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明确山东省冬小麦田猪殃殃Galium aparine对常规除草剂氯氟吡氧乙酸、苯磺隆及双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和抗性种群的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靶标抗性机理,在温室内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21个猪殃殃种群对氯氟吡氧乙酸、苯磺隆和双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同时根据猪殃殃ALS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提取猪殃殃高抗种群单株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并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敏感型ALS基因进行比对,查找突变位点分析其抗性机理。结果表明,21个猪殃殃种群对氯氟吡氧乙酸均敏感,尚未产生抗性;90.48%的猪殃殃种群已对苯磺隆产生了抗性,其中低抗、中抗和高抗种群分别占总种群数的23.81%、23.81%和42.86%,相对抗性指数最高为1 134.82;71.43%的猪殃殃种群已对双氟磺草胺产生了抗性,其中低抗、中抗和高抗种群分别占总种群数的19.05%、9.52%和38.10%,相对抗性指数最高为87.05。高抗苯磺隆种群XZ-1和LW均发生了ALS基因第197位氨基酸功能位点的突变,其中XZ-1种群发生了CCC(脯氨酸)到TCC(丝氨酸)...  相似文献   

2.
为寻找对小麦田间猪殃殃杂草防治的理想药剂品种,进行了16%双氟·氯氟吡等7种药剂品种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双氟·唑草酮、36%唑草·苯磺隆对猪殃殃杂草防效好,见效快,施用应避开寒流天气;双氟·氟氯酯、双氟·氯氟吡及氯氟吡氧乙酸对猪殃殃杂草有较好的防效且使用安全;苯磺隆对猪殃殃杂草防效差,生产上不宜单用.  相似文献   

3.
双唑草酮为中国创制的新型对羟基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已于2018年取得中国农药登记。为了测定其对麦田抗性杂草荠菜的除草效果,共采集了36个荠菜种群,其中1个敏感种群采自未施用过除草剂的路边,其他35个疑似抗性种群均采自于中国苯磺隆使用历史超过20年的冬小麦田。在温室中采用整株盆栽法测定了荠菜种群对双唑草酮、苯磺隆、双氟磺草胺、甲基二磺隆、唑草酮和2甲4氯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有28个种群对苯磺隆产生了抗性,其中种群K16009、K17005、15053和17003表现出高水平抗性。这4个种群对其他除草剂的交互抗性检测试验表明:种群K16009、K17005和15053对双氟磺草胺和甲基二磺隆表现出高水平交互抗性,其抗性指数范围为25-321,其GR50值远高于供试药剂登记的田间推荐剂量;而上述4个抗性种群对双唑草酮、唑草酮和2甲4氯均较为敏感,其GR50值均低于供试药剂登记的田间推荐剂量。唑草酮和2甲4氯也可用于小麦田抗性荠菜种群的防治,但该类药剂对施药时间要求较为严格。本研究结果表明,双唑草酮可有效防除对乙酰羟基酸合成酶(AHAS)类除草剂已经产生抗性的荠菜。  相似文献   

