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8个杂交晚粳稻与7个常规晚粳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组合的分蘖率、株高和每穗总粒数比常规粳稻品种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表现单株分蘖强,植株高大,穗大粒多,产量优势明显,但有效穗数、成穗率和结实率为负优势,表现穗数偏少,成穗率和结实率偏低。提出今后嘉兴稻区杂交粳稻更高产新组合选育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2.
浙北稻区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优势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边永高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81-9182,9208
[目的]为杂交粳稻高产组合的选育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2002~2006年嘉兴市杂交晚粳稻与常规晚粳稻区域试验结果为材料,对其性状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杂交粳稻组合的分蘖率、株高和每穗粒数与常规粳稻品种相比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有效穗数少、成穗率和结实率偏低,增产不显著;稻瘟病抗性有了显著提高,但白叶枯病抗性偏差;垩白粒率和透明度有改观,碱消值略降,但其他品质性状与常规粳稻无差异。杂交粳稻组合的分蘖率、生育期、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与产量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但株高与产量呈负相关。[结论]浙北稻区杂交粳稻高产新组合应朝穗、粒、重兼顾协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机械化栽插是水稻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向,而杂交粳稻因具备较突出的生产优势也将成为生产上的主要应用品种.杂交粳稻具有杂交优势、分蘖性较强的特点,在栽培上提倡双本栽插,而机械化栽插苗数很难把握,所以杂交稻机插一直是水稻生产上的一项技术难题.为此,近年来,我们不断试验、探索杂交粳稻的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2006年在官林镇进行了“常优1号”机育机插超高产栽培示范,面积100亩,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4.
机插杂交粳稻基本苗数对分蘖发生与成穗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杂交粳稻常优1号为材料,设置25.05、50.10和75.15万株·hm~(-2) 3个基本苗数,进行机插秧新生分蘖跟踪挂牌,研究各级分蘖的发生率及成穗率特征。结果表明:机插杂交粳稻栽插50.10万株·hm~(-2)基本苗时群体有效穗数最多,产量最高;机插杂交粳稻分蘖发生和成穗主要集中在2/0、3/0、4/0、5/0和6/0的一级分蘖及1/2、1/3和1/4的二级分蘖;随着基本苗数增加,分蘖发生数减少,最终成穗数也减少,同时高位分蘖对产量的贡献也减少,单茎重、各蘖位的每穗粒数和占最终穗数的比例均减小。机插杂交粳稻移栽时以50.10万株·hm~(-2)基本苗为宜,过多或过少都影响机插杂交粳稻分蘖发生、蘖位利用和成穗数。  相似文献   

5.
杭州市单季杂交粳稻直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杭州市近年来杂交粳稻年种植面积在2万亩左右,并以种植单季稻形式为主。由于直播栽培省去了育秧和移栽作业,省工节本效果明显,又具分蘖早发、多穗、高产优势,越来越受到种粮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的欢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比例逐年提高。杂交粳稻目前在全市晚粳稻中种植面积所占比例尽管很小,但随近二年来一批优质、高产、多抗杂交粳稻新品种的育成与示范推广,杂交粳稻的种植面积和直播栽培面积将会越来越大,比例也会更高。但据现已种植户反馈,由于杂交粳稻种子价格比较高,直播种植用种量又不能太少,因此表现出了较多的问题与不足,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如因种子质量(这里主要指发芽率)年度间差异较大,用种量多少不当以及浸种、催芽等操作不当造成出苗率或低或高,基本苗过少过多,致使要么土地光能利用率不高,要么秧苗倒伏;畦面淤泥过于稀烂或畦面未蹋平等使种子播后出苗不理想,导致成苗率不足,秧苗分布或生长不均匀;未腐熟有机肥在高温下产生毒素对稻苗造成不利影响等,给单季杂交粳稻的平衡高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笔者经过试验、高产示范和生产实践,摸索出了单季直播杂交粳稻优质、平衡高产栽培技术,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粳稻八优161生育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八优161是杂交粳稻新组合,在德清县种植表现个体优势较强,移栽后分蘖发生快,易大穗高产等生育特点。栽培上应做好稀播、稀植,“两头促、中间控”肥水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硅对杂交粳稻干物质与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比较研究了硅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干物质与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硅肥对杂交粳稻增加籽粒产量、提高干物质积累量的效应大于常规粳稻;同时在促进水稻植株对N、P和K吸收的作用上,也表现出对杂交粳稻的作用较为明显,尤其对促进K的吸收,效应更为明显.杂交粳稻对硅的需求量高于常规粳稻.建议在杂交粳稻高产超高产栽培中注意硅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8.
