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大平房仓包装储粮环流熏蒸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包装储粮,粮堆空隙度大,PH3气体易渗透,分布较均匀。根据仓温、粮温、害虫的密度、虫种、虫态组织环流熏蒸,并与房式仓的常规熏蒸作对比,评价不同仓型、不同气密性、不同熏蒸方式的PH3浓度分布、熏蒸效果及效益。  相似文献   

2.
探管网分布气体的膜下PH3与CO2混合熏蒸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老式房式仓仓外安装气体分配箱,粮堆内布设探管网,用于分布气体,粮面采用薄膜密封,利用仓外PH3发生器,进行膜下PH3与CO2混合熏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PH3浓度分布均匀,均匀度大于0.83;熏蒸期间气密性较好,平均浓度下降率为4.5%/d;熏蒸28天后散气,杀虫效果良好,粮堆内储粮害虫死亡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3.
采用GJ89型良虫陷阱检测器对钢板仓害虫物种分布组成及主要害虫书虱和螨类在不同储藏期各部位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4月仓库昆虫物种组成简单,为书虱和长角谷盗两种,分别占捕获总虫量的99.5%及0.5%;8月份仓库昆虫7种,主要种类是书虱和螨类,分别占捕儿总量的61.9%和38%,次要害虫种类有赤拟谷盗、长角谷盗、玉米象、谷蠹及花斑皮蠹。不同储藏期、不同粮层、不同方向害虫分布存在差异。调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镀锌铁皮制成模拟仓桶模拟实仓环境,试验表明该仓具有较好的模拟实仓条件的能力。在此模拟条件下,我们分别对我国主要的三种仓虫——玉米象、谷蠹、杂拟谷盗的单一种群以及两两混合种群、三种仓虫的混合种群的生长发育对粮温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昆虫的生长发育对粮温变化有很明显的增温作用。混合种群的增温能力高于单一种群;玉米象产生增温所需的时间最短,谷蠹较慢,但谷蠹最终导致的粮温增量高于玉米象。杂拟谷盗对粮温增量最低,上层温度受昆虫的影响最大,中、下层较弱;虫口密度的增加,使粮堆的增温量也随之增加。但是,粮堆温度的增加与虫口密度没有直接相关,而是与昆虫总的活动量相关。当外温降低时,尽管昆虫的数量较高,但总的活动力却降低了,因此,对粮堆的增温能力反而降低了。  相似文献   

5.
DDVP气化后,能够在环流熏蒸系统中进行粮食实仓熏蒸杀虫,以空间0.3g/m^3、粮堆0.79g/m^3的用药量,就可以得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在机械通风后,稻谷中的DDVP残留量完全符合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6.
浅圆仓储粮害虫发生和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使用GJ89型粮虫陷阱检测器对11个浅圆仓储粮害虫发生特点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在储藏期3~5个月的散装小麦中共捕获8种粮虫,普遍发生的害虫种类是书虱(约占捕获害虫总量的95%~100%),谷蠹、玉米象、赤似谷盗、锈赤扁谷盗等害虫亦有少量发生。钢屋盖浅圆仓较混凝土浅圆仓虫害发生严重,且仓壁四周书虱较中部多。粮面下2m深度内虫害数量随粮层深度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立筒库储粮面层磷化铝熏蒸杀虫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立筒库储粮害虫的发生,发展和分布情况,以及进行粮面A1P熏蒸的密闭技术,PH3的渗透,残留情况和杀虫效果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原始无虫粮在筒库内存放60天后,开始面层感染害虫,并逐渐向深层发展。但害虫休中在粮面3m以内,120天后面层虫口密度可达100头/kg以上;粮层中10m处害虫亦能生存和繁殖,以粮层8m计,8g/m^3的A1P剂量熏蒸,能彻底杀死6m以内常见的储粮害虫;熏蒸密闭时要要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高大平房仓粮堆高、多抗性和害虫杀虫不彻底的问题,我们进行了DDVP与AlP粮面施药、自然潮解环流熏蒸试验。结果表明,DDVP与AlP结合环流熏蒸几乎对所有储粮害虫(尤其是对PH3有抗药性的书虱、螨类和谷蠹等害虫)有较好的熏杀效果,且较仓外投药环流熏蒸大大降低了熏蒸费用和投药时间。  相似文献   

9.
