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对江西省23个早稻主栽品种(组合)进行了苗期耐冷性鉴定。结果显示:金优L2、潭两优83、T优898、五丰优623、I优899、五优157、荣优1506、淦鑫206具有较强的苗期耐冷性;株两优505、中嘉早17、嘉育948、优I402则表现出极弱的苗期耐冷性;杂交稻组合通常具有比常规稻品种更强的苗期耐冷性;耐冷性基因具有加性及不完全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2.
以在江西地区大面积种植的45个早籼稻品种为材料,设置5℃、8℃、11℃、25℃(对照)4个温度处理,对幼苗的生物量、最长根长、茎基宽、根数、苗高、叶长、根系体积等指标进行观察,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探讨了直播早籼稻品种苗期耐冷性的鉴定方法,并筛选出了耐冷性品种.结果表明;水稻苗期在遭遇低温后各项生长指标较正常温度(CK)明显下降,其中5℃处理下各指标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其他低温处理的,因此5℃适合作为耐低温性鉴定的温度;苗高和生物量最能代表早稻幼苗对低温的响应状况,可作为苗期耐冷性鉴定的评价指标;初步将供试早稻品种分为3类:第Ⅰ类包括五丰优623、湘早籼6号、淦鑫203等15个品种,为耐冷性品种;第Ⅱ类包括陵两优661、陵两优7717、陵两优0516等17个品种,为中等耐冷性品种;第Ⅲ类包括两优287、中嘉早17及株两优819等13个品种,为冷敏感品种.  相似文献   

3.
以在江西地区大面积种植的45个早籼稻品种为材料,设置5℃、8℃、11℃、25℃(对照)4个温度处理,对幼苗的生物量、最长根长、茎基宽、根数、苗高、叶长、根系体积等指标进行观察,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探讨了直播早籼稻品种苗期耐冷性的鉴定方法,并筛选出了耐冷性品种。结果表明;水稻苗期在遭遇低温后各项生长指标较正常温度(CK)明显下降,其中5℃处理下各指标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其他低温处理的,因此5℃适合作为耐低温性鉴定的温度;苗高和生物量最能代表早稻幼苗对低温的响应状况,可作为苗期耐冷性鉴定的评价指标;初步将供试早稻品种分为3类:第Ⅰ类包括五丰优623、湘早籼6号、淦鑫203等15个品种,为耐冷性品种;第Ⅱ类包括陵两优661、陵两优7717、陵两优0516等17个品种,为中等耐冷性品种;第Ⅲ类包括两优287、中嘉早17及株两优819等13个品种,为冷敏感品种。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早稻品种芽期耐冷性鉴定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自然低温和人工低温胁迫下对江西省生产上推广种植的48份早稻品种进行芽期耐冷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自然低温条件下,参试品种死苗率变幅为0~58.33%,大部分品种具有相对较强的芽期耐冷性;而人工低温条件下参试品种死苗率变幅为0~100%,70%品种的死苗率在增加,芽期耐冷性在不同程度地减弱,不论是在自然低温还是在人工低温条件下,杂交水稻组合的芽期耐冷性均要强于常规水稻品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组合间在自然低温下、人工低温下芽期耐冷性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杂交水稻组合间耐冷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常规水稻品种在自然低温下耐冷性无明显差异,而在人工低温下耐冷性差异却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随着温度降低常规水稻品种对低温的反应较敏感。研究认为,"三系"杂交稻中其恢复系的芽期耐冷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组合的芽期耐冷性表现;杂交稻组合株两优1号、两优287和荣优9号,对低温的反应比较迟钝,耐冷性强,可作为耐低温水稻品种在水稻生产和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5.
籼粳稻间苗期耐冷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利用6个籼粳稻间杂交组合研究了苗期耐冷性的遗传。根据3叶期10℃/6℃(昼/夜)处理7天后的卷叶程度,各组合籼粳稻间耐冷性的差异均由两对重复基因所控制,耐冷性为完全显性。F#-2耐冷类型的植株中部分为籽粒较长、稃毛较少的偏籼类型,表明利用籼粳杂交改良籼稻品种的苗期耐冷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人工气候模拟低温胁迫生态条件,观察了现时华南地区生产上应用的两系超级杂交稻组合培杂67、粤杂122和三系超级杂交稻组合丰优428、泗优998,以及超级常规稻品种广超3号、胜泰1号的秧苗株高、主茎叶片数和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 b)、叶绿素a/b值的变化及秧苗受害情况。结果表明,培杂67和广超3号的苗期耐冷性较强,早季可适当早播而不发生烂秧死苗;泗优998耐冷性较弱,早季不宜早播。提出可用低温胁迫后秧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a b)降解率高低和叶绿素a/b值高低来衡量水稻品种的耐冷性。  相似文献   

