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玉米密植定额和种植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合分析了淮阴地区历年来有关春玉米密植定额和种植方式的试验资料。在密植定额问题上,研究了密度与产量、品种、生产水平间的关系,并从田间小气候、植株生长发育、光能利用、群体与个体关系等方面探索了密植增产的原因;在种植方式问题上,比较了不同生产水平和不同密度下,宽窄行和等行距的效果,并从根系发育、植株性状、田间小气候、光能利用等方面分析了宽窄行减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不同宽窄行及播种密度对玉米弘大8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对紧凑型玉米弘大8号进行6种不同宽窄行和5种密度的组合试验。探讨紧凑型玉米的最佳宽窄行行距和密度。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宽窄行行距下弘大8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不同,最佳种植密度分布79500-91500株/hm2之间;同一密度不同的宽窄行处理,弘大8号的产量不同,宽行80 cm窄行40cm的产量最高。在种植密度较大的条件下,实行宽窄行种植可增产。弘大8号的最佳宽窄行行距和密度组合是:宽行80 cm窄行40cm,密度79500株/hm2,产量为9950 kg/hm2。  相似文献   

3.
采用宽窄行种植提高玉米制种产量山西省昔阳县种子公司郜双莲,王存魁玉米制种采用宽窄行种植,是提高产量的一项科学种植法。通过几年来与等行种植法对比,能够提高产量15%~20%。1玉米制种宽窄行种植的合理方法播种宽行73厘米,窄行40厘米,株距因品种要求密...  相似文献   

4.
1 种植方式:行比和密度是影响制种产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亲本自交系的特点,母、父本种植行比为4:1。母亩478行距为56~60厘米,株距20厘米,亩留苗4000~4500株。父本(81515或丹340)与母本间行距为70~72厘米;父本播两行,行距20厘米,株距30厘米。两行父本分期播种,三角留苗,亩留苗1000~1500株。 2 错期播种:花期相遇是制种成功的关键。掖单12  相似文献   

5.
不同行距配置方式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和群体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究行距配置方式对冠层微气象因子及群体抗逆性的影响,明确夏玉米适宜的行距配置方式,在方城和辉县设置大田试验,以3个不同株高类型的玉米杂交种为材料(中秆品种郑单958、高秆品种先玉335和矮秆品种512-4),设置2个种植密度(60 000株 hm-2和75 000株 hm-2),研究了5种行距配置方式(50 cm、60 cm、70 cm、80 cm等行距和80 cm+40 cm宽窄行)下冠层结构和群体抗逆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株高类型杂交种在相同密度下,随行距扩大,株型变得松散,穗部叶片叶向值减小,并偏离种植行,向种植行垂直方向发展,冠层温湿度降低,群体抗逆性增强,但冠层光照截获率降低,产量也随之减少。对比发现,不同品种和密度下,60 cm等行距能够较好地协调冠层微气象因子与玉米产量的关系,叶片分布适宜,冠层温湿度和光能分布合理,显著提高了中下部的光能截获率,病虫害和倒伏的发生率较低,获得最高产量的频率最高,且适宜机械化田间作业,建议作为适宜黄淮海地区推广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6.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和平展型玉米品种富友9号为试验材料,连续两年在山西省阳曲县开展宽窄行种植和均匀行种植对旱地春玉米冠层结构、光合特性以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种植方式先玉335叶向值均大于富友9号;先玉335群体内透光性较好,下部叶片的Chla/Chlb高于富友9号叶片的,有利于改善中下部叶片的受光状况;宽窄行种植下部叶片的光合速率(Pn)高于均匀行种植;宽窄行种植上部叶片与中部叶片的气孔导度(G6)高于均匀行种植。紧凑型品种先玉335采用宽窄行种植的最佳密度为67500株/hm2,产量可达11485.63kg/hm2;平展型品种富友9号宽窄行种植的最佳密度为52500株/hm2,产量达10941.03kg/hm2。  相似文献   

