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研究不同能量浓度对肥育猪非采食期间行为的影响。选取81头年龄、体重相近的杜长大三元杂种猪,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3个处理组,每处理组3栏,每栏9头猪,分别饲喂能蛋比相同的3种不同消化能浓度的饲粮(能蛋比均为79 MJ/kg),低能饲粮消化能10.87 MJ/kg;中能饲粮消化能12.54 MJ/kg;高能饲粮消化能14.21 MJ/kg。试验结果表明,饲喂高能饲粮的生长肥育猪行为规癖发生频率最低,趴卧时间最多(P<0.05)。  相似文献   

2.
试验通过可拆迁式猪舍与传统(固定)猪舍的饲养对比试验,研究了冬季可拆迁式猪舍对生长肥育猪的生长性能及舍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选取同期转群、体重30 kg左右杜大长生长猪216头,随机分成可拆迁式猪舍组和传统猪舍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6头。试验至猪体重达到100 kg左右出栏结束。结果表明:可拆迁式猪舍组试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比传统猪舍组提高17.28%(P0.01)和12.13%(P0.01),饲料料增重比降低7.00%(P0.05);可拆迁式猪舍的舍内平均温度为20.33℃,比固定猪舍的16.86℃高3.47℃,比室外的15.15℃高5.18℃,差异均极显著(P0.01)。试验结果表明,可拆迁式猪舍对生长育肥的生长性能和室内环境控制优于传统猪舍。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科学养猪和安全型无抗肥育猪配合饲料的推广,本试验选用96头体重在65 kg左右的杜大长三元杂交肥育猪作为试验猪,按单因子试验设计进行试验,试验组饲喂安全型无抗肥育猪用饲粮,对照组饲喂含抗仔猪用饲粮,研究了安全型无抗肥育猪料对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安全型无抗肥育猪料的肥育猪平均日增重比喂含抗仔猪料的略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头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显著高于含抗仔猪料组,但头均毛利则增加45.74元。结果表明,在肥育猪阶段采用仔猪料"一料到底"与按阶段用料即用无抗肥育猪料饲养肥育猪相比,虽能达到满意的增重效果,极显著降低料重比,但增重成本明显偏高,经济效益明显不佳,且存在抗生素残留等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喂模式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择150头体重42.0 kg左右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种肉猪,按体重随机将其分为3组,即自由采食组、限制饲喂10%组、限制饲喂1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公母各半,试验期85 d。试验结果表明:生产性能方面,1)不同饲喂模式下,肥育猪日增重差异显著(P0.05),自由采食组(891.50 g)显著高于限制饲喂10%组(858.50 g)和限制饲喂15%组(821.75 g);2)不同饲喂模式下,自由采食组料重比(2.79)显著高于限制饲喂10%组(2.61)和限制饲喂15%组(2.58);3)不同饲喂模式下,肥育猪背膘厚和腹围指标,限制饲喂15%组均有降低趋势,且低于自由采食组和限制饲喂10%组。经济效益方面,在当时饲料原料价格和猪价行情下,肥育猪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自由采食组最高(6.22元),限制饲喂15%组最低(5.75元),且限制饲喂15%组与限制饲喂10%组接近。单头获利:限制饲喂10%组最高,限制饲喂15%组最低。综上所述,该试验条件下:1)42~110 kg肥育猪阶段采用限制饲喂模式(限制饲喂10%组和限制饲喂15%组)可显著降低料重比和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但上市体重受一定影响,限制饲喂10%组头均盈利最高;2)在自由采食基础上限制饲喂15%组可较好地改善肥育猪"吊肚"和肥膘现象。  相似文献   

5.
