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疆樟子松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樟子松营造农田防护林,是丰富新疆农田防护林树种、改变现有的农田防护林树种单纯、寿命短、材质差、季格变化悬殊、生长衰退、幼树治化的重要措施。兵团农业局与中科院新疆生土所、农八师农业局协作,从1984-1994年开展了樟子松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研究,造林9茶,植树2800株,面积38亩,获得初步成功。为推广樟子松造林,现对樟子松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要点进行初步总结。一、造林地的选择樟子松原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地区及呼伦贝尔盟的红花尔基沙地,其适应性强、抗寒耐旱、耐瘠薄,河地造林生长良好,土壤粘重生长不良,积水会导致…  相似文献   

2.
农田防护林主要树种适宜成熟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农田防护林主要树种解析木年总生长量资料,建立了各树种的胸径、树高、材积及干形生长过程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确定出半干旱地区农田防护林主要树种的适宜成熟期。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土壤紧实度为影响农田作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不规范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导致会导致农田土壤紧实化的发生,为高效利用旱区耕地资源,对黄土旱区土壤紧实化的危害、产生原因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主要的改良措施,以期为黄土旱区农作物的高产高效生长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4.
杨桐人工栽培模式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杉木林分、毛竹林分下进行套种杨桐和农田集约化栽培杨桐试验,栽培后第2年进行生长量调查,结果表明,3种模式下杨桐生长状况均良好,其中以农田集约化栽培模式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5.
自治区赤峰市郊区太平地乡的农田防护林闻名遐迩。如今,这里的农田防护林更新技术又引起专业技术工作者们的巨大反响。太平地乡营造农田防护林,始于1966年,如今,已形成林带、林网、片林相结合、网格井然、布局合理、自成体系的农田防护林工程,面积达500公顷。这一绿色工程到1977年前后,林木生长速度相应减慢,林带大多已到了成熟期。  相似文献   

6.
通辽地区丰产型杨树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营造丰产型杨树农田防护林是解决半干旱地区杨树速生丰产的关键。充分利用农田渠、道路等地营造农田防护林,不但可以有效的保护农田,使之增产15%~20%以上,而且可以使其生长超过正常杨树丰产林生长速度的15%以上。其主要措施是在进行规划设计时把地势平坦、土壤适宜,有水浇条件的土地列为丰产型杨树农田防护林的营造范围,确定半地下畦田整地、造林时间、造林密度、林带配置、造林树种、苗木规格和造林方法,严格执行浇水、间作等管理措施,搞好林木管护,以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丰产型杨树农田防护林是西辽河流域等平原地区的一个较好的造林方式。  相似文献   

7.
位于三江平原中部的宝泉岭国营农场管理局,七十年代以来营造以杨树为主的农防林近10万亩.该地区属于半干旱半脊薄的立地条件,年降水量平均450mm左右.土壤大部分为暗棕壤和白浆土,有机质含量低在1-3%.五百万亩耕地上的农防林网是逆转目前垦区农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生物措施,是改善农田水、热、风、湿、温性状的重要链条.是农田高产稳产、建立良好的现代化大农业生态体系的重要保证.经考察发现:农田防护林由于初植密度过大,土壤贫脊,生长季节水分缺乏.生长速度缓慢.通  相似文献   

8.
近年,随着农业灌溉方式的改革,奇台县农田防护林建设出现灌溉困难、树木生长衰退甚至死亡现象。在农田防护体系建设中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本次调查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积极营造农田防护林,现有农田林网和林粮间作面积约3.5亿亩。凡是实现农田林网化的县、乡,都初步形成了新的农田生态系统,提高了农业产量,改变了穷困落后面貌,并突出了我国现代农田防护林的特点。因而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并给予较高的评价。现就其发展的总趋势,谈点意见,仅供参考。一、向非永久性的农田防护林发展丹麦林学家姜斯A.Mdrbin Iensen认为“非永久性的农田防护林,实为中国所首创”。过去,各国都认为要提高防护效能,应使林带树木生长高大、稳定和长寿,才能持久地发挥  相似文献   