7.
玉米光合特性和冠层微环境对密度和行株距配置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宜密度及行株距配置可构建合理的玉米群体和冠层结构,提高光合效率,系统分析玉米光合特性及冠层微环境对密度和行株距配置的响应机制,为华北平原玉米光温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密度6.75万株/hm 2(D1)和8.25万株/hm 2(D2),副区为3种行株距配置:60cm等行距(H1)、宽窄行80cm+40cm(H2)、匀播(H3)38cm(行株距相同,D1)和34.5cm(行株距相同,D2)。结果表明:常规生产密度等行距(D1H1)种植和高密度宽窄行(D2H2)种植能形成合理的群体冠层结构,具有适宜的冠层温度、CO2浓度和相对湿度,能促进植株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提高净光合速率,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因此,在常规密度等行距种植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密度至8.25万株/hm 2时,宽窄行种植方式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通过改变种植方式减少玉米增密后对玉米植株产生的不利影响。以‘郑单958'为实验材料,本试验设置了等行距种植,宽窄行种植和双行交错稀植种植3种种植方式,设置3个处理:8.33万株/hm2,12.1万株/hm2和15.1万株/hm2,研究高产夏玉米合理的种植模式。本试验通过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提高了根系干物质积累,增加了棒三叶总面积,提高玉米冠层顶部的日光截获率,将绝大部分的光截获并促使净光合速率(Pn)提前达到最大,在中午强光时进行午休,保护强光下的叶片光合系统免受破坏,进而显著地提高了玉米产量。双行交错种植(SHJC)比单行种植(DH)增产3402 kg/hm2,增产39.83%;比宽窄行种植(KZH)增产2774.7 kg/hm2,增产30.26%。双行交错种植在保证玉米群体数量的前提下,减少了单株的竞争,保障了个体发育潜力的发挥。双行交错种植方式显著改善了玉米群体的冠层光分布、提高了光合特性,提高了玉米产量;在本实验条件下,双行交错种植方式下15.1万株/hm2的玉米产量表现最佳。这为黄淮海地区玉米高产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薏苡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采用2 因素裂区设计,设置2 种行距(等行距、宽窄行)和4 种密度(7 万、6 万、5 万、4 万株/hm2),研究不同的种植方式对薏苡花后光合生理、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改善了薏苡的群体结构,提高了叶片光合性能和籽粒灌浆能力,与等行距种植的薏苡相比,4 种密度种植的薏苡产量分别提高7.87%、7.90%、7.87%和8.75%;种植密度对薏苡产量影响显著,2 种行距配置的薏苡都以种植密度为5 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分别达到4544.1、4901.9 kg/hm2。薏苡的适宜种植密度为5万株/hm2,宽窄行种植是薏苡高产栽培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不同栽插方式与栽培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不同栽培方式与密度试验表明,在8004~15467窝/667m2密度范围内宽行窄株栽插与宽窄行栽插两种栽插方式的产量无明显差别;宽行窄株栽培较宽窄行栽培经济。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早熟高粱品种绥杂7号的合理种植密度,须构建良好群体结构,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以绥杂7号为试验对象,研究每hm2种植20万、25万、30万、35万、40万株5种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株高呈增加趋势,穗长、穗粗逐渐下降;对于生物产量而言,高密度高于低密度,千粒重和单穗重对产量影响最大,二者与产量均呈负相关关系,且对产量形成具有较高协调性。绥杂7号在佳木斯地区,通过加大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子粒产量,种植密度在35万株/hm2时,子粒产量最大,为8416.67kg/m2。该密度在高粱生产中形成了良好的群体结构,充分发挥了光能利用效率,高粱群体与个体得到协调生长,使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
菜用蚕豆稀植的种植方式与产量、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菜用型蚕豆品种云豆324在稀植条件下探讨4种种植方式对蚕豆产量、质量的作用,结果表明:稀植(12株/m^2)情况下,种植方式对蚕豆产量没有显著作用,对鲜食蚕豆的外观质量有一定的作用,以株行距分布均匀的等行株种植方式有利于蚕豆结荚和良好的外观荚果质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免耕条件下提高冬小麦播种质量及其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区域差异很大,研究与其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方式对提高免耕播种质量及其增产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在半湿润区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3种机具播种方式(机具+行距)和3个播量水平对冬小麦播种质量及其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机具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其中小宽窄行机具播种方式播种质量最优,表现为基本苗、群体数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重最高,产量比其它两种机具播种方式(大宽窄行和宽行宽带播种方式)分别增产29.6%和25.8%(2010年~2012年),主要是穗数的提高(30.2%和36.2%)。播量与机具播种方式存在显著交互效应,增加播量是弥补免耕播种出苗率低的重要栽培措施。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小宽窄行机具播种方式与增加20%播量组合最优,可作为该区域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对高粱群体生理指标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种植密度与高粱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关系,以极早熟高粱杂交种‘通早2’为试验作物,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及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试验设15万株/hm2、18万株/hm2、21万株/hm2、24万株/hm2和27万株/hm25个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高,茎粗变细。单株干物质量、群体净同化率、群体生长率显著下降。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势及总光合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种植密度在15万~21万株/hm2时,籽粒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持续增加,籽粒产量呈下降趋势,且各处理之间籽粒产量差异显著。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相应增加,单株穗粒重、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各处理之间达到显著水平。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早2’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株行距9.5 cm×60 cm时,能更好地协调群体结构,使籽粒产量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毕节地区现有粮烟轮作制下玉米二种种植方式在不同密度下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3000~4000株/667m2),每带无论种植2行还是3行玉米,产量都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在4000株/667m2条件下,3行种植产量高于2行种植,而在3000~3500株/667m2,2行种植产量高于3行种植,但差异都达不到显著水平;3行种植的各密度对产量的效应大,而2行种植的各密度对产量的效应小。  相似文献   

