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馆陶县从2010年就示范种植了花生-红薯间作套种模式,增产增收的效果显著,2016年示范面积达到了1 000亩,花生平均亩产达300 kg以上,红薯平均亩产达1 500 kg以上,亩纯收入达到了3 100元,实现了粮油双丰收。1种植模式花生播种5行(行距33 cm)为一幅,幅宽约165 cm,每幅花生间留70 cm起垄,垄中间种红薯1行。  相似文献   

2.
作物间种能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及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同一土地单位面积上的作物产值。经过多年实践探索,葛根间种生姜每667 m2葛根和生姜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602.30 kg、800.50 kg,葛根间种生姜总产值13936.76元/667 m2,比单种葛根增收1316.66元/667 m2,比单种生姜增收4960.76元/667 m2,增收效果显著。文章详细阐述葛根间种生姜的种植模式及茬口安排、种植地块的选择及处理、葛根栽培技术要点、间种生姜栽培技术要点,旨为规模化推广葛根间种生姜立体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双低杂交油菜和红薯轮作模式经济效益较好,一般红薯单产2500kg/亩,零售单价可达1.6-2元/kg;油菜单产150kg/亩,产菜籽油50kg,单价19元/kg。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信息》2009,(11):41-41
宁化县依托三明市客家源食品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红薯生产与加工,现有红薯烹饪和即食粉丝生产线各一条,年生产能力达4500t,产值6000万元,公司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进行运作,利用当地红薯进行深加工生产粉丝、红薯片、果蔬片,使其附加值提升近6~10倍。红薯产量由传统品种1500kg/667m^2,增加到3500kg/667m^2,单价由过去的0.3元/kg提高到0.6元/kg,并且所有的红薯全部由客家源收购加工,使当地农民增收近800余万元。  相似文献   

5.
<正> 选用小长白萝卜为原料,加工成兰花形状的成品为“兰花萝卜”,具有鲜、咸、脆、嫩等特点,色、香、味、形俱佳。 腌渍 利用水泥池或大缸,将洗净泥土的萝卜倒进一层,并撒一层盐。取新鲜萝卜100kg,第一次用10kg,以后每隔2~3天翻缸一次,共翻缸5~6次。每次翻缸均加撒一些食盐,共加撒食盐5kg。每次翻缸剩下的卤水澄清后仍倒入池(缸)内。最上面用大石头压紧,池(缸)内保持浸没盐水  相似文献   

6.
高粱是酿酒的重要原料,四川省宜宾市、泸州市、邛崃市等地种植高粱面积大,常规高粱占大多数,发展再生常规高梁潜力很大,尤其是行间间种食用菌,增收效果更佳。一般1亩再生常规高粱亩产125kg左右,间种食用菌产量350kg左右,合计亩产值约3000元,亩纯收入2000元,比种秋玉米亩纯收入增加1500元。  相似文献   

7.
冬吃萝卜     
在我们家乡有一句俗语,叫“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安康”.想想也是,在我小时候生活过的老家,谁家不在秋后挖两个地窖,一个是储藏冬粮的红薯窖,一个是储藏冬菜的萝卜窖.在那“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饥饿年代,萝卜作为主菜,为调剂我们的生活,的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木薯间种花生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光能资源,提高复种指数,达到增产增收,用地养地目的,进行木薯间种花生试验。结果表明,木薯间种花生,每667m2产鲜木薯2 203.5kg,花生146.4kg,与对照单种木薯相比,每667m2木薯增产302.7kg,增长13.7%,花生146.4kg,增收860.3元,共增收1 079.75元,经济效...  相似文献   

9.
"白玉春"萝卜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在当湖镇邵家村试种"白玉春"萝卜,平均亩产2550kg,亩均净收入达2580元,2000年全镇共种植"白玉春"萝卜108.5亩,平均亩产3730kg,平均亩净收入1537.5元,远超种植油菜的效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山东省滕州市一些农民,在一二年生幼龄果树间,实行当年间种菠菜,来年再间种番茄、菜花,两年间种三茬的种植模式,获得了667m2产菠菜2500kg、番茄7000kg、秋播菜花4000kg的好收成,667m2累计收入8000元左右。具体做法简介如下。1.菠菜。选用耐寒、高产的唐山大叶光菠。秋后  相似文献   

