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女山湖水生植物保护与改良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新玉  陈宇  管远亮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2):181-182,184
水生植物是构成女山湖生物生产力的主要物质基础。水生植物在女山湖生态系统中,对优化水域环境,为多种经济水生动物提供栖息生存,繁衍生殖,索饵肥育等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调查,女山湖水生植物覆盖水面积为3670hm2,生物量8月份最高为70×102t(湿重),其中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占59.6%。为了进一步提高女山湖的鱼产量,我们侧重研究了保护和改良女山湖水生植物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梁子湖水生植被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梁子湖水生植被的种群组成、植被类型和生物量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梁子湖水生高等植物的种类为35科62属92种,全湖沉水植物平均生物量为4.75kg·m~(-2)。根据梁子湖水生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结构全湖分为12个水生植物群落。梁子湖水生植被带状分布不显著,其特点是挺水植物和漂水植物未形成一个独立的植物带,沉水植物占绝对优势,分布面积接近全湖。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小柘皋河河道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研究了河道水生植被的分布、面积和生物量,结果如下:通过3次全河道调查,小柘皋河水生植物共有16科18属25种,其中以夏季河道内水生植物种类最多,共有22种,隶属16科18属,以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菱(Trapa incisa)、水鳖(Hydro-charis dubi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优势种,其次为秋季,以冬季最少。小柘皋河水生植被在不同的河段存在差异,可划分为3个群落类型,其中上游河段主要分布挺水植物群落,中游河段以"喜旱莲子草+水鳖"为优势群落,下游河段则主要为沉水植物群落。小柘皋河中水生植物最大覆盖总面积为29400m2,占小柘皋总面积的41.2%;其中大部分河段单位面积生物在100~300g/m2,总面积为19800m2,单位面积生物量≥1000g/m2的植被面积为6000m2,最大植被总生物量为13472.1kg,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189.7g/m2。利用Simpson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对不同河段的多样性进行了测算,由高到低依次为:河段2、河段6、河段4、河段7、河段5、河段3、河段1。  相似文献   

4.
庆平湖的水生植被及其渔业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庆平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种类组成,植被类型,生物量及其渔业利用潜力。该湖水生维管束植物共有14科16种,优势种为芦苇,菹草,狭叶香蒲,小茨藻等。植被类型可划分为三个亚型,全湖有7个主要植物群丛,水生植物总生物量为4968t,以植物生产量计草食性鱼类年生产力约为13382.5kg。并对该湖水生植被特点及渔业利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梁子湖水生植被1955-2001年间的演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湖北梁子湖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并为梁子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对梁子湖主体湖 1955— 2 0 0 1年以来 45年间水生植被的演替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①水生植被覆盖率下降到 54 2 7% ,近 5年内保持稳定 ;植被分布差异极为显著 ,东梁子湖为草型湖 ,前江大湖植被较少 ,中湖基本上无水生植被 .②水生植被单位面积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继续恢复 ,分别达到 3 4 96g m2 和 7942 0 3t ,但仍未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群落单位面积生物量迅速上升 ,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达到 6443g m2 .③挺水植被中的芦苇群落已消亡 ;菰群落在经历了较大的破坏后 ,近年来分布面积有所扩大 ,群落总生物量有所增加 ,但单位面积生物量变化不大 .浮叶植被分布面积变小 ,但单位面积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明显提高 .④水生植被的变化经历了“恢复—旺盛顶期—急剧衰退—逐步恢复”的过程 ,目前仍以沉水植被为优势生活型 ,但优势群落发生了变化 ,以微齿眼子菜和金鱼藻为优势群落类型 .⑤如果浮叶植物继续受到破坏或环境恶化的话 ,金鱼藻很可能替代微齿眼子菜群落而成为梁子湖夏季优势沉水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6.
陈学年  郭玉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940-21942,21946
对星湖里湖区6个具有代表性的水生植被种类、分布、生物量以及水体TN、TP、叶绿素a、NH3-N等水质指标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了里湖区水生植被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共采集到密齿苦草、穗花狐尾藻、金银莲花、莲等4种植物,优势种为密齿苦草;水生植物生物量与水体营养盐含量呈负相关,与水体透明度呈正相关;水生植物可净化水质,有效降低水体N、P营养盐,克制藻类生长。该研究为星湖环境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滇池水生植被调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滇池水生植被的调查结果表明:现有水生植物15种,分布面积约为滇池总面积的6.8%;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分布情况相比较,可从水生植物的变化滥测滇池水体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8.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是一种新型的高效低碳养殖模式,发展前景广阔。本研究以一新建成并运行一年的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基地为研究对象,对其水生植物的种类组成、变化及水质动态规律进行了调查,以期为该模式的完善、推广提供参考资料。共采集到水生维管束植物32种,主要以挺水及湿生植物为主。与运行初始相比,水生植物种类增加显著,共增加2.6倍。得益于更加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类型以及更高的水生植被面积占比,尾水处理池的水质总体优于循环水净化处理区。而若要充分发挥净化处理区功能,应增加主池塘的水生植物的配置种类及面积,从而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净化功能。从实际生产角度考虑,除配置水生态工程一些常用水生植物种类外,可加大水生蔬菜的配置应用力度。  相似文献   

