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平板稀释法在几种中药材中分离内生拮抗细菌,结果人参根中分离到的内生拮抗细菌菌株数较多。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高效拮抗菌菌株,其中菌株BJ33对人参黑斑病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其抑制率达到了80%。根据BJ33菌株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以及采用16S rDNA同源性分析方法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J33菌株及发酵浓缩液对供试的6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BJ33菌株发酵浓缩液在15~35℃和pH5~11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BJ33菌株发酵浓缩液对高温、紫外线以及蛋白酶等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为给梨干枯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采用稀释涂布法,从武威梨园土壤中分离梨干枯病拮抗菌,并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鉴定,测定其对梨干枯病菌丝的抑制作用及其田间防治效果,揭示其生防潜力。分离出1株对梨干枯病病菌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拮抗菌,命名为LKYHC-4,鉴定为萎缩芽孢杆菌;该菌株对梨干枯病菌丝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率为85.37%;使用拮抗菌株LKYHC-4对梨干枯病病菌进行预防及治疗处理后,其防效分别为66.7%和57.14%。故拮抗菌株LKYHC-4对梨干枯病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可为梨干枯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类资源。  相似文献   

3.
拮抗菌株SY-15是从杨树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的一株能高效拮抗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chrysosperma的拮抗细菌.研究基于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了菌株SY-15的分类地位,并分别采用带药平板法和二分皿法分析了其抑菌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拮抗菌株SY-15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表明:拮抗菌株SY-15最终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无菌培养滤液和挥发性气体均能有效抑制金黄壳囊孢菌、迂回壳囊孢菌C.ambiens和黑腐皮壳菌C.mali的生长,处理60 h后,无菌培养滤液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88.89%、60.39%和53.02%.处理36 h后,挥发性气体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100%、76.98%和63.41%.此外,还发现拮抗菌株SY-15能产生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研究表明拮抗菌株SY-15是一株潜在的高效防治杨树腐烂病及其他植物真菌病害的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精准防治油茶炭疽病,为开发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菌剂,获取更加高效、安全的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YL13、球孢链霉菌球孢亚种Streptomyces globisporus subsp. Globisporus F10为供试拮抗菌,研究其发酵滤液对5种油茶炭疽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暹罗炭疽菌C. siamense、山茶炭疽菌C. camelliae、哈锐炭疽菌C.horii)生长的影响,测定其发酵滤液对优势炭疽菌胶孢炭疽菌和果生炭疽菌的效价,并在离体叶片上对油茶炭疽病进行防效研究。【结果】YL13发酵滤液对5种炭疽菌的抑制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胶孢炭疽菌、暹罗炭疽菌、果生炭疽菌、哈锐炭疽菌、山茶炭疽菌,F10发酵滤液对5种炭疽菌的抑制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胶孢炭疽菌、果生炭疽菌、哈锐炭疽菌、暹罗炭疽菌、山茶炭疽菌。2种发酵滤液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效果均为最佳,抑制率分别为83.46%、62.20%,对山茶炭疽菌的抑制率均为最低,分别为49.15%、30.99%。YL13发酵滤液对胶孢炭疽菌和果生炭疽菌的效价分别约为100、400倍,F10发酵滤液对胶孢炭疽菌、果生炭疽菌的效价均为40倍。当2种拮抗菌的发酵滤液稀释到一定浓度后,抑菌率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大,YL13发酵滤液的抑菌活性降低速率远超过F10。在离体叶片上拮抗菌株对油茶炭疽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接种YL13菌株2 d后再接种病原菌的预防效果最佳,达到了60%,F10对油茶炭疽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是拮抗菌与病原菌相隔1 d接种效果最佳,防治效果均达到了70%。【结论】2株生防菌对不同油茶炭疽病菌的拮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离体叶片上,2种生防菌对油茶炭疽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以用于生物防治药剂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利用拮抗微生物不仅能有效防治植物病原细菌,而且对环境友好。该研究中,拮抗菌株XZQ-20分离自健康杨树根际土壤,基于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深层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rofundus),XZQ-20具有蛋白酶活性,其对4种植物病原细菌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Lonsdalea quercina)、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和核桃黄极毛杆菌(Xanthomonas juglandis)均具有较强的拮抗活性,抑菌圈大小分别为(11.75±1.06)mm、(13.3±2.26)mm、(16.75±0.07)mm和(7.55±1.06)mm。此外,对拮抗菌株XZQ-20的无菌培养滤液的拮抗活性进行测定,发现其无菌培养滤液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拮抗活性,对4种植物病原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8.18±0.75)mm、(7.63±0.88)mm、(8.03±0.93)mm和(8.60±0.53)mm。研究结果表明拮抗菌株XZQ-20可用作为潜在的高效防治植物病原细菌的生防制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获得高效拮抗3种兰花病原真菌胶孢炭疽菌、尖孢镰孢菌和腐皮镰孢菌的菌株。[方法]使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株,结合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目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筛选获得5株同时拮抗三种病原菌的菌株,其中菌株GT312拮抗效果明显。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菌株与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模式菌株FZB42T)相似性最高,为99.93%。菌株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结果与B.amyloliquefaciens描述一致。[结论]菌株GT312可同时拮抗3种兰花病原真菌,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为兰花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7.