《养猪》2016,(6)
试验选择健康、平均体重约36 kg的杜长大三元杂种生长猪8头,根据体重和性别分成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分别单独饲养在8个代谢试验猪舍里。试验猪分36~54 kg和54~104 kg两个阶段饲养,分别饲喂对照组饲粮(粗蛋白质16.50%~14.50%、总磷0.55%~0.50%、有效磷0.28%~0.24%)和低蛋白质低磷加氨基酸和植酸酶的试验组饲粮(粗蛋白质14.50%~12.50%、总磷0.45%~0.44%、有效磷0.18%~0.18%、植酸酶750 FTU/kg),预试期7 d,正试期108 d。结果表明,1)生长期、肥育期和试验全期试验组与对照组猪日增重、料重比差异都不显著(P0.05),试验全期试验组比对照组日增重高0.44%(P0.05),料重比低0.65%(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猪成活率都是100%,没有发生腿病。2)生长阶段,试验组血清总蛋白、碱性磷酸酶分别比对照组高2.48%(P0.05)、4.54%(P0.05),尿素氮比对照组低15.10%(P0.05),磷两组相同;肥育阶段,试验组血清总蛋白、磷、碱性磷酸酶分别比对照组高1.08%(P0.05)、15.50%(P0.05)、10.76%(P0.05),尿素氮比对照组低17.68%(P0.05)。3)生长阶段,试验组氮排泄量、磷排泄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0.63%(P0.05)、32.98%(P0.05);肥育阶段,试验组氮排泄量、磷排泄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1.11%(P0.05)、29.00%(P0.01)。综上所述,低蛋白质低磷饲粮添加氨基酸和植酸酶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没有不良影响,而氮排泄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磷的排泄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试验选取同批次生长状况相近的50 kg左右的杜长大肥育猪89头,分成3组,即空白对照组20头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23头饲喂基础饲粮+奥来可1 000 mg/kg,仙人掌提取物组46头饲喂基础饲粮+仙人掌提取物400 mg/kg,研究仙人掌提取物对肥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仙人掌提取物组比空白对照组日增重提高33.28%(P<0.05),料重比下降9.94%(P<0.05);和抗生素组比日增重提高11.24%、料重比下降8.23%(P<0.05)。试验结束时仙人掌提取物组的用药成本比空白对照组低0.95元,比抗生素组低8.75元。结论:在肥育猪的饲料中添加仙人掌提取物能明显提高肥育猪的生产性能,降低用药成本。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的糖萜素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及胴体性状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糖萜素设4个处理水平,分别是0、150、300和450 mg/kg,选择300头健康状况良好且体质量在(40±1)kg的肥育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25头猪。测定生长性能和胴体性状指标,生长性能:40~75 kg阶段,各处理组均降低料重比,其中以300 mg/kg糖萜素组最低;75~110 kg阶段,各处理组均提高日增质量,其中300和450 mg/kg糖萜素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胴体性状:糖萜素在屠宰率、平均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方面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450 mg/kg糖萜素组的胴体瘦肉率最高为66.9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0 mg/kg糖萜素组的脂肪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为13.28%。结果表明:糖萜素能提高育肥猪生长性能,降低料重比,在40~75 kg和75~110 kg阶段适宜添加量均为300 mg/kg;糖萜素可改善肥育猪胴体性状,以添加450 mg/kg的应用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8.
董殿元  王满江 《养猪》2012,(4):52-53
为研究饲喂果寡糖对肥育猪后期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60头体重约60 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种商品代肥育猪,按照窝别胎次、公母比例一致性原则,随机分成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果寡糖350 mg/kg(以纯品计)。试验结果表明,果寡糖组与对照组相比,肥育猪后期平均净增重提高5.48 kg,差异显著(P<0.05);平均日增重提高133.65 g,差异显著(P<0.05);料重比降低10.29%,而果寡糖组生猪的平均屠宰率、胴体瘦肉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71%和4.12%,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选用90头体重31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根据体重和性别分成3组,饲喂3种蛋白质水平日粮。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日粮蛋白水平,生长猪阶段分别为17%、14%和15%;肥育猪阶段分别为15%、13%和14%。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日粮按照猪理想氨基酸模式配制。结果表明,猪各个阶段的日增重与料重比差异都不显著(P〉0.05);生长肥育猪试验Ⅰ组、Ⅱ组猪血清尿素氮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生长猪阶段猪舍内氨气质量浓度,试验Ⅰ组、Ⅱ组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肥育猪阶段猪舍内氨气质量浓度,试验Ⅰ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各阶段猪舍内硫化氢质量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生长猪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氮排泄量试验Ⅰ组、Ⅱ组分别显著降低15.7%(P〈0.05)和11.4%(P〈0.05);肥育猪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氮排泄量,试验Ⅰ组、Ⅱ组分别降低15.2%(P〈0.05)和8.9%(P〉0.05)。  相似文献   

10.
赵必迁 《养猪》2015,(2):11-13
为研究夏季高温猪肥育期饲喂鲜绿车前草对生长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取320头平均体重(59.78±1.38)kg杜长大肥育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肥育猪基础饲粮按60~90 kg营养需求结合夏季高温实际生产情况配制。对照组饲喂猪肥育期基础饲粮,4%车前草组采取96%基础饲粮+4%车前草(按风干量计)饲喂方式,8%车前草组采取92%基础饲粮+8%车前草(按风干量计)饲喂方式,12%车前草组采取88%基础饲粮+12%车前草(按风干量计)饲喂方式。预试期7 d,正试期50 d。结果显示,在夏季高温条件下,猪肥育期增重以添加8%车前草组效果最好,与4%车前草组和12%车前草组相比分别显著和极显著增加5.96%和11.06%,极显著高于对照组12.53%;日采食量,8%车前草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其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8.68%(P0.05);料重比,8%车前草组最低,饲料转化率最佳,分别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2%车前草组3.47%和2.86%,比4%车前草组低1.29%,但差异不显著。试验表明,在夏季高温情况下,猪肥育阶段添加鲜绿车前草替代基础饲粮比例达到8%(风干量计)时,猪的采食量、料重比和增重性能显著或极显著改善,并达到最佳生长水平,综合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1.