4.
双唑草酮为中国创制的新型对羟基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已于2018年取得中国农药登记。为了测定其对麦田抗性杂草荠菜的除草效果,共采集了36个荠菜种群,其中1个敏感种群采自未施用过除草剂的路边,其他35个疑似抗性种群均采自于中国苯磺隆使用历史超过20年的冬小麦田。在温室中采用整株盆栽法测定了荠菜种群对双唑草酮、苯磺隆、双氟磺草胺、甲基二磺隆、唑草酮和2甲4氯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有28个种群对苯磺隆产生了抗性,其中种群K16009、K17005、15053和17003表现出高水平抗性。这4个种群对其他除草剂的交互抗性检测试验表明:种群K16009、K17005和15053对双氟磺草胺和甲基二磺隆表现出高水平交互抗性,其抗性指数范围为25-321,其GR50值远高于供试药剂登记的田间推荐剂量;而上述4个抗性种群对双唑草酮、唑草酮和2甲4氯均较为敏感,其GR50值均低于供试药剂登记的田间推荐剂量。唑草酮和2甲4氯也可用于小麦田抗性荠菜种群的防治,但该类药剂对施药时间要求较为严格。本研究结果表明,双唑草酮可有效防除对乙酰羟基酸合成酶(AHAS)类除草剂已经产生抗性的荠菜。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适于防除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田主要恶性杂草的高活性除草剂,采用室内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日本看麦娘和猪殃殃对小麦田常用除草剂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推荐剂量范围内,丙草胺、异丙隆、绿麦隆、氟噻草胺和吡氟酰草胺等5种小麦田除草剂土壤处理均对日本看麦娘有较好的毒力作用;精■唑禾草灵、炔草酯、唑啉草酯、甲基二磺隆、环吡氟草酮、啶磺草胺、三甲苯草酮、异丙隆、绿麦隆等9种常用除草剂茎叶处理对日本看麦娘毒力效果显著。土壤处理剂氟噻草胺、吡氟酰草胺和茎叶处理剂灭草松、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对猪殃殃的毒力较好,ED_(90)值均低于各自推荐剂量。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草相应用不同的高活性除草剂,以提高防除效果。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麦田荠菜对苯磺隆的抗性及其交互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南省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种群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及其可能存在的抗性机理,应用整株法测定了采自驻马店及南阳等6个荠菜发生严重市的10个荠菜种群对苯磺隆的抗性,扩增和比对了荠菜苯磺隆抗性种群及敏感种群之间靶标酶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ALS的差异,并使用单剂量法测定了以上种群对双氟磺草胺、啶磺草胺及氟唑磺隆等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驻马店市的汝南县冯湾村(ZMD-1)及平舆县五里路村(ZMD-3)荠菜种群对苯磺隆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1和2.5,表现出低水平抗性;驻马店市汝南县赖楼村(ZMD-2)和周口市川汇区文庄村(ZK-1)荠菜种群对苯磺隆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1.7和57.8,表现出高水平抗性;南阳市唐河县上屯村(NY-2)荠菜种群对苯磺隆的抗性倍数为116.5,表现出极高水平抗性,其它种群对苯磺隆仍然较敏感。NY-2、ZMD-2和ZK-1种群的ALS基因第197位氨基酸由脯氨酸(CCT)分别突变为丝氨酸(TCT)、丙氨酸(GCT)和亮氨酸(CTT),其它种群中均未发现有突变产生;这3个种群在氟唑磺隆推荐剂量处理下,死亡率仅为18.9%、23.3%和11.1%,说明已对氟唑磺隆产生了较高水平的交互抗性,其中NY-2种群对双氟磺草胺和啶磺草胺产生了低水平交互抗性,推荐剂量下死亡率分别为82.2%和83.1%。表明ALS基因突变很可能是导致荠菜种群对苯磺隆等ALS抑制剂类除草剂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据农业生产一线反馈的信息,近年来小麦田使用苯磺隆,对猪殃殃、大巢菜、繁缕等杂革的防效下降,而使用使它隆(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快灭灵(40%唑草酮水分散粒剂)等除草剂防治效果虽好,但成本较高。冬前防除小麦田阏叶杂草有没有成本较低的方法呢?并且有反映,麦田使用氯氟吡氧乙酸对荠菜等阔叶杂草防效不太好,用唑草酮对繁缕、大巢菜防效差。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荠菜种群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及其靶标抗性产生的分子机制,采用整株水平测定法测定了荠菜对苯磺隆及其他5种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抗性水平,同时扩增和比对了荠菜抗性和敏感种群之间ALS基因的差异。结果显示:与敏感种群15-ZMD-1相比,抗性种群15-ZMD-5对苯磺隆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219.6;15-ZMD-5种群不同单株中共存在3种突变方式,分别为ALS基因197位点脯氨酸(CCT)突变为亮氨酸(CTT)、574位点色氨酸(TGG)突变为亮氨酸(TTG)以及单株同时发生上述197和574位点的氨基酸突变。15-ZMD-5抗苯磺隆种群对嘧草硫醚、啶磺草胺和氟唑磺隆均产生了高水平的交互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41.2、79.3和87.8;对双氟磺草胺和咪唑乙烟酸产生了低水平的交互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8.5和5.6。分析表明,荠菜抗性种群ALS基因发生的氨基酸突变可能是导致其对ALS抑制剂类除草剂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宽叶酢浆草Oxalis latifolia为入侵云南玉米地的进境检疫性鳞茎类杂草?为筛选防治该草的高效除草剂, 室内测定了8种除草剂对宽叶酢浆草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 用田间推荐剂量处理后30 d, 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210 g/hm2)对宽叶酢浆草的鲜重抑制率超过90%, 硝磺草酮(202.50 g/hm2)?烟嘧磺隆(60 g/hm2)和砜嘧磺隆(25.13 g/hm2)处理的鲜重抑制率超过85%, 苯唑草酮(27 g/hm2)?莠去津(1 875 g/hm2)和2甲4氯钠(1 201.20 g/hm2)处理的鲜重抑制率分别为81.29%?76.36%和70.71%?1/4草甘膦推荐剂量(712.50 g/hm2)即可彻底杀死宽叶酢浆草?推荐剂量的草甘膦?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砜嘧磺隆?烟嘧磺隆?硝磺草酮?莠去津?苯唑草酮和2甲4氯钠处理后30 d, 宽叶酢浆草的繁殖抑制率分别为100%?100%?98.17%?98.17%?90.87%?83.56%?81.74%和56.17%?其中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1/16推荐剂量(13.13 g/hm2)和草甘膦1/8推荐剂量(356.25 g/hm2)对宽叶酢浆草的繁殖抑制率仍超过90%?结果表明上述除草剂均可用于玉米地宽叶酢浆草的防除?草甘膦和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控制宽叶酢浆草生长和繁殖效果最优, 硝磺草酮?砜嘧磺隆和烟嘧磺隆也是优良的备选玉米宽叶酢浆草防治剂?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抗性种群YL的靶标抗性机制,采用基因克隆法对看麦娘抗性和敏感种群间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和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比对二者ACCase和ALS基因序列的差异,探寻其产生抗药性突变的基因位点,同时测定该突变型抗性种群YL对不同ACCase和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与看麦娘敏感种群TL相比,抗性种群YL的ACCase基因CT区域第2 041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ATT)突变为天冬酰胺酸(AAT),ALS基因Domain A区域第197位氨基酸由脯氨酸(CCC)突变为精氨酸(CGC)。看麦娘抗性种群YL对ACCase抑制剂炔草酯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43.96,对高效氟吡甲禾灵和精喹禾灵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8.33和15.87,对唑啉草酯、烯草酮和烯禾啶较敏感;对ALS抑制剂氟唑磺隆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8.39,对啶磺草胺和咪唑乙烟酸较敏感。表明ACCase基因第2 041位和ALS基因第197位氨基酸突变是导致看麦娘抗性种群YL对精噁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同时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水+冰乙酸为流动相,使用C18色谱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45nm波长下对试样中的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和苯磺隆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和苯磺隆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0、0.999 4、0.999 1;标准偏差为0.050、0.013、0.019;变异系数为0.29%、0.86%、0.53%;平均回收率为99.97%、99.93%、99.56%.  相似文献   

