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天祝白牦牛的饲草为对象,定量研究了天祝县石门、炭山岭、松山、西大滩、抓喜秀龙 5 个地点的白牦牛饲草(夏秋牧草、冬春牧草)中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沙门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 7 种消化道致病菌的污染情况,并分析了造成白牦牛饲草料污染的 7 种致病菌。夏秋牧草中各种消化道致病菌检出率顺序为:志贺氏菌(41.24 %)>金黄色葡萄球菌(12.19 %)>沙门氏菌(7.32 %)>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4.88 %),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未检出;冬春牧草中致病菌的检出率顺序为:志贺氏菌(10.25 %)>金黄色葡萄球菌(7.69 %),而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沙门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均未检出。5 个采样点中,夏秋牧草中 7种消化道致病菌总体污染程度为石门(100.00%)>炭山岭(62.5%)>松山(60.00%)>西大滩(14.28%)>抓喜秀龙(0);冬春牧草总体污染程度为炭山岭(33.33 %)>石门(28.57 %)、松山( 25.00 %)>西大滩(0)、抓喜秀龙(0)。致病菌污染夏秋季高于冬春季。天祝白牦牛饲草已经存在轻度致病菌污染.  相似文献   

2.
对鲜猪肉中分离的6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进行体外测毒试验表明,5株0∶3血清型VW抗原、自凝性和刚果红试验均为阳性,而0∶6.30菌株均为阴性。小白鼠口服感染、腹腔注射、眼球后注射和Sereny试验证明,5株0∶3血清型菌株对小鼠均致病,0∶6.30菌株则无致病性。本试验还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动物致病性试验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柠檬烯乳化液以及柠檬烯丙酮溶液对3种食源性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滤纸片扩散试验表明,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的抑菌活性高低为氧氟沙星(阳性对照)500μL/L柠檬烯丙酮溶液5 000μL/L柠檬烯丙酮溶液柠檬烯乳化液50μL/L柠檬烯丙酮溶液丙酮(溶剂对照),抑菌圈分别为46.8mm,32.2mm,27.4mm,17.1mm,14.5mm和9.2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活性最高的是阳性对照,其次是50μL/L柠檬烯丙酮溶液,抑菌圈达30.3 mm;柠檬烯丙酮溶液对单核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具有抑菌圈,但与丙酮的抑菌圈大小相似,而柠檬烯乳化液未表现出抑菌活性,说明柠檬烯对该菌没有抑制作用,溶剂丙酮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试管梯度试验表明,柠檬烯乳化液和柠檬烯丙酮溶液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菌活性,对单核增生李斯特菌没有活性,且柠檬烯丙酮溶液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远低于柠檬烯乳化液,说明前者的抑菌活性更好。所选3种食源性病原菌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对柠檬烯最为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单核增生李斯特菌最不敏感。  相似文献   

4.
鲜猪肉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重庆市215份鲜猪肉污染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分离鉴定和增菌、分离培养基选择结果表明,猪肉中小肠结肠炎耶氏菌污染率为2.79%,6株分离菌均为生物3型。其中,5株属0∶3血清型,1株为0∶6.30血清型。在25℃时,用1.5%去氧胆酸钠增菌效果显著。分离培养基以SS,MT,SS-D和SS-M琼脂培养基较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扬州地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原学特征和分布规律,2018-2019年采集腹泻患者粪便、家畜家禽粪便、苍蝇标本及生猪屠宰场组织标本等,共计1786份,并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生物分型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表明:监测的1786份标本中共检出74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总检出率为4.14%(74/1786),其中猪粪的检出率最高,为10.63%(54/508),其次是生猪屠宰场标本、苍蝇和鸭粪,检出率依次为5.00%(15/300)、3.09%(3/97)和1.41%(2/142),不同类型标本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83,P<0.05).在致病性检出株中,猪粪检出株占总致病性菌株的88.46%(23/26),血清型/生物型主要为O:3/3型,毒力基因以ail+、ystA+、ystB-、yadA+和virF+型为主,占总致病性基因型菌株的88.46%(23/26).这一研究提示,扬州地区存在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猪是主要带菌宿主,应重点关注生猪饲养、运输及屠宰加工环节该菌的防控.  相似文献   

