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低碳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必须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而发展低碳农业是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由于农业生产面临着诸多双重性问题,实现农业低碳转型,也呈现出双重发展取向.该研究对低碳农业进行了文献回顾,就农业的双重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低碳农业的双重发展取向,提出了农业低碳转型实现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新民 《农业展望》2010,6(12):46-49,54
中国低碳农业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一定成绩,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尚有待重视。在气候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压力下,中国农业面临挑战和发展的机遇,实现低碳转型成为必然趋势。未来10年,中国农业将逐步实现低碳转型,低碳农业将快速发展和普及,成为中国农业生产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3.
王珧  张永强  田媛  王荣 《南方农业学报》2019,50(7):1632-1639
[目的]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度,明晰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为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4—2016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省际数据,在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量测度的基础上,引入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考察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性.[结果]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量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特征,即粮食主产区各地区农业碳排放量不仅受到来自本地区农业碳排放的直接影响,还会受到其他地区农业碳排放的影响.考虑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产业集聚水平均对农业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下同),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开放度对农业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P>0.1).[建议]为更好地促进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减排,政府应强化农技推广和投入,依靠农业技术进步实现碳减排;制定合理政策适度推动城镇化发展,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碳减排的正向作用;鼓励农业资源调整和重组,推动农业产业集聚;加强地区间合作交流,推进低碳农业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广东省的现实情况出发,分析了当前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广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粮食生产连续12年获得丰收,粮食产量屡创新高,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稳产、高产的同时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需要亟待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发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缓解农业资源约束,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低碳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使农业科技不断的得到进步,使农业增长的方式得到有效的转变.首先研究了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变的途径,然后又对低碳视角下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发展低碳农业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当前农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来看,如何加强环保、节能减排、转变观念并探寻发展低碳农业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发展低碳农业旨在应对低碳经济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2015年《巴黎协定》要求各国建立碳排放的硬性约束机制,这为中国包括农业在内的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中国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当前全球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带来的碳排放已经占到人类总碳排放的1/4,因此,农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迫在眉睫。减少农业碳排放不仅有利于实现中国低碳发展目标,还有利于转变“石油农业”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路燕  张伟 《农业科技管理》2014,(1):58-60,63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重点和关键地区。文章以鹤壁市农业科技园区为例,论述其在促进地区"四化"同步发展中的实践及成效,包括构建延伸粮食产业链条,促进工业化发展;集成应用先进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化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带动城镇化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促进粮食主产区"四化"同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以占6%的耕地为国家贡献约10%的农业产出,粮食安全责任重大.近年来,河南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粮食“十二连增”,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随着我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势必要转变发展方式,走生态农业道路.农业大省农业产值占比大,农业生态化转型示范作用强,农业大省能否在今后的发展中推广实施生态农业,直接制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规模和成效.  相似文献   

11.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经济也应该积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实现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形态,全面推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低碳经济时代的内涵,进而提出了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式,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全方位和多途径地运用各种措施,促使农业增长方式的优先和顺利转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13.
蒋智华 《云南农业》2008,(10):29-3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当今全球性的问题。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促进现代化的实现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内容进行分析,探讨云南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进而提出转变云南农业增长方式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发展低碳农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临安农业的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低碳农业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面临着诸多双重性问题,在保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粮食数量安全的同时,也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低碳转型,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取向,既能保证农业内在积极作用的发挥,又能有效抑制其消极影响。因此,要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的基础上,扭转高碳农业生产加剧农业双重性矛盾的局面,以保障粮食安全、保证农业生产内在积极作用有效发挥为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政策创造低碳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调整耕种方式,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农业生产技术体制,加快农业低碳转型步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与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情况,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基于高质量发展和五大发展理念建立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偏低,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江苏长期保...  相似文献   

17.
低碳农业作为现代农业一种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大大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核心是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以及农业生产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8.
低碳农业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资源枯竭背景下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低碳农业存在化石能源和化肥使用过量、农业资源效率低下等问题.适应我国国情的低碳农业的路径必然是生态高值农业,应当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低碳技术、提高农业组织化及推动制度创新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本文基于2008—2020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保险发展能够对农业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2)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主要集中体现在中部、西部地区,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作用要高于非粮食主产区;(3)农业保险发展能够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途径抑制农业碳排放,环境规制在农业种植结构中起到了调节作用。据此提出了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观念日渐深入人心,能够推动各类产业可持续发展。而农业作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生产效率低、科技水平低和污染问题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应当转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树立农业低碳发展理念,构建系统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积极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从而实现国内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