12.
试验表明:5.8%双氟·唑嘧磺悬浮剂(麦喜)10mL/667m2、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使它隆)20mL/667m2 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g/667m2、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使它隆)20mL/667m2 75%苯磺隆干悬浮剂(巨星)1g/667m2对小麦田阔叶杂草(猪殃殃、播娘蒿、荠菜)药后45d防效均在83.4%~89.8%之间,可以有效控制麦田阔叶杂草。几种除草剂对荠菜、播娘蒿的防效相当,对猪殃殃的防效,以5.8%双氟·唑嘧磺悬浮剂(麦喜)处理的最好,以75%苯磺隆干悬浮剂(巨星)处理的最差。  相似文献   

13.
生长在工业区的地肤连续几年施用绿磺隆,地肤对该种及其它几种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的除草剂明显产生抗性。在室内用抑制幼苗干重积累50%的药剂剂量比率(GR 50R/s)计:抗性植株对5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和一种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抗性是敏感植株的2~180倍以上。同样,ALS酶活性分析表明,抑制抗性植株ALS酶所需药量是敏感植株的3~30多倍。ALS酶活性分析还表明,抗性地肤对甲磺隆、醚苯磺隆和噻磺隆的抗性极其相似,但对苯磺隆的抗性是对噻磺隆的2.5倍。然而生长在春小麦地中的抗性地肤对除草剂的反应却与ALS酶分析的结果不一致。在田间,每公顷使用32g噻磺隆,对抗性地肤几乎不起作用,相反,用甲磺隆、醚苯磺隆、苯磺隆各8克/公顷处理时,地肤幼苗密度虽不减少,但其生长十分缓慢,药后2个月,不施药处理区地肤幼苗生物量是施药区的4倍。其它几种作用方式的除草剂,如氟草烟、溴苯睛/二甲四氯、2,4—D丙酸/2,4D酯以及2,4D酯对田间抗性地肤有较好防效。二氯喹啉酸虽不降低地肤密度,但残存植株的生长发育受到阻碍。为延缓和控制对ALS酶抑制剂产生抗性的地肤种群的发展,可以轮换或混合使用以上几种不同作用方式 的除草剂。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小麦田杂草调查及药剂防除播娘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在2013和2014年对河北省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廊坊、沧州、唐山市小麦田杂草进行了调查,明确了河北省小麦田杂草的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并选取播娘蒿作为靶标,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调查区域小麦田共有杂草60种,隶属于22科57属。其中,单子叶植物2科,22属,22种;双子叶植物20科,35属,38种。播娘蒿、荠菜、雀麦、藜、田旋花为河北省小麦田优势杂草。田间药效试验表明,供试药剂37%苄嘧磺隆·唑草酮·炔草酯可湿性粉剂、70.5%2甲4氯钠·唑草酮可湿性粉剂、34%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可湿性粉剂、6%双氟磺草胺·唑草酮油悬浮剂以及16%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油悬浮剂处理对播娘蒿的防除效果均较好,药后28 d株防效和鲜重防效普遍在90%左右,持效期较长;而75%苯磺隆颗粒剂单独施用对播娘蒿防效较差,施药28 d后株防效65.00%,鲜重防效58.60%,但是当苯磺隆与助剂有机硅或松油酯共同施用时,防效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河南省部分地区的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种群对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ase)和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抗性水平和抗性机理,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采自新乡市和驻马店市的多花黑麦草种群对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精噁唑禾草灵、炔草酯、唑啉草酯和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甲基二磺隆、氟唑磺隆、啶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并对多花黑麦草ACCase和ALS靶标酶编码基因进行克隆及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其靶标抗性机理。结果显示,与多花黑麦草敏感种群HNXX01相比,HNZMD04和HNXX05种群对6种除草剂均产生了抗性,HNZMD04种群对精噁唑禾草灵和啶磺草胺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44.65和40.31,对炔草酯和氟唑磺隆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11.91和11.93;HNXX05种群对精噁唑禾草灵和氟唑磺隆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27.70和25.67。HNZMD04和HNXX05抗性种群的ACCase基因均发生了D2078G突变,2个种群的突变率分别为55%和70%;HNZMD04...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测定12种除草剂对玉米田鸭跖草的防效。在玉米3~5叶期、鸭跖草3~7叶期进行茎叶喷雾处理,施药后观察鸭跖草的药害症状并定时调查除草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氯氟吡氧乙酸、苯唑草酮、硝磺草酮以及含有以上成分的复配制剂对鸭跖草有较高防效。因此,防除玉米田鸭跖草可选择氯氟吡氧乙酸、苯唑草酮、硝磺草酮等除草剂单剂或含有以上成分的除草剂混剂。  相似文献   

