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风沙半干旱区地膜覆盖技术对花生产量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沙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耕作方式落后,年降水量少且变率大.地膜覆盖技术是解决风沙半干旱区粮食产量不稳和土壤易干、易旱的有效途径.采用对比设计方法,以裸地栽培为对照,研究了风沙半干旱区地膜覆盖技术对花生产量与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花生平均LAI大2.4,光合速率高2.9 μmol CO2/(m2·s),气孔导度多0.05 mol H2O/(m2·s),胞间CO2浓度高18.5 μmol CO2/mol,蒸腾速率高1.4 mmol H2O/(m2·s),叶绿素含量低0.1,最终产量提高42.8%.说明地膜覆盖花生生长旺盛,地面覆盖程度大,除叶绿素含量稍低外,其它几项光合生理指标和产量均好于裸地花生.  相似文献   

2.
在风沙半干旱区顶凌期地膜覆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顶凌期地膜覆盖有很好的蓄水保墒效果,到播种时地膜覆盖的土壤水分含量比裸地提高了1%~2%,保证了花生正常播种出苗.同时地膜覆盖改善了土壤的微环境,促进了植株的健康发育,花生产量比裸地增产42.9%,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此法是风沙半干旱区"春墒春保"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风沙半干旱区风多风大、年降水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土壤风蚀沙化强烈、土地产出率低。谷子花生均为较耐干旱、耐瘠薄作物,但花生单作刨收后裸茬地表在风力的作用下易风蚀沙化。谷子花生带状间作有效地削弱了近地表20 cm高度风速、降低了地表风蚀度、减少了耕层0~10cm土壤水分蒸发量,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调整了风沙半干旱区农田作物空间配置结构。  相似文献   

4.
风沙半干旱区风沙土土层结构疏松,适宜种植花生。花生由于不当的种植模式和刨收后裸茬土壤在风力的作用下易风蚀沙化,降低土地生产性能。风沙土花生玉米间作模式研究表明,当季玉米产量比清种增产20.9%,花生产量与清种持平;利用玉米残茬覆盖削弱距地表20 cm高度瞬间风速玉米带81.3%、花生带46%;降低土壤风蚀率玉米带89.3%、花生带60.7%;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玉米带7.4个百分点、花生带3.4个百分点。下季花生玉米定位倒茬间作,花生带上季存留的破碎玉米残茬覆盖率达70%以上,防护花生幼苗沙割危害达1级。花生玉米间作是风沙半干旱区生计与生态和谐友好型的一种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覆盖栽培对花生病害的防控效果和产量效应,以普通裸地栽培为对照,研究了草木灰加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和草木灰覆盖等不同覆盖处理对花生病害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草木灰加地膜覆盖处理平均产量达3 874.07 kg/hm2,比裸地栽培处理(CK)增产17.53%,达极显著水平;地膜覆盖处理平均产量为3 629.63 kg/hm2,比裸地栽培处理(CK)增产10.11%,达极显著水平;草木灰覆盖处理平均产量为3 444.44 kg/hm2,比裸地栽培处理(CK)增产4.49%,未达显著水平.青枯病田间发病率,草木灰加地膜覆盖处理、地膜覆盖处理分别为7.33%和10.00%,比裸地栽培处理(CK)分别提高9.34、6.67个百分点;各处理花生锈病介于2.1~2.3级之间、叶斑病介于2.5~2.6级之间,对锈病或叶斑病不同处理间差异均不明显.可见,采用草木灰加地膜双料覆盖栽培、地膜单料覆盖栽培两种栽培方式,均可有效控制花生青枯病、提高花生产量,且以草木灰加地膜双料覆盖栽培方式为佳.  相似文献   

6.
半干旱区起垄覆膜方式对马铃薯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观察了半干旱区起垄覆膜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栽培方式能明显提高马铃薯产量。半膜垄上微沟垄脊穴播、全膜垄上微沟垄脊穴播、全膜双垄垄侧穴播3种栽培方式下折合平均鲜薯产量分别为37 935.0、37 253.3、35 832.8 kg/hm2.分别较露地穴播增产37.32%、34.85%、29.71%。以半膜垄上微沟垄脊穴播为半干旱区马铃薯地膜覆盖较为理想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7.
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渗水地膜覆盖、普通地膜覆盖、普通地膜和渗水地膜交替覆盖、秸秆覆盖和裸地种植五种处理方式条件下,探讨了不同覆盖方式对辽西风沙半干旱地区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处理均可以不同程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渗水地膜覆盖能使玉米产量增加32.66%,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1.9%,说明渗水地膜覆盖是辽西风沙半干旱区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辽西风沙半干旱区设置4种花生种植模式,以花生品种"阜花17号"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坐畦双行覆膜种植模式的LIA、干物质积累等生理性状表现相对较好,能显著提高花生产量。其次是垄上双行单粒交错裸地种植模式。因此,坐畦双行覆膜种植与垄上双行单粒交错裸地种植模式较适宜本地区。  相似文献   