毛竹枯梢病拮抗细菌分离鉴定及其拮抗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采集的土样中筛选到对毛竹枯梢病致病菌竹喙球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78株,通过复筛选出1株拮抗活性较高的拮抗菌株6-59.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的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巨大芽孢杆菌.经有机溶剂萃取和盐析法初步推断该菌株的拮抗物质为蛋白类物质.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菌株6.59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其最佳发酵条件为:蔗糖2%、蛋白胨3%、MgS04·7H2O 0.03%、KCl 0.02%、种龄18 h、培养基初始pH 7.0,250 mL三角瓶装液量50 mL、接种量4%、发酵时间72 h.在此条件下培养得到的菌株6-59的发酵液,其抑菌圈直径可达25.8 mm.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定与分析Y13的亲缘关系及其抑菌机理,以一株对油茶炭疽病有生物防治效果的内生拮抗细菌Y13为研究对象,对其16S rDNA序列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抑菌机理作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菌株Y13 16SrDNA全长共1 475 bp,菌株Y13与芽孢杆菌属菌株的同源性较高,通过Clustalw,Y13菌株和B.subtilis的亲缘关系最近,最终确定Y13菌株为芽孢杆菌属枯草芽孢杆菌;Y13对油茶炭疽病病菌菌丝有抑制、致畸作用,且能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同时培养的滤液对热、酸碱的抑菌作用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杨树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Y-S-Y12对人参锈腐病的生防作用,进行室内外抑菌防治试验。结果显示,室内抑菌率达到95.13%;菌株的发酵浓缩液对菌丝生长抑菌率为69.41%。Y-S-Y12菌株的发酵浓缩液(含活菌)田间对锈腐病的防效达到75.79%,人参Panax ginseng苗成活率比对照增加了51.82%,小区人参产量比对照增加了154.73%。Y-S-Y12菌株及其发酵浓缩液对6种植物病原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Alternaria brassicicola,Botrytis cinerea,Rhizoctonia solani,Cytospora chrysosperma,Fusarium moniliforme)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且在较广的温度和p H值范围内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中20℃、p H6.18条件下的抑菌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0.
菌株自带介质可提高其漆酶降解木质素能力,因此自带介质高产漆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对漆酶的商业应用将起到促进作用。从南京山林地区分离出两株血红密孔菌NFZH-1和NFZH-2,并以杂色云芝为对照,研究了两株血红密孔菌发酵产漆酶和木质素降解特性。首先通过形态学特性鉴定了NFZH-1为自带介质血红密孔菌。其次以愈创木酚为反应底物,平板接种菌株,培养5天,NFZH-1颜色圈较菌丝圈大,且颜色最深;经10天固态发酵,NFZH-1所产漆酶酶活高达23 600 U/g,且未检测出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和锰过氧化物酶(MnP)。平板显色和固态发酵产酶结果表明自带介质血红密孔菌NFZH-1为漆酶高产菌株。麦草粉经菌株NFZH-1 30天降解,木质素降解率、综纤维素降解率分别达56.7%和36.6%,表明血红密孔菌NFZH-1为选择性高木质素降解活性菌株。  相似文献   

11.
蓝莓根腐病生防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控制蓝莓根腐病的发生与流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从蓝莓根围土壤中分离的纯化菌株对蓝莓根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n oxysporun的抑菌活性。筛选出10株有拮抗作用的细菌;B6,B7,B9菌株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依次为83.89%,82.44%,79.39%;选择抑菌率较高的B6,B7,B10菌株在温室内盆栽蓝莓幼苗上测定其抑菌作用,B6菌株抑菌效果最好,发病率仅为13.3%;结合形态特征和16S r DNA序列分析进行拮抗细菌的鉴定,10株拮抗细菌均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B2、B10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B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亚种B.amyloliquefaciens subsp.,B4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B5、B6为暹罗芽孢杆菌B.siamensis,B7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B8为特基拉芽孢杆菌B.tequilensis,B9为枯草芽孢杆菌亚种B.subtilis subsp.。  相似文献   

12.