17.
试验表明:5.8%双氟·唑嘧磺悬浮剂(麦喜)10mL/1667m^2、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使它隆)20mL/667m^2+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g/66m^2、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使它隆)20mL/667m^2+75%苯磺隆干悬浮剂(巨星)1g/667m^2对小麦田阔叶杂草(猪殃殃、播娘蒿、荠菜)药后45d防效均在83.4%~89.8%之间,可以有效控制麦田阔叶杂草.几种除草剂对荠菜、播娘蒿的防效相当,对猪殃殃的防效,以5.8%双氟·唑嘧磺悬浮剂(麦喜)处理的最好,以75%苯磺隆干悬浮剂(巨星)处理的最差.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12%双氟磺草胺·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悬浮剂在冬小麦田的应用前景,采用了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其对冬小麦田主要阔叶杂草的控制作用和对小麦的安全性。结果表明:12%双氟·唑·氯氟吡氧乙酸悬浮剂对冬小麦田主要阔叶杂草猪殃殃、荠菜、播娘蒿、繁缕等阔叶杂草均有较好的防除效果,随用药量的增加防效逐渐提高,各处理药后30 d株数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在95%以上,优于苯磺隆常规剂量处理的防效,对小麦安全性良好,提高了小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河南省猪殃殃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及分布现状,通过温室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河南省境内36个猪殃殃种群对苯磺隆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河南省大部分猪殃殃种群已经对苯磺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所测样品中,高抗种群3个,中抗种群9个,低抗种群13个,共25个,占总采样数的69.44%;敏感种群11个,占30.56%。说明苯磺隆在河南多地存在高抗性风险,同类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类除草剂需科学施用。  相似文献   

20.
苏门白酒草Conyza sumatrensis是中国华南地区常见的阔叶杂草,在果园和非耕地常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采用整株剂量反应法,明确了采自广东省广州市的苏门白酒草疑似抗性种群 (GZ-R) 对草甘膦、百草枯和敌草快的抗性水平,比对了GZ-R种群和采自广东省清远市的敏感对照种群 (QY-S) 的草甘膦靶标酶基因EPSPS2片段的差异,并测定了灭草松、氯氟吡氧乙酸等5种茎叶处理剂对不同叶龄苏门白酒草的室内防除效果。结果表明:GZ-R种群对草甘膦和百草枯分别产生了中等水平和高水平抗性,并已对敌草快产生交互抗性,3种药剂对GZ-R种群的LD50值分别是对QY-S种群LD50值的7.2、72.3和6.6倍;与QY-S种群相比,GZ-R种群的EPSPS2基因106位由脯氨酸突变为苏氨酸。在灭草松、氯氟吡氧乙酸或2甲4氯钠推荐剂量下,于4~5叶期施药,苏门白酒草死亡率均为100%,但于6~7叶期和10~12叶期施药,苏门白酒草死亡率显著下降至44.4%~91.7%;而在草铵膦或苯嘧磺草胺推荐剂量下,不同叶龄期施药苏门白酒草的死亡率均为100%,因此在植株生长早期可使用草铵膦和苯嘧磺草胺防除已对草甘膦和百草枯等除草剂产生抗性的苏门白酒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