9.
在辽西风沙半干旱区设置四种花生种植模式,以"阜花17号"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坐畦双行覆膜种植模式的LIA、干物质积累等生理性状表现相对较好,能显著提高花生产量;其次是垄上双行单粒交错裸地种植模式。因此,坐畦双行覆膜种植与垄上双行单粒交错裸地种植模式较适宜本地区。  相似文献   

10.
李玉环 《现代农业》2011,(5):105-105
一、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开发的现状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大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发展旱作农业实现集约化经营,增加油料产量的有效途径。花生地膜覆盖栽培一般亩产可达300~400千克,比裸地栽培亩产增产30%~45%,产值可达1500~2000元/亩。北票市大板乡敖宝营村程建民2010年种  相似文献   

11.
针对风沙半干旱区风沙土易旱、易风蚀特性,开展了防风蚀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网主林带背风面距林缘1~6H处削弱风速约50%,随树高(H)倍数的增加效果递减;林网内扁杏//花生(间作)增强了花生裸茬抗风蚀能力,土壤防风蚀效果达90%;林网内玉米//花生(间作)玉米收获后秸秆站立(农田休闲期)玉米带完全不受风蚀,花生裸茬防风蚀效果达95%;林网内作物残体平伏覆盖防风蚀效果达120%,综合评价作物残体覆盖玉米秸秆站立的防风、保土和保水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花生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田间小气候、防除杂草、减少病虫害、早熟增产的作用。采取覆膜栽培能比裸地条件下增产25%~30%,最多可达40%以上。主要技术措施是:  相似文献   

13.
覆膜栽培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及运行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以玉米为试材。在半干旱地区设置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覆膜栽培,在作物生长前期具有显著的保水效果。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裸地增加13.77%、6.67%和8%;在玉米拔节以后,覆膜土壤表现为深层含水量低于裸地,lm土层覆膜土壤储水量平均比裸地减少36.5mm,减少了水分“库存”。分析认为,覆膜栽培条件下的耕层土壤水分主要补充源是自然降水、上升毛管水和汽态水,而在地下水位较深的旱地上汽态水似更为重要,地膜的保水作用,主要在于汽态水在土壤表层凝结、集聚,而使表层含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
孙巍 《农业科技通讯》2014,(10):116-117
在风沙半干旱区设置四种花生种植模式(大垄双行覆膜、大垄双行裸地、大垄三行、单垄),以花生品种"阜花1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土壤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大垄双行覆膜种植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与蛋白酶的活性,大垄双行覆膜与大垄三行种植模式产量较高。因此,大垄双行覆膜与大垄三行种植模式较适宜本地区。  相似文献   

15.
在风沙半干旱区设置4种花生种植模式(大垄双行覆膜、大垄双行裸地、大垄三行、单垄),以花生品种"阜花1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土壤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大垄双行覆膜种植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与蛋白酶的活性,大垄双行覆膜与大垄三行种植模式产量较高。因此,大垄双行覆膜与大垄三行种植模式较适宜本地区。  相似文献   

16.
田力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9):230-231
覆膜花生较裸地栽培花生每hm^2产量可增加41.3%。为使花生达到高产优质,本文介绍了花生覆膜集成技术与无公害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焦敏 《新农业》2001,(3):14-14
花生双膜覆盖栽培具有增温、保湿、促早熟的作用,在产量和效益上都优于地膜和裸地花生。实践证明,双膜花生每667平方米(亩)平均产鲜果530,公斤以上.折干果290公斤,比一般地膜花生增产20%,比裸地花生增产30%。双膜花生鲜果上市比地膜和裸地的早20~30天,每667平方米效益在2600元以上。双膜花生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8.
阜蒙县自引进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来,经过试验、示范和推广曾出现过亩产850斤的高产典型。根据调查,全县花生覆膜栽培比裸地栽培每亩增产花生200~250斤。从近几年调查情况看,花生覆膜栽培增产不均衡,绝大多数再现增产增收,但也有部分则再现增产不增收,我认为影响花生覆膜栽培创高产的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9.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增产技术。近几年来,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涉及的各项技术举措都获得了显著地改进,运用地膜覆盖栽培方式有助于提升花生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为此,从播前准备、覆膜播种、田间管理及收获等方面阐述了春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进行液态地膜在花生作物上的应用试验,探求液态地膜的不同功效。结果表明:实行液态地膜覆盖栽培产量达2 977.5 kg/hm2,比裸地栽培增产617.9 kg/hm2,增幅26.2%。可见,液态地膜不仅具有保温保墒和提高花生产量的作用,而且还有减少"白色污染"、培肥地力、节能环保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