11.
地膜马铃薯收后复种大葱、或大白菜、或绿萝卜栽培技术是临洮县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一年两熟"高效栽培模式.据调查,该栽培模式的马铃薯平均产量为30 000 kg/hm2,产值2.25万元/hm2;大葱平均产量为67 500 kg/hm2,产值2.25万元/hm2;或大白菜平均产量为90 000 kg/hm2,产值1.80万元/hm2;或绿萝卜为90 000kg/hm2,产值1.80万元/hm2;全年总产值平均4.05~4.50万元/hm2.适宜临洮县水川区水浇地及坪区保灌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红薯薄饼焙烤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薯、面粉为主要原料,采用焙烤工艺加工成薄饼.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及感官评定筛选出具有良好口感的红薯薄饼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红薯用量70%、糖用量23%、糖油比1∶0.9、食盐用量1.0%时,红薯薄饼的风味最佳.  相似文献   

13.
我县地处海岛,有广阔的沙地面积,特别适合萝卜栽培.我县4~5月为蔬菜春淡时期,近几年通过利用小拱棚栽培春萝卜,平均亩产3500~4500kg,亩产值5000~7000元.  相似文献   

14.
试验结果表明,氮肥不同施用量对萝卜种植具有不同的增产增效作用,666.67m2增施尿素13.05kg、26.09kg、39.13kg分别比不施氮肥增产997.2kg、2393.3kg、2656.1kg,增幅为66.70%、169.08%、187.64%,增效分别为897.48元、2153.9元、2390.49元,效益显著。本试验研究结果为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施肥技术提供了参考,为全州县萝卜种植推广氮肥施用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一膜两用西瓜套红薯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膜西瓜套红薯是我区高效立体种植的一种模式,利用西瓜行间套栽红薯,既充分利用地膜的作用,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使种植结构由单一高产型向优质高效型转变,通过这种栽培模式,高产西瓜4000kg/667m2,红薯1200kg/667m2,混合产值2300元/667m2,比清种覆膜西瓜667m2增值700元.  相似文献   

16.
2009—2010年,通过在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河沙土蔬菜基地开展萝卜氮、磷、钾三因子四水平回归设计试验,探讨氮、磷、钾肥料对萝卜经济性状的影响,总结出该土壤类型区萝卜种植的最佳施肥指标,即为每公顷施纯氮(N)180kg、纯磷(P:05)120kg、纯钾(K20)150kg,其产量可达到77775kg/hm^2,产值达到67280.25元,利润64706.85元,产投比为25.1:1。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深入调整,红薯、西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如何提高面积的经济效益,是所有种植户普遍关心的问题。经过近年的实践,新乡县部分种植大户摸索出"红薯西瓜间作节水高效栽培"新模式,每667 m2纯收益达5000元,市场价格好的年份每667 m2纯收益超万元,值得借鉴和推广。一、效益测算(一)红薯收益红薯每667 m2年产3000~4000 kg,鲜薯销售平均市场价格1.2元/kg,红薯收益3600~4800元。  相似文献   

18.
2009—2013年连续5年,建水县实施了以粮食增收为中心的经济林果套种粮食、水稻多样性混栽、玉米间种薯类、玉米间种豆类、烤烟套种红薯等粮食作物间套种模式,总结其具体做法及经验启示,指出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秋冬农业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高海拔地区冬季推条(丝)萝卜产业实现了新的发展,栽培面积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逐渐成长为山区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2005年玉溪市红塔区发展山地推(条)萝卜380hm^2,萝卜干条(丝)单产3795kg/hm^2,总产144.21万kg;均价5.81元/kg,产值达22049元/hm^2,比栽培油菜增加产值14475.5元/hm^2:总产值达837.86万元,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填闲作物对植烟土壤残留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浏阳市植烟土壤科学轮作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防雨棚内大棚桶栽试验,模拟旱地和水田环境,研究植烟红壤及紫色土上种植水稻、萝卜、小白菜、红薯、大白菜、玉米等6种填闲作物时不同深度土壤氮转化迁移的动态变化,及不同填闲作物对土体残留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收获后取植株样测定植株全氮含量,并测定作物产量、经济效益等指标。【结果】旱地红壤上填闲作物干重、全氮含量和总吸氮量均显著高于紫色土。不同土壤类型,作物吸氮规律存在差异,红壤上小白菜吸氮量最高,为68.52kg/ha,大白菜总吸氮量最低,为43.93kg/ha;紫色土上萝卜总吸氮量最高,为48.78kg/ha,大白菜总吸氮量最低,为24.22kg/ha。6种填闲作物经济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萝卜〉大白菜〉红薯〉小白菜〉玉米〉水稻。【结论】适宜与烤烟轮作作物为萝卜,其全氮吸收量和经济效益均高于其他作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