姜黄素对育肥猪生产性能、肉品质及胴体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6头平均体重为(63.73±2.01)kg的杜长大肥育猪,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各组猪分别饲喂含0,200,300和400 mg/kg姜黄素的试验饲粮,研究不同水平的姜黄素对肥育猪生产性能、肉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肥育阶段平均日增重,400 mg/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采食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400 mg/kg组的脂肪率和背膘厚降低(P0.05或P0.01),而瘦肉率提高,眼肌面积增大(P0.01)。400 mg/kg组的背最长肌蛋白含量增加,脂肪含量降低,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试验选用64头健康无疾病、生长状况良好、食欲旺盛、日龄相近、体重在(24.94±1)kg的生长肥育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饲养在同一栏内单独饲喂。每组公母比例相同,即试验组和对照组长白去势公猪各15头、母猪各17头。对照组饲粮不添加复合乳化剂,正常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粮每吨添加1 000 g复合乳化剂。每天人工往料箱里填料(记录耗料量),让猪自由采食,自由饮水,机械负压通风。每栏猪占用面积、饲养环境和防疫免疫等条件相同。预试期5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结束体重分别为43.47和42.16 kg,差异显著(P0.05);头均增重分别为18.59和17.16 kg,差异显著(P0.05);头均日增重分别为619.75和571.84 g,差异显著(P0.05);头均日采食量分别为1 283.85和1 354.17 g,差异显著(P0.05);料重比分别为2.07和2.37,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比对照组少0.41元。综上所述,添加复合乳化剂可提高生长肥育猪的生长性能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养猪》2016,(1)
研究旨在探讨无抗饲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60头60 kg左右的杜长大肥育猪,随机分成2组,每组3个重复栏,每栏10头。对照组饲喂无抗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添加600 mg/kg微生态制剂的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微生态制剂组日增重增加7.46%(P0.05),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和钙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16.26%(P0.01)、9.28%(P0.05)、29.87%(P0.05)和10.19%(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提高50.24%(P0.05)。由此可见,肥育猪饲粮中添加600 mg/kg微生态制剂可促进猪肠道对饲粮养分的消化吸收,改善机体代谢状态,促进猪生长。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配合饲料不同加工工艺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挑选胎次相同、70日龄左右、体重(26.11±2.86)kg的生长肥育猪8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对照组饲喂粉状饲料,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发酵饲料、一次制粒饲料和二次制粒饲料。正式试验期100 d。试验结果表明,一次制粒饲料组、发酵饲料组和二次制粒饲料组的日增重比粉状饲料组分别提高了7.58%(P0.05)、7.90%(P0.05)和10.82%(P0.05),料重比比粉状饲料组分别降低了5.74%(P0.05)、5.44%(P0.05)和6.95%(P0.05);二次制粒饲料组的胴体重比粉状饲料组提高9.31%(P0.05),比一次制粒饲料组和发酵饲料组分别提高2.67%(P0.05)和2.58%(P0.05);二次制粒饲料组的屠宰率比粉状饲料组提高7.51%(P0.05),比一次制粒饲料组和发酵饲料组分别提高1.72%(P0.05)和2.17%(P0.05)。与粉状饲料组相比,一次制粒饲料组、发酵饲料组和二次制粒饲料组头均毛利润分别提高54.16元、35.55元、61.89元。试验表明,配合饲料不同加工工艺能够影响肥育猪的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其中以配合饲料二次制粒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建立合理的饲喂制度。对不同饲喂次数和育肥猪生产性能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将24头生长肥育母猪(平均体重60.01±0.96kg)分为3个处理(日喂2次、3次、4次),每个处理4个重复,试验期为2个月,以周为单位记录增重和采食量,在试验开始、中期和结束时采集血样并测定背膘厚度。结果表明:①饲喂4次情况下肥育母猪的采食量和日增重均高于饲喂3次和2次的处理组,差异不显著,但料重比均低于其他两处理组。②试验结束时饲喂4次组母猪的减肥蛋白浓度比饲喂2次和3次组分别提高21.71%(P<0.05)和27.51%(P<0.05),背膘厚和减肥蛋白浓度都随着饲喂顿次数的增加逐渐上升,两者呈正相关。结论为生长肥育猪(60kg以上)以日饲喂2次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了解玉山黑猪肥育性能,本试验选择体重相近(24 kg左右)的玉山黑猪阉公猪30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头。3个组在育肥前期(体重16~50 kg)和育肥后期(体重51~75 kg)分别饲喂高、中、低三个蛋白水平的试验日粮。为期122天的育肥试验结果表明,结果显示:在日增重、料重比方面,高、中蛋白水平组与低蛋白水平组差异极显著(P<0.01);在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上,高、中蛋白水平组与低蛋白水平组差异显著(P<0.05);对以上三个指标,高、中蛋白水平组间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初步表明:在日粮能量水平相同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日粮蛋白水平可改善玉山黑猪的肥育性能。  相似文献   

17.
