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宁  张爱民  葛芝伶 《吉林农业》2010,(11):209-209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格拉泽氏病(Glasser’s disease),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细菌传染病,该病在临床上主要以关节肿胀、疼痛、跛行、呼吸困难以及胸膜、心包、腹膜、脑膜和四肢关节浆膜的纤维素性炎症为特征。德国科学家Glasser在1910年首次报道副猪嗜血杆菌。随着生猪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副猪嗜血杆菌逐渐成为当前危害集约化养猪业的主要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之一,该病在我国呈暴发性流行,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文章将工作中发现的一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鸡传染性鼻炎是由鸡副嗜血杆菌所引起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病。以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低、育成鸡生长受阻、增重缓慢、淘汰率高、极易反复为特点。主要症状为鼻腔与眶下窦发炎,流鼻涕,脸部肿胀和打喷嚏。病原特性鸡传染性鼻炎的病原是一种副鸡嗜血杆菌,本菌为形态较规则的细小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大小约1.0~3.0μm×0.4~0.8μm两极浓染,不形成芽胞,无荚膜,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鼻炎(IC)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病,各种日龄的鸡均可感染,但以育成鸡和产蛋鸡易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副鸡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鸡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gallinarum,HPG)是鸡传染性鼻炎的病原菌.近年来,北京、陕西、四川等地证明了该病的发生.为了了解该病在山东省的流行状况,从山东德州地区5个鸡场的20只疑似鸡传染性鼻炎鸡体内共分离到6株细菌,经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鸡胚接种试验和16s rDNA 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鉴定为副鸡嗜血杆菌.并经玻片凝集试验、Dot-ELISA、血凝试验分型研究,证实6株分离菌株均为副猪嗜血杆菌A型.从而为以后鸡传染性鼻炎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鸡的急性上呼吸道病。病原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因这种小杆菌只能存含有血液的培养基上生长,故称为副鸡嗜血杆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种可快速检测副猪嗜血杆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副猪嗜血杆菌肽聚糖相关脂蛋白(PalA)基因序列,在其保守区域设计外引物、内引物和环引物用于LAMP检测。优化副猪嗜血杆菌LAMP检测的反应体系,在反应产物中加入SYBR GreenⅠ,对检测结果进行肉眼判定,建立副猪嗜血杆菌可视化LAMP检测方法,评价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用建立的副猪嗜血杆菌可视化LAMP检测方法对临床分离的8株不同血清型副猪嗜血杆菌进行检测。从疑似患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猪体内采集10种体液,用所建立的可视化LAMP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建立了副猪嗜血杆菌可视化LAMP检测方法,该法在55℃水浴1h即可对副猪嗜血杆菌核酸进行高效扩增,反应结束后加入SYBR GreenⅠ即可通过肉眼观察对结果进行判断。该方法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其对DNA核酸的最低检测限为40fg,是常规PCR检测最低限的100倍,显示出较高的敏感性;用建立的LAMP方法对8株不同血清型副猪嗜血杆菌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用建立的LAMP方法对10种体液进行检测,结果鼻液、气管液、胸腔渗出物、心脏血、脑膜液、腹腔液和关节囊液呈阳性,唾液、心包液和尿液呈阴性。【结论】建立了一种可对副猪嗜血杆菌进行快速检测并可凭肉眼判定结果的可视化LAMP方法,该法操作简便、反应快速、敏感性强、特异性高,适合在兽医基层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清远地区3群肉鸡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肿眼、流鼻水等症状,临床治疗处理效果不理想。在3群病鸡中各取病鸡鼻窦腔分泌液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和瑞氏染色,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玻片凝集和生化试验。结果表明,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瑞氏染色呈蓝色,油镜下可见细菌呈短杆菌或球杆菌,两极着色,3群分离株均与副鸡嗜血杆菌A型血清完全凝集反应,与B和C型血清无凝集反应,确定肿眼肉鸡病原为A型副鸡嗜血杆菌。同时选用多种药物研究了该病原菌的药敏性,结果显示,A型副鸡嗜血杆菌对头孢噻呋、氟苯尼考和青霉素3种药物均表现极敏。  相似文献   

8.
以延边地区8个县(市)部分发病鸡场的病鸡和疑似病鸡为病料,对延边地区流行的疑似鸡传染性鼻炎进行了鉴定和病原分离,结果表明,延边地区存在的传染性鼻炎病原体鸡副嗜血杆菌为A型和C型.  相似文献   