贾胜利  杨洁 《粮食储藏》2000,29(4):18-23
用剂量1.5-2g/m^3的磷化铝片与剂量83-100g/m^3的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对房式仓中密闭储藏的袋装面粉进行熏蒸以控制螨类危害。结果表明试螨全部被杀死,霉茵量大大低于对照。面粉的脂肪酸稳定性面筋含量都好于常规储藏的面粉。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在本地气候条件下按机械通风+粮面压盖稻壳包+薄膜密闭的储藏方法,利用平房仓散装储存东北移库玉米的试验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入仓玉米粮温偏高时,高温季节玉米粮堆温度上升较快,最高全仓平均粮温24.6℃,局部最高粮温达32℃;入仓结束即发现害虫,主要虫种为书虱和麦蛾;近10个月储存期内的玉米脂肪酸值基本没有变化,水分增加0.2%。经过冬季蓄冷储存后次年粮情与稻谷仓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针对南方沿海高温高湿地区玉米安全保管难度大,通过高大平房仓储存玉米应用试验,采用磷化铝密闭储藏结合实施1.1 kW的轴流风机通风技术,从而抑制微生物生长及保证玉米储存安全,且有效控制了因离心风机通风造成水分散失过大而导致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史海林  尤伟 《粮食储藏》2000,29(3):37-40
对我国北方5省的9个国家粮食储备库的仓库建设与使用情况作了调查重点调查了浅圆仓和高大房式仓的建设和使用情况。同时,也了解了立筒仓、土堤仓、地下喇叭仓、苏式仓和露天垛的建设与使用情况。对储备粮管理及其它有关仓库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散装稻谷储藏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不同储存形式,不同储存部位的晚籼稻谷进样抽样检测,结果表明,无论是露天储存,还是仓内储存,粮堆边缘,中部各区域以及粮堆内的不同层次间,其储存品质均存在差异,而且有些部位的差异还十分明显,从抽样检测平均结果来看,储粮品质由好到差依次为:底层中层,上层,表层,稻谷储存品质的总特点是:底部储粮品质好于粮堆东,南,西,北各边缘储粮,其中以粮西部边缘的储粮品质最差,测定结果对今后合理处理陈粮,减少大批陈化粮损失及改善粮食储藏技术,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江西近55年秋季降水时空分布及异常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江西近55年秋季(9—11月)降水的时间空分布及其异常环流形势特征,利用1961—2015年共55年8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EOF、REOF分析、Morlet小波分析、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江西近55年秋季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空间分布特征及旱涝年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来江西秋季降水呈弱增长趋势,在1981年、1984年和1987年发生突变,存在12~14年和2~4年的周期。空间场可分为全省一致型,南—北相反型和南北—中部相反型,其中全省一致型为主要空间分布形式。江西秋季降水可分为5个区域:一区(赣北中西部)、三区(赣中西部)和五区(赣中中东部)秋季降水呈增多趋势,二区(赣南)秋季降水呈减少趋势;四区(赣东北)秋季降水变化趋势较为稳定。5个区域秋季降水都存在2~4年左右的周期变化,还有多个区域都存在4~6年左右的周期变化,最长周期为14年左右。此外,江西秋季旱年,欧洲东部500 h Pa的大槽加强,江西850 h Pa处东北风距平中,降水偏少;反之,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了解南海上层海洋热力状态的变化规律,利用1980—2015年共36年GODAS月平均海温资料,将5~366 m的垂直平均海温表征南海地区海洋上层的热含量,分析了南海海洋上层热状态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以及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南海热含量水平分布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形势,垂直纬向平均分布表现为暖水厚度和温跃层深度东厚(深)西薄(浅),垂直经向平均表现为暖水厚度南厚北薄,温跃层深度中间浅两边深;南海地区海温变化幅度在75~200 m处最大,不同深度海温距平均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南海区域平均热含量在秋季最高,春夏次之,冬季最低,其年际变化明显,且在1998年之后出现明显的突变,由负值转变为正值,表现出明显的增温趋势;热含量季节EOF主模态空间分布形势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特征,对应的时间序列在20世纪90年代末存在年代际转折,由主要为负值转化为主要为正值,表现在空间分布上,则为南海地区热含量由西高东低型转化为东高西低型。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东西垄向栽培的遮光问题,在辽宁北票地区以南北栽培为对照,研究东西大垄丛栽、大垄双行、大垄单行栽培方式对番茄生长、冠层环境、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栽培方式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均无显著差异。环境方面,大垄丛栽的冠层光环境最佳,其中大垄丛栽的群体水平方向透光性最好,垄间的辐射量要优于大垄双行和大垄单行。