将24头长大二元生长肥育母猪,平均体重(60.01±0.96)kg,分为3个处理(日喂2次、3次、4次),每个处理4个重复,试验期为2个月,以周为单位记录增重和采食量,在试验开始、中期和结束时采集血样并测定背膘厚度。结果表明:(1)饲喂4次处理组,采食量和日增重均高于饲喂3次和2次的处理组,差异不显著,但料重比均低于其他两处理组;(2)试验结束后,饲喂4次组血液中Leptin浓度比饲喂2次和3次分别提高21.71%(P<0.05)、27.51%(P<0.05),背膘厚和Leptin浓度都随着饲喂次数的增加逐渐上升,呈正相关。本试验结果显示,生长肥育猪(60kg以上)日饲喂2次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养猪》2016,(6)
为研究干料饲喂与湿料饲喂对保育猪生长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择体重约8~9 kg、健康的大约克仔猪120头,随机分为干料饲喂组和湿料饲喂组,每组公母比例相同,分为6个栏,每栏10头猪进行饲喂。干料饲喂组猪只断奶转入保育舍后,用干料自动食槽投喂,自由采食,自由饮水。湿料饲喂组猪只采用智能保育食槽,在下料同时配给一定量的水进行饲喂,自由饮水。试验期20 d。结果表明,湿料饲喂可提高保育猪生长速度,降低腹泻率,其试验期日增重为352.60 g,料重比为1.21;每千克增重成本为7.25元,较干料饲喂组低1.89元,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将饲料桑粉添加至饲粮中经发酵后饲喂宁乡花猪,对其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30 kg左右的宁乡花猪90头,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栏),每个重复6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Ⅰ、Ⅱ、Ⅲ和Ⅳ组分别饲喂添加9%、12%、15%饲料桑粉的全发酵料和添加9%饲料桑粉的未发酵料。试验分为2个阶段,中猪阶段(1~50 d)和大猪阶段(51~75 d)。结果表明:1)Ⅰ组宁乡花猪1~50 d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和Ⅳ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Ⅰ、Ⅱ、Ⅲ和Ⅳ组宁乡花猪的平均背膘厚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Ⅰ、Ⅱ、Ⅲ和Ⅳ组宁乡花猪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Ⅰ组宁乡花猪第50天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Ⅳ组(P0.05)。由此可知,饲料桑粉经发酵后饲喂效果更佳,可降低宁乡花猪的平均背膘厚,改善肉品质,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添加9%饲料桑粉的全发酵料可降低料重比,改善宁乡花猪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20.
《养猪》2015,(6)
为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对长白×沙子岭二元杂种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及肉质的影响,选择体重25 kg左右的长×沙二元杂种猪60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头,分别饲喂高、中、低3种蛋白质水平饲粮,进行为期122 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后每组选择4头体重接近于该组平均体重的肥育猪进行屠宰测定。结果表明,日增重,高蛋白质组分别比中、低蛋白质组提高10.92%(P0.05)和19.82%(P0.01)。料重比,高蛋白质组比中、低蛋白质组分别低2.92%和6.21%。屠宰率,高蛋白质组比中、低蛋白质组分别提高2.87%(P0.05)和4.58%(P0.01)。瘦肉率,高蛋白质组最高,与中、低蛋白质组差异显著(P0.05)。脂率,高蛋白质组最低,与中、低蛋白质组差异显著(P0.05)。高蛋白质组失水率最低,与中、低蛋白质组差异极显著(P0.01)。高蛋白质组贮存损失最小,与中、低蛋白质组差异极显著(P0.01)。3组肉色、p H、失水率、熟肉率、贮存损失、嫩度等各项肉质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基于以上试验结果,建议长×沙二元杂种生长肥育猪饲粮前期和后期的粗蛋白水平分别为16.44%和14.30%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