7.
高粱苗期的耐冷性是扩大高粱生产范围、降低早春播种低温冷害风险的重要性状。为满足高粱耐冷育种和耐冷性状遗传解析的材料需求,试验对237份不同来源的高粱种质进行了苗期耐冷性鉴定。结果表明,根据幼苗成活率分级,筛选出苗期1级耐冷种质12份,其中,我国地方品种5份、育成品种4份,外国品种3份;不同地理来源的高粱种质耐冷性存在明显差异,1级耐冷资源中我国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所占比例较大。说明来自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高粱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耐冷资源,可以加大力度进行筛选鉴定。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杂交水稻萌发率、苗期耐冷性与耐冷性指标的关系,以重庆师范大学10个自育杂交水稻组合和糯稻89-1为材料,测定种子的生理指标、低温萌发率及苗期低温处理恢复生长后的死苗率。不同杂交水稻组合的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明显,种子自身所含这4种物质与水稻低温下的萌发率可能具有一定关系;种子萌发对温度变化较敏感,每个组合中温度为6℃处理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均高于11℃,初步推断临界点以下低温层积对水稻种子的萌发有积极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低温条件处理下水稻苗期死亡率有明显差异,温度越低,水稻幼苗受害越大,复温后死亡率越高;聚类分析将杂交组合分为A、B、C 3类,A组、B组生理指标大部分都高于C组,低温萌发不同杂交水稻组合内变异系数较大。总的来说,水稻种子耐冷指标对萌发率可能具有一定作用,在苗期,水稻对低温较敏感,随着时间和温度增长受影响越大,根据耐冷指标、萌发率、死苗率对不同水稻杂交组合进行分类,研究结果可以为选育耐冷性水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苗期耐冷性综合评价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不同类型的21个水稻品种,采用人工低温胁迫和自然低温胁迫的方法,测定了叶龄、苗高、叶面积等8项与耐冷性相关的形态指标;选取了5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测定了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7项与耐冷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利用相关性显著的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苗期叶龄和叶片丙二醛含量与水稻耐冷性有显著关系,可作为水稻苗期的耐冷性鉴定指标.利用所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对供试品种进行了预测,结果与他们的存活率表现基本一致,表明用这两个指标在苗期对水稻耐冷性进行鉴定是可行的,用该方法对水稻耐冷性进行综合评价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丰源优系列杂交组合生长后期耐冷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盛花期在人工气候室分别对丰源优416、丰源优299、丰源优191、汕优77和恢复系R416、R209、R191设置25℃、22℃和19℃的低温处理(昼夜温差±2℃),黄熟期分别考查其结实率.分析结果表明,低温处理明显降低了所有供试材料的结实率,不同杂交组合之间结实率差异极显著;不同的温度对杂交组合及恢复系结实率的影响明显(极显著).在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之间结实率差异不显著;不同的播期之间,结实率差异极显著.不同组合耐冷性存在明显差异,丰源优系列组合的耐冷性优于对照汕优77;杂交组合F1的耐冷性与其恢复系的耐冷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2009年自然低温下优质稻种质资源耐冷性初步鉴定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供试水稻种质材料中筛选耐冷性强的优良种质,为水稻耐冷性研究和利用积累材料,为优质稻耐冷品种选育提供优良亲本.[方法]利用早春低温和晚稻寒露风自然低温条件,采用早播早植法及晚播晚植法,对458份优质稻种质资源材料分别进行发芽期、幼苗期和抽穗扬花期的耐冷性初步鉴定与评价.[结果]在458份优质稻种质资源材料中,发芽期、幼苗期、抽穗扬花期表现耐冷性极强和强的种质分别有21份、15和76份、5和80份,分别占鉴定份数的4.59%、3.28%和16.59%、1.48%和23.74%.不同种质在不同生育期耐冷性表现不完全一致,但发芽期耐冷性强的种质在幼苗期也表现较强的耐冷性.筛选出在自然低温条件下各生育期均表现强或极强耐冷性的优质稻种质6份,如TKM10、三粒寸、湘晚籼13号、恢968选、649/五大稻种//649///649、253/P117//253///253.[结论]利用自然低温条件,可初步区分不同生育期耐冷性强与弱的优质稻种质资源,其适合对大量稻种资源进行耐冷性筛选鉴定;筛选出的耐冷性极强或强的种质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在不同生育期均表现强耐冷性的6份优质稻种质,可作为耐冷亲本材料在水稻的耐冷性研究及优质稻耐冷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作物品种(系)间的耐冷性,在孕穗期采用深冷水串灌的方法对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的部分水稻品种(系)进行耐冷性筛选和鉴定。结果表明:绥12-7101、龙粳21、绥粳14、绥粳4号耐冷性表现极强,另外还筛选出11个耐冷性较强的品种(系),其中绥12-7101的耐冷性表现最好,而6035、绥12-008、绥12-082、龙粳30、绥12-079、绥12-027、绥12-029、绥12-020和绥12-015的耐冷性表现稍差一些。  相似文献   

