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指出了二球悬铃木作为城市园林主要行道树种被广泛种植,在昆明市行道树中,悬铃木的效益成本比是最大的,是昆明市区内一种理想的行道树种。近年来,小圆胸小蠹在园林植物上爆发,导致二球悬铃木、三角枫等大量死亡,成为昆明市重大园林害虫,对辖区内的古树名木构成了严重威胁,引起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影响。通过调查虫孔的方法对五华区法桐受小圆胸小蠹危害严重地段和明确哪种信息素制剂更能有效针地对该小蠹进行了监测,为监测其种群动态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2.
小圆胸小蠹Euwallacea fornicatus(Eichhoff),异名茶材小蠹或茶枝小蠹,多年来一直危害昆明市翠湖公园的主要行道树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近年来危害加剧,导致主枝枯死甚至全株死亡。该小蠹在昆明地区1 a发生2或3代,以成虫或幼虫在坑道内越冬。越冬成虫于翌年2月开始活动,3月进行交配并产卵于坑道中;4月可见幼虫,幼虫取食坑道中培育的菌丝体,经过5个龄期发育成蛹;6月中旬是第1代幼虫发生高峰期,9月下旬是第2代幼虫发生高峰期;7—9月是成虫出现高峰期。该小蠹虫态重叠现象十分严重,几乎全年可见各种虫态。不同世代之间也有重叠。  相似文献   

3.
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是中国从北到南广泛种植的城市园林行道树种。近年来,在昆明市发现小圆胸小蠹Euwallacea fornicatus危害二球悬铃木后,又发现一种食菌小蠹,经鉴定命名为悬铃木足距小蠹Xylosandrus sp.。该小蠹蛀害健康的悬铃木和川梨Pyrus pashia幼枝,导致枝梢枯死。通过比较4种类型悬铃木枝条的有虫率及平均虫量,明确新鲜有孔和干枯有孔枝条是研究足距小蠹生活史及种群动态的合适枝条类型;7—9月是调查其危害的适宜季节,可以通过乙醇诱集配合受害枝条解剖监测其种群动态。尽早发现枝条受害并及时剪除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控制办法。该虫在我国悬铃木分布区扩散蔓延的潜在风险极高,应引起各地园林植保工作者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正《三角枫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小圆胸小蠹》[1]刊出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2015年4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孙江华研究员陪同FAO罗马总部森林健康协调员Shiroma Sathyapala女士、美国农业部林务局森林健康专家Gary Man博士、昆虫学家Robert Rabaglia博士、森林昆虫学家Tom Coleman博士、以及越南林科院森保所所长范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在陕西省秦岭沿线各栗区,发现大量板栗幼树枯死,经调查是6种小蠹2种长蠹的危害所致,其名称如下:①瘤胸材小蠹 Xyleborus rubricollisEichhoff②光滑材小蠹 Xyleborus germdnusBlandford③削尾材小蠹 Xyleborus mutilatusBlandford④端齿材小蠹 Xyleborus opicalis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Pityogenes conjunctus Reitter、六齿小蠹、落叶松八齿小蠹、十二齿小蠹、红脂大小蠹、迹地吉丁、巨胸虎天牛、双条杉天牛、烟角树蜂、臭椿沟眶象等在承德的生物学特性和对移栽大树的危害特性。  相似文献   

7.
用绿色威雷30倍液每4045d喷1次移栽树木,可有效预防Pityogenes conjunctus Reitter、六齿小蠹、落叶松八齿小蠹、十二齿小蠹、红脂大小蠹、迹地吉丁、巨胸虎天牛、双条杉天牛、烟角树蜂、臭椿沟眶象等对移栽大树的危害,预防效果达94%45d喷1次移栽树木,可有效预防Pityogenes conjunctus Reitter、六齿小蠹、落叶松八齿小蠹、十二齿小蠹、红脂大小蠹、迹地吉丁、巨胸虎天牛、双条杉天牛、烟角树蜂、臭椿沟眶象等对移栽大树的危害,预防效果达94%100%。  相似文献   

8.
松材线虫等5种有害生物在贵州省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照国内外专家对有害生物风险评价的分析方法,结合贵州省森林资源状况和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et Buhrer)Nickle、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 Mamiya et Enda、云南木蠹象Pissodes yunnanensis Langor et Zhng、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ng、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innaeus 5种松树病虫在贵州的潜在风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松材线虫、拟松材线虫为高度危险,萧氏松茎象、云南木蠹象、纵坑切梢小蠹属中度危险。  相似文献   