10.
东北平原农田防护林规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雨森 《林业研究》2002,13(4):289-293
东北平原农田防护林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林网体系。本研究分析了农田防护林网全方位的防风作用、防霜作用以及林网内的综合气候效益场。在林网内,全方位防风效能大于10%的区域为防护效益区。作物产量和质量分析表明,林网的防护范围为25倍树高。根据高生长分析确定了构成农田防护林主要杨树品种的成林高度。根据综合分析确定适宜农田防护林网的规格为400m×400m。图7表3参11。  相似文献   

11.
农田防护林可防风固沙,蓄水保土,调节气候,防止自然灾害气象因素等危害,为农作物生长、高产、稳产创造适宜条件.但是,农田防护林带对邻近农田作物产生不利影响,即所谓的“胁地”,造成农作物减产.通过对四子王旗农防林胁地规律的研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土壤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吉林省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集中分布的13个县(市)设置标准地,调查林带土壤特征和林带生长情况。通过林带土壤与农田土壤的对比研究,发现林带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农田,土壤容重偏大,盐碱地分布地区林带土壤pH值上升。  相似文献   

13.
对征占林地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新的观点:丛状生长的任何树种,均应按面积补偿,而不能按株数补偿,特别是“四旁”;低密度生生长的灌木,可按两种情况(丛状或乔木状)进行补偿;农田和果园内散生的林木,林木部分应根据树高和年龄进行生物补偿,林木占地面积已计入农田和果园,不应重复计算。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黑龙港流域农田热量平衡状况的初步研究表明:林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网内农田活动层热量平衡及其各分量的再分配;对网内小气候的形成起了调节作用;对小麦的生长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农田防护林分生长过程和林况变化过程的分析,得到了林分后期经济效益和防护效益的变化过程,然后根据农田防护林经营的目的,提出其合适的更新采伐时间,这种通过林况反映效益变化的方法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前,速生杨丰产用材林的大力发展,基本上改变了我国木材紧缺状况,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由于其生长迅速、成材早、轮伐期短,干形通直高大,丰产抗病,社会需求量大,市场价值高,已成为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重点栽植树种之一,逐步由“四旁”造林生产向农田间作营林生产发展。农田间作营林生产经验证明,凡进行林、粮间作的林分,速生杨的生长都比较好,农业自然灾害减弱,土地利用收益提高。在保证粮食供给的前提下,使有限的土地增加产值,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发展农田间作套种速生杨生产大有作为。实行什么样的模式,怎样栽植才能林粮双丰收,我们根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结果表明 :生长季内 (6~ 9月 ) ,气温变化幅度农田最大 ,林地最小 ;土壤温度 (0~ 2 0cm)差异以裸地最大 ,农田居次 ,林地最小 ;水面蒸发量由大到小排序为裸地 >农田 >林地 ;农田平均空气湿度为 85 .8% ,林地为 73.5 % ,裸地为 6 8.8% ;农田、林地与裸地相比均具有一定的水分涵蓄作用 ,但作物和林木对土壤水分的消耗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建立樟子松农田防护林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樟子松在民勤地区的生长表现表明:樟子松能适应干旱性的气候环境,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其抗旱性和抗热性强于当地的防护林树种二白杨,且生长快,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大于当地的5种常绿树种(油松,青海云杉,枣柏,侧柏和杜松);樟子松作为农田防护林树种,具有稳定,持久的防护作用,是更新农田防护林比较理想的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19.
农田防护林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田防护林建设占用土地,与滨海平原区人多地少相矛盾。为达到占用最少土地而较快地获得最佳防护效果的目的,通过对木麻黄生长情况的对比分析和对林带降风效应的试验研究,提出营建农田防护林的树种选择和林带宽度、走向、带间距、疏透度等设计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20.
农田防护林设计与营造工作,在我省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从1952年开始,根据国家统一规划,进行了调查设计,北起甘南、富裕两县,西接内蒙,南与吉林的扶余、大安两县隔江相望,在这辽阔的松嫩平原上,设计与营造起总长86000公里,123万亩农田防护林,构成34000个农田网格、庇护着两千多万亩农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风砂、干旱,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十年动乱,致使我省农田防护林建设速度迟缓,质量不高,零星分散,受益面积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省自然面貌和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黑龙江省纳入“三北”防护林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