大垄丛栽的冠层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高于南北栽培,冠层空气相对湿度低于南北栽培。大垄丛栽的产量达到了47577 kg/hm2,显著高于其他3种栽培方式;相同栽培密度条件下,大垄丛栽的单产比南北栽培高了12.93%。品质方面,4种栽培方式的可溶性糖、有机酸、糖酸比、维生素C的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大垄丛栽的栽培方式在光环境、产量和品质等方面都优于传统栽培方式。由此可见,行距95 cm的东西大垄丛栽的栽培方式可以在高纬度地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深入分析黄土高原近地层作物生长季干湿变化及其分布特征,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与自然环境提供依据。基于黄土高原气候要素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作物生长季湿润指数,研究近地层干湿特征。研究区域作物生长季湿润指数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减小。作物生长季近地层干湿状况的异常空间分布可分为以下3个关键区:高原东北部区、高原南部区、高原西部区,除高原东北部区外,近地层年平均湿润指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分别在1978年和1979年发生了由湿变干的显著突变。作物生长季近地层干湿状况的3个空间分区中,近地层年湿润指数存在显著的3~4年的周期振荡;高原南部和西部区域还存在显著的5~6年和7~8年的周期振荡。黄土高原干旱化趋势腹地最大,边缘次之。干旱化呈现出明显从腹地向四周扩散状态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Imperial city and outer c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Guo changed from the original spatial structure mode of "respecting the west" and "sitting in the west and facing the east" to the spatial structure mode of "sitting in the north and facing the south" and the three outer cities in the east,south and west surrounding the imperial city after the Wei,Jin,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and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original "multi palace" system to the "single palace" system.Finally,a "heavy city" capital spatial structure with the outer city around the imperial city and the imperial city around the palace city,and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chessboard format was formed.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it was a period of great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feudal society in China.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form of capital citie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the track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ideology,political system,economic structure and many other field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as made clear.  相似文献   

19.
采用粮食多功能扦样器对重庆市铜梁国家粮食储备库高大平房仓储粮害虫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大平房仓内优势种群为玉米象和书虱,谷蠹和扁谷盗有少量发生,赤拟谷盗的发生很少;害虫发生绝大多数集中在表层和上层;粮仓中央多于四周;温度条件是影响害虫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储粮害虫种群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玉米象和书虱的种群数量与总虫数的相关性较高;从垂直分布规律看表层储粮害虫种群数量与总虫数的相关性最高;从水平分布规律看东南区域种群数量与总虫数的相关性最高,且绝大多数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土堤仓双环流熏蒸杀虫暨机械通风防结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储藏》1994,23(5):28-33
在土堤仓仓底和仓顶同时设置风道.采用环流熏蒸,使毒气在短时间即可到达全仓各个部位,且分布均匀,保证了熏蒸杀虫效果;进行机械通风降温降水,有效地解决了仓顶结露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