9.
在内蒙古阿尔山的田间诱捕试验中,落叶松八齿小蠹引诱剂1共诱集到16头落叶松八齿小蠹和1319头天敌红胸郭公虫,而落叶松八齿小蠹引诱剂2诱集到24104头落叶松八齿小蠹和776头红胸郭公虫。室内的触角电位试验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对引诱剂2的触角反应(雌虫2.139mV±0.678mV,雄虫2.169mV±0.473mV)大于引诱剂1(雌虫0.440mV±0.232mV,雄虫0.297mV±0.142mV),对引诱剂1的反应值和对照差不多;而红胸郭公虫对引诱剂1的触角反应(雌虫4.618mV±1.106mV,雄虫4.534mV±1.087mV)明显大于引诱剂2(雌虫2.209mV±0.680mV,雄虫1.953mV±0.601mV),对引诱剂2也有一定的反应值。触角电位试验与田间诱捕试验结果相符合。GC-MS分析结果表明:引诱剂1的主要成分为3.06%的cis-geraniol,1.98%的Ipsenol,80.36%的(S)-cis-verbenol和1.03%的1-verbenone;结合卖方公司提供的数据,引诱剂1的主要成分为4.78%的2-methyl-3-buten-2-ol,63.71%的Ipsenol(纯度为96.9%),1.46%的Cedrene和22.42%的Isocaryophillene。结合以上数据分析得出:不同成分引诱剂对落叶松八齿小蠹及天敌红胸郭公虫引诱能力显著不同,Ipsenol对诱集落叶松八齿小蠹起重要作用,而(S)-cis-verbenol则对诱集天敌红胸郭公虫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胸木蠹蛾是多种阔叶树种的重要蛀干害虫。为正确认识云南省黄胸木蠹蛾对林木所造成危害的危险性,加强管理,有效地控制该虫的危害和防止其进一步扩散蔓延,采用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Pest R isk Analysis)的方法,对黄胸木蠹蛾在云南省的危险性进行了系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通过综合评估,认为黄胸木蠹蛾在云南省属于中度危险性的森林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1.
<正> 据调查,西双版纳地区危害橡胶树的蠹虫种类有12种,分别属于四科。 一、小蠹科Scolytidae的种类及特征检索: 1(3)鞘翅长比胸长为1.6或鞘翅长为胸长的1.5倍。 2(5)鞘尾端狭窄。 3(4)鞘翅长比胸长为1.6。虫体侧面观背方平直。鞘翅前背方光秃无毛。刻点小,均匀分布,不分沟中和沟间……茸毛材小蠹Xyleborus armipenis Schedl。  相似文献   

12.
广泛调查证实,大树移栽的直接致死原因是危害树木韧皮部的蛀干害虫,在承德主要有:Pityogenes conjunc-tus Reitte(r暂无中文名)、六齿小蠹、落叶松八齿小蠹、十二齿小蠹、红脂大小蠹、迹地吉丁、巨胸虎天牛、双条杉天牛、烟角树蜂、臭椿沟眶象等,对油松、落叶松、云杉、白桦、五角枫、臭椿等大树移栽危害甚大,可致树木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13.
两色缘胸小蠹(CnestusmaculatusBiowne)属鞘翅目小蠹科材小蠹属,是近几年来发生在板栗树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调查表明,在我省秦岭沿线发生面积占栗林总面积(包括野生板栗)的86%,被害株率2%~19%,发生严重的可达30%以上;平均虫...  相似文献   