菌株自带介质可提高其漆酶降解木质素能力,因此自带介质高产漆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对漆酶的商业应用将起到促进作用。从南京山林地区分离出两株血红密孔菌NFZH-1和NFZH-2,并以杂色云芝为对照,研究了两株血红密孔菌发酵产漆酶和木质素降解特性。首先通过形态学特性鉴定了NFZH-1为自带介质血红密孔菌。其次以愈创木酚为反应底物,平板接种菌株,培养5天,NFZH-1颜色圈较菌丝圈大,且颜色最深;经10天固态发酵,NFZH-1所产漆酶酶活高达23600 U/g,且未检测出木质素过氧化物酶( LiP)和锰过氧化物酶( MnP)。平板显色和固态发酵产酶结果表明自带介质血红密孔菌NFZH-1为漆酶高产菌株。麦草粉经菌株 NFZH-130天降解,木质素降解率、综纤维素降解率分别达56.7%和36.6%,表明血红密孔菌NFZH-1为选择性高木质素降解活性菌株。  相似文献   

13.
杨树内生真菌的分离和拮抗生防菌的筛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健康杨树植株的叶(芽)、皮、枝中分离获得154株内生真菌,经形态观察分类鉴定归属于3个目、5个科、13个属中.利用两点对峙培养拮抗试验、孢子萌发试验和人工接种试验,从中筛选杨树烂皮病病原菌的拮抗菌.试验结果表明所获内生真菌(4属)菌株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p.)的菌株拮抗效果表现最明显.青霉菌可迅速对病原菌菌落包围、覆盖,从而使植物病原菌生长受到抑制,孢子萌发试验中,3 d的培养滤液就可对病原菌孢子萌发产生抑制作用,表现出一定的生防潜能.  相似文献   

14.
树木褐根病是由有害木层孔菌(Phellinus noxius)引起的一类土壤传染性根部病害,为了实施对这类病害的生物防治,结合唯一氮源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为底物和平板对峙法,从澳门松山市政公园健康树木的根际分离得到1株对有害木层孔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1583.采用一对细菌通用引物PCR扩增获得菌株1583的16S rDNA基因序列,其片段大小为1 496 bp,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1583与Burkholderia seminalis的亲缘关系最近,综合结果鉴定该菌株为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sp.).拮抗性研究表明,菌株1583对油菜菌核病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黑松叶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sp.)、香蕉枯萎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f.sp.cubense)、白蝴蝶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sp.)和美人蕉瘟病病原菌(Pyricularia cannaecola hashioka)等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不同森林立地带Bt分离株杀虫晶体蛋白及基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cry基因的PCR RFLP鉴定体系和SDS PAGE方法分析了来自我国不同森林立地带土壤中的 72株苏云金芽孢杆菌的cry1、cry2、cry3、cry4、cry5、cry8、cry9、cry10、cry11、cry1I等 10类基因类型和表达蛋白 ,并进行了杀虫活性的生物测定。研究表明 :同时含有cry1,cry2 ,cry1I 3类基因的有 2 1株菌 ,6株菌含有cry1,cry2类基因 ,4株菌含有cry1和cry1I类基因 ,只含有cry1基因的有 1株 ,cry2类基因的 4株 ,36株菌不含所鉴定的 10类cry基因。同时证明 ,绝大多数含有cry1基因的菌株表达了 130kDa蛋白 ,含有cry2基因的菌株表达了 6 0kDa蛋白。生物活性测定表明 ,共同含有cry1Aa、cry1Ac和cry2基因的菌株对棉铃虫幼虫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 ,只含有单一基因和不含上述基因的菌株杀虫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固态发酵榛仁粕制备蛋白肽的最佳工艺条件,以水解度和多肽得率为指标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混菌固态发酵工艺条件,并对其不同发酵时间产物的抗氧化性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枯草芽孢杆菌与米曲霉接种比例1∶1、接种量15%、水分含量70%、发酵温度40℃。在此条件下发酵48 h的产物还原力最高,DPPH自由基(DPPH·)的清除率可达94.76%,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率可达67.32%,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清除率可达98.75%,发酵60 h的产物对ACE的抑制率可达25.28%。该研究表明通过固态发酵制备的榛仁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及一定的降压活性。  相似文献   

17.