9.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是一种新型的高效低碳养殖模式,发展前景广阔。本研究以一新建成并运行1年的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基地为研究对象,对其水生植物的种类组成、变化及水质动态规律进行了调查,以期为该模式的完善、推广提供参考。调查结果表明,从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内共采集到水生维管束植物32种,主要以挺水及湿生植物为主。与运行初始相比,水生植物种类增加显著,共增加2.6倍。得益于更加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类型以及更高的水生植被面积占比,尾水处理池的水质总体优于循环水净化处理区。而若要充分发挥净化处理区功能,应增加主池塘的水生植物的配置种类及面积,从而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净化功能。从实际生产角度考虑,除配置水生态工程一些常用水生植物种类外,可加大水生蔬菜的配置应用力度。  相似文献   

10.
疏浚及水生植被重建对太湖西五里湖沉积物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现场采样及分析测定,研究了太湖两五里湖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两年后,环保疏浚区、疏浚并水生植被重建区、退渔还湖区及对照区沉积物有机质及总氮含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疏浚及植被重建均对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的分布影响很大,尤其是疏浚基础上进行的水生植被重建."干湖清淤"措施的实施极大地减少了湖泊表层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也减少了总氮的含量.疏浚并植被重建示范区的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年均值最高,垂直分布上看,水生植被重建区,夏秋季节水生植物的旺盛生长降低了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含量,而冬春季节,由于水生植物的枯萎、腐烂导敛爪范区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高于其他区域,大型水生植被的种植对沉积物有机质含量的作用显著,这需要引起重视.因此,在对富营养化湖泊进行生态修复措施后,对于种植了大型水生植被的区域,为减少水生植物携带的营养盐的沉积与再释放,应在这种释放作用发生之前对水生植物进行收刈.  相似文献   

11.
田炯  王振祥  王翠然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359-10363
针对巢湖流域特点,着重分析了巢湖水环境质量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变化,从而揭示巢湖流域生态安全状况变化的内部机制和关键影响因素,提出重建水生植被与总磷(TP)入湖量的控制相结合是保障流域生态安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植物类型及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最大的天然淡水湖鄱阳湖是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资源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通过对鄱阳湖周围植被调查,系统地报道了目前鄱阳湖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其植被类型和分布,依其生态环境和群落特征可划分为水生群落、沼泽、草甸、沙洲4类型60余个群系,阐述了鄱阳湖植物的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13.
宿鸭湖水库水生植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研究洪泽湖湖滨地区植物群落对湿地水环境的净化效果,为该区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湖滨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的水草区和无草区环境特征进行野外调查,并结合室内试验,测定湖泊湿地水体的营养盐(N和P)、化学需氧量(COD)及透明度(SD)含量的变化,定量分析水生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水环境的净化效果,并对其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水生植被对洪泽湖湿地水环境中TN、TP、COD、Chla的去除作用及对SD含量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水生植物之间的竞争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情况。[结论]该试验为研究洪泽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及增强其自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生植被对湖滨湿地水环境净化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洪泽湖湖滨地区植物群落对湿地水环境的净化效果,为该区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湖滨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的水草区和无草区环境特征进行野外调查,并结合室内试验,测定湖泊湿地水体的营养盐(N和P)、化学需氧量(COD)及透明度(SD)含量的变化,定量分析水生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水环境的净化效果,并对其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水生植被对洪泽湖湿地水环境中TN、TP、COD、Chla的去除作用及对SD含量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水生植物之间的竞争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情况。[结论]该试验为研究洪泽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及增强其自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蔡栋  魏巍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615-7616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了太湖地物的遥感影像,根据地物的光谱特征提取湖泊植被和水体信息,通过传感器定标和几何校正对信息进行预处理,在分析信息波段、光谱值、及NDVI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决策树,对信息进行分类,提取太湖水生植被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太湖地区不同水生植被生境下环棱螺的生存状况,为该地区环境监测提供合适的评价指标。[方法]在太湖虞望河西附近生态建设工程区的挺水植物区、沉水植物区和无植物裸底区3种水生植被生境中放养等密度的环棱螺,测定环棱螺在蓝藻爆发阶段和非蓝藻爆发阶段的存活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P450酶浓度,并分析所测指标与湖水氨氮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在蓝藻爆发阶段,挺水植物区、沉水植物区和无植物裸底区环棱螺的存活率分别为0%、55.2%和89.3%,SOD活性表现为先降后升,MDA与SOD变化趋势相反,P450酶则不断下降;在非蓝藻爆发阶段,3种生境环棱螺的存活率分别为90.6%、98.8%和99.5%,SOD活性先降后升,MDA则为先升后降,P450酶的变化没有规律。2个阶段中环棱螺SOD活性与湖水氨氮含量均显著负相关,MDA只在非蓝藻爆发期与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450酶与氨氮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用环棱螺评价水生植被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时,P450酶活性并不是合适的指标。[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地区的环棱螺体内SOD活性可以作为评价生境的指标,MDA可作为非蓝藻爆发阶段检测氨氮含量的指示物,但P450酶不能作为该地区3种生境环境污染早期诊断与预警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