9.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猪格氏病(Glasser disease)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引起的猪的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主要发生在仔猪断奶和保育阶段,常可引起猪的传染性多关节炎、多浆膜炎。本文综述了副嗜血杆菌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机理和对副猪嗜血杆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鸡副嗜血杆菌引起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鸡颜面肿胀、流泪、鸡产蛋量迅速降低为特征。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鸡副嗜血杆菌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精,以鸡颜面肿胀、流泪、鸡产蛋量迅速降低为特征。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所引起鸡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症状为鼻腔与鼻窦发炎,流鼻涕,脸部肿胀和打喷嚏。  相似文献   

13.
<正>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多种血清型的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的猪的一种传染病,也称革拉泽氏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有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威胁的地区,更容易发生。以体温升高、关节肿大、呼吸困难、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高死亡率为主要临床特征,主要危害仔猪和青年猪。1流行特点1.1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众多各血清型菌株致病力有较大差异,交叉免疫力交叉。因此,疫苗预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流行的副猪嗜血  相似文献   

14.
《新农业》2017,(19)
<正>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任何年龄鸡都易感,但幼鸡一般不太严重,成年鸡发病急、病程长,引起育成鸡生长发育不良和产蛋鸡产蛋明显下降。临床表现为眶下窦肿胀、流鼻汁、流泪、排绿色或白色粪便。败血型霉形体(MG)引起的肿头肿脸和副鸡嗜血杆引起的传染性鼻炎临床表现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MG感染鸡群先表现喘、气管啰音,然后逐渐出现肿头肿脸鸡,迁延不愈,眶下窦分泌物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鼻炎(IC)是一种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的上呼吸道疾病,其特征是眼结膜和鼻粘膜发炎、流泪、流鼻涕、打喷嚏,脸部水肿和眶下窦肿胀。有时伴有下部呼吸道(气管和气囊)的炎症。本研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鼻炎是养鸡场常发的一类急性细菌性传染病,病原菌为副禽嗜血杆菌,传染性强,一旦发病可致全群感染.通过对副禽嗜血杆菌的病原特征进行总结,分析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病学、育成鸡和成年鸡的发病症状及病理变化,并提出中西医治疗方案,供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海玉 《河南农业》2014,(11):45-46
<正>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高热,死亡率较高。1922年,首次从发生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包炎及脑膜炎病猪的浆液性分泌物中分离出副猪嗜血杆菌。副猪嗜血杆菌主要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鼻腔扁桃体和气管前段)内,正常情况下存在于上呼吸道不引起猪发病,常作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类疾病(猪流感、猪瘟、猪气喘病、猪萎缩性鼻炎、猪附红细胞体、猪圆环病毒Ⅱ型等)和猪高热类疾病  相似文献   

18.
用副猪嗜血杆菌1~15血清型参考菌株和2株澳大利亚分离株高免健康家兔制备副猪嗜血杆菌分型血清,建立副猪嗜血杆菌KRG血清学分型方法(基于热稳定抗原免疫扩散试验的血清学分型方法),并用该方法对田间分离的62株副猪嗜血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顺利制备出了副猪嗜血杆菌15个血清型菌株的分型血清,建立了副猪嗜血杆菌KRG分型方法,62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中血清5型占22.5%、4型占16.1%、12型占14.5%、不能分型的菌株占16.2%。试验建立的副猪嗜血杆菌KRG分型方法,可为中国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学分型提供技术支持;血清型5、4、12为中国部分地区近2年最流行的血清型,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诊断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鼻炎的病原体为鸡副嗜血杆菌。这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鸡在感染后特征性的表现为流鼻液、打喷嚏及眼睛下部出现肿胀。本文针对鸡传染性鼻炎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旨在可以为养鸡场提供一些防控方面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冬季是传染性鼻炎的高发期,对笼养鸡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主要的危害是阻碍幼鸡生长,影响产蛋及诱发其他疾病,并有一定的死亡率,严重降低养鸡业的经济效益,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控。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青年鸡和产蛋鸡,特别是刚开产的母鸡最易感,常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本病的特征是颜面及肉髯肿胀、打喷嚏、流鼻液和流泪等。1病原特点副鸡嗜血杆菌形态呈多形性,是兼性厌氧菌,在病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