6.
将特定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以下简称耶氏菌)接种到无污染的冷却猪肉表面,托盘包装后分别在0、5、10和15℃条件下贮藏,将不同温度下得到的耶氏菌生长实验值用于建立其生长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修正Gompertz方程能很好地描述耶氏菌在冷却猪肉中的生长动态。lgNmax(最大菌数)受贮藏温度的影响不大,在4种温度下平均值为9.259±0.83(log10cfu/g)。温度对μmax(最大比生长速率)和Lag(延滞时间)的影响,采用平方根模型(Belehradek)描述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用贮藏在3℃、8℃下耶氏菌的生长实验值验证建立的模型,偏差度分别为0.92、0.97,准确度分别为1.09、1.04,表明所建立的耶氏菌生长动力学模型的可靠性很好。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假结核耶尔森氏菌的抗逆机制,采用同源重组原理进行双交换以获得rpoS基因突变株。分别在5mmol/L H_2O_2和pH 3.5两种胁迫下测定野生型菌株、rpoS基因突变株和互补菌株的存活率,并以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为荧光探针,测定两种胁迫下细菌胞内活性氧水平。结果显示,在5mmol/L H_2O_2和pH3.5胁迫下,假结核耶尔森氏菌rpoS基因突变株存活率明显降低,这种降低能够在互补菌株中得到恢复;突变株中胞内活性氧自由基水平明显高于野生型菌株和互补菌株。说明:rpoS基因具有帮助假结核耶尔森氏菌抗氧化胁迫和酸胁迫的功能,且这一功能的发挥是通过调节胞内活性氧水平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正家畜伪结核病因其呈现亚临床症状,发病率虽高,但致死率较低,常被生产企业忽视。目前,伴随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本病也日趋严重和复杂。本文就其流行、症型,以及诊断和防治加以描述,说明为研发疫苗和防控技术提供参考。1病原伪结核棒状杆菌是一种典型的类白喉菌。菌体细胞从球状到细丝状各异,宽0.5μm,长达3.0μm,为非抗酸菌,无荚膜,菌体中含有颗粒。伪结核棒状杆菌是一种兼  相似文献   

9.
从某养鸭场的病死鸭体内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无荚膜的细小杆菌,经鉴定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属生物2型.该菌在SS,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血培养基上不溶血;可生长温度范围在0℃-45℃;最适pH值为6~8;对恩诺沙星、复方敌菌净、环丙沙星高度敏感;Nacl,Na2SeO3,孔雀石绿对该菌的生长抑制浓度分别为4.0%,0.4%,0.04%.  相似文献   

10.
从某养鸭场的病死鸭体内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无英膜的细小杆菌,经鉴定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属生物2型。该菌在SS,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血培养基上不溶血;可生长温度范围在0℃ ̄45℃;最适pH值为6 ̄8;对恩诺沙星、复方敌菌净、环丙沙量工敏感;Nacl,Na2SeO3,孔雀石绿对该菌的生长抑制浓度分别为4.0%,0.4%,0.04%。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快速多重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对污染动物性食品的大肠埃希氏菌O157:H7(EnterohemorrhagicEscherichiacoli O157:H7),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monocytogenes),宋氏志贺氏菌(Shigella sonnei),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等九种致病菌进行了通用前增菌方法的研究。研究了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对九种菌前增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LB肉汤培养基,36℃培养18h,九种致病菌的增菌效果最好且数量级均衡一致,均达到108cfu·mL-1。  相似文献   

12.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构建16S rDNA文库法,对越冬家蝇体表携带的细菌数量和种类进行了分析。通过培养计数发现越冬家蝇(Musca domestica)体表携带细菌数量较少,每头越冬家蝇体表携带的细菌数量居于5×104~1.2×105之间。对随机挑选的987个16S rDNA文库克隆进行了测序,通过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发现:88.6%的测序克隆为细菌,共检测出32种细菌,其中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il)、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cloacae),肠道沙门氏菌(Sal monellaenterica)4种人畜肠道菌分别占检出率的13.6%、1.9%、3.3%和1.5%,说明越冬家蝇体表携带细菌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同时还检出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口腔纤毛菌(Leptotrichia buccalis)、支气管炎博德特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acnes)等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从流产母猪胎盘中分离出的两株细菌。经鉴定,这两个菌株均为伪结核耶尔赞氏菌。该菌为G-球杆菌,有的呈两极染色。菌体多分散存在。少数呈短链,能运动,无荚膜。结果表明,伪结核耶尔赞氏菌是引起母猪流产的病原之一。鉴于该菌属于人畜共患病原,故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为生产上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划线接种培养、回归感染试验、形态与分子鉴定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等方法,对贵州省锦屏县某养殖场养殖的斑点叉尾鮰发生的强传染性病害致病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并研究致病菌对15类共45种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到1株致病菌Q1菌株,经形态鉴定,Q1菌株的特征与鲁氏耶尔森氏菌基本一致,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与已有的鲁氏耶尔森氏菌同源性达99%以上,系统发育树显示其与鲁氏耶尔森氏菌(MK396587.1、AB681666.1、HQ222844.1、FJ908709.1)聚为一支,置信度为86,结合形态与分子鉴定,确定Q1菌株为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为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其对斑点叉尾鮰的半数致死浓度为1.05×107 cfu/mL;该菌对庆大霉素、链霉素和大观霉素等17种药物为高度敏感,对阿奇霉素、头孢克肟和新生霉素等6种抗菌药物为中度敏感;对克拉霉素、红霉素和麦迪霉素等22种抗菌药物耐药。且其对选用的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3种类型的抗菌药物全部敏感。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128-128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瑞典和芬兰的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种新型食品检测方式,可快速、精确地对食物携带的病菌进行探查.这将为食品安全的监督提供有效帮助。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期刊上。研究人员利用TaqMan探针实时定量PCR(聚合酶链反应)法对食物中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进行探查.并通过多种方式对探测结果进行检验.如利用此法对人工培植的含有相关病菌的牛奶、碎肉、冷熏肉、鱼和胡萝卜等样本进行检测.检验结果表明TaqMan探针法能够灵敏、稳定、准确、  相似文献   