树木褐根病是由有害木层孔菌 (Phellinus noxius) 引起的一类土壤传染性根部病害,为了实施对 这类病害的生物防治,结合唯一氮源 1- 氨基环丙烷 -1- 羧酸(ACC)为底物和平板对峙法,从澳门松山市 政公园健康树木的根际分离得到 1 株对有害木层孔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 1583。采用一对细菌通用 引物 PCR 扩增获得菌株 1583 的 16S rDNA 基因序列,其片段大小为 1 496 bp,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 1583 与 Burkholderia seminalis 的亲缘关系最近,综合结果鉴定该菌株为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sp.)。拮抗 性研究表明,菌株 1583 对油菜菌核病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黑松叶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sp.)、香蕉枯萎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白蝴蝶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sp.) 和美人蕉瘟病病原菌(Pyricularia cannaecola hashioka)等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杨树溃疡病是中国杨树人工林重大生物灾害之一,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杨树溃疡病是持续有效的手段。本研究旨在从杨树林地土壤中分离出对杨树溃疡病菌有良好生防效果的拮抗微生物。【方法】以杨树溃疡病病原菌葡萄座腔菌为靶标,进行土壤中生防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鉴定。土壤微生物的分离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拮抗微生物的筛选分为初筛、发酵液复筛和拮抗菌株离体复筛3步,初筛采用平板对峙法,拮抗菌发酵液复筛选择三明治法和改良琼脂扩散法相结合的方法,最终通过离体组织防治效果测定确定目的生防菌株;生防菌株的鉴定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河北省廊坊市和河南省原阳县的杨树林地中按上、中、下3层共采集48份土样,从土样中共分离得到微生物259株,其中细菌122株;放线菌106株;真菌31株,各土层微生物数量规律整体符合上层>中层>下层;通过平板对峙法初筛选择出8株抑菌带直径>4 mm的细菌和放线菌以及8株拮抗菌菌落直径>40 mm的真菌;再通过发酵液三明治法和改良琼脂扩散法复筛,筛选出8株对杨树溃疡病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分别是细菌TYZ1B3和YX5B1,真菌LS10F1,LX5F1,LZ10F1,LS6F1,LX6F2和 TLZ2F2;最终通过离体组织防治效果测定,从这8株拮抗菌株中筛选出1株土壤生防真菌LX6F2,其对杨树离体组织溃疡病的防治效果可达76.04%;经过形态学观察,菌株LX6F2的菌落、菌丝及孢子形态符合镰刀菌的特征,通过 rDNA-ITS序列及其系统发育分析,测得生防菌株 LX6F2的序列长度为563 bp,序列登录号为 FR872729.1,其与编号为 JN038467的木贼镰刀菌相似度高达100%,从而鉴定该菌株为木贼镰刀菌。【结论】该菌株的发现为杨树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原材料,对杨树溃疡病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可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对其抑菌机理、有效拮抗成分及菌剂研制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疆野苹果内生链霉菌菌株A-m1的分类地位,优化其发酵条件,测定其对多种植物病原物的抑菌活性,明确其广谱抑菌性,为相关病害的生物防治以及该菌株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菌株A-m1菌落培养性状、形态特征、理化性质和16S r DNA序列进行研究;以葡萄座腔菌为靶标菌,确定最高抑菌活性所需的基础培养基,优化碳源和氮源种类,确定最优发酵条件;测定发酵滤液对9种供试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菌株A-m1是娄彻氏链霉菌,命名为Streptomyces rochei A-m1。高抑菌活性所需基础培养基为高氏一号,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佳氮源为硝酸钾;添加培养基体积5%的种子液、发酵温度23~32℃之间、p H 6~8之间、装液量100/500 m L和发酵培养4天为较优的发酵条件。发酵滤液对参试的9株植物病原菌均表现出抑菌活性,具广谱抑菌性;其中对葡萄座腔菌、苹果拟茎点霉的抑菌率可达95%以上,对胶孢炭疽菌、小麦赤霉病菌和小麦纹枯病菌的抑菌率超过80%,表现出强抑菌作用。【结论】链霉菌S.rochei A-m1抑菌谱较广、抑菌活性高,具有防治部分作物真菌性病害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
油茶炭疽病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及其抑菌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样中分离到109株放线菌,采用对峙培养法、发酵产物活性测定及离体接种试验进行拮抗菌的筛选,结果表明:以油茶炭疽病菌作为指示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初步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F1、F5、F9、F10、F22、F23、F38、F53 8个菌株,其抑菌带宽度在12.5~20.5 mm,占分离到放线菌总数的7.3%,其中F10抑菌效果最强;复筛表明8个菌株对供试的7种植物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F9、F10对油茶炭疽病菌、油茶根腐病菌抑菌效果明显。菌株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测定表明8个菌株的发酵液能完全抑制油茶炭疽病菌的生长,效果明显;发酵滤液抑菌率为5.6%~38.8%,效果不明显,抑菌率超过30.0%的只有F9、F10 2个菌株;发酵灭活液均无抑菌活性。离体接种试验表明F9、F10 2个菌株无伤接种防治效果达80%,而刺伤接种防治效果只有10%~20%,但发病程度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