16.
以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丹玉40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形式与密度对其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比空5.70万株/hm2密度种植,产量达到最高,为15 523.8kg/hm2;其次是4比空5.70万株/hm2密度种植,产量为13 776.3kg/hm2。叶向值在4比空4.20万株/hm2密度种植和2比空4.95万株/hm2密度种植的条件下达到较高。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但均在2比空5.70万株/hm2密度种植条件下达到最高值。说明丹玉405采用2比空或4比空5.70万株/hm2密度种植有利于改善群体结构、增加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获得较高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在高产条件下,不同行距配置、密度对奶花芸豆群体田间小气候变化、冠层结构、光能分布与利用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的群体密度下,通过扩大行距,减小株距,有利于优化群体结构,显著影响小气候因子在群体中的分布,改善个体生育状况和群体通风透光条件,使产量构成因素实现最佳配置,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从而获得最佳产量。在实验条件下,密度15000株/hm2,行距60cm或采用80+40cm宽窄行、株距10~15cm是奶花芸豆理论上的田间最佳分布的配置。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株行配置与密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4种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3种等行距、3种宽窄行共6种株行配置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密度在15×104株/hm2油菜产量影响不显著,但对密度45×104株/hm2油菜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适宜株行距配置增产效果最高达到19.1%;认为20 cm~40 cm的行距配置有利于当前较高密度直播油菜的生产。  相似文献   

19.
栽培方式对玉米群体结构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春玉米群体结构调控效益的影响,旨在通过栽培方式的调控,构建合理的玉米冠层微环境,提高群体生产力,为玉米高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宽窄行搭配(Tr3:76 cm×38 cm)与等行距种植相比较,株型下部平展,上部叶片紧凑,使玉米植株形态得到优化,有利于光的截获和光能的利用。增强了群体内的通风透光能力,在宽行和窄行测定中Tr3穗位下层的透光率分别比等行种植高76.1%和25.7%,穗位层的透光率与等行相比也有显著差异,辐射分布得到改善,尤其是增加了植株中下部的透光率,提高光能利用率;冠层内CO2浓度表现为穗位上部穗位下部穗位中部,宽窄行与等行距种植在穗位及穗位下层的CO2分布存在差异且达到显著水平。叶绿素、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在花后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且后期下降缓慢,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其他处理;而同为宽窄行处理,Tr1和Tr2由于空间水平结构配置不合理,个体间竞争激烈,导致光和CO2分布不合理,持绿性降低,叶片衰老加快,干物质积累不足,最终导致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辽宁省玉米产量,2015—2017年,以玉米新品种丹玉336、丹玉801为材料,相继在辽北(铁岭、开原)、辽西(阜蒙、北镇)、辽中(灯塔)、辽南(海城)、辽东(凤城)等辽宁省各地区开展了玉米高产田创建工作。通过3年的探索,共创建达标高产田12块,产量范围在9 768~15 291kg/hm2之间。2个品种的最高产量出现在海城地区,采用的种植形式为1穴3株。在凤城、阜蒙、灯塔3地进行了密度试验和不同栽培形式试验。结果表明,丹玉336的最适种植密度为6×104株/hm2,丹玉801的最适种植密度为6×104~6.75×104株/hm2之间,在阜蒙和灯塔地区种植密度略高。种植形式结果表明,丹玉336和丹玉801采用宽窄行或者大垄双行种植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植形式。由大区示范及小区试验均可以看出,改变传统的清种方式是目前提高辽宁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