14.
赵美玲 《山西林业》2023,(S2):76-77
油松梢小蠹是是油松幼林的寄生性害虫。介绍了宁武县上河南油松梢小蠹的分布及为害特点,分析了油松梢小蠹为害现状、发生规律和爆发原因,提出了油松梢小蠹虫害的综合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明确青岛崂山区小蠹种类,本研究对诱集到的小蠹进行分类鉴定,更好地丰富生物多样性。[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小蠹种类鉴定。[结果]鉴定崂山区的1种小蠹为小粒绒盾小蠹,隶属于象虫总科、小蠹亚科、绒盾小蠹属,该小蠹的典型特征为鞘翅自斜面前缘开始,沟间部具突起的颗瘤,由前向后略许增大,成为纵列,第2沟间部无颗瘤,与2017年吕坤鉴定的山核桃新害虫——小粒绒盾小蠹描述的形态特征一致。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ML树)显示,该小蠹样本与美国和东南亚小粒绒盾小蠹样本序列聚成一支。[结论]本文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的鉴定,明确该诱集到的小蠹为小粒绒盾小蠹并且该种在山东首次记录发现。此研究结果为小蠹快速DNA鉴定以及溯源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梢转干期在寄主云南松树冠和树干中的分布规律及三者之间的竞争互存关系,为其种群监测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法,根据生态位理论,从时间和空间资源利用上分析云南省大理市祥云县云南松梢转干期树冠和树干中3种切梢小蠹的种群分布和生态位关系。【结果】树冠中横坑切梢小蠹雌、雄高峰期均晚于云南切梢小蠹,短毛切梢小蠹无明显高峰期;横坑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树冠下层,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树冠上层;云南切梢小蠹入侵初期可分布于整个树干,随着横坑切梢小蠹由树干基部向上部入侵过程而逐步向中上部分布;横坑切梢小蠹虫口密度在树干不同高度差异显著,而云南切梢小蠹虫口密度则在蛀干后期差异显著;3种切梢小蠹种间在时间和空间资源利用上存在差异,且性别间也存在差异;横坑切梢小蠹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大于云南切梢小蠹,但在空间资源利用上弱于云南切梢小蠹,短毛切梢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在时间资源利用上生态位分离;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在1月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最大。【结论】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通过对时空资源的分配和弥补达到种群共存和同源竞争,短毛切梢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在时间资源利用上生态位分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明确云南省切梢小蠹种群结构及变化规律,指导切梢小蠹的防控。[方法]在云南蠹害林区调查采样并鉴定切梢小蠹种类,比较20世纪90年代和2010年代石林、安宁、丘北3地切梢小蠹种群结构及变化情况。[结果]共有4种切梢小蠹在云南发生危害,其中,横坑切梢小蠹占发生总量的38.1%,云南切梢小蠹占36.6%,松芽小蠹占19.7%,华山松切梢小蠹占5.6%。小蠹种群结构90年代与目前比较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所占种群数量由20世纪90年代的92.1%减少到目前的42.7%,而横坑切梢小蠹由20世纪90年代的7.9%,迅速增长到目前的57.3%。[结论]在云南,经过20年种群演替,之前云南切梢小蠹一支独大危害松林的局面,已转变为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角力共同危害松林,预示当地松林尤其是云南松林正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的状况,结果为云南省切梢小蠹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了新的科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弄清中国云南4种切梢小蠹伴生菌的携带率差异,了解伴生菌在蠹害过程中的互作关系。[方法]采用人工接种法和野外调查法,检测松树韧质部是否蓝变,判断切梢小蠹带菌情况,统计分析小蠹试验材料的带菌率。[结果]云南切梢小蠹成虫带菌率(80%)明显高于横坑切梢小蠹(63%)、松芽小蠹(53%)、华山松切梢小蠹(56%)。切梢小蠹幼虫的带菌率最高(90%),其次是蛹的带菌率(78%),新成虫的带菌率最低(58%)。切梢小蠹头(33%)、足(30%)、翅(32%)3个重要器官带菌率差异不明显。林间调查表明,切梢小蠹伴生菌提高了小蠹蛀干繁殖的成功率。[结论]首次报道了中国云南4种切梢小蠹伴生菌的带菌特性及其差异,研究结果为揭示云南省切梢小蠹成灾机制及探索切梢小蠹有效防控新途径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运用@risk软件评价红脂大小蠹风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应用新推出的@risk软件对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valens LeConte进行了风险性评价,表明红脂大小蠹属于高度危险的有害生物.用@risk软件对条件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在所有评判指标中,潜在危害性及国内已分布区域这两项指标对红脂大小蠹在我国造成的巨大风险贡献度最高,分别为0.501和0.425.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云南切梢小蠹对寄主植物和非寄主植物的行为反应,在实验室内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云南切梢小蠹对云南松和旱冬瓜乙醇提取物的行为反应;录制了云南切梢小蠹在云南松和旱冬瓜乙醇提取物气味影响下的运动视频,并利用Ethovision XT动物行为分析软件对视频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云南切梢小蠹的运动轨迹和运动数据。Y型嗅觉仪测试结果表明:云南松提取物气味能够引诱云南切梢小蠹,而旱冬瓜提取物气味则对试虫有明显的趋避作用。由运动视频分析所得的运动轨迹和运动数据可知,云南切梢小蠹在寄主植物云南松区域的平均停留时间为1133.7±59.7s,在旱冬瓜区域的平均停留时间为652.0±58.0s,且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T=5.7883,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