16.
正猪水肿病是小猪的一种肠毒血症,其病原是大肠杆菌。主要表现为8~12周龄的仔猪突然发病,呈现头部及全身水肿,共济失调,惊厥,局部或全身麻痹,经过短促,常导致死亡。发病率虽不是很高,但病死率却很高,给后备猪的培育造成损失。1病原大肠杆菌为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的成员。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一般不形成荚膜的短杆菌,大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能运动。菌体长2~3μm,直径0.6μm。在普通培  相似文献   

17.
科技信息     
科学家发明食物病菌检测新方法据《每日科学》网报道,瑞典和芬兰的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种新型食品检测方式,可快速、精确地对食物携带的病菌进行探查,这将为食品安全的监督提供有效帮助。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期刊上。研究人员利用TaqMan探针实时定量PCR(聚合酶链反应)法对食物中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进行探查,并通过多种方式对探测结果进行检验,如利用此法对人工培植的含有相关病菌的牛奶、碎肉、冷熏肉、鱼和胡萝卜等样本进行检测,检验结果表明TaqMan探针法能够灵敏、稳定、准确、高效地对食物中含有的病菌进行定量检测,这将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8.
从疑似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的肩前淋巴结脓肿中分离到1株细菌,经革兰氏染色为无芽孢的阳性棒状杆菌;伪结核棒状杆菌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表明,该细菌的序列与伪结核棒状杆菌同源性达99.0%以上,确定其为伪结核棒状杆菌。用15种常用抗生素纸片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林可霉素和大观霉素耐药。致病性试验发现,腹腔注射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为1×10-6.0CFU/m L;皮下注射小白鼠2 d后出现大小不等的脓肿;分别用2×108、2×106CFU/m L 2种剂量皮下注射羊后出现体温持续升高,接种部位和周边的浅表淋巴结出现脓肿,切开后有干酪样脓汁,并从病变器官和脓汁中分离到细菌。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皮肤和肌肉层有坏死灶及肉芽肿形成,肌纤维断裂坏死,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结出现化脓灶,并有大量上皮样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本研究为伪结核棒状杆菌疫苗研制及致病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感染鸭疫里默氏菌后鸭肠道形态结构的变化,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方法测定鸭感染鸭疫里默氏菌1、2、3、5、9、14 d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个小肠段肠黏膜厚度、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并计算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比值。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鸭疫里默氏菌1~9 d后,鸭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肠黏膜厚度和肠绒毛高度变化一致,均表现为明显下降;隐窝深度在3个小肠段的变化不同;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值在感染鸭疫里默氏菌的3个小肠段中总体均呈下降趋势。说明感染鸭疫里默氏菌显著影响了鸭小肠形态结构,该研究为鸭疫里默氏菌的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新农业》2015,(19)
<正>猪增生性肠炎又称猪回肠炎,多因接触性感染胞内劳森氏菌所致,导致猪小肠黏膜腺窝上皮细胞腺瘤样增生。胞内劳森氏菌是胞内寄生菌,寄生在猪的回肠、盲肠、结肠,使未成熟的肠道上皮细胞增生。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猪口蹄疫等重大传染病较少发生,而猪增生性肠炎偶有发生,本病虽然死亡率(1%~2%)不高,但可导致饲料报酬下降约20%,病猪愈后生长发育不良,已成为猪场经济效益的"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