,其他各月均呈上升趋势。最高气温大于最低气温的升温幅度,夏季升温幅度大于冬季,这一分析结果与很多学者研究的结果有所不同。气温升高、热量资源增加农业复种指数提高,中晚熟品种栽培界限北移,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旱涝灾害的风险和促进了病虫害的加重。[结论]该研究为提高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认识和增强当地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近40年来三河市地表及浅层地面温度变化趋势。[方法]根据三河1971~2010年的逐年及季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折线图、趋势图等方法,对40年来三河市的地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近40年三河市年地表温度、年地表最高、最低温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年和季地表温度中均以地表最低温度升温速率最快。5、10、15、20 cm地温的年变化均为下降趋势,以20 cm地温下降速度最为显著;春季5~15 cm地温均呈升温趋势,20 cm略有下降趋势;夏季以20 cm降温速率最为显著;秋季以10 cm升温速率最快;冬季10、15cm升温速率较大,15 cm升温速度最快。[结论]该研究为了解全球变暖对地表及浅层地面温度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巴珠  贡觉群培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4161-14162
[目的]研究泽当城市草面温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对泽当国家气象观测站2011年12月~2012年11月草面温度和地表温度进行对比分析,考察泽当城市草面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在各种典型天气条件下,苹面温度和地面温度差值日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只是二者交替出现的时间略有差异,晴天出现交替出现时间最早;二者变化最为剧烈的时候出现在午前和午后;日出和日落前后是草面温度和地面温度一日中的交替时次;冬春白天草面温度要高于地面温度、夏天除早晨8:00 ~9:00二者基本接近外,地表温度始终高于草面温度,草面温度高于地表温度出现在秋季上午9:00之前,10:00之后地表温度明显高于草面温度.[结论]该方法为探讨泽当城市草面温度的变化规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5—2014年沈阳探空站高空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对近10年沈阳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和温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全年各月均可观测到复合对流层顶,两类对流层顶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第1对流层顶的平均高度在夏季相对较高,冬季相对较低,第2对流层顶的平均高度在全年变化较为平稳。对于对流层顶的温度,夏季、冬季和年平均温度均呈上升趋势,春季呈弱上升趋势;多年平均值的年变化表现为第1对流层顶温度夏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第2对流层顶温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变化幅度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0年青州市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近50年来该市年、季、月平均气温以及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青州市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变化倾向率为0.35℃/10 a,近50年年平均气温上升约1.8℃;四季平均气温均呈增温趋势,其中冬季气温增温趋势最为明显,增温率大小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年平均气温的突变年是1989年。近50年青州市平均最高气温20世纪60年代为一个高值区,70年代为近50年来最低值,自70年代以来气温逐渐回升,在90年代达到最高值;平均最低气温20世纪60年代为最冷期,自70年代以来气温快速回升,在90年代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5.
黄丽超  陈国弟  胡丽芬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175-18176,18179
[目的]研究1971~2005年广西东兴0~20 cm地温变化趋势。[方法]利用1971~2005年东兴国家基本气象站0、5、10、15、20 cm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等方法,分析35年来东兴浅层地温的变化趋势。[结果]1971~2005年东兴各层地温春、夏、秋、冬季及全年均为升温趋势,其中秋、冬季升温幅度明显高于春、夏季。各浅层地温在90年代初期和末期、20世纪初均有异常增温现象发生,而在70年代中期均有异常降温现象。各浅层地温在突变前均处于降温趋势,而突变后地温均为增温趋势。0、10、15 cm的突变点在80年代初、中期,5 cm的突变点在70年代末期,而20 cm有2个突变点,分别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各层地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该研究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地温变化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天祝县近60年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天祝县乌鞘岭气象站1951 ~201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天祝县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并对其进行异常性分析.研究表明,近60年天祝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达0.17℃/10a;四季气温、年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冬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对天祝县气候变暖起了关键作用;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变化率为-1.4%/10a;四季中春、夏、冬3季降水呈减少趋势,秋季降水呈增加趋势;进入90年代后,秋、冬季降水均明显持续增加,而夏季降水的持续减少对年降水量减少贡献最大.综合各要素的突变特征和对气温与降水的异常分析,天祝气候向暖干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程晓辉  刘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22-423,428
[目的]分析近40年来邢台地区日照时数变化趋势。[方法]选取邢台、沙河、内丘1971~2010年的逐年及季总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折线图、趋势图以及气候变率分析年、季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结果]1971~2010年邢台、沙河、内丘的年日照时数均呈现出系统减少的趋势,3站平均以77.7 h/10 a的速率减少,以邢台减少最为显著,内丘次之;3站的春、夏、秋、冬季的总日照时数均呈现出系统减少的趋势,以邢台减少最为显著,3站平均分别以10.7、18.7、21.6、26.6 h/10 a的速率迅速减少;无论年还是四季总日照时数均以邢台最为显著,体现出城市的浑浊岛效应特征;就3站的40年平均而言,冬、春、夏、秋季的季总日照时数为485.5、691.4、631.7、551.1 h,说明春季的日照最为充足,其次为夏季,冬季的气层稳定,日照时数最少。影响日照时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城镇化发展及污染物排放的加剧。[结论]该研究为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富裕县1961—2016年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近56年来富裕县气温日较差的年、季、月变化特征,揭示富裕县气温日较差的气候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56年来富裕县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1.9℃,年平均气温日较差总体呈下降趋势,降低幅度为0.542℃/10 a。春季气温日较差最大,夏季最小,季节变化呈高—低—高—低特点;四季平均气温日较差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5月(13.6℃),最小值出现在7月(10.1℃);各月气温日较差均呈显著下降趋势,1月份下降幅度最大,8月下降幅度最小。月平均最低气温增温幅度远大于最高气温,是导致年、季、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整理右旗1969—2018年气温逐年气象观测资料,对右旗近50a平均气温年际变动、季节性变化趋势、突变特点展开研究。得出结论:50a来右旗温度呈0.39℃/10a的速度增加,在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増温明显,且有显著的阶段性波动特点。季节性气温都是以不同速度在增加,春季平均气温增加发展趋势在四季中极为明显。由最高气温季节平均值可知,春季最大,其次秋季夏季冬季,由此可知,最低温度季节性均值是春季最大,其次夏季秋季冬季。年和四季平均最低气温的增加波动,使得平均气温日较差呈减小态势。  相似文献   

20.
李亮  刘帆  王华  田亮  严红梅 《农学学报》2022,12(5):24-29
研究旨在分析秦岭腹地东部商洛市的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应对气候变化及合理指导农业生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陕西省商洛市7个地面气象监测站1960—2020年逐日 0 cm地面温度、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观测资料,采用M-K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商洛市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2020年商洛市年平均地表温度空间上从西北向东南呈逐渐升高的分布。地表温度平均值的季节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在1月最低,7月最高。地表温度以0.37℃/10 a的气候倾向率显著上升,且各地的上升幅度自西向东逐渐减小。春季、冬季和年平均地表温度均呈现逐年代变暖趋势,并在1997年发生了突变。地表温度存在6、10、14、28年4个周期振荡频率,且6年为地表温度变化的第一主周期,10年为第二主周期。海拔是影响商洛市地表温度的主要地理因子,气温和日照时数是主要的气象因子。地表温度的升高可以缓解低温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灾害,在一定时间内对农业结构调整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