13.
高寒山区中稻超级杂交稻品种(组合)比较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出适合高寒山区中稻种植的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米质优、熟期适宜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2007~2008年在广西三江县对7个超级稻品种(组合)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7个超级杂交稻品种(组合)的产量较高,均达到7662.0kg/ha以上,其中以Ⅱ优航1号的产量最高,达8743.5kg/ha,其余依次为Y两优1号、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扬两优6号、新两优6号、Q优6号。从产量构成看,7个超级稻品种(组合)均可在高寒山区作中稻种植,但综合参试超级稻品种(组合)的产量结果、田间表现、抗病性、稻米品质、生长势等因素分析,以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Y两优1号、Ⅱ优航1号4个品种(组合)最为理想,可作为高寒山区中稻主推品种(组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杂交中稻组合的耐旱性与植株地上部性状的关系,以期为抗旱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2011年以3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3个不同处理:分蘖期干旱、穗分化期干旱和对照(全生育期保持浅水层),测定水稻的主要农艺性状,并计算各品种的抗旱指数。2012年以16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进行钵栽试验,设置干旱和对照两个处理,并测定水稻的主要农艺性状,并计算各品种的抗旱指数。[结果]分蘖期干旱土壤含水量达近60%,穗分化期干旱土壤含水量达近80%时,均极显著降低水稻产量。大穗和发根力强的组合,穗分化期抗旱能力强;干旱处理下产量越高的组合抗旱能力越强。分蘖期抗旱指数与穗分化期的抗旱指数无相关性。在水种条件下,千粒重较低的组合抗旱能力较强;在受旱条件下,千粒重低和产量高的组合抗旱能力强。[结论]筛选出了较强抗旱能力组合有:D优6511、泰优99、内5优317、内香优18号、宜香优7633、天优华占、II优615、内香5306、川谷优7329、内香7539,可供生产上作为抗旱栽培的优选品种。  相似文献   

15.
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对水稻抗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研究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不同生育时期耐冷性变化趋势,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条件对5个水稻品种于芽期、苗期及孕穗期进行低温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低温的反应存在差异,供试品种空育131和龙粳29在芽期、苗期及孕穗期耐冷性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获得可供育种利用的耐冷材料,为耐冷育种提供种质资源.[方法]分别对亲本材料籼稻品种9311、普通野生稻DP10、粳稻品种白R54和日本晴及其杂交后代进行田间耐冷性鉴定,在自然低温冷害严重条件下观察其在田间自然栽培条件下的苗期耐寒性表现.[结果]获得可供育种利用的农艺性状优良、耐冷性强的材料39份,其中33份材料粳稻遗传成分为87.5%,6份材料籼稻遗传成分为75.0%,60份耐寒材料中野生稻遗传成分高达50.0%,但农艺性状较差.在所有不耐寒的材料中,籼稻遗传成分高达87.5%.[结论]不同水稻品种杂交后代中,含有较多粳稻和野生稻遗传成分的材料表现出较好的耐寒性;粳稻和普通野生稻是籼稻耐寒育种改良中重要的耐冷资源,导人野生稻或粳稻的遗传成分能够明显提高籼稻的耐寒性.  相似文献   

17.
水稻东野1号苗期耐冷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东乡野生稻转育而来的粳稻品种东野1号具有很强的耐冷性.对以东野1号与弱耐冷粳稻和籼稻品种配置的赣早籼49/东野1号和粳稻0298/东野1号的杂交后代进行了苗期耐冷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东野1号在幼苗3叶期强耐冷性遗传属于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基因效应为加性和显性效应,受1对细胞核显性基因所控制;耐冷性遗传表现为超亲优势;用东野1号作轮回亲本,回交1代的耐冷性比亲本东野1号的耐冷性更强.因此,在以东野1号为耐冷基因供体与籼稻杂交后代的耐冷遗传育种研究中,很有可能选育到耐冷性强的籼稻品种.  相似文献   

18.
研究以140份东北地区粳稻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对芽期、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成熟期的耐冷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40份材料中,芽期强耐冷性材料有3份,分蘖期耐冷性较好的占20.00%,孕穗期耐冷性较好的占64.28%,成熟期耐冷性较好的占44.42%;对各生育期耐冷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分蘖期地上部分生长量与芽期死苗率和孕穗期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孕穗期耐冷性与成熟期耐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死苗率可作为分蘖期和孕穗期耐冷性鉴定的间接指标;分蘖期耐冷性可作为孕穗期耐冷性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19.
贵州稻种禾类种质资源耐冷性和抗旱性鉴定与评价利用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分别对286份和232份贵州稀有稻种禾类种质资源的芽期耐冷性和苗期抗旱性进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禾类资源中存在丰富的耐冷,抗旱基因。耐冷性鉴定表现中抗(5级)以上品种179份,占62.58%,其中1组高抗品种46份,占16.08%;抗旱性鉴定表现强(1级)的品种有35份,占15.09%,5级中抗以上品种104份,占鉴定数的44.82%,筛选出耐冷抗旱的双抗肿质有9份。并就禾类资源的耐、抗时时 等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