杂交粳稻秀优5号直播栽培,表现感光性强,中熟偏迟、分蘖中等、耐肥抗倒、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增产潜力大,以适期早播、稀播保全苗,前促、中控、后稳施肥,浅露搁活、干湿交替水浆管理,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促进北方杂交粳稻的发展,充分有效地利用杂交粳稻耐旱及抗逆性强等突出特点,在国家和辽宁省育种攻关项目"高产优质多抗新组合选育"课题支持下,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最新选育出高产、抗病、耐旱、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辽优5273,该组合穗粒结构合理,增产潜力大,米质好株型理想在全国旱稻区域试验黄淮海麦茬稻区,晚熟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突出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品种、秧龄、基本苗、密度等栽培因子对两系杂交粳稻产量性状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秧龄对两系杂交粳稻产量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秧龄的延长,分蘖下降,有效穗数减少,分蘖成穗率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等。  相似文献   

11.
以北方杂交梗稻3415、双亲和其后代衍生的(RILa)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其叶型性状进行了分析,探究北方杂交粳稻及其后代的叶型特征.结果表明,北方杂交粳稻在产量、生物产量和叶型上都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杂交粳稻与其双亲和后代相比,叶型紧凑,叶面积大,能生产出更多的光合产物,群体生物产量突出,但其经济系数较低.在其后代中有部分高产株系的产量超出杂交稻F1,进一步提高杂交粳稻经济系数,或进一步优化后代各家系叶型形成常规品种都有可能实现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我市自2000年开始引进种植杂交粳稻,因杂交粳稻分蘖能力强,穗大粒多,平均单产保持在650kg左右,其产量每年在各品种中名列榜首。但近几年(特别是2006年)杂交粳稻生产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北方杂交粳稻高生物量,而产量优势不突出的原因,以140份恢复系材料与不育系辽99A杂交组配而成的140个杂交粳稻组合为试材,研究北方杂交粳稻物质生产和分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生物产量大,叶片和叶鞘在齐穗期后干物质输出率低,而引起结实率和千粒重低,是制约杂交粳稻产量优势不突出的主要因素.产量与齐穗期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齐穗期后叶片干物质转换率、叶鞘干物质转换率和输出率与产量和经济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体在巩固杂交粳稻生物量大这个优势的基础上保证大穗,提高齐穗期后干物质生产的同时提高叶片和叶鞘干物质的转换率有利于高产杂交粳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市场对优质稻米的需求不断加大,粳稻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为加快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组合的生产应用,2004年我们对浙江省近年来育成的几个杂交粳稻新组合,在前二年品种区试表现优良的基础上,按大田高产栽培技术要求,进行了大区种植比较试验,为今后推广这些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组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毕节地区2006年杂交粳稻品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优质高产的杂交粳稻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徐稻201、9优481、3优18、滇粳优8号、滇粳优12号等5个引试的品种,在植株长势、分蘖情况及产量方面,均不同程度地优于对照毕粳37,可在毕节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概述景谷县滇型杂交粳稻制种,提出实现景谷县滇型杂交粳稻制种高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寒地杂交粳稻高产优质育种生理基础,以第二积温区生产试验对照品种龙稻5号和杂交组合800s/958为试验材料,对寒地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的源库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源特性方面,杂交粳稻组合800s/958株型紧凑,株叶型配置好,群体透光性强,叶绿素含量高,光合作用能力更强。库特性方面,杂交粳稻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多于龙稻5号,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略低。流特性方面,杂交粳稻物质积累能力和运转能力突出。源库关系方面,杂交粳稻的粒叶比是龙稻5号的1.13倍。与常规粳稻相比,杂交粳稻源丰库大,库、源、流三者相互协调,成为其高产优质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滇杂32"单产超14.9t/hm2分蘖成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原优质杂交粳稻滇杂32进行高产栽培研究,实收产量14.902t/hm 2。攻关田分蘖成穗的分析结果表明:滇杂32高产需要较多的有效穗(469.7万穗h/m 2)和较高成穗率(83.30%);分蘖成穗的经济产量是构成产量的主体,占88.86%,又以一、二次分蘖成穗所占比例较大,分别占33.32%和42.96%;单株经济产量与单株有效穗数(0.9552)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0.3406)、穗实粒数(0.3512)呈显著正相关。提出了滇杂32高产栽培的重点是促进低节位分蘖发生和成穗;协调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从而获取最大群体效益。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杂交粳稻育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省杂交粳稻的研究始于19世纪70年代末.1982和1983年,先后参加华东地区和南方稻区杂交粳稻协作攻关,选育出盐优57V、徐优3-2、六优1号、六优3-2等首批杂交粳稻组合,但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种子生产体系,这些组合未能在生产上发挥应有的作用.1996年以后,杂交中粳和杂交晚粳的选育,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杂交中粳走出低谷,打破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杂交晚粳的品质改良取得重大突破;杂交粳稻繁殖制种技术取得较大进展.但目前江苏的杂交粳稻仍然存在增产优势不突出、抗性较差;不育系育性不稳定、杂种纯度差;制种产量低、种子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今后江苏杂交粳稻研究应主攻高异交率不育系和强恢复系选育、加强迟熟中粳型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进一步加强高产高效制种技术研究,提高制种产量,降低种子成本,使江苏省杂交粳稻研究和生产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概述景谷县滇型杂交粳稻制种发展现状,提出了实现景谷县滇型杂交粳稻制种高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